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老級科學家,錯過兩次諾獎,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罕為人知

2020-07-17 白雪公主遇上小矮人

在中國物理學家中,擁有國際聲譽的人並不多,但Great Wang無疑是最出名的一個,這是老外給他的尊稱,意思是「偉大的王」,「王」字一語雙關地說明了他在現代物理學中的地位。

他就是中國元老級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淦讀作gàn)。他是Great Wang,一生取得無數成就,卻遺憾錯過了兩次諾貝爾獎。不過他有個學生很有名,名字叫做李政道。

中國元老級科學家,錯過兩次諾獎,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罕為人知

王淦昌


在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中,我們可能更加熟悉錢學森,因為他艱難的歸國曆程和卓越的貢獻,王淦昌只比錢學森大四歲,錢學森歸國是在1956年,王淦昌1934年就回到了祖國,比錢學森早了20多年。

王淦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經歷,他又是如何錯過兩次諾獎的?

1907年,王淦昌出生於江蘇常熟,與其他天才科學家不同的是,王淦昌頗有些大器晚成的意思。他在1924年才高中畢業,然後竟然去了一所職業學校,學習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相當於民國「藍翔」。然而轉折發生得太快,1925年王淦昌就考入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中國元老級科學家,錯過兩次諾獎,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罕為人知

青年時期的王淦昌


從清華大學畢業後,王淦昌得到了出國留學的機會。1930年,王淦昌來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物理學研究生學位。在柏林大學學習期間,王淦昌第一個提出了通過實驗方式獲得中子的設想,1932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按照王淦昌的思路進行實驗,果然發現了中子,他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王淦昌卻對此毫無怨言,此事一度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王淦昌在德國柏林大學的學習速度堪比「火箭」。1930年來到柏林大學攻讀研究生,結果到1932年12月就因為內轉換電子的研究獲得了博士學位。物理學碩士加博士,王淦昌只用了兩年時間。博士畢業後,王淦昌前往歐洲各個著名高校遊學訪問,增長了見識。1934年,王淦昌拒絕國外的一切邀請,毅然回到國內,在中國多所高校擔任物理系教授,此時的王淦昌只有27歲。27歲的物理教授能培養出什麼好學生?王淦昌就是在這一時期帶出了李政道,並極力推薦他到國外留學。

中國元老級科學家,錯過兩次諾獎,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罕為人知

李政道


1941年,王淦昌在中國的大西南艱苦教研,卻依然關注著國際物理學的最新發展。他寫了一篇文章《關於探測中微子的建議》,詳細寫出了他探測中微子的思路,但由於國內的環境和儀器設備的限制,他無法完成實驗。這篇文章在美國發表後,迅速引起了美國物理學界的重視。五個月後,美國物理學家艾倫就成功完成了初步實驗,最後由美國人萊因斯和考恩發現了中微子的存在,這兩個人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王淦昌第二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新中國成立後,王淦昌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開始向原子武器發展。為了更好的研究,王淦昌作為中方代表被派遣到蘇聯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

1959年,王淦昌帶領團隊在1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穩相加速器上做實驗時,首次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填補了人類在微觀世界圖像上的一個空白,意義僅次於正電子和反質子的發現,引起了世界轟動。「Great Wang」的稱號開始在國際上廣為流傳。

中國元老級科學家,錯過兩次諾獎,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罕為人知

發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


然而從1961年開始,王淦昌卻神秘消失了,直到17年後,他才重新出現。在王淦昌消失的17年裡,中國西北大漠裡出現一個叫「王京」的人。原來,王淦昌受命秘密參與到原子彈的研發工作,需要極其保密,王淦昌從此隱姓埋名,給自己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王京。王京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基本摸清了原子彈內爆手段和實驗技術,為1964年原子彈試爆成功創造了條件。

然而,王京的目光早已超出了原子彈,投向了更加先進的核聚變技術。1964年12月,原子彈剛剛試爆成功一個多月,王京就獨立提出了雷射驅動核聚變的開創性想法,成為了世界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的創始人之一。直到多年後,王京才叫回原來的名字「王淦昌」。

