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書,隱姓埋名30年的女科學家

2020-09-29 大美科學

​她原本是物理學界閃閃發亮的新星,

卻一度消失在國際學術舞臺;

她的名字不像錢學森、鄧稼先那樣家喻戶曉,

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高濃縮鈾;

一輩子兢兢業業,

大半生隱姓埋名。

她,就是我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理論奠基人

王承書

王承書(1912.6-1994.6)


1912年6月26日,

王承書出生在上海一個讀書人家。

父親早年中進士,

後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學,

民國初年曾任內務部警政司司長兼警官高等學校教授。

他按照詩、書、禮、易的次序,

給這個排行第二的女兒取名為王承書。

王承書在何園生活時留影,資料圖


王承書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數學天賦,

「二小姐,算帳」是家人的口頭語。

她相繼在北京培元小學、貝滿中學讀書,

成績遙遙領先,

被保送到燕京大學物理系,

是物理系連續三年裡

唯一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的女生,

榮獲「斐託斐」金鑰匙獎。

1936年,王承書獲燕京大學碩士學位。

燕京大學老照片

王承書(中)1937


1939年,在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的見證下,

王承書同燕大校友、西南聯大教授張文裕結為連理。

成家仍需立業,

婚後的王承書並不滿足於做個家庭主婦,

她說:「女子能否幹事業,決不靠婚與未婚來裁定。」


王承書的執著追求,

得到燕京大學校長謝玉銘的支持。

1941年,她爭取到「巴爾博」獎學金,

赴美深造。

張文裕、王承書結婚照


在密西根大學,

王承書跟隨國際物理學權威烏倫貝克教授,

進行氣體分子運動論的理論研究,

1944年獲博士學位。

1951年,她和導師創建了以他們姓氏命名的「WCU方程」,

這個在高空物理學和氣體動力學領域極有價值的公式,

至今仍被科學界沿用。

1952年,王承書第一個證明了

麥克斯韋氣體線性化的玻耳茲曼積分算符的本徵函數就是索南多項式,

並求出它的本徵值的譜。


在科研中,王承書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

博士論文答辯時,

她提出一個新的觀點,

導師卻認為不對,連說三次「NO」!

王承書相信自己通過長期嚴密思考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

鎮定地連聲回答了三次「Yes」!

接著,她拿出有力的論據,

進行了詳細闡述,

導師終於露出笑容,

不僅贊同了王承書的觀點,

還對她表示熱烈祝賀。


三十多年過去後,

1980年,烏倫貝克仍在美國流體力學年鑑上發表文章,

高度評價王承書旅美期間的研究,

說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傳到大洋彼岸,

王承書和張文裕決定,

回到自己的祖國,

為建設新中國貢獻力量。

但韓戰爆發後,

美國不允許中國科學家回國,

甚至有美國教授認為,

你們回去後就是潛在的原子彈製造者。

美國教授說的沒錯,

這些理工科的留學生後來果然去造了原子彈。


1955年中美達成有關協議後,

王承書與張文裕立即提出回國申請。

為避免美國政府設置的障礙,

她把有關資料分成三百多個包裹先期寄回北京。

右起:張文裕,楊振寧,王承書,鄧稼先


1956年,44歲的王承書和丈夫孩子一起,

回到闊別15年的祖國。

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

回國前我已暗下決心,

一定要服從祖國的需要,

不惜從零開始。

張文裕與王承書


當年年底,二機部宋任窮部長找到王承書,

希望她從事鈾同位素的分離工作,

這意味著她要放棄自己熟悉的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專業。

同別人比較,

王承書覺得自己轉行對科研的影響最小。

她後來回憶說:

「祖國還處在百廢待興的時候,

我不能等別人來創造條件,

我要親自參加創造條件、鋪平道理的行列。」

從此,王承書的名字和中國原子能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


1958年,王承書服從組織安排,

第二次改行,從事熱核聚變理論工作。

她被派到蘇聯進修,

回國時得到一本介紹美國受控熱核聚變的書,

就用火車上的七天七夜將資料譯成中文,

回國後又翻譯了《熱核聚變導論》。

她不僅弄清了世界上熱核聚變的理論基礎、方法和現狀,

還參與了我國最初三個等離子體實驗裝置設計和建造工作。

在王承書指導下,

我國第一批熱核領域理論人才破土發芽,

大多數成為我國熱核聚變的科研骨幹。


1961年3月的一天,

錢三強找到王承書:

「你願不願意隱姓埋名一輩子,去搞氣體擴散?」

「我願意!」

王承書不假思索地說出這三個字,

聲音不高,卻十分堅定。


氣體擴散是分離鈾同位素的方法,

可以把天然礦石中提煉出來的含量為0.7%的鈾235,

濃縮到90%的純度,

沒有濃縮鈾,原子彈就沒有燃料。

由於中蘇關係破裂,

蘇聯撤走了全部專家,

我國第一個氣體擴散工廠陷入困境。

王承書明白當時的形式,

明白她肩上的責任。

從此,王承書從物理學界「消失」了。

她不再發表論文,不接受記者採訪,

告別丈夫孩子,

去了大西北的氣體擴散廠,

集體宿舍一住就是二十年。


有一次,鄧小平到氣體擴散廠視察,

一眼認出了王承書。

他說:「我見過你嘛!

