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被允許帶娃領諾獎的科學家

2021-01-09 騰訊網

上一次,我們說到《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於是有熱心人提出,除了納粹德國,歷史上還有其他國家也對諾獎做出過某種形式的抵制。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只不過,前蘇聯允許本國科學家接受諾獎,但要出國領獎只能「挈婦」,不能「將雛」。本來每年的12月10日,是當年的諾獎得主舉家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日子,今年受困疫情,頒獎改為線上舉行。在這個特殊時段,我們也不妨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因領取諾獎而苦惱甚至發起鬥爭的蘇聯知識分子。

撰文|瞿立建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獲得諾貝爾獎是一個讓人倍感榮耀的事情,甚至一人得獎,全家光榮。通常每年的12月,新晉諾獎得主都會攜家帶口,舉家出席全球矚目的頒獎典禮。

2016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結束後,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與親屬合影。

但是,有個國家例外,它不允許子女同行。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

蘇聯欲拒還迎

蘇聯政權成立之前的沙俄得過兩次諾貝爾獎,都是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1904年的巴甫洛夫和1908年的梅契尼科夫。

巴甫洛夫,俄羅斯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師。1904年獲得諾貝爾獎,得獎不是因為眾所周知的打鈴餵狗發現條件反射,而是因為消化系統的研究。

梅契尼可夫,俄國微生物學家與免疫學家,免疫系統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乳酸菌之父」。1904年獲得諾貝爾獎,得獎不是因為宣傳喝酸奶,而是因為免疫系統研究。

而蘇聯建政之後,曾在近四十年的時間裡,直到1950年代初,都沒有再度斬獲諾貝爾獎。

1954年,蘇聯科學院生物學部秘書、生物學家奧帕林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加一次會議,在會議期間,兩位諾貝爾化學獎委員告訴奧帕林,瑞典方面希望看到蘇聯科學家參與諾貝爾獎的事業中來,比如提名候選人等,並請奧帕林向蘇聯高層轉達諾貝爾獎的善意。

奧帕林回國之後,馬上向蘇聯科學院院長做了匯報。

蘇聯方面獲悉,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有個年輕的教授西倫(Lars Gunnar Sillen)對蘇聯人獲得諾貝爾獎很熱心,已經將蘇聯化學家謝苗諾夫的資料整理齊備。

蘇聯高層領導指示來了,要蘇聯科學院請蘇聯駐瑞典大使館向西倫致謝,並表示蘇聯會對獲得諾貝爾獎感到光榮。

但轉過年來,蘇聯高層因為某些可以揣度的原因又不想得諾貝爾獎了。

1955年10月,諾貝爾獎揭曉,蘇聯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蘇聯人長出了一口氣。

1955年11月,蘇聯科學院數理學部開會通過了一個決議,不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提名蘇聯科學家。決議中說,連門捷列夫都沒有獲得化學獎,連託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都不能獲得文學獎,這說明諾貝爾獎沒什麼眼光。

蘇聯科學院數理學部通過這樣的決議,物理學家覺得沒人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數學家更覺得無所謂,反正諾貝爾獎裡沒有數學。

1955年12月,蘇聯科學院化學學部也決定不提名任何人角逐1956年的諾貝爾獎。不知道他們明知謝苗諾夫有機會得獎卻放棄提名,心裡是何感想。

蘇聯不提名,擋不住別人提名,謝苗諾夫還是獲得了195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就是蘇聯獲得的第一個諾貝爾獎。

謝苗諾夫(1896年4月15日-1986年9月25日),蘇聯醫生和化學家,因化學反應機制方面的研究獲得1956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領獎,孩子留下

正當謝苗諾夫開始準備全家人的斯德爾歌爾摩之旅時,蘇聯當局來了通知:謝苗諾夫的一兒一女,只能帶一個。之所以有如此約束,原因也是可以揣度的。

謝苗諾夫選擇帶女兒去。

謝苗諾夫動身之前,有關部門「建議」他女兒也不要帶去。謝苗諾夫說:不好吧,已經跟瑞典方面說好了的,對方都做好了接待準備,到了之後人家問起,該怎麼回復呢。官員說:這個問題黨和政府已經想到了,你就說孩子要參加考試。

謝苗諾夫接受了建議,只帶妻子到了斯德哥爾摩。

前文說過,1955年的時候,蘇聯物理學家評估,蘇聯不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們大大低估了自己的實力。1958年,蘇聯不僅獲得了物理學獎,還一下三個人。這三位物理學家是:帕維爾·切連科夫、伊利亞·弗蘭克、伊戈爾·塔姆,他們以切連科夫輻射的研究獲獎。切連科夫輻射是介質中運動的電荷速度超過該介質中光速時發出的一種電磁輻射。核反應堆相關圖片視頻中的藍色輝光就是切連科夫輻射。

