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放棄諾獎,讓核技術進步50年:不能等人家把祖國建設好再回來

2020-10-05 甄比比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提到中國的原子彈,絕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錢三強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當年研發的隊伍中有一位名叫王承書的女性科學家。


作為物理領域中罕見的天才,她本該去追逐諾貝爾獎,站在閃耀的世界舞臺,但她卻甘願回到祖國隱姓埋名30年,17年未曾與家人相伴。


而這一切,她都心甘情願。

1912年,王承書在上海出生了,她的父親中過進士,後來被送到日本留學;她的母親出身揚州名門,所以在父母的影響下,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小的時候王承書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動不動就生病,以至於在六年級和初三的時候她都休了學。


本來,家裡人覺得王承書身體不好就不去參加升學考試了,但她偏偏要和同學們一樣參加考試還以最好的成績畢了業。


1930年,18歲的王承書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成為13名新生中唯一的女性。


她說,「世界上最先進的自然科學,是物理學。以後要用物理學,為祖國崛起而奉獻一生。」


進入大學後,她每一秒都不敢放鬆,全部時間都用來學習,四年後,13名學生只有4名學生畢了業,而王承書更是因為是物理系連續三年取得第一名的唯一畢業生,從而獲得了學校的最高榮譽「斐託斐」金鑰匙獎。


當時,所有認識王承書的同學都不得不承認:「她實在是太強了!」

1941年,王承書考上了美國密西根大學,而作為她的老師更是丈夫的張文裕決定全力支持妻子讀書深造,於是他放棄了國內的工作和王承書一起來到了美國。


但那時,密西根大學從來沒有過招收已婚婦女做學生的先例。


而這一規定遭到了王承書的質疑,她說:「為什麼已婚不行?女子能否幹事業,絕不是靠已婚與未婚來裁定的。」


於是,她寫信到了密西根大學,當時國際物理學權威教授烏倫貝克覺得王承書實在是太優秀了,硬是破例收下了她。


博士畢業後,她和教授一起進行氣體研究,並在1951年提出了影響整個物理學界的「WCU(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這個公式一經發表便轟動世界,並在至今仍被科學界沿用。


到了1952年,王承書又第一個證明了麥克斯韋氣體線性化的玻耳茲曼積分算符的本徵函數就是索南多項式,並求出它的本徵值的譜。


一個個的學術成就,讓她站在了國際學界的最前端,就連她的教授都不得不承認,「王承書是個了不起的人才」。


甚至他還大膽預測,過不了幾年王承書就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但此時,在王承書的心裡,她還有一件大事:回國,並且要帶著一身本事回去!