1959年你胸戴大紅花,

參加了全國群英會。

從此,你隱姓埋名,

不知去向了,

連你的先生張文裕也找不到你囉!」

王承書笑著點頭。

王承書(左三)、段存華(左二)等參與第一顆原子彈研製人員合影。


氣體擴散是隨著濃縮的程度,

一級一級提升的。

怎樣讓上千臺機器分級聯繫起來連續運轉?

這需要大量複雜的計算。

為了檢驗結果的準確度,

王承書堅持用手邊的機械計算機作必要的驗證。

她運算的數據裝滿了三隻抽屜,

電子計算機算出的紙條她都要親自過目。

沒日沒夜地計算、推導,

運轉方案終於確定下來。


1964年1月14日,

氣體擴散廠生產出合格的高濃縮鈾,

原子彈有了燃料,

同年10月16日,

碩大的蘑菇雲在神州大地騰空而起!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

國家下達了研製大型國產擴散機的任務,

並任命王承書為總設計師,

她帶領一批年輕人,

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

很快提出了各種部件的設計要求。

研究氣體擴散的同時,

王承書還非常關注國際上鈾同位素分離的動向,

積極推動離心法和雷射分離法的研究,

並在「七五」科技攻關計劃中,

擔任課題專家組組長。

葛昌純、王承書、彭桓武在天安門城樓觀禮


明白做事,清白做人,

這是王承書一生的行為準則。

有一次,大型擴散機的關鍵部件

「動密封」經過單臺機試驗,

性能良好,

在向有關領導匯報時,

一些人覺得可以定型了;

科技人員雖有不同意見,

但沒有機會發言,也不敢發言。

這時,王承書本著實事求是、對國家負責的態度,

指出:在試驗室過關和工業應用之間,

單機試驗運行和數以千計的裝置在級聯上長期運行之間,

是有很大差距的,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她請求上級再給半年時間,

在短級聯上做擴大試驗後再做定論。

王承書的意見得到主管部門的讚許。

後來經多次擴大試驗證明,

動密封確實不具備工業生產條件,

避免了因決策失誤而給國家造成的損失。


前排右三劉廣均,右四王承書,後排右一謝莊應


王承書十分重視人才培養,

「我把我的學生培養起來,

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凡經王承書審閱的論文,

都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過關」。

王承書與錢皋韻


她克己奉公,

總是把自己的出差補助、獎勵和稿費

捐給單位和核學會,

用來購買書刊、開展學術活動。

三年困難時期,

她自己花錢買來紙張供研究人員計算。

為了讓更多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把畢生積蓄的近十萬元捐給「希望工程」。


1986年,74歲的王承書舉行了小型家宴,

紀念回國30年。

她說:「當初,我回國的唯一原因,

不是我不愛美國的優厚生活,

而是我更愛自己的祖國。

30年了,至今我可以聊以自慰的是,

我的選擇沒有錯,我的事業在祖國。」

左起:王承書、張文裕、楊振寧、鄧稼先、周光召。攝於1972年,中國科學院。資料圖


一生奉獻給祖國和人民,

晚年她依然在遺囑中寫道:

「虛度80春秋,回國已36年,

雖然做了一些工作,

但是由於主客觀原因,

未能完全實現回國前的初衷,

深感愧對黨,愧對人民。」

1994年6月18日,

王承書因病逝世。

她的一位學生說,

她是那種死後既有資格見馬克思、

又有資格見愛因斯坦的人。

她淡泊名、利、權,

用一生追求完美。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隱姓埋名一輩子」——追憶我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理論奠基人王承書