195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從左至右,依次是帕維爾·切連科夫、伊利亞·弗蘭克、伊戈爾·塔姆。

切連科夫決定和妻子前往瑞典,一兒一女留在國內。弗蘭克和塔姆的妻子當時都正在生病,二人於是都決定把自己的妻子留下,帶兒子去瑞典。

但在出發的前4天,蘇聯的黨和政府有關部門要求:兒子不能去。——這真是可惜了蘇聯駐瑞典大使館給定製的兩套禮服了。

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朗道獲得諾貝爾獎。朗道倒是不必要糾結帶不帶兒子,因為他在這年年初遭遇了一場嚴重的車禍,健康嚴重受損,不能出行,最後瑞典駐蘇聯大使在莫斯科為朗道頒了獎。

瑞典駐蘇聯大使(站立男子)代表瑞典國王為朗道(端坐男子)頒發諾貝爾獎。朗道是前蘇聯凝聚態物理學的奠基人,物理學宗師級人物,因凝聚態物質——尤其是液氦——的開創性理論獲得諾貝爾獎。

1964年,尼古拉·巴索夫和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普羅霍羅夫心存僥倖,想帶兒子——在莫斯科大學學習物理的一個高材生——去瑞典,但最終未能如願。

尼古拉·巴索夫 (左) 和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右)因量子電子學方面的基礎性工作獲得1964年諾貝爾獎。今天,雷射被用於手術就得益於他們的工作。

1975年,坎託羅維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薩哈羅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薩哈羅夫是蘇聯氫彈之父,在蘇聯地位尊崇。從1950年代後期起,他開始反思核武器的道德和政治問題。在1960年代,他開始深入參與反對核武器擴散運動,並取得很大成績,促成了蘇、英、美三國在1963年籤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1965年之後,薩哈羅夫重返基礎科學研究,從事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研究,依然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並且活動逐漸升級,從給最高領導人寫信諫言不要搞軍備競賽,逐漸發展到成立人權組織。

1975年,薩哈羅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被禁止離境領獎。蘇聯學術界發表聲明,抗議授予薩哈羅夫諾貝爾獎。而坎託羅維奇竟然拒絕在抗議聲明上簽字。他表現出與官方如此不合作的態度,也就沒有申請帶兒子去斯德哥爾摩。

1978年,卡皮查因低溫物理學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獎。他肩負著老一輩科學家的殷切期望。1937年,巴甫洛夫對剛從拘留所出來的卡皮查說:「現在,我是這個國家唯一敢說出自己想法的人,如果我死了,你就來做那個敢言的人。我們都深愛著這個風雨如晦的國家,『說出來』攸關這個國家的根基。」

瀟灑帥氣的卡皮查

巴甫洛夫沒有看錯人,卡皮查不負所望,是蘇聯有名的硬骨頭,連史達林都敢懟。

他堅持帶兒子一起去斯德哥爾摩,態度無比強硬,最終成功。他是蘇聯最後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也是唯一把孩子帶到了斯德哥爾摩的科學家。

蘇聯諾獎餘暉

1991年,蘇聯解體。

蘇聯時代的科學成就後來又為俄羅斯貢獻了3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們分別是2000年的阿爾費羅夫和2003年的金茲堡和阿布裡科索夫,不過阿布裡科索夫自1991年之後一直生活在美國,再沒回過俄羅斯,他擁有美、俄雙重國籍。

此時的他們赴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想帶誰就帶誰,再不必需要他人的許可了。

註:本文根據《通往斯德哥爾摩之路》([匈] 豪爾吉陶伊 著,節豔麗 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相關內容整理而成。根據各科學家的維基百科條目補充了一些細節。

讀者可能也感覺到,文章敘事有不連貫之處,尤其是關於蘇聯對諾貝爾獎的態度方面。這是因為相關的中英文文獻非常缺失。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推送了此文,希望有助於讀者了解這一段歷史。

2018年,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了一部大部頭著作Soviet Un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obel Prize。遺憾的是,作者獲取不到這本書。希望有機會看到這本書的朋友,能寫出敘事更清晰的文章,投稿給我們。

