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為中國原子彈研發做出貢獻的科學家,人們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錢學森、鄧稼先這樣赫赫有名的男性科學家。
但其實不僅僅是這些頭部科學家在為之努力,在他們的團隊當中,有這樣一位鮮有人知的女科學家,她同樣犧牲了自己的青春與家庭,放棄了美國的挽留,回來參與新中國的科研建設。
她是504廠唯一的女性,隱姓埋名地進行中國原子彈的研發工作,她用大半生的清貧孤寂,來換祖國的繁榮昌盛。她的名字叫做王承書,被譽為「中國的居裡夫人」,而選擇放棄榮耀的一生默默奉獻。
1912年,王承書在上海的書香門第中降生。和當時吟詩頌詞的民國書香門第不同,王承書的聰慧,體現在敏銳的數學頭腦上。
家中讓她進了新式學堂,她才開始接觸到物理這樣的西方科學。她很快憑藉著驚人的天賦和辛勤的練習,在各項考試中都拔得了頭籌,順利考入了燕京大學物理系。
其實不僅僅是物理系,就算整個燕京大學裡面,女性都是鳳毛麟角,在物理系這樣嚴謹的理工學科裡,她是班裡唯一的女生。
班裡的男同學常常看不起她,就連教授也無心對她過多的栽培,覺得她畢業後無非是回歸家庭相夫教子,不會再專心於科研的事業。
沒想到,第一次考試,她就用成績證明了自己,大學的幾年,她常居榜首,將平日裡鄙視她的男同學通通折服。
而後,她不僅順利取得了燕京大學的物理系碩士學位,同樣,也認識了大她兩歲的教員張文裕。都具有同樣抱負的兩人一見如故,很快便喜結連理,開始了為祖國物理事業的共同奮鬥歷程。
後來,王承書獲得巴爾博獎學金,獲得了進入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資格。在普林斯頓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她師從世界理論物理權威烏倫貝克教授。
烏倫貝克非常喜愛這個天資聰慧的中國學生,常常誇她是「了不起的人才」,兩人的精誠合作,完成了許多物理學的重要突破。
而小夫妻也在這時迎來了可愛的兒子,在美國構建了一個完美的小家,有著體面的工作和不菲的薪水。從傳統的觀念來看,一個女性的終身目標也莫過於此。可以說,她就應該知足地平靜度過這樣的幸福生活。
而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通過廣播傳到了王承書的耳中。她執意要趕回中國,為自己的祖國效力。
她深知國家的建設在發展初期肯定需要大量人才,如果自己仍在美國工作,那怎麼能回報這個哺育她長大的祖國!可美國並不願意放他們回去,中美的關係依舊僵持,美國不願意放走中國科學家回國效力。
何況王承書作為出色的物理學家,在美國科研界已經小有名氣,回國後肯定會極大加快中國科研發展的進程。
就連她在美國的同事也十分不解,她明明在美國已經有車有房,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為什麼要捨棄這一切回到貧困落後的中國去?
可王承書並不這樣想,她寫下了著名的一段話:「 條件是要人去創造的,我不能再等別人來創造條件,我要參加創造條件、鋪平道路的行列!」。
這一番話,同樣鼓舞了其他身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們。很多人其實都和她一樣在美國定了居,有著不錯的發展,可王承書的一番話喚醒了他們的愛國之情和民族之魂,紛紛加入到回國的行列。
經過7年漫長的拉扯,王承書終於迎來了回國的機會。期間她已經通過郵寄,將她在美國收集到的科研資料、學科教材分批寄回了中國。
而一回到中國,她已認不出這塊貧瘠的土地,不過這更加激起了她報國的決心,她要投身在祖國的科研事業中去!儘管住的是簡陋的公寓、坐的是人滿為患的公交,但她依然是甘之如飴。
她回國後馬不停蹄地就向物理所報導,瘋狂地撲在科研工作上。因為當時核武器是戰爭中最為致命的武器。有了核威脅,便能夠用軍事力量在國際社會舞臺上有資本叫板。
她以國家的需要為己任,給熱核聚變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1961年,時局變化,蘇聯撤走了專家,中國的高濃縮鈾研究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錢三強躊躇再三,才艱難地向這位優秀的部下開口,希望她能夠去打開局面。因為沒有高濃縮鈾作為燃料,原子彈研發就只能淪為空談。
而此時的她,已經年過半百,這對於一個物理學家,已經算是「致命」的高齡。她已經沒有了年輕那般體力和敏銳的頭腦去鑽研。況且,高濃縮鈾對她來說其實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她需要從零開始學習再度拼搏。
沒想到,她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後來因為504廠需要遷往偏遠郊區,躲避境外人士的追查騷擾,她也同樣拋棄了家庭,立刻前往報導。這一去,直接就是30年的隱姓埋名,連她的摯愛張文裕也不知道她的去處。
而高度用腦的研發工作,讓王承書迅速變得蒼老。本來在美國度過一大段幸福時光,讓她保養得很好,有著姣好的面容。可在504廠度過2年,她便增添了不少白髮,一頭花發讓她看上去像老了十歲。
所幸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高濃縮鈾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給第一顆原子彈的試驗爆炸提供了燃料。
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震驚了世界!讓中國的話語權提高到了少數擁有核武器國家行列。
而這驚人的成就背後,是所有中國科研者用沒日沒夜的辛勤工作換來的。偉大的功績雖然已經實現,但王承書的使命還沒有結束。
第一顆原子彈只是「兩彈一星」計劃中的一步,由於她參加了太多的機密科研項目,她並不能拋頭露面的參與社會活動以及國際同僚的科研會議,從此學術界的讚譽都與她無關。而愛國,就是對她最大的讚揚。
她為國家和人民奉獻了一生,最終積勞成疾病逝於1994年。她平靜地離去,一切從簡,不要任何的鮮花和名人弔唁。
她最後的遺願是將所有的積蓄捐獻給希望工程,幫助國家的教育事業發展,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科研力量。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雖為柔弱女子,王承書卻依舊用英雄的氣息,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奉獻了一生。
這些中國脊梁胸懷之廣,見識之高,常人不及其一。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這樣默默無聞的英雄,不問功名俸祿、埋頭苦幹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追憶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