那時王承書在美國的待遇是極其優越的,有了車子,房子,還有美滿而幸福的生活。


但她依舊選擇回去,旁邊的好朋友都勸她:別回去了,現在中國什麼都沒有,你回去是搞不了科研的。


而她卻說:「條件是要人去創造的,我不能等著人家把中國建設好再回去,我要參加創造條件、鋪平道路的行列。」

直到1955年,王承書終於等到了回國的機會,她為了躲避美國的檢查,她在回國前想盡辦法把自己收藏的書刊和筆記資料先後分成300個包裹寄回國內。


臨走的時候,她還把自己的全部資產都送了人,朋友們都感慨,「這王承書是鐵了心要走了。」


1956年,王承書一家人終於踏上了祖國的土地,那一年她44歲。


回國之後,王承書徹底變成了工作狂,恨不得一秒鐘都掰成八瓣用。

1958年,我國籌建了熱核聚變研究室,但這個技術在中國完全空白,更沒有專門研究這方面的科研人士,只能依靠蘇聯提供技術支援。


這時,錢三強找到了王承書,希望她能從事熱核聚變技術。


但王承書的專業並不是核聚變,如果她接受了任務就要轉行,從零開始。


她想了想,說「半路改行我不怕,我願意接受這個任務!」


於是,她以最快的速度帶領了一些同志到蘇聯去學習。乘火車需要七天七夜才到,於是她就利用這七天時間,把所有的資料全部翻譯成了中文,一下車就可以出版了。

兩年後,這個半路出家的科學家,不僅弄清了世界上熱核聚變的理論基礎、方法和現狀,還參與了我國最初三個等離子體實驗裝置設計和建造工作。


到了1961年,錢三強又一次的找到了王承書。


對她說:「祖國需要自己的科學家研製原子彈。這是保密性極強的工作,你將不能再出席任何公開會議,更不能出席國際會議。你願不願意隱姓埋名一輩子,去搞氣體擴散?」


王承書沒有猶豫的答應了,那以後,王承書不再發表論文,不接受記者採訪,就連丈夫也不知道她的去向,物理界沒了王承書,家裡也沒了王承書。

1964年1月14日,氣體擴散廠終於生產出了合格的高濃縮鈾,這意味著原子彈有了燃料。


9個月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成功研製原子彈的國家。


不久後,錢三強再一次找到了王承書。


兩個人有了如下的對話:


「你在這裡工作有什麼困難?」

「沒有!」

「那生活有什麼困難?」

「沒有!」

「有什麼話讓我捎給文裕嗎?」

「沒有!」

「如果讓你繼續選擇核事業,繼續在504廠發揮作用,你願意嗎?」

「願意!」


就這樣,王承書一直在大西北駐守了30年。


1973年,她提出研究雷射分離法。


1991年,雷射分離濃縮鈾成功,成為我國雷射分離技術上,一個重大的裡程碑。


到了80多歲的時候,她又把精力投入到了帶學生上面。


她說,「我把我的學生培養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後來,由於過於操勞,王承書患上了白內障,醫生建議她打10針進口藥,她一聽說每支藥600元,就拒絕了醫生了治療建議,因為她實在捨不得,她對醫生說:「你看,我這對眼睛還值6000元嗎?」


所以,王承書的眼睛越來越不好使了,有一次,她的學生諸葛福因為疏忽把一份複印不太清楚的英文學術報告交給了王承書。


王承書就用一個長條放大鏡,先按字母自己描,描深了,然後再看看。


看完了之後還把諸葛福找來,一句一句的和他一起修改。


看著被老師一個個描過的字母,諸葛福難過極了,而這個疏忽也成為了他一直以來最大的心結。

1992年,王承書收到了病危通知書,然後,她馬上做了一個決定:將自己畢生積蓄的幾萬元,也一分不剩的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這筆錢,是當時「希望工程」,收到的國內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她說:「一個國家教育上不去,人才培養不出來,這個民族就肯定沒有希望。」


除此之外,她還留下了一份遺書:


虛度80春秋,回國已36年,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於客觀原因,未能完全實現回國前的初衷,深感愧對黨、愧對人民。死是客觀規律,至於什麼時候我卻是未知數,「笨鳥先飛」,留下自己的幾點希望。


1)不要任何形式的喪事;


2)遺體不必火化,捐贈給醫學研究或教學單位,希望充分利用可用的部分;


3)個人科技書籍及資料全部送給三院;


4)存款、國庫券及現金等,除留8000元給未婚的大姐王承詩補貼生活費用外,零存整取的作為最後一次黨費,其餘全捐給「希望工程」;


