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祖國崛起,這位兩彈功勳放棄兩次諾獎,出徵時說:願以身許國

2021-01-18 不二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篇文章我們來了解一位我國偉大的老科學家——王淦昌先生的人生故事。

要了解王淦昌先生,我們得把時間拉回至1940年,這一年是抗戰全面爆發的第三年,也是日軍侵華的第9年。

這一年中華大地烽火連天,日寇的鐵蹄早已踏遍了華北華東地區。

在這種艱難的時刻,為了延續中華文明之火,華北華東地區的高校不得不西遷至西南腹地,也就是 這樣的情況之下,著名的西南聯大成立了,這座高校匯聚著清華北大等最優秀的一批精英,當然,其中還包括了浙江大學。

當時浙江大學的物理系主任教授就是王淦昌先生,他帶領了大批浙江大學的師生踏上了西遷之路,他們跋山涉水、一路顛沛流離,終於抵達了遵義。

這一年對於中國文明是極其艱難的一年,而對於王淦昌先生更是如此,在艱難的西遷之路上,由於過度勞累,他患上了肺結核,長期處於病痛的折磨之中。

但是,儘管病痛入骨,可他依舊執著地研究中微子問題,對於王淦昌先生而言,如果有生之年他不能解決中微子問題,那麼他無法閉眼瞑目。

只要稍微有點物理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微子關係能量守恆定律的生死存亡。

那麼中微子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學過物理的親們都知道:

不穩定的原子核,會放射出粒子或能量變成另一種元素,這個過程叫衰變。共有α、β與γ三種衰變,其中β衰變最多變。當原子核放出β粒子即高能電子,發生β衰變,β射線是連續的,這意味總能量比衰變前要低。

部分能量憑空消失,這讓當時的科學家們為之震驚。

這個實驗也讓科學家們為之爭論了10年之久,因為實驗沒有錯,能量守恆之說面臨著最大的質疑。

從而1924年,量子力學之父玻爾提出了一個假說。

他稱:

能量在單個微觀相互作用可以不守恆,而只需在統計意義上守恆。

可是這種說法明顯是在和稀泥,沒有辦法服眾,有著暴脾氣的泡利立馬就向玻爾開炮,他稱玻爾在玩危險的遊戲。

泡利認為玻爾的解釋就是扯淡,於是他開始想辦法,終於在1931年,泡利提出了一個補救方法,他提出一個假說:

β衰變中,還釋放出了沒有電荷質量很輕的未知粒子,它神不知鬼不覺逃離現場,並盜走了那部分消失的能量。

對於泡利的假說,原子能之父費米將這個未知粒子命名為中微子。

中微子出現在了科學名詞之中,但它雖然有名字,卻無法用任何儀器檢測出來,就連提出這個假說的泡利自己也不敢妄言說自己可以找到中微子的證據。

但後來為了尋找到中微子,無數科學家們前僕後繼,解開這個答案,成為了科學界無數人的夢。

泡利在尋找的過程中面臨了艱難,於是他放棄了,他甚至拿出了自己珍藏許多年的香檳打賭說:我敢保證,沒有人能夠找到中微子。

而當時間來到1932年,一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在德國《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鐳E的連續β射線譜的上限》的論文。這篇論文中證實了泡利關於β譜有明晰上限的預言,有力地支持了中微子假說。

這是歷史上第一個證實了中微子存在的證據,也直接將玻爾假說打破,世界科學界為之震驚。

是的,沒錯,發表這篇論文的人就是王淦昌先生。

當然,雖然有了論文支撐學說,但中微子究竟在哪兒?依舊還是個謎團。

所以王淦昌立志一定要將中微子找出來,而在找尋的過程中是非常艱難的,特別是王淦昌先生回國後,不止研究條件跟不上,生活條件也非常苦,前面說了,因為此時祖國正在面臨被日寇入侵的局面。

可是王淦昌現實依舊不放棄,在為之思考了一年時間,王淦昌先生萌生了一個極富創舉的想法。

他認為:

核範圍內不光能量守恆,動量也要守恆。能量守恆的本質是時間對稱,自然規律在幾億年前與今天一樣;動量守恆的本質是空間對稱,自然規律在幾億光年外與地球上的一樣。普通β衰變讓一個原子核母體產生了三個子體,即電子、反衝原子核與中微子,人們觀測前兩者的動量和能量,來測算中微子的存在數據。

這樣一來,相當於已經掌握了中微子的測算實驗方法,可是問題來了,當時戰火燃燒的中國根本不具備這樣的實驗條件。

在無奈與惆悵中,王淦昌先生把寫成的論文《《關於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寄到了美國《物理評論》,他希望美國的物理同行們可以完成他的實驗。

此後物理學家雷蒙德·戴維斯將這個實驗做成功,而實驗的基礎方式就是根據王淦昌先生的建議進行的。

但雷蒙德·戴維斯的實驗成果還不是最理想的結果,因為原本按照王淦昌現實提出的構想,只能間接看到中微子逃逸後的尾跡,所以在第一次構想之後,王淦昌先生又於1947年3月,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論文《建議探測中微子的幾種方法》,又提出一個全新的思路:

通過重原子核裂變,產生極快極多的中微子,去打靶探測器產生核反應。不能讓一個中微子穿越一千億個地球,那就讓一千億個中微子穿越一個地球。例如一個裝滿水的探測器的長度為10釐米,當有5x10^18個中微子通過該探測器時,就有一個中微子能夠在探測器中產生核反應。

王淦昌的這個思路,對於中微子實驗影響深遠,但當時的中國還處於戰爭階段,沒有條件進行研究。

而美國物理學家柯溫和萊茵斯根據王淦昌的論文,先是建了一個中微子探測器,用水和氯化鎘配成溶液,其中置入三個液體閃爍計數器。

這兩位科學家利用薩凡納河核反應堆,每秒產出一百萬億個反中微子,它們轟擊水中的氫原子核即質子靶,產生中子和正電子。中子被鎘吸收,正電子與水中的電子湮滅,釋放出光子產生γ射線,令閃爍液體發出螢光。

本來不發光的中微子,通過一系列關聯反應發光,暴露在人類的肉眼之下顯出真身。

柯溫和萊茵斯也憑藉著這次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當然,他們所使用的方法完全是根據王淦昌先生發表論文《建議探測中微子的幾種方法》所進行的實驗結果。

我們回望歷史,如果當年王淦昌先生身處一個富強的中國,他擁有優良的實驗條件,那麼中微子諾獎將會刻上王淦昌先生的名字。

或許錯失諾獎對於王淦昌先生而言並不是特別在乎的榮耀,因為在1959年的時候,當他面對唾手可得的諾獎時,王淦昌先生又一次選擇了放棄。

在1959年王淦昌先生率先發現了世界第一個反西格馬負超子,這個發現震動了世界物理界,可以說諾獎已經離他不遠了。

但王淦昌先生卻在研究最重要的時刻選擇了停下手中的工作,奔赴了大漠深處。

他去大漠幹什麼?

為國造利劍!

當時大西北實驗基地機械工業部長問他願不願意為國造彈的時候,王淦昌回答:

「我願以身許國。」

那一年是王淦昌先生離諾獎最近的時候,但他選擇了放棄,奔赴西北用身體扛起重任。

等他再度歸來時,諾獎已經成為了他人身上之榮譽,而中國擁有了大國兩大利器——兩彈!

回顧這段歷史,並非貶低國外的科學家們,他們也付出了努力,也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但王淦昌對於中微子、反西格馬負超子等的發現與研究,有著功不可沒的之勞,這是歷史真實的面目,世界不應忘記這位老人。

