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國農民能挑300斤擔子,現在年輕人50斤都難,人類在退化?

2021-01-09 騰訊網

現在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想回到農村養老,在自家的庭院裡種上一兩畝蔬菜,既能鍛鍊身體,還能呼吸到農村新鮮的空氣,過上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真正的「歸園田居」,那麼,問題來了,參加農業勞動,是否能真的能鍛鍊身體呢?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前在農村,一個壯勞動力可以挑起三四百斤的擔子,當然這個重量對於挑擔者來說已經是極限了。農民挑著三四百斤的貨物,走不了多遠,然而,挑一百來斤的擔子,是可以走好幾裡路的,而且跟著扁擔吱吱悠悠的節奏,越走越遠,好像一點兒都不吃力,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搬一個不到50斤的桶裝水,從一樓走到三樓,肩膀都受不了,這是不是意味著走向工業化社會以後,人類在退化呢?

挑擔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很普遍

其實,我們的身體並未退化,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經常跑健身房的年輕人,在體能上,可以說一點兒都不輸於甚至強過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壯勞動力。以前的農民能挑100斤的擔子,現在的年輕人挑不起50斤的擔子,是因為受力點不一樣,農民從小就開始訓練了,已經習慣挑擔了,現在的年輕人從未經受過這樣的訓練,猛然挑起50斤的擔子,也會感到非常吃力,同樣,如果讓農民去健身房體驗那些健身項目,農民也會感到非常吃力。這就是說,農業生產與體育鍛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農業生產的很多動作,其實並不是為體育鍛鍊而設計的,是為了伺候好農作物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的會使得一些動作會傷害到身體本身的健康。

古埃及的農業

水稻要喝水,人類要挑水給它喝,比較高級一點的就是踩水車;水稻不喜歡漫布石子的農田,人類要彎腰把農田裡的石子,全部清理乾淨;水稻不喜歡別的植物與它爭奪陽光和土壤裡的養分,人類要彎腰把農田裡的雜草除掉。人類的這些勞動,就是為了伺候好水稻,獲得糧食,並不是為了鍛鍊身體,於是,長期的從事這些勞動,落下了很多疾病,比如腰痛、腰間盤突出、關節炎等等。

水稻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現代體育鍛鍊的一些項目,就會發現大部分的項目都是在模仿狩獵,而不是在模仿種地,比如跑步,是為了追趕野獸或者在被野獸追趕的時候,順利逃跑;跳遠和跳高,是為了在追趕野獸的過程中,跳過懸崖和山澗;推鉛球,來源於用石器把野獸砸傷的動作;投擲標槍和射箭,都是來源於打獵的動作,而且標槍和弓箭本身就來源於狩獵工具。

現代體育項目沒有一項是模仿種地的,比如挑擔、挖地、耕田等等。

人類飼養的綿羊

從狩獵時代進入農業時代,人類的勞動強度,其實是增強了,並且因為農業生產,人類還落下了很多慢性疾病,但為什麼人類要拋棄狩獵,而選擇農業呢?其實與一個偶然的氣候事件有關,那就是新仙女木事件。

在土耳其的東部地區,有一處史前文明的遺址,稱之為「哥貝克力石陣」。哥貝克力石陣最早的建築,是1.3萬年前建造的,比埃及的金字塔還要早8000多年,但是,哥貝克力石陣嚴格來說並不是文明遺址,而是文化遺址,因為這一時期,人類社會還沒有城市、青銅器和文字,人類的歷史並沒有進入到文明社會。建造哥貝克力石陣的人,是一群獵人,我們都知道,通過狩獵獲得的食物是非常不穩定的,食物也不易保存,這些史前的人類在建造哥貝克力石陣的時候,吃飯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其實在哥貝克力石陣的周圍有野生的小麥,人們就是通過採集野生的小麥而獲得穩定的食物的。設想一下,如果地球的面積足夠廣大,野生的小麥、水稻和玉米,足以滿足人類對食物的需求,那麼,人類就不需要發明農業了,以野生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為食物來源,就可以建造城市,從而進入到文明社會。但是,一方面地球的面積比較小,另一方面在1.2萬年前,發生了一次明顯的氣候轉冷事件,迫使人類進入到了農業社會。

哥貝克力石陣

新仙女木事件是一次明顯的氣候轉冷事件,當時的氣候比現在還要寒冷,可以認為是一次冰河期,並且這次冰河期持續了1200多年的時間。新仙女木事件發生以後,人類僅僅依靠野生小麥、野兔、野山羊已經無法存活了,迫不得已,開始種植小麥、飼養山羊和綿羊。

