這段時間,諾獎成為了全網討論的熱點,以致於很多人把是否獲得諾獎作為評價科學家實力的標準,甚至有人因我國科學諾獎只有屠呦呦先生一位,來抨擊我國科學體系和很多愛國科學家。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對我國科學家的評價最重要的標準是對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多大的貢獻,而不是諾獎。
近日,央視《國家記憶》點名讚揚了一位為國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科學家!
這位科學家叫林俊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更是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一輩子隱姓埋名,致力於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從1964年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1996年我國進行的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參與了我國的全部45次核試驗。
央視是這樣評價林俊德院士的:林俊德不用再隱姓埋名,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之上。
但大眾知道林俊德院士,卻是他因為他生命最後的十小時。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院士在北京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知道時日無多,他卻要求從我國條件最好的北京醫院轉到西安,因為這樣更方便他用最後一點時間,完成工作。
轉院第二天,林俊德院士病情就嚴重惡化,陷入昏迷,住進重症監護室。經過專家聯合數小時的搶救,才醒過來。但令醫生們意外的是,林俊德院士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要求轉回普通病房,因為這樣他才好工作,才好給後輩交代事情。
他的主治醫生張利華說「他把生死看得很淡。因為是癌症末期了,第三腔隙高壓徵已經出現了大量腹水,肝臟、腎臟、胰腺到處都轉移了,腸繫膜都是腫瘤細胞,吃飯也很困難。」
回到普通病房,他不想躺著,他堅持要求坐起來,因為他害怕「躺著就起不來了」。就這樣,戴著氧氣罩,忍著劇痛,用顫抖的手握著滑鼠,整理著電腦裡面幾萬份關係國家利益的機密文件,向在場的後輩們介紹哪些東西在哪個文件裡面,哪些事情要抓緊完成,哪些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就昏迷了兩次,監護儀上,各項生命體徵已經瀕臨極限的邊緣,連坐著都變得困難,回到病床上,林俊德又陷入了昏迷。
彌留之際,他用顫抖的聲音叮囑自己的老伴:死後將我埋在馬蘭。
兒子林海晨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一看我爸他那個樣子,特別難受,就想跟他說話,我爸說他很累,不要去打擾他,他的時間很寶貴,精力也很寶貴,他要把這些留下來給更重要的事情。」
這就是中國的科學家們,他們心懷祖國,服務人民,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心中所想依然是家國。
像林俊德院士這樣的科學家不比諾獎得主更應該值得關注,值得銘記嗎?
在羅布泊馬蘭革命烈士陵園,如利劍般矗立的高碑上,銘刻著這樣一段碑文:「他們的生命已經逝去!但後來者懂得,正是這種蒼涼與悲壯,才使和平二字顯得更加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