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1964年10月16日,我國西部上空升騰起第一朵蘑菇雲,中國成功研製出原子彈的消息隨著無線電波,迅速傳遍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那天也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51歲生日。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彈,錢三強深深了解到中國若想立足世界、尋求和平、贏得尊重,原子彈的研究工作必不可少且迫在眉睫。不久後,他與彭桓武在法國相見時,心照不宣地約定回祖國大幹一場。1948年,他離開巴黎,放下心愛的科研工作,全身心地投入組織管理工作,宏願終於得以實現。
目光離開這歷史性的一刻,把時間線拉長,便會發現錢三強的一生是為科學、為祖國竭力奉獻的一生。
為祖國科學事業奉獻
1948年,錢三強做出了一個令身邊人驚詫不已的決定,那就是放棄在法國的一切回到祖國。那時他在法國科學界的學術地位已經開始令人矚目,可以預知接踵而來的是更高的科學成就、更多的科學榮譽,以及更優渥的待遇。正當周圍的人都認為他們會長期在法國工作下去時,他和何澤慧卻嚮導師提出了回國的要求。
他們深知那時回到積貧積弱、戰火紛飛的祖國,恐怕很難在科學實驗上有所突破和成就;但他們更加清楚的是: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正因祖國貧窮落後,更需要自己去努力改變她的面貌。
何況當日背井離鄉、遠渡重洋留學就是為了學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報效祖國,又怎麼會為了已取得的成就而改變初衷呢?倒不如說,他們那時想用多年所學為祖國做貢獻的願望再難抑制,迫切到要衝出胸膛。
錢三強、何澤慧結婚照
在巴黎工作、生活的11年中,錢三強共發表研究論文近40篇。期間與何澤慧結為夫妻,兩人既是恩愛眷侶,也是科研夥伴,攜手沙士戴勒(R. Chastel)、微聶隆(L. Vigneron),發現了鈾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1947年,他獲得外籍學者在法國極少能獲得的高職——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導師。突然放棄法國的一切難免令人不解。但如果體會過錢三強在法國求學時經歷的困頓和痛苦,任何人都會理解他毅然回國的決定。
錢三強和何澤慧在法蘭西學院做實驗
錢三強認為「科學發現需要膽識,科學發現更需要勤奮」,初到巴黎求學時,他在伊萊娜和約裡奧的直接指導下做實驗,並接觸到原子核物理學的最新發展。但他不滿足於此,想學習更多的實際本領,主動提出想學製備放射源。當時的同事都不懂他為什麼這麼好學,他說:「我回國後只有我自己一個人,什麼都得會幹才行……樣樣都得學會才行。」
在法留學期間,他始終心繫祖國。1939年2月,得知父親病逝的噩耗,他心如針扎,悲慟難忍。他化悲痛為力量,自此謝絕一切應酬和社交,埋頭於科研。1940年完成博士論文,獲法國理學博士學位。
他所有的膽識、勤奮、鑽研都源於要為「祖國富強」這個目標服務和奉獻,離開法國早在開始便是不可置疑的定局。
為了勝利而犧牲
約裡奧-居裡夫婦捨不得他們離開,但也理解和贊成他們要歸國的決定。臨別時,伊萊娜夫人贈言:「要為科學服務,科學要為人民服務。」
1948年,錢三強回國前夕,約裡奧-居裡夫婦在給他的評語中寫道:「他對科學事業滿腔熱忱,並且聰慧有創見。……錢先生還是一位優秀的組織工作者,在精神、科學與技術方面,他具備研究機構的領導者所應有的各種品德。」
錢三強1948年回國前夕同約裡奧-居裡夫婦在住宅花園合影
在決定回國前,北大、清華、北平研究院、及南京方面的中央大學和中央研究院就已頻頻向他拋出橄欖枝。因要照顧多年不見的母親,以及清華大學同意建立一個原子物理研究中心等原因,他最終選擇了母校清華大學。
同年8月,錢三強回到北平,與何澤慧積極組建北平聯合原子核物理研究中心。然而,由於美國幹涉、北平研究院和清華北大各自為政、國民政府自身危局等原因,籌建計劃最終落敗。
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籌備中科院期間,錢三強參與起草了《建立人民科學院草案》。因為他的參與,中國科學體制和發展模式深深打上了法國模式的烙印。竺可楨評價道:「錢實為科學院最初組織時之靈魂也。」
之後,錢三強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計劃局副局長,和局長竺可楨領導計劃進行了兩項最緊迫的基礎工作:一是接收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舊有研究機構,並提出調整組建方案;二是調查全國範圍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和全國現有專家情況,了解其所長,以便發揮作用。
建院不到半年,科學院首批研究機構改組方案出臺:將原有的近30個研究機構,合併改組為17個研究所、臺、館,1個委員會,另設3個研究所籌備處,研究領域涵蓋物理化學、生物、植物、地學、天文、工學、數學、心理學及社會學、語言學、近代史、考古學等。同時提出了各研究機構負責人擬任名單。
