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後10小時,還在病床上工作,這位核盾功勳,感動中國

2020-10-11 重慶升學教育

這段時間,諾獎成為了全網討論的熱點,以致於很多人把是否獲得諾獎作為評價科學家實力的標準,甚至有人因我國科學諾獎只有屠呦呦先生一位,來抨擊我國科學體系和很多愛國科學家。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對我國科學家的評價最重要的標準是對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多大的貢獻,而不是諾獎。

近日,央視《國家記憶》點名讚揚了一位為國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科學家!

這位科學家叫林俊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更是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一輩子隱姓埋名,致力於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從1964年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1996年我國進行的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參與了我國的全部45次核試驗。

央視是這樣評價林俊德院士的:林俊德不用再隱姓埋名,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之上。

但大眾知道林俊德院士,卻是他因為他生命最後的十小時。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院士在北京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知道時日無多,他卻要求從我國條件最好的北京醫院轉到西安,因為這樣更方便他用最後一點時間,完成工作。

轉院第二天,林俊德院士病情就嚴重惡化,陷入昏迷,住進重症監護室。經過專家聯合數小時的搶救,才醒過來。但令醫生們意外的是,林俊德院士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要求轉回普通病房,因為這樣他才好工作,才好給後輩交代事情。

他的主治醫生張利華說「他把生死看得很淡。因為是癌症末期了,第三腔隙高壓已經出現了大量腹水,肝臟、腎臟、胰腺到處都轉移了,腸繫膜都是腫瘤細胞,吃飯也很困難。」

回到普通病房,他不想躺著,他堅持要求坐起來,因為他害怕「躺著就起不來了」。就這樣,戴著氧氣罩,忍著劇痛,用顫抖的手握著滑鼠,整理著電腦裡面幾萬份關係國家利益的機密文件,向在場的後輩們介紹哪些東西在哪個文件裡面,哪些事情要抓緊完成,哪些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就昏迷了兩次,監護儀上,各項生命體徵已經瀕臨極限的邊緣,連坐著都變得困難,回到病床上,林俊德又陷入了昏迷。

彌留之際,他用顫抖的聲音叮囑自己的老伴:死後將我埋在馬蘭。

兒子林海晨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一看我爸他那個樣子,特別難受,就想跟他說話,我爸說他很累,不要去打擾他,他的時間很寶貴,精力也很寶貴,他要把這些留下來給更重要的事情。」

這就是中國的科學家們,他們心懷祖國,服務人民,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心中所想依然是家國。



像林俊德院士這樣的科學家不比諾獎得主更應該值得關注,值得銘記嗎?