新仙女木事件發生前後,哥貝克力石陣還在繼續建造,大概在距今8000多年前,才停止了建造,當氣候轉冷以後,野生的小麥不夠吃了,人們開始自己種植小麥,現在全世界的小麥、燕麥皆發源於哥貝克力石陣的周圍。

小麥

當然,在東亞,中國人也馴化了中國本地的農作物,比如,中國人最早馴化了野生水稻,中國人開始從狩獵時代進入到農業時代,情形與建造哥貝克力石陣的人們進入到農業社會是一樣的。

在美洲,印第安人也馴化了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農作物。

番薯

而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人們一直沒有拋棄狩獵,如非洲、美洲、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的原始部落,至今仍然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澳大利亞的一些土著部落,甚至學會了種地,都不種地,因為在歐洲人到達澳大利亞之前,澳大利亞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太豐富了,光是在澳大利亞奔跑的袋鼠,常年都維持在1億隻左右,而土著居民的數量只有30萬人,平均每人擁有333隻袋鼠,1隻袋鼠的重量是5公斤左右,人類一天吃不了5公斤的食物,300多隻袋鼠,通過自然的繁衍生息,足以讓當地的每個土著居民填飽肚子,當然,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絕不會只滿足於吃袋鼠肉,他們還會獲得一些海鮮、禽類、野果等等。在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的情況下,人們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因為農業生產實在是太辛苦了,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甚至學會了農業知識,都不願意從事農業。

所以,從農業誕生的歷史來看,我們可以知道農業生產是非常辛苦的,比狩獵還辛苦,中國古代的男耕女織,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詩情畫意,農民的生活充滿了艱辛,正因為從事農業非常的辛苦,所以,中國古代的人們才會努力讀書、考科舉做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對這種身份轉變的形象描述。

中國古代的殿試

其實,人類在進入到工業社會以後,身體的體能並沒有退化,現代人主要是通過體育鍛鍊來強身健體的。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區分體育和勞動的不同,勞動的目的是創造財富,農民挑擔,揮汗如雨,創造的是社會生產力,而現在的年輕人在健身房裡鍛鍊,揮汗如雨,純粹是為了鍛鍊身體的。農業生產可以鍛鍊身體,但是,一定要注意不應勞累過度,否則會落下一些疾病,尤其是在機械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糧食的生產都是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在自家田園裡種菜、挖地,其實主要目的不是增加糧食產量的,而是鍛鍊身體、陶冶性情的,有點類似於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勞累過度,反而會起到反作用,當我們看到農村裡的老人在田地裡揮汗如雨時,應該叫他們及時的停止工作,休息一段時間。歸園田居與農業生產,其實是兩個概念,真正依靠農業生產,來養活自己,是非常辛苦的,沒有歸園田居那般的美好與詩情畫意。