5)家中一切物件,包括我的衣物全由郭旃(即王承書兒媳)處理。


1994年6月18日,一生默默無聞的王承書離開了人世。


她的學生說:「我的老師是死後既有資格見馬克思、又有資格見愛因斯坦的人。她淡泊名、利、權,用一生追求完美。」

相關焦點

  • 隱身30年造原子彈的女科學家:我不能等人把祖國建設好了再回來
    但是,等到新中國成立後,祖國的各項事業正在恢復和建設中。同時,還有許多遊蕩在外的仁人志士不顧一切地回了家。華羅庚、錢學森、錢三強等眾多傑出科學家,在祖國需要時,不畏艱難險阻,不畏艱險,不畏艱險,為偉大祖國獻身。
  • 隱身30年的女科學家回國:我不能等人家把祖國建設好再回來
    但其實不僅僅是這些頭部科學家在為之努力,在他們的團隊當中,有這樣一位鮮有人知的女科學家,她同樣犧牲了自己的青春與家庭,放棄了美國的挽留,回來參與新中國的科研建設。她是504廠唯一的女性,隱姓埋名地進行中國原子彈的研發工作,她用大半生的清貧孤寂,來換祖國的繁榮昌盛。
  • 她神秘失蹤了30年,讓祖國核技術進步50年,丈夫:我不知道她在哪
    其中王承書就屬於默默無聞的一位,她曾經神秘消失30年,讓祖國的核技術進步了50年,而她的丈夫卻始終對她的下落無從知曉,面對他人詢問只能表示:我也不知道她在哪。,總共在海外學術圈闖蕩了十幾年之久。不過在兩年之後,她就放下了手中的所有工作,開始全身心投入到了我國的原子彈事業之中。而且由於在出發時非常緊急,她只回家帶了幾件衣服和幾本書籍,而當丈夫在問及她的去向時,她卻絲毫不敢透露。好在丈夫理解她頂級物理學家的身份,深知她的去向很可能是國家機密,所以他只告訴妻子:家中有我,你且放心。而王承書的此次一別,就是整整30年。
  • 放棄美籍回國的女科學家:不能等別人把祖國建設好了,再回國享福
    ,等我們把國家建設好後再回來享受,天下沒有這樣的好事!今天要講的這位巾幗科學家,她的名言就是:我不能等別人把祖國建好了再回來享福。年!但新中國的成立,激起了她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她堅定地表示:「雖然中國窮,進行科研的條件差,但我不能等別人把條件創造好,我要親自參加到創造條件的行列中。我的事業在中國。」為此,她和丈夫響應國家號召,決定放棄美國的一切,回到百廢俱興的祖國。
  • 中國的「居裡夫人」王承書:我不能等著人家把中國建設好再回來
    1941年王承書赴美留學,師從著名的物理學家烏倫貝克,並順利地拿到了博士學位。期間她與導師合作完成了多篇有關稀薄氣體動力學方面的重要論文,還奠定了在物理學界有重要影響的「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烏倫貝克多次稱讚王承書是「了不起的人才」,並說她是中國的居裡夫人。
  • 荷蘭媒體:她讓中國核技術領先美國50年,中國的居裡夫人
    荷蘭媒體:她讓中國核技術領先美國50年,中國的居裡夫人!她叫王承書,被譽為中國的居裡夫人。因為她,中國在核技術上面完成了重大的突破,原本中國是無核國家,核技術壟斷的是美國和那時候的蘇聯,但是在她的帶領下,中國科研團隊克服重重困難。
  • 她被稱為原子彈之母,成就了兩位諾獎得主,其家族卻被罵成賣國賊
    而她,作為華夏兒女,她被稱為東方的居裡夫人,曾幫助並成就了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項,並被稱為原子彈之母。至今仍有很多人為之鳴不平,為何她到死都沒能獲得諾獎呢?而她明明是原子彈之母,為何家族又被稱為賣國賊呢?看完她這一生的遭遇,多少人會為之嘆息。
  • 不能以頒發諾獎來評判理論物理是否進步
    不能以頒發諾獎來評判理論物理是否進步:諾貝爾物理學獎在一般人心目中有至高學術地位,但它畢竟是人設,人設就有可能出錯,特別是沒有打開宇宙奧秘之前。試問宇宙奧秘尚且不知,你這個理論物理諾獎怎麼發?怎麼發都會有錯,因為誰心中都沒有宇宙奧秘的標準與答案。
  • 不能以頒發諾獎來評判理論物理是否進步
    不能以頒發諾獎來評判理論物理是否進步:諾貝爾物理學獎在一般人心目中有至高學術地位,但它畢竟是人設,人設就有可能出錯,特別是沒有打開宇宙奧秘之前。試問宇宙奧秘尚且不知,你這個理論物理諾獎怎麼發?怎麼發都會有錯,因為誰心中都沒有宇宙奧秘的標準與答案。
  • 為了祖國崛起,這位兩彈功勳放棄兩次諾獎,出徵時說:願以身許國
    泡利在尋找的過程中面臨了艱難,於是他放棄了,他甚至拿出了自己珍藏許多年的香檳打賭說:我敢保證,沒有人能夠找到中微子。而當時間來到1932年,一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在德國《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鐳E的連續β射線譜的上限》的論文。這篇論文中證實了泡利關於β譜有明晰上限的預言,有力地支持了中微子假說。
  • 她讓祖國核技術領先世界50年,卻神秘失蹤,丈夫:我30年沒見她了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日子,一部名為《我和我的祖國》的獻禮片上映,一經播出便火爆全中國,贏得了無數觀眾的好評,其中第2個故事《相遇》,更是催人淚下。
