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無數人……他參加過中國所有核試驗,一輩子隱姓埋名

2020-10-26 CCTV國家記憶


他是一位將軍

也是一位院士

他一輩子隱姓埋名

52年堅守在羅布泊

見證了中國全部的核試驗


他一輩子默默無聞

卻因離世前的一段視頻

感動了無數的中國人


01生命最後十小時

2012年5月4日,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專家林俊德在北京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

可是為了方便工作,聽到診斷結果的林俊德堅決要求轉院。5月23日,他住進了西安唐都醫院。然而,林俊德卻拒絕醫院為他設計的治療方案!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 主任醫師 張利華:

林院士一來就讓我很吃驚的是,他把生死看得很淡。因為是癌症末期了,第三腔隙高壓已經出現了大量腹水,肝臟、腎臟、胰腺到處都轉移了,腸繫膜都是腫瘤細胞,吃飯也很困難。

轉院後第二天,林俊德的身體情況就開始惡化。主治醫生將他轉到重症監護室搶救。

醒來後,得悉自己的時間只能以日來計數,林俊德堅決要求馬上轉回普通病房。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 主任醫師 張利華:

第一天在裡面他還能待得住,第二天的時候呢,只要一見面就不停地跟我說,我還有一個課題沒做完,你一定要讓我出去,我在這裡什麼也做不成,我沒有多長時間了,反覆地重複地,看著他講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很難過。

5月29日,林俊德轉回了普通病房。儘管醫護人員反覆叮囑他,讓他臥床休息,但林俊德堅持說手頭還有沒完成的事,一定要下地工作。

林俊德戴著氧氣面罩,身插十多根管子,在人們的攙扶下,顫抖著坐在電腦旁,艱難地挪動著滑鼠。

在他的電腦裡,關係國家核心利益的機密技術文件,藏在幾萬個文件夾中,需要整理。

林俊德之子 林海晨:

一看我爸他那個樣子,特別難受,就想跟他說話,我爸說他很累,不要去打擾他,他的時間很寶貴,精力也很寶貴,他要把這些留下來給更重要的事情。

僅餘的生命在工作中飛速流逝。

半個小時過去了,他的手顫抖得握不住滑鼠,眼睛也漸漸看不清東西。戴著眼鏡的他,甚至以為自己看不清東西,是因為忘了戴上眼鏡。

他忍著劇痛,又工作了一個多小時。監護儀上,各項生命體徵已經瀕臨極限的邊緣。回到病床上,林俊德很快陷入了昏迷。

彌留之際,他用顫抖的聲音叮囑自己的老伴:死後將我埋在馬蘭。

02滾燙赤子情


1938年春,林俊德出生於福建省永春縣大山深處的一個貧苦家庭。少年時期,因為家境貧寒一度輟學。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資助他上了中學。

1955年,林俊德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機械系。此時的林俊德家裡甚至連去學校的路費都拿不出來。

林俊德之子 林海晨:

他後來考上大學沒錢,是從信用社貸款,借錢上了大學。上大學的時候,還光著腳丫,坐著悶罐車去的浙大,光著腳丫進教室。他確實當時就是那麼窮,所以說沒有共產黨確實就沒有他。

那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遇到了極大困難。西方列強不願看到一個新的中國在東方崛起,中國時刻受到戰爭甚至核戰爭的威脅。

就在林俊德踏入大學校園的這一年,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籌建自己的核工業。然而在1960年,蘇聯撤走了專家。

1963年5月,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才完成兩年的進修課程,林俊德接到了一個神秘的通知,讓他立刻收拾行囊,啟程出發。

和他一同集結出發的還有全國各地的200多位年輕科技人員。幾經輾轉,他們抵達了此行的神秘目的地,一個當時在地圖上都還無法找到的地方。這裡位於大西北的戈壁深處,黃沙滾滾,杳無人煙。

馬蘭核試驗基地,位於新疆羅布泊地區,面積相當於中國的江蘇省。

從1964年中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96年最後一次實爆核試驗,這裡進行了中國全部的核試驗,馬蘭一直是中國的國防機密,甚至公開出版的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的痕跡。

來到馬蘭基地的林俊德,接受了研製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壓力自記儀的任務,並且擔任組長。王為編、彭常賢成為林俊德小組成員。

當時,他們對接受的任務還一無所知。

林俊德生前同事 王為編:

當時聶榮臻元帥就告訴我們,他說你們知道你們是幹什麼的嗎?我們大家都不知道,後來聶榮臻元帥說,你們是搞我國原子彈試驗的。這樣一說以後,大家「譁」的一聲熱烈鼓掌,就知道我們的任務是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了。

