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棄美歸國,為中國核試驗隱姓埋名30年,豐功偉績讓人欽佩

2020-09-05 壹點讀書

王承書(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女,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部研究員,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

1956年在一艘前往中國的郵輪上,國際知名物理學家王承書和丈夫張文裕被美國聯邦調查局人員進行全身搜索,連鞋底都沒有放過。

此時的王承書和張文裕已經來到美國十年,特別是王承書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王承書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歸程。

1930年王承書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燕京大學物理系,年年排名第一。她不僅順利地獲得了碩士學位還與大她兩歲的教員張文裕結了婚。

張文裕後來成為了高能物理系家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

1941年王承書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提出了著名的WCU王氏定理,享譽國際學術界。

在美國的十年裡,王承書已經迅速成長為知名的物理學家,但是收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王承書和丈夫當即就決定回國。

考慮到國內科研實力的薄弱和落後,她利用在美國的便利條件,先後購買了大量的書籍和資料把它們整理成300多個 包裹偷偷地寄往中國。這些資料在後來的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回到中國之後,王承書在錢三強的邀請下從事熱核聚變工作,對她來講這是陌生的領域。46歲的她重新學習,國家需要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

王承書帶著一些同事到蘇聯學習,從莫斯科到北京坐火車要七天七夜,她利用這個時間把從蘇聯帶回來的資料全部翻譯成了中文,一點時間都沒有耽誤。

經過兩年的鑽研,王承書已經成為了中國熱核聚變的領軍人。

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撤走專家,中國第一個分離鈾同位素用的氣體擴散工廠面臨嚴峻的形勢。王承書以國家利益為重,毅然接受自己從未搞過的鈾同位素分離工作。從此,王承書的名字在中國物理界悄然無聲地消失了。與吳徵鎧、錢皋韻一起,開始了她後半生的默默工作。數十年來,王承書同廣大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工作者一起,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她把自己外出辦事的出差補助費、各種獎勵和稿費全部捐獻給單位購買書籍和文具用品,捐獻給中國核學會鈾同位素分離分會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為了彌補辦公費用的不足,她自己花錢買了大量紙張供理論工作人員使用。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王承書再次隱姓埋名,沒有想到竟然是30年。

王承書是二級教授,在普通人工資只有五十多塊錢的時候,她每個月就可以領取280元的高薪了。在她家裡沒有一件高檔家具,最值錢的東西就是堆得滿滿當當的幾柜子書。

多年高強度的工作,王承書患了嚴重的眼病,看不清的字就用放大鏡一個一個的看。丈夫張文裕臨終前一再叮囑她要將畢生的積蓄全部捐獻給國家希望工程,不給子孫留下任何遺產。一共多少錢呢?僅僅13萬元。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也離開了這片奉獻一生的土地,她遵從丈夫的遺願將積蓄中的10萬元捐獻給了希望工程建成了「文裕小學」,另外3萬元給了母校泉州培元小學,幫助建設了張文裕科學實驗樓。

在她的遺囑中不僅把錢捐了出來,而且還捐獻了自己的遺體用於科學研究。

一個人怎麼才算成功呢?不是在世的時候人前花團錦簇,名利雙收,深藏功與名。

在大眾媒體上,王承書這個人似乎從來都沒有出現過,走的時候也沒有掀起多麼大的波瀾,但是我們知道,那些為了新中國的腰杆能挺起來,幾十年隱姓埋名,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元勳們,此生:「惟願長報國。」

王承書為中國第一座鈾濃縮氣體擴散工廠分批啟動作出重要貢獻。為中國鈾同位素分離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致敬王承書。