中國元老級科學家,錯過兩次諾獎,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罕為人知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到了1982年,已經快80歲高齡的王淦昌又主動辭去了核工業部副部長的工作,主動要求成立一個小組,由他來制導專門研究雷射核聚變技術,從始至終,王淦昌的心始終在科研的第一線上,無私正直,淡泊名利。雷射核聚變技術的意義重大,或許在當時,王淦昌就有了「人造太陽」的想法。

王淦昌的一生沒有多麼顯赫的職務,但他卻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撐起中國核物理事業的大梁。而現如今的年輕人,竟然都不知道「王淦昌」三個字該怎麼讀。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說起老一輩的成就,我們不得不想到當時簡陋的科研條件。美國在二戰結束後就有了計算機,而中國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卻只有紙和筆。在「兩彈一星」的研發中,中國的科學家們就是憑藉紙和筆,加上算盤,一點一點算出那些精密數據的。這在我們今天簡直不敢想像。就算給現在的科學家同樣的條件,估計都算不出來。

中國元老級科學家,錯過兩次諾獎,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罕為人知

偉大的兩彈元勳們


而這,要歸功於老一輩科學家們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高超的數學基礎。我們不禁要問,在老一輩科學家成長的民國時期,國內動蕩不安,他們是怎麼將數學學這麼好的?其實,民國時期非常崇尚數學,教育家也層出不窮,這是主要的原因。在民國諸多數學家中,有一個人格外令人關注,他的名字叫劉燻宇。

楊振寧曾對學生們說,「我上學的時候有個叫劉燻宇的先生,寫了許多通俗易懂的數學文章。有些我現在還記得,就是從他的文章裡,我懂得了許多數學概念」。在不少大師的眼中,都把劉燻宇的文章看作自己數學的最早啟蒙。之所以如此令人難忘,是因為劉燻宇作品貫穿了兩個字,「趣味」。

中國元老級科學家,錯過兩次諾獎,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罕為人知

楊振寧談數學學習


劉燻宇認為,只有將數學與趣味性結合起來,才符合孩子的天性,讓孩子願意學習。於是他嘔心瀝血寫出了許多數學教育方面的趣味文章,將數學知識有機融合其中,讓孩子在讀故事的同時,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效果非常好。