此時,第一次核試驗工作已經進入到試爆的倒計時。留給林俊德和他的科研小組的工作時間也就只有一年多。

當時的馬蘭,基地建設還沒有完成,各項科研條件十分艱苦。林俊德和他的科研人員住著地窩子,吃著玉米面和榆樹葉合蒸的窩頭,喝著又鹹又澀的地表水,艱難地推進著科研攻關。

林俊德和他的同事們所做的都是開創性的工作。沒有實驗設備,沒有技術資料,甚至連壓力自記儀該是什麼樣子都一無所知。

林俊德用鬧鐘等零部件,自主研發出了壓力自記儀。別看它好像一個罐頭盒,正是它給中國的首次核爆炸提供了最精準的數據,為鑄就和平之盾立下了汗馬功勞。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隨著一聲巨響,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這難忘的時刻,人們歡呼雀躍 。

濃煙還未散盡,一批科研專家就冒煙前進,深入到原子彈爆炸的核心地帶。這些逆行奔跑的人群中,就有林俊德的身影。

1969年冬,中國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林俊德的戰場從大氣層轉到了地下,他和他的戰友先後建立了十餘種測量系統,為中國地下核試驗安全論證和工程設計提供了重要數據。

這一年,林俊德以空中衝擊波測量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03魂歸馬蘭

林俊德的名字在馬蘭傳開了,也悄悄走進了一位姑娘心中。


圖:林俊德夫人黃建琴

在馬蘭基地的日子是艱苦的,可是對於黃建琴來說,也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作為曾經的核試驗科技工作者,黃建琴先後參加過多次核試驗。她和林俊德在馬蘭基地相識相愛,共同走過了45個春秋。

紅山舊址,始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1987年撤離前一直都是馬蘭人生活和辦公的場所。林俊德的兒子林海晨,童年就是在隱秘的紅山度過的。

1967年,林俊德一家搬入紅山基地,條件雖然簡陋,但比起戈壁灘上的地窩子來,這裡已經是馬蘭最好的地方了。

林俊德之子 林海晨:

小時候,我父親就是比較嚴厲,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辦公室,所以那時候對父親的印象就是感覺比較疏遠。後來我媽跟我說,其實父親非常喜歡我。他晚上回來不論加班多晚都要到我床頭,用鬍子扎一下我的臉。

童年記憶中的父母,總是異常忙碌。由於工作時間緊,精力有限,林海晨後來長期被寄養在老家,很久才能和父親林俊德見上一面。

林俊德曾經自己寫道: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試驗。我很滿意。


「你的工作跟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到一塊兒了。就是想給國家做點事,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就非常激動,所以真的要好好幹。」

——林俊德生前採訪


2001年12月,林俊德少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那一年他63歲。

他開啟了諸多重大的國防科研項目的新局面,直到75歲,還在設想著兩個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項目。

2012年的5月4日,林俊德在北京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5月31日,林俊德因病逝世。他把滾燙的赤子情,熔鑄成了和平之盾。他將生命的最後一次心跳,獻給了祖國。

2018年,經中央軍委批准,增加「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林俊德為全軍掛像英模。


羅布泊深處的馬蘭革命烈士陵園,

如利劍般矗立的高碑上,

銘刻著這樣一段碑文:

「他們的生命已經逝去!

但後來者懂得,

正是這種蒼涼與悲壯,

才使和平二字顯得更加珍貴。」


林俊德不用再隱姓埋名,

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

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之上。


敬請收看今晚(10月2日)20:00檔

CCTV-4《國家記憶》

《核盾功勳 林俊德


全網獨家首發盡在央視頻APP!

想【提前】收看本期節目

掃描下方海報中的二維碼搶鮮看!