他沒有能為中國帶來諾獎,但卻為中國帶來了更重要的東西,這些東西對王淦昌先生而言,是比諾獎更大的榮耀。

所以我們才說:有這樣的科學先輩生於中國,是國之大幸!因為有這些老科學先輩的奉獻,今時今日的我們不用再恐懼某些國家對我們進行武力威脅。

軍人子弟兵們把我們從戰火帶進和平,而這些老科學家們帶我們崛起昂首。

科學是重要的,科學是撐起一個國家未來繁榮的先決條件,只有在科學科技發達之後,才會有未來可期這句話。

如何撐起一個民族的科學未來,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重視科學教育。

回望百年前的中國,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沒有科學教育。

但如今欣慰的是,科學這門學科得到了重視,比如我們小學三年級就增設了科學課,而上了初中、高中後,理科成績幾乎影響著一個學生是否能上一個好的大學。

可是科學這一門學科,在小學的教育時顯得很弱項,原因是我們小學很難有很厲害的科學老師。

好多學校不知道怎麼上科學課,因為沒有積累,有的甚至是音樂課老師來上科學課。

這就麻煩了,因為科學課是對老師要求最高的學科,是真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懂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科學。有了興趣,那什麼都好辦了。

現在的科學課很多就是考試時發點資料,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完全不考慮孩子是不是真的對科學感興趣了。這樣反而扼殺了孩子對科學的愛好。

要想學好一門主科,啟蒙教育非常重要,啟蒙基礎打好了,後面學習知識會變得非常輕鬆。

如何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培養孩子的興趣非常重要。

當孩子感興趣後,就會自主學習。

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能夠激發孩子興趣的書。

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季帥華審校的一套科學興趣培養書《萬物有科學》,就是一個可以幫助孩子愛上科學的書。

這套書一共八本,講科學主題中的物理、化學、地理、天文、人體……一共11個科學主題。

這套書圍繞科學主題中的物理、化學、地理、天文、人體,介紹了五大類別的科學知識,涵蓋了光、電、元素。。。11個科學主題——

涉及800多個孩子學習中需要掌握的科學知識點——

物理方面:力、聲、光、電、磁、熱。。。

化學方面:物質構成、化學元素、化學反應、化學現象。。。

地理方面:認識地球、自然資源、氣候、地貌。。。

太空方面:太空的起源、構成、天體系統、星系。。。

身體方面:身體的細胞、組織、器官、身體系統。。。

整套書參照教育部頒布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編寫,內容更是覆蓋了初中物理、化學。。。80%以上的內容——

孩子從小學到畢業,一直都可以使用這套書。

每冊書由易到難,其實學齡前的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也可以閱讀,而小學階段的孩子則可以獨立閱讀。

全書的最大特色,就是把科學融入到故事當中,以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為主。

還有很多有趣的知識,比如孩子的性別是媽媽決定的,還是爸爸決定的。

古人也有大智慧,講完之後,書裡還會介紹背後的科學原理。

所有的故事都來源於生活,是孩子能夠接觸到的。

比如棉被不發熱,為什麼還能保暖,這是物理中的熱傳遞現象,把身體產生的熱量傳遞迴來

還有月食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酸雨是怎麼形成的。

每個知識塊,都特別做了思維導圖,幫助孩子梳理知識,以後查起來也特別的方便。

書中還有各種趣味遊戲、小實驗,孩子在閱讀之餘,還可以動手做實驗。

每本書的作者也是都是相關專業領域的精英,有地質博物館、國家天文臺、人大附中等專家老師權威審定!內容嚴謹可靠。

這套書能夠回答孩子許許多多的科學問題,以後家長再也不會被問住了,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也了解了科學背後的神奇,這樣才能對科學產生持續濃厚的興趣。

讀了這套書的孩子在升入初中前,就能打下不錯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的知識,幫助他們在這些課程的學習上更得心應手,從而把多餘的精力投入到其它更需要時間的課程上。

現在我們將這套書帶給各位讀者,這套書適合6-12歲的小朋友閱讀,原價260元,現在折扣價只需要158元,6折就能帶回家,一共八本,單本價格只需要19.8元,買到就是賺到。

全國包郵(少數偏遠地區除外,請以下單時最終顯示為準),少買一件衣服,少去聚一次餐,就能夠讓孩子獲得更大的幫助,是非常值得的,現在點擊下面的橫條便可參團:

相關焦點

  • 「兩彈城」:見證偉大功勳,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如今這裡被命名為「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簡稱「中物院」)院部舊址,是我國繼青海之後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總部。在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這裡指揮完成了其中22次,「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等傑出科學家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 祖國交給科學天才一項任務,為完成任務,天才打工將設備帶回國
    這個現象被稱之為正反物質的湮沒現象,這可是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發現。當時瑞典皇家學會決定授予趙忠堯老先生物理學諾言,但最後趙忠堯老先生沒有得到這個諾獎,這是什麼原因呢?但是為了祖國的崛起,趙忠堯先生開始轉入了工程技術,去打造加速器。於是趙忠堯老先生再度來到了美國,並聯繫了當時麻省理工大學的物理學學院教授範德格,因為這位教授正在研究加速器。
  • 隱姓埋名17年,放棄諾貝爾獎,這位真正的大師,我們該知道了
    然而這位被認為世界科學界極有前途的天才;兩彈元勳鄧稼先、諾獎得主李政道的老師,卻突然神秘失蹤,淡出人們的視野···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於江蘇常熟市,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郎中,按說這樣的家庭條件,他本該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
  • 王淦昌:三次錯過諾獎,因為原子彈的發展消失了17年
    當王淦昌在清華當助教時,他發表了中國第一篇關於大氣放射性的研究論文!事實上王淦昌在準備考試時並沒有嚴格遵守閱讀,他在考試前三個月參加了遊行,但不幸被捕。滿身鮮血的王淦昌不怕抓住他的印度人,抬頭對印度人說:「我在為祖國的明天奮鬥,你的國家卻已經被殖民,如果在你的國家出現,你能夠抓捕自己的同胞嗎?」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在四川綿陽梓潼縣,有一個叫「兩彈城」的地方。這裡曾經是我國最神秘的核武器研製基地之一。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位先後在這裡工作生活。今天(5月12日)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導,我們一起走進這座神秘的「兩彈城」,走近這群幹驚天動地事的隱姓埋名人。
  • 王淦昌:3次錯過諾獎,為研發原子彈消失17年,再出現時滿頭白髮
    為了國家戰士們,不悔前途坎坷布滿挫折,對年華的消逝沒有遺憾,忍辱負重看淡生死只為了扛起肩上的重任保衛國家。但不只只有戰士們在為這個國家默默付出著,在這個國家的背後還有許多不為大眾所知的默默奮鬥的科學家!「我在為祖國的明天奮鬥!」
  • 致敬「兩彈一星」 | 這位87歲的老院士專程拜訪闊別30餘年的「兩彈城」!
    他曾師從「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1980年,他與鄧稼先等一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曾參與了亞洲最大的「閃光-I」強流脈衝電子束加速器的研製;——他就是中國「太赫茲之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4年擔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副院長;1986年至2001年4月擔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1999年獲得第八屆陳嘉庚獎;2001年獲得國家高科技863突出個人貢獻獎;2016年獲得國際紅外毫米波太赫茲學會特別貢獻獎。
  • 追憶紅色經典,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感悟「兩彈精神」
    中國網11月4日訊(宋得恩)進一步增強黨員凝聚力,豐富黨員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重溫「兩彈」發展歷史,學習兩彈功勳們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10月31日,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黨總支部書記楊佐明帶領全校黨員教師赴綿陽市梓潼縣「中國兩彈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有了他們,才有了祖國的繁榮富強
    而下面的這幾位科學家,可以說是我們老一輩科學家的代表。錢學森錢學森1911年出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後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錢學森與1950年毅然決定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返回祖國,幫助祖國發展科技事業,卻遭到美國的監禁。
