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物理學家中,擁有國際聲譽的人並不多,但Great Wang無疑是最出名的一個,這是老外給他的尊稱,意思是「偉大的王」,「王」字一語雙關地說明了他在現代物理學中的地位。
他就是中國元老級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淦讀作gàn)。他是Great Wang,一生取得無數成就,卻遺憾錯過了兩次諾貝爾獎。不過他有個學生很有名,名字叫做李政道。
王淦昌
在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中,我們可能更加熟悉錢學森,因為他艱難的歸國曆程和卓越的貢獻,王淦昌只比錢學森大四歲,錢學森歸國是在1956年,王淦昌1934年就回到了祖國,比錢學森早了20多年。
王淦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經歷,他又是如何錯過兩次諾獎的?
1907年,王淦昌出生於江蘇常熟,與其他天才科學家不同的是,王淦昌頗有些大器晚成的意思。他在1924年才高中畢業,然後竟然去了一所職業學校,學習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相當於民國「藍翔」。然而轉折發生得太快,1925年王淦昌就考入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青年時期的王淦昌
從清華大學畢業後,王淦昌得到了出國留學的機會。1930年,王淦昌來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物理學研究生學位。在柏林大學學習期間,王淦昌第一個提出了通過實驗方式獲得中子的設想,1932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按照王淦昌的思路進行實驗,果然發現了中子,他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王淦昌卻對此毫無怨言,此事一度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王淦昌在德國柏林大學的學習速度堪比「火箭」。1930年來到柏林大學攻讀研究生,結果到1932年12月就因為內轉換電子的研究獲得了博士學位。物理學碩士加博士,王淦昌只用了兩年時間。博士畢業後,王淦昌前往歐洲各個著名高校遊學訪問,增長了見識。1934年,王淦昌拒絕國外的一切邀請,毅然回到國內,在中國多所高校擔任物理系教授,此時的王淦昌只有27歲。27歲的物理教授能培養出什麼好學生?王淦昌就是在這一時期帶出了李政道,並極力推薦他到國外留學。
李政道
1941年,王淦昌在中國的大西南艱苦教研,卻依然關注著國際物理學的最新發展。他寫了一篇文章《關於探測中微子的建議》,詳細寫出了他探測中微子的思路,但由於國內的環境和儀器設備的限制,他無法完成實驗。這篇文章在美國發表後,迅速引起了美國物理學界的重視。五個月後,美國物理學家艾倫就成功完成了初步實驗,最後由美國人萊因斯和考恩發現了中微子的存在,這兩個人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王淦昌第二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新中國成立後,王淦昌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開始向原子武器發展。為了更好的研究,王淦昌作為中方代表被派遣到蘇聯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
1959年,王淦昌帶領團隊在1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穩相加速器上做實驗時,首次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填補了人類在微觀世界圖像上的一個空白,意義僅次於正電子和反質子的發現,引起了世界轟動。「Great Wang」的稱號開始在國際上廣為流傳。
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
然而從1961年開始,王淦昌卻神秘消失了,直到17年後,他才重新出現。在王淦昌消失的17年裡,中國西北大漠裡出現一個叫「王京」的人。原來,王淦昌受命秘密參與到原子彈的研發工作,需要極其保密,王淦昌從此隱姓埋名,給自己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王京。王京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基本摸清了原子彈內爆手段和實驗技術,為1964年原子彈試爆成功創造了條件。
然而,王京的目光早已超出了原子彈,投向了更加先進的核聚變技術。1964年12月,原子彈剛剛試爆成功一個多月,王京就獨立提出了雷射驅動核聚變的開創性想法,成為了世界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的創始人之一。直到多年後,王京才叫回原來的名字「王淦昌」。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到了1982年,已經快80歲高齡的王淦昌又主動辭去了核工業部副部長的工作,主動要求成立一個小組,由他來制導專門研究雷射核聚變技術,從始至終,王淦昌的心始終在科研的第一線上,無私正直,淡泊名利。雷射核聚變技術的意義重大,或許在當時,王淦昌就有了「人造太陽」的想法。
王淦昌的一生沒有多麼顯赫的職務,但他卻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撐起中國核物理事業的大梁。而現如今的年輕人,竟然都不知道「王淦昌」三個字該怎麼讀。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說起老一輩的成就,我們不得不想到當時簡陋的科研條件。美國在二戰結束後就有了計算機,而中國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卻只有紙和筆。在「兩彈一星」的研發中,中國的科學家們就是憑藉紙和筆,加上算盤,一點一點算出那些精密數據的。這在我們今天簡直不敢想像。就算給現在的科學家同樣的條件,估計都算不出來。
偉大的兩彈元勳們
而這,要歸功於老一輩科學家們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高超的數學基礎。我們不禁要問,在老一輩科學家成長的民國時期,國內動蕩不安,他們是怎麼將數學學這麼好的?其實,民國時期非常崇尚數學,教育家也層出不窮,這是主要的原因。在民國諸多數學家中,有一個人格外令人關注,他的名字叫劉燻宇。
楊振寧曾對學生們說,「我上學的時候有個叫劉燻宇的先生,寫了許多通俗易懂的數學文章。有些我現在還記得,就是從他的文章裡,我懂得了許多數學概念」。在不少大師的眼中,都把劉燻宇的文章看作自己數學的最早啟蒙。之所以如此令人難忘,是因為劉燻宇作品貫穿了兩個字,「趣味」。
楊振寧談數學學習
劉燻宇認為,只有將數學與趣味性結合起來,才符合孩子的天性,讓孩子願意學習。於是他嘔心瀝血寫出了許多數學教育方面的趣味文章,將數學知識有機融合其中,讓孩子在讀故事的同時,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效果非常好。
劉薰宇給孩子的數學三書
智能小程序
現如今,劉燻宇的文章被彙編成了三本書,《數學的園地》《馬先生談算學》和《數學趣味》,也被叫做《數學三書》。相信孩子們讀了之後,一定會有非同一般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