劉薰宇給孩子的數學三書

中國元老級科學家,錯過兩次諾獎,為國鞠躬盡瘁,如今罕為人知

智能小程序

現如今,劉燻宇的文章被彙編成了三本書,《數學的園地》《馬先生談算學》和《數學趣味》,也被叫做《數學三書》。相信孩子們讀了之後,一定會有非同一般的收穫。

相關焦點

  • 集成電路之父諾伊斯誕辰84周年,兩次錯過諾獎
    這位科學家的一生中,曾兩次與科學界最高榮譽—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諾伊斯1927年12月12日生於美國愛荷華州,先後與他人共同創立了兩家在世界上頗有地位的晶片公司:仙童半導體公司(1957年創立)和英特爾(1968年創立),人稱「矽谷市長」或「矽谷之父」(the Mayor of Silicon Valley)。
  • 兩次錯過諾獎級發現!但這位科學家說他並不後悔
    >諾貝爾化學獎不愧有理科綜合獎的「美譽」,今年又獎給了生物相關技術領域的科學家。這次獲得諾獎的兩位科學家(包括同時開展研究的張鋒等人),敏銳地意識到細菌身上的這種特質可以為人類精確進行DNA編輯提供可能。她們將細菌中的這套系統進行改良,使之不光可以識別入侵的病毒,還能識別任意的DNA片段,而且在識別後還能對其進行修改,這就是獲得今年諾獎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日前在醫院去世,享年95歲。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
  • 中國最後一位大師,科學界一代宗師,一生為國,不該被世人遺忘!
    中國物理四大元老之一,他教的學生個個名滿天下。中國科學界的「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航天之父趙九章;原子彈之父王淦昌;光學之父王大珩,全是出於他的教導下。在他的培養下,新中國出了79位院士。他,也是中國物理之父。在中國危難之時,他毅然回國,憑一己之力創建了清華物理系和理學院系。師資不夠,他就到處聘請名師(吳有訓、趙忠堯、熊慶來等)。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博頓導讀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技術被卡脖子就很正常,大部分諾貝爾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而基礎學科,正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光學是世界範圍內頂尖的科學領地,任重道遠,繼續加油!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
    他們竟然兩次獲得諾獎,有些人還差點獲得三次諾獎?(《智慧財產權簡史》人物篇)作者:獨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科技、智慧財產權。前排左三那位滿頭白髮的女士,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女性之一,世界首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居裡夫人。瑪麗·居裡(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波蘭裔法國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在此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美國工程師——傑克·基爾比,因發明集成電路於2000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約翰·巴丁,因發明了電晶體及其相關效應、超導的BCS理論分別在1956年、1972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獎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
    原標題:2020年諾獎精彩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彭良友教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儲祥薔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飛虎教授就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變遷、為何諾獎出乎意料地連續頒給同一領域等話題進行解讀。
  • 兩次獲諾獎8倍獎金的科學大獎後回國,他的成功是一個選擇的傳奇
    兩次獲8倍諾獎獎金的科技大獎一年一度諾獎頒獎周結束,今年中國沒有獲獎,但是其實我們根本不用氣餒。諾獎其實只是眾多科技科學獎勵的其中一個,而且諾獎也並非獎金最高。美國就有一個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先鋒獎,這個獎項的單人獎金達到單人獲得諾獎獎金的8倍。諾獎自然科學獎金一般是3人均分,每人216萬人民幣,也就是大約30萬美金。而美國國立衛生院先鋒獎則是連續5年,每年50萬美金,共250萬美金。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 兩次諾獎拯救90萬人
    原標題: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 兩次諾獎拯救90萬人     17歲時你不漂亮,可以怪罪於母親沒有遺傳好的容貌;但是30歲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責怪自己,因為在那麼漫長的日子裡,你沒有往生命裡注入新的東西。—— 居裡夫人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為什麼今年的諾獎再次頒給了天文宇宙學方向?黑洞的研究居然時至今日才拿獎?針對今天的諾獎結果,我們聯繫了與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獎的看法。張雙南老師在「我是科學家」活動上的演講 | 我是科學家另外,近年來黑洞和天體物理成為諾獎熱門,可能很大程度上也反應了社會的關注度越來越大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為什麼今年的諾獎再次頒給了天文宇宙學方向?黑洞的研究居然時至今日才拿獎?針對今天的諾獎結果,我們聯繫了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獎的看法。張雙南老師在「我是科學家」活動上的演講 | 我是科學家另外,近年來黑洞和天體物理成為諾獎熱門,可能很大程度上也反應了社會的關注度越來越大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不到諾獎揭曉的一刻,沒有人敢拍胸脯說:我的名單一定準確,因為諾獎預測真的很難。 預測諾獎的難點之一在於:諾貝爾基金會有嚴格的規定,所有諾貝爾獎的提名信息,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在50年都不能公開。
  • 那些「錯失」諾獎的華人科學家們
    ,華人科學家張鋒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將這項基因編輯技術引入到了哺乳動物體系中,但卻沒有獲得這一次的諾獎。雖然看今天的標題,我們想聊聊「錯失」諾獎的華人科學家,但我們先把大家已經很熟悉的張鋒老師放一邊,因為在最近各大公眾號的介紹下,大家也大致認識到他對基因編輯的貢獻了。
  •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2018-08-07 14:40 2018年08月07日 14: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
  • 王淦昌:三次錯過諾獎,因為原子彈的發展消失了17年
    只有技術可以節省中國!聽了這些話,王淦昌被深深地感動了,百思湧上心頭,經過種種思考,王淦昌終於走上了科研之路!錯過諾貝爾三次!王淦昌正式參加了江蘇省組織的考試,成功去了柏林大學德國和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他的導師是著名的物理學家Meitner。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那些不被允許帶娃領諾獎的科學家
    上一次,我們說到《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於是有熱心人提出,除了納粹德國,歷史上還有其他國家也對諾獎做出過某種形式的抵制。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只不過,前蘇聯允許本國科學家接受諾獎,但要出國領獎只能「挈婦」,不能「將雛」。本來每年的12月10日,是當年的諾獎得主舉家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日子,今年受困疫情,頒獎改為線上舉行。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對話直播活動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1日—4日,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為科學家搭建溝通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