相關焦點

  •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
    30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科技無國界!!!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科學家的貢獻,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奔赴美國留學深造,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歲顏寧當選美國院士,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說到顏寧她於1977年生於山東萊蕪,曾經出走美國,專研創新型科技,13年後攜帶科研成果棄美歸國,將AR技術發散全國。
  • 女科學家顏寧棄美歸國,千萬年薪也留不住她,憑AR技術發展我國教育
    女科學家顏寧棄美歸國,千萬年薪也留不住她,憑AR技術發展我國教育當今科技發展新時代的社會,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
  • 她曾是高考狀元!汶川地震後,毅然棄美歸國,如今成果領先國際
    秉持忠義毅然棄美歸國>林媛是廣西桂林人,高中畢業後以廣西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99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後分別在中科院北京物理所、美國休斯頓大學、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 女科學家顏寧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500億,並助力中國科技發展
    女科學家顏寧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500億,並助力中國科技發展當今,科技飛速發展,許多科學家都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技術也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
  •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10年後又棄美歸國,憑AR技術撈金586億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10年後又棄美歸國,憑AR技術撈金586億當今科技發展新時代的社會,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
  • 將軍院士一輩子隱姓埋名 參加了中國所有的核試驗
    (原標題:俠客島:今天,為你講述一位傳奇)【俠客島按】這兩天,一段幾年前的視頻火了。短短幾分鐘,記錄下了一位老人生前最後一段時光。這段視頻出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裡,包括島叔的。
  •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13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金498億當今科技發展新時代的社會,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
  •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後,10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586億
    女科學家顏寧出走美國後,10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586億當今科技發展新時代的社會,許多科學家投身做創新性的科研,在5G與AR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果。AR慢慢的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應用於各行各業中。AR技術的成熟在市場上逐漸呈現出巨大的紅利。
  • 國寶級女科學家出走美國後,10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658億
    國寶級女科學家出走美國後,10年後又棄美歸國,靠AR技術撈658億愛因斯坦說&34;。很多重要成果的獲得都一個靈感迸發時期。不管在任何時候,創新都是極其重要的,就像王若虛在《評東坡山谷四絕》中所說的&34;。
  •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留美後毅然回國,為製造原子彈隱姓埋名30年
    但其實不僅僅是這些頭部科學家在為之努力,在他們的團隊當中,有這樣一位鮮有人知的女科學家,她同樣犧牲了自己的青春與家庭,放棄了美國的挽留,回來參與新中國的科研建設。她是504廠唯一的女性,隱姓埋名地進行中國原子彈的研發工作,她用大半生的清貧孤寂,來換祖國的繁榮昌盛。她的名字叫做王承書,被譽為「中國的居裡夫人」,而選擇放棄榮耀的一生默默奉獻。
  • 幫助中國擁有核武器的女科學家,隱姓埋名30年,她到底有多牛?
    他們確實是中國核武器的泰鬥,為了中國核武器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力量。但是在中國的原子彈研發中還有一位傳奇女性,她的一生都在研究氣體分子運動論,是第一個發現求解玻爾茲曼方程的本徵值理論,並且提出適用於多原子氣體的推廣的玻爾茲曼方程。後來更是隱姓埋名專心在原子能研究所中工作,一直到去世,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這位偉大的傳奇女性。
  • 將軍院士一輩子隱姓埋名 參加中國所有核試驗(圖)
    他叫林俊德,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是在2012年林俊德院士逝世後不久寫就的,作者是島叔的好朋友,人民日報記者餘建斌。在自己的朋友圈裡,作者寫道:「寫稿子的時候,寫一會兒,就出去辦公室到外面抹把眼淚,眼淚流多了就假裝洗把臉。
  • 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無數人……他參加過中國所有核試驗,一輩子隱姓埋名
    月4日,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專家林俊德在北京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從1964年中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96年最後一次實爆核試驗,這裡進行了中國全部的核試驗,馬蘭一直是中國的國防機密,甚至公開出版的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的痕跡。來到馬蘭基地的林俊德,接受了研製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壓力自記儀的任務,並且擔任組長。王為編、彭常賢成為林俊德小組成員。
  • 女科學家棄美歸國,科研成果讓3.5億人受益,被譽「亞洲第一人」
    近年來,胡海蘭帶領著她的團隊,在抑鬱症藥物這一塊領域攻堅,開闢了一塊新大陸,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這3.5億人。胡海嵐,一位優秀,為人稱道的中國女科學家,她的成就在於為抑鬱症研製出了速效特效藥物,為世界上的抑鬱症患者們帶去了希望。正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對學習和研究踏實認真的女博士,對美國的待遇卻嗤之以鼻,一心回國搞科研。
  • 女科學家王承書:祖國建設之際棄美歸國,為國家富強奉獻了一生
    ,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她就是王承書,中國的「居裡夫人」,正因為有了她兢兢業業的工作,勤勤懇懇地研究,使中國原子彈領域的開發和研究上了一個新臺階。
  • 王承書,隱姓埋名30年的女科學家
    ​她原本是物理學界閃閃發亮的新星,卻一度消失在國際學術舞臺;她的名字不像錢學森、鄧稼先那樣家喻戶曉,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高濃縮鈾;一輩子兢兢業業,大半生隱姓埋名。1941年,她爭取到「巴爾博」獎學金,赴美深造。
  • 「亞洲第一人」胡海嵐:棄美歸國的科學家,點亮3.5億人的希望
    但她偏不,而是在完成了博士的學習之後,立即捲起鋪蓋,回到了祖國。促使她這樣做的動力,全然是由於自己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她寬廣而博大的家國情懷。「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她用切實的行動,印證了這句話的存在,也感染了更多海外的學子,為祖國吸引了更多的歸國人才。她的心裡始終裝著對祖國的愛戀,這真是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
  • 她捨棄國外的一切,為科研隱姓埋名30年,這位女科學家值得敬佩
    為了我國的科研事業,隱姓埋名30年,功成名就後,拋棄一切回國發展。人們常說,人總是往高處走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不過,我對這句話並不是很贊同。雖然人走的越高,才能看的更遠,但是,如果這個職業不是你最喜歡的,又或者說,工作的地方也並不是自己最滿意,那麼,站的再高,走的再遠,又能怎麼樣呢?
  • 「亞洲第一人」胡海嵐:棄美歸國的北大才女,點亮3.5億人的希望
    但是時間倒回到十幾年前,那時候的祖國還處於經濟的起步階段,很多方面都遠遠不如發達國家。但是卻有這樣一位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女科學家,帶著豐碩的研究成果和報國的赫赫雄心,回到了闊別數年的祖國。無論是從當時還是現在來看,這都需要很超凡的勇氣,也是一個不被大多數人理解的選擇。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圖片來源:@光明日報「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他毫不猶豫地轉行,服從分配。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複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