1949年10月23日科學院準備接管原有各科學研究機關座談會紀要(採自中科院院史館)
在錢三強和竺可楨的領導計劃下,他們還根據原有工作基礎和發展條件,對學科發展布局提出了設想:物理、數學和社會科學將以北京為中心,生物化學和應用科學將以上海為中心,地學和天文學將以南京為中心。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樣的布局設想,總體上與實際情況相符合,減少了重複,發揮了各自所長。
有了研究機構,還得有合適的人員配備。為了摸清家底,錢三強等對各學科專家情況做了精細調查,掌握到當時全國有相當成就的自然科學家總人數為865人,其中147人尚在國外。進而在「全國一盤棋」的原則下,開始了合理選聘國內專家,積極爭取國外學者歸國服務的大舉措。
關於錢三強參與的這段工作,在中宣部工作過的龔育之評說道:「科學院初創,科學工作各方面的政策方針,規章制度都有待制定,汪志華同志(錢三強的部下)曾經把這類工作稱為『制禮作樂』,中國科學院工作的『制禮作樂』,三強同志『與有力焉』。」
自此,錢三強犧牲了個人在科學上的追求,全身心投入科學管理工作。在寫給法國老師的信中,他曾提到:「我從布拉格回國以後,所有的進步人士都被吸收到國家各個組織的重建工作中,我主要從事科學組織和青年方面的工作,有的時候我感到有一些擔心,因為我不知道是否還可以重新回到我的科學研究工作中,但從另一方面說,我知道人民的勝利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了能獲得徹底的勝利,每個人都應當做出自己的貢獻。全國有很多愛國同胞為此做出了犧牲,如果我能夠用我一生的某個時候來參加國家的重建工作,我這也是『為勝利而犧牲』。」
自回國後,錢三強竟無一日能全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突然要改行做別的工作,這無疑是很難接受,甚至是痛苦的。錢三強同樣如此。當初他服從安排,暫時放棄自己熱愛的科研,而從事科學組織管理工作,是抱著一種為勝利而犧牲的態度來做的。對此,他坦然地說:「我的科學家生涯到這時候,就不再以論著方式來表達了。」
為原子夢嘔心瀝血
1950年6月,韓戰爆發。1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對於「會不會使用原子彈」的問題回答道:「要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力」。1951年4月,美國把能夠運載原子彈的B-29轟炸機調到衝繩。這激起了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堅決反對。約裡奧先生因此對另一位即將回國的中國學生楊承宗說:「你回去轉告毛澤東,你們要保衛和平,要反對原子彈,就要自己有原子彈。」
老師的忠告正是錢三強所想,早在回國前他就有了促使國內機構和人員聯合起來發展原子能科學的想法。
1955年,黨中央決定發展我國核力量,錢三強從此投入原子能的全面發展工作。同年4月,錢三強同劉傑、趙忠堯等組成中國政府代表團赴莫斯科同蘇聯方面商談並籤訂了和平利用原子能協定。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了反應堆和加速器。
然而,蘇聯在原子彈研製方面的援助卻充滿波折,1959年6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專家,使我國的原子能事業陷入困境。
錢三強向石油學院師生講演原子能和平利用
為了攻克科技難關,中科院調動了三分之一的研究所參與原子彈研製。身為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科院副秘書長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承擔起了具體的組織領導和人才培育工作。1959年至1965年,原子能研究所為研製「兩彈」輸送和培訓了4781名科學技術人員。
許多科學家走上「兩彈」技術攻關的關鍵崗位,都得益於錢三強的推薦。鄧稼先、朱光亞、彭桓武、程開甲、于敏、胡仁宇、周光召……都經他推薦並一個個談話,然後走到「兩彈」研發的第一線崗位上。
推薦人才並不容易,比如按當時的準則,社會關係複雜的周光召很難實現工作調動。但由於錢三強的大力推薦,周光召最終被調到了核武器研究所,後來在原子彈的理論突破上做了重大貢獻。80年代,周光召順利當選中央委員、中科院院長兼黨組書記,也與錢三強的推薦密不可分。
50年代當選的部分學部委員於1978年合影(當時有117名在世)
錢三強的薦人之道以國家利益為重、以事業發展需要為重,看重人才的道德品質和工作能力,把最優秀最合適的人才推薦到最恰當的崗位上去,勇於讓年輕人脫穎而出。他曾不止一次說:「要顧全大局……捨得把最好、最頂用的人用到最需要、最關鍵的地方去,不分是你的還是我的。」
他掌握全局、運籌帷幄,為中國兩彈事業的發展、為培養中國原子能科學人才嘔心瀝血、奉獻終身。同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的周光召曾說:「熟悉錢先生的人,不會忘記他那寬闊的胸懷,勇挑重擔的氣魄,傑出的組織才能,甘為人梯的精神,謙遜樸實的作風,以及只求奉獻不求索取的高風亮節。在錢先生身上,科學和道德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為強國投身科研