《民主與科學》追憶理論物理學家——王承書

《現代物理知識》中國著名物理學家——王承書教授

《物理教學》 一生回顧 幾點希望

《現代物理知識》 記核科學家王承書

文章來源:科協改革放開進行時

相關焦點

  • 讓中國擁有核武器的女科學家,為國隱姓埋名30年,她有多厲害?
    在對中國的核武器事業進行研究之後可以發現,除了錢學森等科學家之外,還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她雖是一位女性,但卻為國隱姓埋名了三十年,如果沒有她的幫助,那麼我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也將受到一定的阻礙。那麼,神秘的女科學家究竟是誰?她為何會有如此高的成就呢?
  • 讓中國擁有核武器的女科學家,為國隱姓埋名30年,她有多厲害?
    在對中國的核武器事業進行研究之後可以發現,除了錢學森等科學家之外,還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她雖是一位女性,但卻為國隱姓埋名了三十年,如果沒有她的幫助,那麼我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也將受到一定的阻礙。那麼,神秘的女科學家究竟是誰?她為何會有如此高的成就呢?
  • 她捨棄國外的一切,為科研隱姓埋名30年,這位女科學家值得敬佩
    為了我國的科研事業,隱姓埋名30年,功成名就後,拋棄一切回國發展。人們常說,人總是往高處走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不過,我對這句話並不是很贊同。雖然人走的越高,才能看的更遠,但是,如果這個職業不是你最喜歡的,又或者說,工作的地方也並不是自己最滿意,那麼,站的再高,走的再遠,又能怎麼樣呢?
  • 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下篇:為了我國核武事業,隱姓埋名30多年,至今知道她的人並不多1956年,王承書夫婦終於回到了祖國。1958年,我國創造熱核聚變研究室。面對這個陌生領域,已經44歲的王承書沒有退縮,7天7夜把一本新書翻譯了出來,為國人學習提供理論支持。兩年後,她成了我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頂尖專家。
  • 拒絕諾貝爾獎,隱姓埋名30年,「兩彈一星」功臣少有人知
    她,為祖國事業「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多年,成為「兩彈一星」功臣,而她的名字卻少有人知道。她是誰?進入老年的科學家王承書!下篇:為了我國核武事業,隱姓埋名30多年,至今知道她的人並不多1956年,王承書夫婦終於回到了祖國。1958年,我國創造熱核聚變研究室。面對這個陌生領域,已經44歲的王承書沒有退縮,7天7夜把一本新書翻譯了出來,為國人學習提供理論支持。兩年後,她成了我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頂尖專家。
  • 隱姓埋名30多年,我國這名女科學家,一生說過3次「我願意」
    而談到中國軍事實力,我國這名叫做王承書的女科學家,隱姓埋名30多年,跨學科參與到中國的原子彈研製以及高能物理學鋪墊中,一生說過3次「我願意」,卻都是為國為民,即便逝世前也未曾忘記將積蓄捐給「希望工程」,將剩下的全部都奉獻給科研事業,卻是尤其讓人欽佩的。
  • 中國女科學家隱姓埋名30年,為祖國研發核武器,貢獻卓越令人敬佩
    在這些科研人員中,有一位中國的女科學家,她隱姓埋名30年,為祖國研發核武器,貢獻卓越令人敬佩萬分。這個女科學家名叫王承書,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她出生於1912年,是上海一個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因為小時候體弱多病,王承書上小學的時候兩次休學,沒有辦法正常去學校學習。
  • 隱姓埋名30年,助中國擁有核彈的女科學家,到底有多牛?
    她是舊中國頂級學府,「燕京大學」13名新生中唯一的女性,連續三年佔據物理系第一名,是中國頂級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她就是王承書院士。王承書,1912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朝的進士,後任民國內務部警政司司長。母親則出身揚州名門,被譽為「晚清第一園」的何園,便是王承書外祖家。
  • 幫助中國擁有核武器的女科學家,隱姓埋名30年,她到底有多牛?
    後來更是隱姓埋名專心在原子能研究所中工作,一直到去世,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這位偉大的傳奇女性。她就是王承書,1912年出生在上海,家裡是詩書之家,受到了家裡人的薰陶,所以她小時候就非常熱愛學習,特別是對於理科的熱愛,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一點都不假,由於對理科的熱愛加上自己的勤奮,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燕京大學物理系,在班上十三個學生中,她可是唯一的女性。
  • 隱身30年造原子彈的女科學家:我不能等人把祖國建設好了再回來
    但是實際上並不只是這些頭銜科學家在努力工作,在他們的團隊中,也有這樣一位鮮為人知的女科學家,她同樣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家庭,放棄了美國的挽留,回來參與新中國的科研建設。作為504工廠唯一的女性,她隱姓埋名地從事中國原子彈的研發,她用一生的清貧與孤獨,來換取祖國的繁榮。
  • 為國家任務消失30年,一項成就前無古人