相關焦點

  • 將軍院士一輩子隱姓埋名 參加了中國所有的核試驗
    短短幾分鐘,記錄下了一位老人生前最後一段時光。這段視頻出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裡,包括島叔的。他叫林俊德,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是在2012年林俊德院士逝世後不久寫就的,作者是島叔的好朋友,人民日報記者餘建斌。
  • 將軍院士一輩子隱姓埋名 參加中國所有核試驗(圖)
    短短幾分鐘,記錄下了一位老人生前最後一段時光。這段視頻出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裡,包括島叔的。  他叫林俊德,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是在2012年林俊德院士逝世後不久寫就的,作者是島叔的好朋友,人民日報記者餘建斌。
  • 生命最後10小時,還在病床上工作,這位核盾功勳,感動中國
    ,一輩子隱姓埋名,致力於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從1964年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1996年我國進行的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參與了我國的全部45次核試驗。央視是這樣評價林俊德院士的:林俊德不用再隱姓埋名,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之上。
  • 45次核試驗任務,52年堅守羅布泊,離世前因為1張照片感動中國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如果生命只剩下10小時,你會怎麼度過?有一位將軍,他是這麼度過的。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插著導流管、胃管、減壓管和輸液管。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試驗爆炸力學測試專業領軍人物。從1964年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1996年中國進行的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他參與了中國全部45次核試驗!
  • 他是「國產土專家1號」,我國的「氫彈之父」,曾隱姓埋名28載
    這是一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獲得的殊榮。頒授「共和國勳章」時,他已去世8個月。是怎樣非凡的老人,建立了怎樣的蓋世功勳,能讓國家對他一再進行最高褒獎?在冰天雪地、風沙肆虐的戈壁,于敏、陳能寬兩位科學家曾在一次核試驗前背誦諸葛亮的《出師表》,讓現場所有人感動得淚流滿面:「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
  •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以身許國的科學家們,歷史會記得
    當年連家人都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現在終於揭開了我國「原子彈」「核試驗」的秘密。這群隱姓埋名的科學家,才終於可以自豪的說一句,「我把青春和熱血獻給了我最愛的祖國」。按照協定,蘇聯將援助中國研製原子彈,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但1959年6月,蘇聯致函中國,表示不會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1960年7月,蘇聯政府撕毀同中國籤訂的所有協定和合同,蘇聯專家帶著重要的圖紙資料撤出中國。當時,有一種悲觀說法認為「中國再過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
  • 隱姓埋名的「中國核司令」,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人民科學家
    40年,一生為國鑄核盾他先後參與和主持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建立中國特色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作出傑出貢獻。在顛沛流離之中,程開甲意識到,科技落後是中國落後挨打的主要原因。 正是從那時起,他立志「科學救國」。 1950年,程開甲婉拒英國導師挽留,毅然回到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1964年10月16日,東方一聲巨響,中國國土上升起的原子彈蘑菇雲震驚世界。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中國網1月16日訊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他毫不猶豫地轉行,服從分配。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複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
  • 隱姓埋名30年,助中國擁有核彈的女科學家,到底有多牛?
    在燕大期間,王承書認識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張文裕,他是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在丈夫的鼓勵之下,王承書決定向更高學術殿堂邁進。但在當時,已婚女子求學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面臨巨大的阻力。王承書給美國密西根大學寫了自薦信,表達了對求學的渴望和自身的優勢,最終進入了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張文裕也應邀去了普林斯頓大學。
  • 外媒稱中國進行45次核試驗,鄧稼先夫人:鄧稼先受輻射那次沒算
    1996年7月30日,中國在新疆羅布泊進行了最後一次成功的地下核試驗,當天晚上,政府表示:中國從1996年7月30日起,將暫停核試驗,這代表著從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得爆炸,至1996年的32年間,中國完全結束了核試驗的歷史,外國媒體對此宣稱,在這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一共已經進行了45次核試驗。
  • 探訪中國兩彈城 感受中國核武器探索的崢嶸歲月
    很快,一批批職工入駐,最多時達到兩萬人。從此,他們在這個小山溝裡肩負起研製中國核武器、增強國防力量的歷史使命。1969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從青海搬遷至梓潼,1992年又遷至綿陽科技城。23年間,前輩們在這裡隱姓埋名,克服多種困難和幹擾,先後組織完成20餘次核試驗的實施,實現了原子彈、氫彈的武器化與定型,開展了新一代核武器研製攻關等國防科研項目。
  • 「兩彈元勳」鄧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來,我仍選擇中國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軌跡中,活得究竟有多偉大?走得到底有多壯烈?找到原子彈並檢查無恙後,鄧稼先才放下心來,出來後他對大家說的第一句話「沒事」。此次事件讓鄧稼先遭受了嚴重的核輻射。1985年,鄧稼先回到北京,卻已是一個患有直腸癌晚期的病人。  生病之後,鄧稼先住進了醫院。在進入醫院的363天中,他動了三次手術,止痛的針劑不間斷,到最後竟演變成一小時打一針的地步。大量的針劑給鄧稼先造成了嚴重的身體負擔。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視頻來源:CCTV10不愧是中國國產專家一號于敏的名字曾是絕密。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當時,我國正在準備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那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臺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熱試驗前,當于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大家見他這樣,趕緊讓他就地躺下,給他餵了些水。過了很長時間,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由於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
  • 陳瑞被稱為「2006年令無數人感動的歌曲」
    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陳瑞,2006年演唱音樂人"楓林"的作品《白狐》,被稱為"2006年令無數人感動的歌曲"。陳瑞的嗓音極有特色,略微沙啞,滄桑中帶著淡淡的傷感,而又有磁性。聽她的歌,如同在寒夜裡看見煙火,讓人回味的不是綻放時的華麗和絢爛。更多的是幻滅後的寂靜和落寞。
  • 她棄美歸國,為中國核試驗隱姓埋名30年,豐功偉績讓人欽佩
    王承書(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女,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部研究員,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張文裕後來成為了高能物理系家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1941年王承書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提出了著名的WCU王氏定理,享譽國際學術界。在美國的十年裡,王承書已經迅速成長為知名的物理學家,但是收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王承書和丈夫當即就決定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