  • 兩次錯過諾獎級發現!但這位科學家說他並不後悔
    「美譽」,今年又獎給了生物相關技術領域的科學家。這位科學家早在1987年就窺探到了魔剪奧秘的一角,且在1996年又曾經獲得過一次重新審視目標的良機。然而他最終還是把好奇埋在了心裡,沒有讓這顆種子萌發成長。回顧日本微生物學家石野良純的研究生涯,那些與基因魔剪擦身而過的瞬間,只能說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 隱形埋名17年,放棄諾貝爾獎的機會,這位真正的大師,今天我們該知道了
    然而這位被認為世界科學界極有前途的天才;兩彈元勳鄧稼先、諾獎得主李政道的老師,去突然神秘失蹤,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也正是在這位名導師手下,王淦昌第一次與諾獎失之交臂。一次,王淦昌參加研討會時,對一個實驗產生疑問,認為可以改進計算方式,重複實驗會找到真相。
  • 集成電路之父諾伊斯誕辰84周年,兩次錯過諾獎
    這位科學家的一生中,曾兩次與科學界最高榮譽—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諾伊斯1927年12月12日生於美國愛荷華州,先後與他人共同創立了兩家在世界上頗有地位的晶片公司:仙童半導體公司(1957年創立)和英特爾(1968年創立),人稱「矽谷市長」或「矽谷之父」(the Mayor of Silicon Valley)。
  • 兩彈元勳姚桐斌:寒門出身到科研專家,輝煌人生卻慘絕於悶棍之下
    一提起兩彈元勳,我們第一反應想到的肯定是鄧稼先。遭受重擊的姚桐斌慘死於自己家中,臨死前的他面對「革命群眾」的毒打追問,也依舊堅定著認為自己的科研事業是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偉大信念。就在這般緊追猛打之下,這位對於祖國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力的科研巨匠的人生永遠的停留在了46歲,成為了文革時期無辜犧牲者們的一員。
  • 3000個名校校長不知道集齊六個榮譽的共和國功勳,鄭強當場發飆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享受著和平和安逸,攀比著誰更有錢,但很多人可能都已經淡忘了曾經的些為我們傾注畢生心血換來和平和穩定的共和國功勳了,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原浙江大學鄭強教授在一段演講時說到的東西太發人深省了,讓人覺得現狀很是悲哀,很多人可能都已經忘了本。
  • 為了勝利而犧牲,科研巨擘挑起管理擔子,引領中國「兩彈」發展
    為祖國科學事業奉獻1948年,錢三強做出了一個令身邊人驚詫不已的決定,那就是放棄在法國的一切回到祖國。那時他在法國科學界的學術地位已經開始令人矚目,可以預知接踵而來的是更高的科學成就、更多的科學榮譽,以及更優渥的待遇。正當周圍的人都認為他們會長期在法國工作下去時,他和何澤慧卻嚮導師提出了回國的要求。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日前在醫院去世,享年95歲。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
  • 生命最後10小時,還在病床上工作,這位核盾功勳,感動中國
    這段時間,諾獎成為了全網討論的熱點,以致於很多人把是否獲得諾獎作為評價科學家實力的標準,甚至有人因我國科學諾獎只有屠呦呦先生一位,來抨擊我國科學體系和很多愛國科學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對我國科學家的評價最重要的標準是對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多大的貢獻,而不是諾獎。
  • 那些年,為了新中國,錯過的三次諾貝爾獎
    如果在你面前有一個機會: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登頂封神,還是放棄自己前半生所有成果,你會怎麼選?,當時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於194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出了中微子的假設,但這一假設長期沒有得到實驗的驗證。
  • 他們接到獲得諾獎電話時都說了些什麼?
    三位從事丙型病毒肝炎(C型肝炎)的科學家醫生榮獲了今年諾獎桂冠。拉斯克獎得主再次榮獲諾獎三位科學家醫生也都是榮獲諾獎「風向標」——拉斯克醫學大獎的得主拉斯克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諾獎得主約瑟夫·戈登茨坦說「想獲諾獎,還是爭取先獲拉斯克獎吧,之後獲諾獎就八九不離十了。」
  • 中國元老級科學家,錯過兩次諾獎,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罕為人知
    他是Great Wang,一生取得無數成就,卻遺憾錯過了兩次諾貝爾獎。不過他有個學生很有名,名字叫做李政道。王淦昌在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中,我們可能更加熟悉錢學森,因為他艱難的歸國曆程和卓越的貢獻,王淦昌只比錢學森大四歲,錢學森歸國是在1956年,王淦昌1934年就回到了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