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將軍
也是一位院士
他一輩子隱姓埋名
52年堅守在羅布泊
見證了中國全部的核試驗
他一輩子默默無聞
卻因離世前的一段視頻
感動了無數的中國人
2012年5月4日,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專家林俊德在北京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
可是為了方便工作,聽到診斷結果的林俊德堅決要求轉院。5月23日,他住進了西安唐都醫院。然而,林俊德卻拒絕醫院為他設計的治療方案!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 主任醫師 張利華:
林院士一來就讓我很吃驚的是,他把生死看得很淡。因為是癌症末期了,第三腔隙高壓徵已經出現了大量腹水,肝臟、腎臟、胰腺到處都轉移了,腸繫膜都是腫瘤細胞,吃飯也很困難。
轉院後第二天,林俊德的身體情況就開始惡化。主治醫生將他轉到重症監護室搶救。
醒來後,得悉自己的時間只能以日來計數,林俊德堅決要求馬上轉回普通病房。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 主任醫師 張利華:
第一天在裡面他還能待得住,第二天的時候呢,只要一見面就不停地跟我說,我還有一個課題沒做完,你一定要讓我出去,我在這裡什麼也做不成,我沒有多長時間了,反覆地重複地,看著他講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很難過。
5月29日,林俊德轉回了普通病房。儘管醫護人員反覆叮囑他,讓他臥床休息,但林俊德堅持說手頭還有沒完成的事,一定要下地工作。
林俊德戴著氧氣面罩,身插十多根管子,在人們的攙扶下,顫抖著坐在電腦旁,艱難地挪動著滑鼠。
在他的電腦裡,關係國家核心利益的機密技術文件,藏在幾萬個文件夾中,需要整理。
林俊德之子 林海晨:
一看我爸他那個樣子,特別難受,就想跟他說話,我爸說他很累,不要去打擾他,他的時間很寶貴,精力也很寶貴,他要把這些留下來給更重要的事情。
僅餘的生命在工作中飛速流逝。
半個小時過去了,他的手顫抖得握不住滑鼠,眼睛也漸漸看不清東西。戴著眼鏡的他,甚至以為自己看不清東西,是因為忘了戴上眼鏡。
他忍著劇痛,又工作了一個多小時。監護儀上,各項生命體徵已經瀕臨極限的邊緣。回到病床上,林俊德很快陷入了昏迷。
彌留之際,他用顫抖的聲音叮囑自己的老伴:死後將我埋在馬蘭。
1938年春,林俊德出生於福建省永春縣大山深處的一個貧苦家庭。少年時期,因為家境貧寒一度輟學。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資助他上了中學。
1955年,林俊德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機械系。此時的林俊德家裡甚至連去學校的路費都拿不出來。
林俊德之子 林海晨:
他後來考上大學沒錢,是從信用社貸款,借錢上了大學。上大學的時候,還光著腳丫,坐著悶罐車去的浙大,光著腳丫進教室。他確實當時就是那麼窮,所以說沒有共產黨確實就沒有他。
那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遇到了極大困難。西方列強不願看到一個新的中國在東方崛起,中國時刻受到戰爭甚至核戰爭的威脅。
就在林俊德踏入大學校園的這一年,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籌建自己的核工業。然而在1960年,蘇聯撤走了專家。
1963年5月,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才完成兩年的進修課程,林俊德接到了一個神秘的通知,讓他立刻收拾行囊,啟程出發。
和他一同集結出發的還有全國各地的200多位年輕科技人員。幾經輾轉,他們抵達了此行的神秘目的地,一個當時在地圖上都還無法找到的地方。這裡位於大西北的戈壁深處,黃沙滾滾,杳無人煙。
馬蘭核試驗基地,位於新疆羅布泊地區,面積相當於中國的江蘇省。
從1964年中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96年最後一次實爆核試驗,這裡進行了中國全部的核試驗,馬蘭一直是中國的國防機密,甚至公開出版的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的痕跡。
來到馬蘭基地的林俊德,接受了研製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壓力自記儀的任務,並且擔任組長。王為編、彭常賢成為林俊德小組成員。
當時,他們對接受的任務還一無所知。
林俊德生前同事 王為編:
當時聶榮臻元帥就告訴我們,他說你們知道你們是幹什麼的嗎?我們大家都不知道,後來聶榮臻元帥說,你們是搞我國原子彈試驗的。這樣一說以後,大家「譁」的一聲熱烈鼓掌,就知道我們的任務是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了。