在羅布泊馬蘭革命烈士陵園,如利劍般矗立的高碑上,銘刻著這樣一段碑文:「他們的生命已經逝去!但後來者懂得,正是這種蒼涼與悲壯,才使和平二字顯得更加珍貴。」

相關焦點

  • 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無數人……他參加過中國所有核試驗,一輩子隱姓埋名
    01生命最後十小時僅餘的生命在工作中飛速流逝。半個小時過去了,他的手顫抖得握不住滑鼠,眼睛也漸漸看不清東西。戴著眼鏡的他,甚至以為自己看不清東西,是因為忘了戴上眼鏡。監護儀上,各項生命體徵已經瀕臨極限的邊緣。回到病床上,林俊德很快陷入了昏迷。彌留之際,他用顫抖的聲音叮囑自己的老伴:死後將我埋在馬蘭。
  •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美國病人還在罵醫生……
    有些不聽信醫生勸說的美國人民,最後連自己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早前,就有美國護士無奈地表示,很多患者直到生命最後的那一刻,還是認為這絕對不可能發生。還有位美國醫生,他親身經歷了這場「戰役」,用自己經歷的過程告訴美國人民,希望都戴好口罩,做好防疫措施保護自己更是在保護家人。
  • 人民老師連續10年入選《感動中國》,細數這些動人事跡,致敬感恩
    2016年8月16日,中國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它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間的量子通信,該項目首席科學家正是潘建偉。除了科研工作之外,潘建偉還是一位博導,他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善於用淺顯的語言講授複雜的知識,他說:「學生了解越深刻,創造力越提升,我就會覺得非常高興。這種高興跟做出了一個很好的實驗工作是完全一樣的。
  • 醫者劉天香:為了生命最初的感動
    作為浙江省婦產科學奠基人,「劉天香」這個名字,將註定在浙江婦產科學的歷史上定格。        7月20日清晨6時15分,這位101歲高齡的老人,以一種安詳的姿態離開了人世。        為了生命最初的感動,她用一生實踐了一位醫者的高尚。
  • 男子患尿毒症 病床上寫百首歌感恩妻子不離不棄
    資中男子身患尿毒症 病床上寫歌感恩妻子不離棄  「有一個姑娘善良又美麗,相遇的緣分怎會忘記?天天想念她都是她,多麼多麼的牽掛……」44歲的原創歌手戈浪在自己原創的歌曲《張小姐》中唱道,而歌曲中的張小姐,正是他的妻子。  兩年前,戈浪被查出身患尿毒症,靠血液透析維持生命,患病期間,妻子張小姐不離不棄,悉心照顧。
  • 「90後」常德女孩捐獻造血幹細胞感動萬千網友
    視頻中,前來取造血幹細胞的醫生在病床前深深鞠躬的畫面感動了萬千網友。「了不起的姑娘!」「這麼有意義的事情,我也想做!」「人美心善的小仙女!」網友們紛紛為這位「90後」女孩點讚。11月26日,在市生態環境局臨澧分局辦公室,記者見到了視頻中的「女主角」。一米六的身高,戴著一副眼鏡,說話柔聲細語,儼然一個學校裡的「乖乖女」。
  • 【感動時光】「刀尖上的舞者」馮秀嶺: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大家好,歡迎收聽新華公益「感動時光」,我是感動推薦官鳳婷。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感動人物是「中國網事感動2019」第三季度獲獎者「刀尖上的舞者」馮秀嶺。 「刀尖上的舞者」馮秀嶺為愛滋病患者主刀的醫生馮秀嶺: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2002年,河南省傳染病醫院來了一位因輸血感染
  • 中國民航功勳飛行員王伯堯:安全飛行41年 飛行裡程相當於繞地球近600圈
    9月15日,中國民航功勳飛行員、五星級機長、東航西北分公司機長王伯堯迎來了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班飛行,即將光榮退休,這一天也是他六十周歲的生日。王伯堯響應黨的號召,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主動請纓到新疆民航工作,先後在烏魯木齊中國民航第九飛行大隊和西安第八飛行大隊從事空中領航工作。二十世紀末,中國民航業迎來了發展的春風。32歲的王伯堯從TU-154飛機領航專業改學空中巴士飛機駕駛專業。在新的崗位上,王伯堯開始了全新的徵程。
  • 中國民航功勳飛行員王伯堯:安全飛行41年,飛行裡程相當於繞地球近600圈
    9月15日,中國民航功勳飛行員、五星級機長、東航西北分公司機長王伯堯迎來了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班飛行,即將光榮退休,這一天也是他六十周歲的生日。從1979年到2020年,王伯堯41年的飛行生涯,安全飛行了三萬四千多小時,飛行裡程相當於繞地球近600圈。
  • 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揭曉:盧麗安等榮膺
    1995年,這條總長近10公裡,地跨3個村10餘個村民組,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懸崖的「生命渠」終於通水了。清凌凌的河水第一次流進草王壩村,給村民帶來了幸福的希望。黃大髮帶領村民奮鬥了整整36年,終於實現了當初立下的誓言!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為人民。老支書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以血肉之軀劈山修渠,以實幹苦幹帶領鄉親力拔窮根。
  • 十大「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3位四川老鄉當選(附頒獎詞)
    川報觀察記者 袁婧2月18日晚,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來自四川的3位候選人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生死關頭,劉傳健果斷應對,帶領機組成員臨危不亂、正確處置,確保了機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中國民航局和四川省政府授予川航3U8633航班機組「中國民航英雄機組」稱號,授予機長劉傳健「中國民航英雄機長」稱號。