相關焦點

  • 人類退化了?80年代農村人肩扛400斤,為何現在人不行了
    有人覺得,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農村人肩挑400斤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可現在的農村人卻沒有誰能幹得了這種重活,這是不是意味著人類退化了呢?可現在的人卻不一樣,農村裡的那些小年輕們,別說是讓他們挑400多斤的擔子,就算是讓他們去挑200斤,哪怕是100斤,恐怕這些人也幹不了。
  • 如今的人類在退化?40年前農村人能抗300斤,為何現在年輕人不行
    地球上面所有的生物都是在不斷進化的,現在雖然整個生態已經出現了破壞,但是大部分的生物也是使著生存才能活到了今天,而淨化也是不斷的伴隨著生物的發展,不同的生物會進化出來不同的特徵,因為環境在不斷的變化,所以不同的生物只能通過不斷的進化來適應變化的環境,不過人們發現人體現在已經沒有淨化的痕跡,甚至還有退化的徵兆,這是怎麼回事呢?
  • 70年代農村人能肩扛400斤,為何現在人卻不行?專家:人類在進化
    70年代農村人能肩扛400斤,為何現在人卻不行?專家:人類在進化女蝸造人、亞當夏娃偷吃禁果這些中西方的傳說,都是我們人類對於自身的探索,在這個階段,因為人類不理解生命的誕生,便將其視為世間最奇妙的事,還賦予了它很多神話和幻化色彩。
  • 之前的人可扛數百斤,現在卻不行,是人類開始退化了還是?
    之前的人可扛數百斤,現在卻不行,是人類開始退化了還是?關於人類的起源,祖先們在不了解生物進化的情況下,國內外倒是非常一致的認為人類是一位更高級的存在創造出來的。然而到了近現代後,科學家的研究表示 ,人類並不是像神話故事裡描寫的那樣憑空被創造出來的,而是從某個物種進化來的。
  • 人類在進化還是退化:90年代農民肩扛400斤,為何現代人卻不行了
    但是也隨著科技的越來越發達,民間逐漸出現一些現象使深信進化論的人們開始懷疑自己的種族在「退化」。 原因就是因為在一些資料中記載,80年代、90年代的人可以肩抗400多斤的重物健步如飛,而到了如今的現代人卻是短短幾十斤都會氣喘籲籲。說起來也是十分有道理的,畢竟這麼大的差距擺在眼前。
  • 300斤?500斤?淡水第一「巨獸」,到底能長多大?
    只要是喜歡釣魚的朋友,追尋「巨物」、「超級大魚」,都是心目中的夢想之一。海魚暫且不說,在淡水中能被「龐然巨物」的野生魚,青魚首當其中。那麼最大的青魚到底有多大?不妨看看下面這些「魚獲」....只要碰到青魚,大多在幾十斤以上青魚雖然跟鯉魚、草魚、鰱鱅同類四大家魚,但其體型卻明顯超出一籌,當然其數量也更少。
  • 農村山裡的野豬,最大能長到多少斤?800斤的野豬你肯定沒見過
    野豬是一種比較被大家熟知的動物,我們現在常見的家豬其實就是野豬經過人類馴化而來的。野豬是一種體型比較大,性情很兇猛的動物,在野外如果與野豬正面衝突,再強壯的硬漢可能都很吃力,如果是一個普通人,肯定得受傷。
  • 水田中1種「惡草」,以前農民見到就頭疼,如今數量稀少10元1斤
    導讀:水田中1種「惡草」,以前農民見到就頭疼,如今數量稀少10元1斤對於在農村長大的朋友來說,小時候一定下地幹過農活,其實除了一開始的耕地和播種,後期管理農田也特別重要,比如澆水、除草等等。除草是種植農作物必經的一個步驟,如果放任不管,雜草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進而影響糧食產量,所有農民在見到雜草以後,第一時間就會剷除。雖說農田中的雜草都不利於農作物生長,不過有些雜草還是有一些價值的,現在也被開發成了難得的野菜,比如農村地區隨處可見的薺菜、馬蜂菜、播娘蒿等等,在3月份的時候,一斤可以賣到2-3元錢,比好多蔬菜都貴!
  • 俗語「豬大三百斤,魚大無秤稱」啥意思?草魚最大能長到多少斤?
    俗語「豬大三百斤,魚大無秤稱」啥意思?草魚一直養能長多少斤?文/農夫也瘋狂近些年在農村裡搞養殖創業的不少,許多的年輕人在外面打工,掙到錢了就想著回鄉自己幹一番事業。老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農民在農村裡可以搞的項目真的不多,無非是搞種植、養殖這些。其中種植往往因為回本周期太長,很多人因為資金方面沒有保障而不敢幹,而養殖方面雖然也有風險,在前期的時候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但是回本周期相對還是短一些,所以很多回鄉創業的都會選擇養殖。對於搞養殖的朋友來說,肯定是養殖的動物越大越好,這樣才能多掙錢。
  • 長於淤泥灘涂,常被當成小雜魚,城市50元1斤,農民卻不敢養
    導讀:人稱「跳跳魚」,如今50元1斤,農民:以前餵雞鴨,根本沒人吃我國地大物博,領海範圍廣大,淡水資源也比較豐富,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魚類資源。而且在很多地區,還有不少珍稀的魚類,比如娃娃魚、赤鱗魚、刀魚、鰣魚等等,這些珍稀的魚類一般人聽都沒聽過,更不要說食用了,大家平常食用的只是易於養殖的魚類,比如草魚、鯉魚、黑魚、鰱魚等等。其實在南方地區,還有一種十分特殊的魚類,它被稱為「跳跳魚」,如今50元1斤熱銷,它就是彈塗魚。彈塗魚是彈塗魚科、彈塗魚屬的一種魚類。