    在小學時代,我們就已經學習了有關居裡夫人的文章,說起她,大家肯定是不陌生的,在中國,也有一位這樣的女科學家,她就是王承書,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了,能夠成為女科學家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情,王承書也為我國的科研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她曾隱姓埋名30年來為國家奉獻,就算是去世之後,也將自己的全部財產捐贈給了希望工程
  •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留美後毅然回國,為製造原子彈隱姓埋名30年
    但其實不僅僅是這些頭部科學家在為之努力,在他們的團隊當中,有這樣一位鮮有人知的女科學家,她同樣犧牲了自己的青春與家庭,放棄了美國的挽留,回來參與新中國的科研建設。她是504廠唯一的女性,隱姓埋名地進行中國原子彈的研發工作,她用大半生的清貧孤寂,來換祖國的繁榮昌盛。她的名字叫做王承書,被譽為「中國的居裡夫人」,而選擇放棄榮耀的一生默默奉獻。
  • 中國最神秘的女科學家,連錢學森都敬她三分,被稱中國的居裡夫人
    我們不能忘記這麼一個偉人,她為中國核彈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為造核彈隱姓埋名30年,讓錢學森都佩服的巾幗英雄,卻在死後沒一個人記得她,她就是王承書。王承書是一個留洋美國的女科學家,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她毅然決然要為國家核武器研發貢獻自己的力量,可回國之路異常坎坷,還遭到了FBI的監控。
  • 隱身30年的女科學家回國:我不能等人家把祖國建設好再回來
    但其實不僅僅是這些頭部科學家在為之努力,在他們的團隊當中,有這樣一位鮮有人知的女科學家,她同樣犧牲了自己的青春與家庭,放棄了美國的挽留,回來參與新中國的科研建設。她是504廠唯一的女性,隱姓埋名地進行中國原子彈的研發工作,她用大半生的清貧孤寂,來換祖國的繁榮昌盛。
  • 她棄美歸國,為中國核試驗隱姓埋名30年,豐功偉績讓人欽佩
    王承書(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女,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部研究員,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此時的王承書和張文裕已經來到美國十年,特別是王承書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王承書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歸程。1930年王承書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燕京大學物理系,年年排名第一。她不僅順利地獲得了碩士學位還與大她兩歲的教員張文裕結了婚。張文裕後來成為了高能物理系家中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
  • 隱姓埋名30年,助中國擁有核武器的美女科學家!她到底有多牛?
    有這樣一位美女科學家,她隱姓埋名30年,她幫助中國擁有了核武器,她的貢獻能和鄧稼先相媲美。那麼,這位美女科學家到底有多牛?這種樸素的想法讓王承書萌生了學習物理學報銷國家的願望!為了這一願望的實現,她刻苦學習努力鑽研,終於在1934年考上了當時的名校燕京大學。大學畢業的時候,王承書在所有的畢業生排名中名列第一。兩年後,她又拿到了燕京大學的碩士學位。1941年,她又申請到了美國的獎學金。
  • 偉大的中國女科學家,「拒絕」諾貝爾獎,為國家事業隱姓埋名30年
    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背後有這麼一個為國家事業消失了30年的人,年近半百的她多次改行,每一次都從零開始,擔負起國家的重任,為此她「拒絕」了諾貝爾獎,一生為祖國做貢獻。她就是被稱為中國版的居裡夫人——王承書。用物理學讓祖國崛起王承書出生於1912年上海的一個書香世家。她父親是清朝時期的進士,後來成績優異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學,學成歸來之後就擔任了內務部警政司。
  • 留美女科學家,曾為原子彈製作多次改行,隱姓埋名30餘年
    1964年10月,在新疆的羅布泊,升起了一朵蘑菇雲,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驚全球。參與原子彈工作的人多數都是保密的,有些甚至一生都沒辦法公開自己的職業,而在他們中就有這樣的一位女性,為了國家隱姓埋名30餘年的物理科學家王承書。
  • 國家號召,回國受阻,終身為國家核彈做貢獻的女科學家-王承書
    「虛度80春秋,回國已有30載,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於客觀原因,未能全實現回國前的初衷,深感愧對黨,愧對人民......。」一句話,一輩子1959年,王承書被派往蘇聯原子能研究所實習了3個月。錢三強找到王承書,問:「你願意隱姓埋名一輩子嗎?」王承書毫不猶豫的回到:「我願意!」至此,開始她的另一研究道路,也從那時起,王承書開始退出各界論壇,消失在科學界。
  • 中國的居裡夫人,王承書先生!她!不該被遺忘~
    曾有一位女子,放棄諾貝爾獎,毅然回國,甘願為了祖國銷聲匿跡30年,她為祖國和人們奉獻了一輩子,現在卻漸漸被世人所遺忘。她是參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項目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她曾被外界稱做中國的居裡夫人!她的名字,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她的故事,更是鮮為人知,然而,她卻是一位絕非一般的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