鮮少有人如錢三強一般,在自己的科研能力絲毫不遜色時甘為人梯,能如此數十年的人更為罕見。但追溯他走上科研之路的緣由,仿佛找到了他獻身科技與祖國的起點。
錢三強(中)和父母在北平家中
1929年春,高中畢業前夕,錢三強細讀《三民主義》與《建國方略》,對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實業計劃」心生嚮往,遂立志考南洋大學的電機工程。在北京大學預科學習英文以備考南洋大學期間,他旁聽了在北大兼課的清華大學吳有訓教授、薩本棟教授所授的近代物理和電磁學,還閱讀了英國科學家B.A.W.羅素的《原子新論》中譯本,從而對原子物理學產生興趣。
再加上時值日本侵華「九一八事變」,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及南京政府摒棄《建國方略》建設國家等外部因素,錢三強放棄了最初學電機工程的心願,決心入物理系,他先是在北大物理系就讀一年,後由於欽慕幾位清華物理系教授,又決定以重讀一年的代價報考清華的物理系。
1933年,也就是他考入清華的第二年,父親錢玄同為他題字「從牛到愛」,寓意有二:一是勉勵他發揚屬牛的那股牛勁;二是勉勵他在學習上不斷努力,向牛頓和愛因斯坦學習。這成為錢三強終生的座右銘。他把這四個字隨身攜帶,人到哪裡話帶到哪裡,帶到了法國,又帶回祖國,奉為自己一生的圭臬。
在北平研究院同玻爾(前排左)合影(二排右二為錢三強)
1936年畢業時,錢三強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幾個月後,在所長嚴濟慈的支持與鼓勵下,他參加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組織的公費留法考試,考取了巴黎大學居裡實驗室的鐳學名額,師從約裡奧-居裡夫婦。
在世界上原子科學研究最先進的機構之一學習,受該領域內舉世聞名成績卓越的科學家夫婦指導,這一切對於一個剛邁出學校大門、對未來和科學充滿幻想的年輕人來說是何等幸運的事情。
但是否要緊緊抓住眼前這個機會,錢三強卻猶豫再三。那時盧溝橋事變爆發,國家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原本便多病多疾的父親受此刺激病情愈加嚴重。一邊是國家存亡和血親安危,一邊是科研夢想和少年壯志,他幾欲放棄難得的機會。
父親錢玄同察覺了兒子的心思,勸他說:「彈丸之地的日本,敢對偌大中國發起侵略,還不是因為我們國家落後嗎!你這次出國深造,是極難得的機會,現在的所學,將來對國家定能有所用。報效國家,造福社會,發奮之路還遠得很哩。男兒之志,不能只顧近憂啊!」
於是他明白,要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必須有先進的思想、先進的科學。1937年7月17日,他懷著滿腔悲憤、痛楚的矛盾心情以及勤學報國的志向遠赴巴黎,就此開啟了為科技強國奉獻終身的行程。
鋪就科技發展的徵途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因為他的貢獻,錢三強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被冠以「中國原子彈之父」之名。
然而,錢三強本人對「中國原子彈之父」之稱一直極力反對。他說:「中國原子彈研製成功絕不是哪幾個人的功勞,更不是我錢三強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外國人往往看重個人的價值,喜歡用『之父』『之冠』這類稱謂,中國人還是多講點集體主義好,多講點默默無聞好。」
他喜歡以「卵石」「沙粒」自稱:「我作為一個老科技工作者,能把自己『化作卵石、化作沙粒,鋪墊在千軍萬馬去奪取勝利的徵途上』而感到高興、欣慰!」
1992年,錢三強逝世。他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同學、日後同被授予兩彈一星元勳稱號的彭桓武寫道:「科學為人民服務,『核能』促世界和平。忠心遵照黨領導,服務竭誠終此生。」
從實業救國到科技救國,再到放棄科研投入組織發展工作,錢三強都是為了圓心中的一個夢,那就是使深愛的祖國強大繁榮、不受欺辱,除此外,一切都是次要的。是否會榮耀加身、高官厚祿、被世人銘記、受後人敬仰,他從不在意,所做的一切都唯祖國需要是從,祖國需要怎樣的錢三強,他便成為怎樣的錢三強。
正是因為有無數如同錢三強一樣傳承著前輩們奉獻精神的科學家,我國科技發展的徵程中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
閱讀更多科學家內容,請參考《魂牽心系原子夢 錢三強傳》,葛能全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0.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資料:
1、《魂牽心系原子夢 錢三強傳》,葛能全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