  • 山西農村集市上農民賣「人參」,價格便宜1元1斤,看看啥東西
    山西晉南農村的冬季集市上,經常能看到農民在賣一種象人參形狀的東西,他們說這個東西大補,有和人參一樣的功效,當地農民的方言把它稱作「曼切」,食用的時候用它和小米熬製湯,更是營養大補。這「曼切」在當地農村冬季食用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它是農民餐桌上的一種大美食。
  • 以樹心為食物,古代12斤米換一隻,現在300元一斤,算不算野味?
    農民談笑間總會聊起現在科學技術發展,科研成果顯著,以前那些讓人頭疼的害蟲,如今下對藥就無蹤影,管理果園、種植作物都輕鬆了許多。過去讓人難以防治的天牛,如今在針對性的農藥殘殺下,也很多年沒有見過。 曾經讓人嘴饞的螻蛄,如今也不多見了。多少農民說起螻蛄都能回味起那油炸之後的美味。
  • 農村常說:豬大三百斤,魚大無秤稱!現在養殖戶:五百斤豬很常見
    以前過年要殺兩頭豬才能吃一年,而現在卻只需要殺一頭豬就好了。 因為現在農村的豬,最高的能長到五百斤作用,三百斤已經是個很常見的數字。 不過很多會買豬的豬販子都不會買太重太大的豬,會覺得口感和肉質不好,不太好賣出去。
  • 人類的進化還是退化:上世紀80年代農村地區的人為什麼不能扛4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人認為我們是在不斷進化,但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在我國早期的農村人,可以攜帶幾百斤的物品,而現在卻很少有人能做到,那麼人類是進化還是退化?我們應該知道,即使是現在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也不多,特別是對一些在工地上的工作的人來說,他們的付出不比以前的農民少,但要搬幾百公斤重的東西也不容易,主要原因是許多人在機械設備普及之後的物理消耗不是很大即使他們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也很少一次承受過多的重量,自然,他們長期扛不動幾百斤的貨物,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類是退化的,因為隨著現代教育
  • 上世紀農民可肩扛數百斤,為何如今不行,逆向進化難道真的存在?
    一說到農民這個形象的時候,大家腦海中想像出的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樣子,並且現在可以看到很多從前農民的資料,上世紀的農民似乎個個都可以肩扛數百斤,為何如今不行了呢?難道說傳說中的逆向進化真的存在嗎?因此目前狀態下我們的體質雖然比從前好了,但單論力氣這一項,我們可能看上去是不如上世紀的農民的,因為他們每天都需要搬運極為沉重的物品來養活家人
  • 5年前,那個撿140斤太歲,轉手賣300萬的東北農民,如今生活如何
    五年前,他在回家的路上撿到140斤太歲,轉手賣了300萬,撿了這麼大一個便宜,一下子衣食無憂了,那麼他現在過得怎麼樣了呢?300萬對於一個農民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可以說是一筆巨款。只要王承德好好利用這筆錢不說下半輩子衣食無憂,至少不用擔心溫飽問題,他也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一夜暴富。
  • 農村老媼打工給柿子削皮,削一斤1毛錢,一天削300斤
    現在正值山區柿子收穫的季節,農民們忙著晾曬、加工柿子。農民把收穫的柿子賣給收柿子的人,收柿子的人再僱村裡的老媼為其打工,削皮或晾曬一斤柿子,會得到1毛錢的工錢。一天下來,一位老媼能給300斤柿子削皮,也就是說,一位老媼一天能掙30元。
  • 長在樹上的「草莓」,以前在農村隨處可見,現在1斤就要30元!
    長在樹上的「草莓」,以前在農村隨處可見,現在1斤就要30元!從小在農村長大,見過也認識很多野果子,而且小時候我們最大的樂趣就是在野外尋找野果吃,既可以當成零食吃,也可以當成玩具玩,所以接下來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一種野果,這種野果長得很像草莓,但是卻長在樹上,經常被農村人當成零食吃,現如今1斤賣到了30塊錢!買的人還挺多的!
  • 肉質鮮美自帶麝香味,三個月長6斤,市場20元1斤,農民可養殖嗎?
    摘要:肉質鮮美自帶麝香味,三個月長6斤,市場20元1斤,農民可養殖嗎? 文/農夫也瘋狂 距離2020年的農曆春節還有幾天的時間了,這個時候大家都在忙著為過年做準備,比如製作豆腐、購買年貨、殺雞殺鴨等。
  • 按照進化論,如果人類不斷進化,以後會不會進化成頭大腳細呢?
    三十年前,農村人能挑百斤糧前往幾十裡外交公糧,平時走幾十裡路不用歇腳,扛一兩百斤的樹子健步如飛的人大有人在。現在才隔了一代人,短短的二三十年過去,如今的年輕人走幾步路都氣喘籲籲,更別說叫他們挑百斤穀子走路了。現在的人還可以通過長期的鍛鍊,恢復到上一輩人的體能,只是人們平時缺少了這種鍛鍊的機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