  • 王淦昌:3次錯過諾獎,為研發原子彈消失17年,再出現時滿頭白髮
    「我在為祖國的明天奮鬥!」王淦昌,1907年5月15日出生於江蘇常熟縣楓塘灣的一個普通人家當中,父親是當地一名郎中,母親負責操持家事,一家人生活的平凡而又幸福。就在他入學的1年後,學校裡參加遊行的同學當中,有47名同學慘遭毒手被人活活打死,更有200人受了不同程度的外傷。這一幕讓滿腔熱血的王淦昌憤怒不已,再找了老師傾訴之後,老師告訴他只有祖國強大了,科技領先於世界,中國才不會再被欺負!只有科技才能救中國!
  • 諾獎得主迪迪埃: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今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理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截圖不過要說預言家,還得屬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情況都在他近日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訪談中一一應驗。
  • 諾獎得主奎洛茲: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昨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截圖不過要說預言家,還得屬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
  • 2020年諾貝爾獎開獎周,盤點所有諾獎百年風雲際會
    歲月悠悠,一載又一載的諾獎得主用他們辛勤的汗水和聰穎的智慧書寫著人生絢麗的篇章,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進步,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畢生心血。在百年的諾獎風雲中,諾獎是不是每年都頒發,到底一共頒發了多少次,有多少人獲獎,獲獎者年齡最小的有多小,年紀最大的有多高?
  • 13個諾獎級別成果,至今仍受質疑
    1956年他提出了宇宙不守恆這一理論,在第二年的時候,他拿到了物理學諾獎,這也是華人中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人。可以說楊振寧在物理學的地位和牛頓、愛因斯坦等人不分上下,如果沒有他做出的這些貢獻,世界物理發展將會倒退50年。可在楊振寧身上也存在著一些爭議。不關注物理學的對於楊振寧這個名字或許有些陌生,經常看花邊新聞的可能知道,曾經有這樣一條新聞&34;,而這則新聞的主人公就是楊振寧。
  • 13個諾獎級別成果,至今仍受質疑
    1956年他提出了宇宙不守恆這一理論,在第二年的時候,他拿到了物理學諾獎,這也是華人中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人。楊振寧在科學上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共有13個諾獎級別的成果,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微觀物理,他的研究方向影響了很多的物理學家。除此之外,他還帶領自己的學生一起研究,他的學生也很優秀,同樣拿到了很多的獎項。
  • 大半中國核科學家的老師,同學受他啟發獲得諾獎,有2位諾獎學生
    中國的物理學那時剛剛起步,趙忠堯發現要想趕上西方的物理學水平,就必須要去西方學習,回來才能更快更好的促進國內物理學迎頭趕上,1927年的夏天趙忠堯老師帶著向同事朋友湊的費用啟程去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便表示考慮考慮,密立根聽後語氣有些不高興,趙忠堯自然聽的出來,考慮到自己畢竟是來國外求學來的,不能總挑三揀四學還沒開始就把自己的導師得罪了,便表示願意研究這個課題。
  • 與諾獎擦肩而過?她說:這樣也挺好
    兒時的貝爾也確實對天文學產生了興趣,她幾乎讀過父親買回來的所有書,但只有天文學的書真正引起了她的注意[2]。在盧根讀書的時候,貝爾曾和其他女生遵照老師的安排上家政課,內容包括烹飪和針織,而只有男生可以學習物理、化學和生物。
  • 核元勳李恆德去世:美國再好,我也要回來
    1956年,其在清華大學創立了我國第一個核材料專業,為國家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關鍵人才。李恆德院士在上世紀40至50年代赴美留學期間,曾衝破美政府重重阻力,堅定回國助力科學發展建設,赤誠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伏案工作的李恆德院士 據光明日報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李恆德,於2019年5月28日在京去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