  • 在生命最後一刻,他不忘繳納人生的最後一筆黨費|江陰好人365
    年輕時當過炮兵,在部隊表現出色的他,退伍後一心向黨,始終以一名黨員的要求嚴於律己,即使在生命最後一刻,他仍不忘繳納人生的最後一筆黨費。 彌留之際囑咐兒子上繳最後一筆黨費 7月28日下午,65歲的許坤才仰面躺在病床上,瘦骨嶙峋的他如風中秉燭,只有兒子許敏
  • 「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揭曉,他們感動了中國!
    17日晚,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揭曉。每當主持人念出一個名字,無數觀眾都紅了眼圈,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太好哭了」「感動到不行」。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的,是一群普通人,他們中有消防員、有學者、有科學家、企業家、退役軍人、盲人推拿師……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在不同的崗位默默耕耘:有人用滿頭白髮換來敦煌容顏永駐有人用生命換來一方富足、平安
  • 滿滿溫情,2018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出爐
    最後在村民們幫助下,歹徒被制服。呂保民見義勇為的事跡得到廣大群眾的讚譽。2018年10月,呂保民被河北省省委認定為新時代退役軍人的優秀代表,石家莊市委還授予呂保民了「石家莊時代新人」的榮譽稱號。生死關頭,劉傳健克服高空低壓、低溫等惡劣環環境 ,帶領機組成員臨危不亂,成功備降成都雙流機場,確保了機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習近平同志親切接見並慰問了機組人員,並強調」聽了你們的英雄故事,我很感動「,他還專門要求大家學習其英雄事跡,弘揚英雄精神,將非凡英雄精神體現在平凡工作崗位上。
  • 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為自主創新拼搏至生命最後一刻
    這是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的金句。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的事跡,是金句的最好詮釋:為自主創新,40多年裡,他將人生坐標像雷射陀螺那樣精準鎖定在一個目標上,矢志不渝,百折不撓,心無旁騖,咬定青山不放鬆,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 80後夫妻在西安殯儀館工作10年 他們是生命最後的擺渡人
    站在原上南望秦嶺,北眺長安,李白寫下了「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的詩句。  2000多年時光流淌,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風雨過往。清明將至,三秦都市報記者走進位於鳳棲原的西安市殯儀館,走近這裡的一線工作人員,聽他們講述生與死、冷與暖的故事。
  • 感動中國十大教師人物故事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會委員劉姝威這樣評價她:身旁是300多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背後是那些在外打工父母們心中的掛念與寄託,這位鄉村女教師贏得眾人尊敬。張瑞敏:為了孩子四處奔走,眼角有了皺紋,雙手不再細膩,但是她把愛與溫暖帶進了鄉村學校的課堂,她是讓全國人民尊敬的「80後最美鄉村女校長」。  頒獎辭:一切從零開始,從鄉村開始,從識字和算術開始。
  • 黃文秀獲頒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感動我們的還有……
    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榮譽的有奉獻大半生光陰、致力於敦煌保護的學者,戰功赫赫卻深藏功名、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努力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外籍教師,創造世界大賽十冠王奇蹟的國家隊,以及將生命停止在扶貧道路上的年輕女孩黃文秀……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感動中國》向所有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的奮鬥者表達了特别致敬。
  • 陳芳允:中國北鬥系統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01陳芳允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同時也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新中國成立後,陳芳允一直致力於無線電電子學及電子和空間系統工程的科學研究和開發工作,科研成果豐碩,為中國國防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1965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正式啟動,陳芳允擔任了衛星測量總體技術負責人,當時衛星測量在我國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沒有任何經驗,他不畏艱難,帶領技術人員深入研究,大膽實踐,反覆論證。
  • 這2位廣西人,感動了全中國!這是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3月1日晚   《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頒獎盛典》   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在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中   有兩名廣西人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