相關焦點

  • 五問諾貝爾獎為什麼,拒領諾獎的大咖都有誰?
    原創:文章首發於牛虻公眾號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利祿忘不了!拒領諾獎的大咖是真清高還是假清高,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諾貝爾獎是世界範圍內非常權威的一個獎項,如果獲得諾貝爾獎,可謂名利雙收。面對社會上的各種誘惑,他們拒領諾獎、拒絕採訪、隱於書後,是一群格格不入的「合群者」!
  • 那些「錯失」諾獎的華人科學家們
    ,華人科學家張鋒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將這項基因編輯技術引入到了哺乳動物體系中,但卻沒有獲得這一次的諾獎。其實在生命科學領域,有很多華人科學家本來應該評為諾獎,但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錯失」諾獎,甚至於至今也不為大眾所知(但在他們自己的領域乃至生命科學領域都頗為知名)。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盧瑟福這樣勸他:「要是你不去領獎,那就更惹人注意了。」於是狄拉克沒有辦法,只好去領了獎。狄拉克站在黑板前講解物理。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奇聞:諾獎過時了
    文章的題目雖然用的是問號,但說的卻是諾貝爾獎跟不上時代了……文章結尾是這樣陳述:「走過近120年的歷史,諾獎顯得老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但是,在科學已遠不是顯學,科學家比起文藝、體育明星,比起賈伯斯、比爾•蓋茨這些創新家(企業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差很多的當代,每年的諾獎公布和頒獎,還能使媒體較為廣泛地報導,讓社會大眾覺得科學還很重要,科學還有某種神聖或神秘感,這個獎項對科學還有一定的正面效用。
  • 讓諾獎黯然失色的宇稱不守恆
    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粒子加速器,把質子或電離後的原子核這類強子,加速使其碰撞,把強子撞碎,然後就可能拼裝出一些,已知和未知的粒子,於是人們就搞出了強子對撞機,隨後科學家們還真就撞出了一堆,稀奇古怪的「奇異粒子」,其中讓科學家們最感興趣的,就是這個0和T粒子,它們有一些非常奇怪,和難以理解的特性
  • 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文|家庭教育自助參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又引發了大眾對於諾獎的討論。言論自由,無可厚非。不過,有些年輕人對諾獎不屑一顧,甚至調侃和嘲諷,這個就完全沒有必要了。你可以調侃科學家,但是請不要調侃科學。我們簡單剖析一下諾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諾獎的意義。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頂層設計不重視,中堅力量很受傷,青年才俊不跟進。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18次提名終獲獎,諾獎之爭菲比格一生被推薦為諾獎提名18次,甚至在他獲得諾獎之後到他去世的這兩年間,他還獲得了8次諾獎提名,可見當時菲比格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提到菲比格的諾貝爾獎,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位日本科學家,山極勝三郎。1915年,山極勝三郎在菲比格實驗的啟發下,通過在兔子耳朵上塗抹煤焦油成功誘導了腫瘤,這一實驗方法的建立對實驗誘導腫瘤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山極勝三郎也因此屢獲諾獎提名,但是很遺憾,直到去世他都未獲得諾獎。
  • 在山寨諾獎掃地20年,80歲獲了真正諾貝爾獎
    搞笑諾獎,一個科學界最會玩的獎項。它算得上是「山寨」諾獎,處處透露著與科學背道而馳的「不正經」氣息。每年獲獎的都是例如「磁懸浮活體青蛙」,「鯰魚擺尾引發地震是假新聞」這樣摸不著頭腦的研究。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諾獎級別的研究成果,格勞伯也一直期盼著自己能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這莊嚴的領獎臺上始終沒有出現格勞伯的身影。他看著每一年的諾獎頒獎典禮,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傑出科學家領獎,而自己逐漸白髮蒼蒼,心裡隱隱作痛。
  • 數十名諾獎科學家晚節不保,做微商、招靈媒、收割全球韭菜?
    順著這個詞摸瓜,我驀然發現,很多昔日的諾獎大神們早已改弦易轍,輕則問道玄學,重則搞起偽學術、偽理論,有的乾脆走穴賺錢,加盟傳銷公司,收起了全球韭菜的智商稅。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逃離不平等》這本書關注人類發展與不平等之間的複雜關聯。發展導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卻時常有益發展,比如它會為後進者指明發展方向,或者刺激後進者去迎頭趕上。但不平等也時常會阻礙發展,因為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身地位,會破壞追趕者的發展道路。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數十名諾獎科學家晚節不保,做微商、招靈媒、收割全球韭菜?
    本來以為「晚節不保」這詞,也就適用於三番五次被爆數據作假的直播帶貨的網際網路前輩和老闆們;直到前兩天我學到一個新詞組:Nobel Disease。順著這個詞摸瓜,我驀然發現,很多昔日的諾獎大神們早已改弦易轍,輕則問道玄學,重則搞起偽學術、
  • 諾獎風向標!19位科學家榮獲2019年度「引文桂冠獎」—新聞—科學網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頂層設計不重視,中堅力量很受傷,青年才俊不跟進。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諾獎八卦:那些官方不會告訴你的「潛規則」
    雖然地球上的大部分人,甚至大部分科研人終生都與諾獎無緣,但這不妨礙我們一顆八卦的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傳說中的「二月提名」和「神秘電話」。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的很多內容並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官方承認,而僅僅是來自一些科學機構的揣測。至於是不是靠譜,還是先看看再說吧。
  • 2018年引文桂冠獎出爐,17名科學家入選「諾獎風向標」
    從2002年開始,在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前,原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集團就會公布其當年所評選出的「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即著名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Thomson ReutersC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