此時,第一次核試驗工作已經進入到試爆的倒計時。留給林俊德和他的科研小組的工作時間也就只有一年多。
當時的馬蘭,基地建設還沒有完成,各項科研條件十分艱苦。林俊德和他的科研人員住著地窩子,吃著玉米面和榆樹葉合蒸的窩頭,喝著又鹹又澀的地表水,艱難地推進著科研攻關。
林俊德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都是開創性的工作。沒有實驗設備,沒有技術資料,甚至連壓力自記儀該是什麼樣子都一無所知。
林俊德用鬧鐘等零部件,自主研發出了壓力自記儀。別看它好像一個罐頭盒,正是它給中國的首次核爆炸提供了最精準的數據,為鑄就和平之盾立下了汗馬功勞。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隨著一聲巨響,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這難忘的時刻,人們歡呼雀躍 。
濃煙還未散盡,一批科研專家就冒煙前進,深入到原子彈爆炸的核心地帶。這些逆行奔跑的人群中,就有林俊德的身影。
1969年冬,中國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林俊德的戰場從大氣層轉到了地下,他和他的戰友先後建立了十餘種測量系統,為中國地下核試驗安全論證和工程設計提供了重要數據。
這一年,林俊德以空中衝擊波測量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林俊德的名字在馬蘭傳開了,也悄悄走進了一位姑娘心中。
圖:林俊德夫人黃建琴
在馬蘭基地的日子是艱苦的,可是對於黃建琴來說,也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作為曾經的核試驗科技工作者,黃建琴先後參加過多次核試驗。她和林俊德在馬蘭基地相識相愛,共同走過了45個春秋。
紅山舊址,始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1987年撤離前一直都是馬蘭人生活和辦公的場所。林俊德的兒子林海晨,童年就是在隱秘的紅山度過的。
1967年,林俊德一家搬入紅山基地,條件雖然簡陋,但比起戈壁灘上的地窩子來,這裡已經是馬蘭最好的地方了。
林俊德之子 林海晨:
小時候,我父親就是比較嚴厲,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辦公室,所以那時候對父親的印象就是感覺比較疏遠。後來我媽跟我說,其實父親非常喜歡我。他晚上回來不論加班多晚都要到我床頭,用鬍子扎一下我的臉。
童年記憶中的父母,總是異常忙碌。由於工作時間緊,精力有限,林海晨後來長期被寄養在老家,很久才能和父親林俊德見上一面。
林俊德曾經自己寫道: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試驗。我很滿意。
「你的工作跟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到一塊兒了。就是想給國家做點事,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就非常激動,所以真的要好好幹。」
——林俊德生前採訪
2001年12月,林俊德少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那一年他63歲。
他開啟了諸多重大的國防科研項目的新局面,直到75歲,還在設想著兩個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項目。
2012年的5月4日,林俊德在北京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5月31日,林俊德因病逝世。他把滾燙的赤子情,熔鑄成了和平之盾。他將生命的最後一次心跳,獻給了祖國。
2018年,經中央軍委批准,增加「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林俊德為全軍掛像英模。
羅布泊深處的馬蘭革命烈士陵園,
如利劍般矗立的高碑上,
銘刻著這樣一段碑文:
「他們的生命已經逝去!
但後來者懂得,
正是這種蒼涼與悲壯,
才使和平二字顯得更加珍貴。」
林俊德不用再隱姓埋名,
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
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之上。
敬請收看今晚(10月2日)20:00檔
CCTV-4《國家記憶》
《核盾功勳 林俊德》
全網獨家首發盡在央視頻APP!
想【提前】收看本期節目
掃描下方海報中的二維碼搶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