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想回到農村養老,在自家的庭院裡種上一兩畝蔬菜,既能鍛鍊身體,還能呼吸到農村新鮮的空氣,過上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真正的「歸園田居」,那麼,問題來了,參加農業勞動,是否能真的能鍛鍊身體呢?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以前在農村,一個壯勞動力可以挑起三四百斤的擔子,當然這個重量對於挑擔者來說已經是極限了。農民挑著三四百斤的貨物,走不了多遠,然而,挑一百來斤的擔子,是可以走好幾裡路的,而且跟著扁擔吱吱悠悠的節奏,越走越遠,好像一點兒都不吃力,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搬一個不到50斤的桶裝水,從一樓走到三樓,肩膀都受不了,這是不是意味著走向工業化社會以後,人類在退化呢?
挑擔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很普遍
其實,我們的身體並未退化,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經常跑健身房的年輕人,在體能上,可以說一點兒都不輸於甚至強過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壯勞動力。以前的農民能挑100斤的擔子,現在的年輕人挑不起50斤的擔子,是因為受力點不一樣,農民從小就開始訓練了,已經習慣挑擔了,現在的年輕人從未經受過這樣的訓練,猛然挑起50斤的擔子,也會感到非常吃力,同樣,如果讓農民去健身房體驗那些健身項目,農民也會感到非常吃力。這就是說,農業生產與體育鍛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農業生產的很多動作,其實並不是為體育鍛鍊而設計的,是為了伺候好農作物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的會使得一些動作會傷害到身體本身的健康。
古埃及的農業
水稻要喝水,人類要挑水給它喝,比較高級一點的就是踩水車;水稻不喜歡漫布石子的農田,人類要彎腰把農田裡的石子,全部清理乾淨;水稻不喜歡別的植物與它爭奪陽光和土壤裡的養分,人類要彎腰把農田裡的雜草除掉。人類的這些勞動,就是為了伺候好水稻,獲得糧食,並不是為了鍛鍊身體,於是,長期的從事這些勞動,落下了很多疾病,比如腰痛、腰間盤突出、關節炎等等。
水稻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現代體育鍛鍊的一些項目,就會發現大部分的項目都是在模仿狩獵,而不是在模仿種地,比如跑步,是為了追趕野獸或者在被野獸追趕的時候,順利逃跑;跳遠和跳高,是為了在追趕野獸的過程中,跳過懸崖和山澗;推鉛球,來源於用石器把野獸砸傷的動作;投擲標槍和射箭,都是來源於打獵的動作,而且標槍和弓箭本身就來源於狩獵工具。
現代體育項目沒有一項是模仿種地的,比如挑擔、挖地、耕田等等。
人類飼養的綿羊
從狩獵時代進入農業時代,人類的勞動強度,其實是增強了,並且因為農業生產,人類還落下了很多慢性疾病,但為什麼人類要拋棄狩獵,而選擇農業呢?其實與一個偶然的氣候事件有關,那就是新仙女木事件。
在土耳其的東部地區,有一處史前文明的遺址,稱之為「哥貝克力石陣」。哥貝克力石陣最早的建築,是1.3萬年前建造的,比埃及的金字塔還要早8000多年,但是,哥貝克力石陣嚴格來說並不是文明遺址,而是文化遺址,因為這一時期,人類社會還沒有城市、青銅器和文字,人類的歷史並沒有進入到文明社會。建造哥貝克力石陣的人,是一群獵人,我們都知道,通過狩獵獲得的食物是非常不穩定的,食物也不易保存,這些史前的人類在建造哥貝克力石陣的時候,吃飯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其實在哥貝克力石陣的周圍有野生的小麥,人們就是通過採集野生的小麥而獲得穩定的食物的。設想一下,如果地球的面積足夠廣大,野生的小麥、水稻和玉米,足以滿足人類對食物的需求,那麼,人類就不需要發明農業了,以野生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為食物來源,就可以建造城市,從而進入到文明社會。但是,一方面地球的面積比較小,另一方面在1.2萬年前,發生了一次明顯的氣候轉冷事件,迫使人類進入到了農業社會。
哥貝克力石陣
新仙女木事件是一次明顯的氣候轉冷事件,當時的氣候比現在還要寒冷,可以認為是一次冰河期,並且這次冰河期持續了1200多年的時間。新仙女木事件發生以後,人類僅僅依靠野生小麥、野兔、野山羊已經無法存活了,迫不得已,開始種植小麥、飼養山羊和綿羊。
新仙女木事件發生前後,哥貝克力石陣還在繼續建造,大概在距今8000多年前,才停止了建造,當氣候轉冷以後,野生的小麥不夠吃了,人們開始自己種植小麥,現在全世界的小麥、燕麥皆發源於哥貝克力石陣的周圍。
小麥
當然,在東亞,中國人也馴化了中國本地的農作物,比如,中國人最早馴化了野生水稻,中國人開始從狩獵時代進入到農業時代,情形與建造哥貝克力石陣的人們進入到農業社會是一樣的。
在美洲,印第安人也馴化了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農作物。
番薯
而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人們一直沒有拋棄狩獵,如非洲、美洲、東南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的原始部落,至今仍然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澳大利亞的一些土著部落,甚至學會了種地,都不種地,因為在歐洲人到達澳大利亞之前,澳大利亞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太豐富了,光是在澳大利亞奔跑的袋鼠,常年都維持在1億隻左右,而土著居民的數量只有30萬人,平均每人擁有333隻袋鼠,1隻袋鼠的重量是5公斤左右,人類一天吃不了5公斤的食物,300多隻袋鼠,通過自然的繁衍生息,足以讓當地的每個土著居民填飽肚子,當然,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絕不會只滿足於吃袋鼠肉,他們還會獲得一些海鮮、禽類、野果等等。在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的情況下,人們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因為農業生產實在是太辛苦了,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甚至學會了農業知識,都不願意從事農業。
所以,從農業誕生的歷史來看,我們可以知道農業生產是非常辛苦的,比狩獵還辛苦,中國古代的男耕女織,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詩情畫意,農民的生活充滿了艱辛,正因為從事農業非常的辛苦,所以,中國古代的人們才會努力讀書、考科舉做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對這種身份轉變的形象描述。
中國古代的殿試
其實,人類在進入到工業社會以後,身體的體能並沒有退化,現代人主要是通過體育鍛鍊來強身健體的。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區分體育和勞動的不同,勞動的目的是創造財富,農民挑擔,揮汗如雨,創造的是社會生產力,而現在的年輕人在健身房裡鍛鍊,揮汗如雨,純粹是為了鍛鍊身體的。農業生產可以鍛鍊身體,但是,一定要注意不應勞累過度,否則會落下一些疾病,尤其是在機械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糧食的生產都是機械化、規模化生產,在自家田園裡種菜、挖地,其實主要目的不是增加糧食產量的,而是鍛鍊身體、陶冶性情的,有點類似於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勞累過度,反而會起到反作用,當我們看到農村裡的老人在田地裡揮汗如雨時,應該叫他們及時的停止工作,休息一段時間。歸園田居與農業生產,其實是兩個概念,真正依靠農業生產,來養活自己,是非常辛苦的,沒有歸園田居那般的美好與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