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科學家精神】
1968年12月5日,一架飛機在距離北京西郊機場地面約400米處墜毀。救援人員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已然燒焦的屍體,他們是「兩彈元勳」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
當人們費力地分開他們,一個保密公文包在兩人胸口處豁然出現,完好無損。公文包裡是二人至死也要護周全的、我國核事業的希望——郭永懷在青海核試驗基地發現的重要數據報告。
郭永懷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的科學家。多年來,每憶及此,知情者無不淚目。
親手燒毀十幾年研究
郭永懷是我國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他的科研方向橫跨了核彈、飛彈、人造衛星三個領域。當年,他也是美國不想輕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
1945年,郭永懷受聘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對跨聲速理論與黏性流動進行了深入研究,為突破「聲障」實現超音速飛行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也因此在國際學術界聲名鵲起,成為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院的三個著名攻關課題主持人之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懷激動萬分,恨不得立馬就飛回祖國母親的懷抱。
1955年7月,郭永懷被聘為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受聘時他就明確表示:「我來貴校是暫時的,將來在適當的時候就離開」,「中國是我的祖國,想走的時候就要走」。
機會終於出現了。1955年8月,中美繼籤訂朝鮮停戰協定後,美國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彼時,讓他加入美國國籍的來信不止。當他執意回國時,美國則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給他設置重重障礙,許多朋友也勸他不要放棄大好前程。
但這些都沒有動搖他歸國的決心。1956年,郭永懷在回國前舉行了一次野餐會,聚會上他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當著所有朋友的面,將凝聚了自己十幾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資料付之一炬。
妻子李佩看在眼裡,痛在心中,但她明白,這是為了避免被美國政府找麻煩。郭永懷安慰她:沒關係,知識都在科學家的腦袋中,他們拿不走。
1956年國慶前夕,郭永懷攜妻女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
這一天,他們已經等了太久。
衛星、飛彈、原子彈他都精通
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接見郭永懷時,問他有什麼要求,他焦急地說:「我想儘快投入工作……」
之後,郭永懷便全力投入到組織、領導國內的力學研究與國防科研上,並承擔了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副所長等職務。
談及自己的歸國初衷,郭永懷說:「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辱。」
憑藉著精深的理論知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決心,郭永懷在我國衛星、飛彈和原子彈技術方面均作出重大貢獻:在衛星技術方面,他做了很多關於回收技術的前期開創性工作,對我國衛星、飛船安全再入大氣層順利回收作出貢獻;在飛彈方面,他作為超小型地空飛彈技術負責人,研究了飛彈飛行過程中空氣離解、氣動加熱及飛彈頭燒蝕等物理現象;在原子彈方面,他負責我國原子彈工程的總體設計、引爆方式和核航彈的輕型化工作,為原子彈、氫彈的武器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談及郭永懷的一腔報國赤誠,物理學家鄭哲敏院士極為動容:「郭先生把自己當作鋪路石子,把培養下一代作為自己的使命。國家的前途就是他自己的前途,別無他求。」
他確定了首顆原子彈的最佳方案
1959年,蘇聯撤走所有專家,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技術資料。1960年3月的一天,錢三強找到郭永懷,請他參加國家的一項絕密任務。從此,郭永懷和中國原子彈聯繫到了一起。之後,郭永懷正式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
當時,九院的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郭永懷一方面為科研人員傳授爆炸力學和彈頭設計的基本理論;另一方面致力於結構強度、振動和衝擊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相關實驗室,組織開展一系列前期試驗。
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採用上,郭永懷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瀑法為主攻研究方向」的思路。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了最佳方案。此後,我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製投爆一直沿用這一方案。
1963年,核武器研製的技術骨幹人員陸續遷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核武器研製基地。那裡氣象變化無常,冬季寒氣逼人,經常飛沙走石,最低溫度零下40多攝氏度,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
惡劣的條件下,郭永懷卻有一個特殊的習慣——睡覺時不讓警衛員鋪褥子,他說:「睡在鐵床上,一翻身就會硌著疼醒了,這樣就不至於讓自己睡過頭,就能起來繼續工作了。」
他經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候甚至徹夜不眠。1964年10月16日下午,羅布泊一聲巨響,中國第—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當所有人都歡呼雀躍時,郭永懷因為疲勞過度暈倒在了實驗現場。
4年後,郭永懷再次來到羅布泊實驗基地,準備我國第一顆熱核武器的實驗。在兩彈科研工作者的辛苦攻關下,中國第一顆熱核武器於1968年12月27日爆炸試驗成功。這裡傾注了郭永懷太多的心血,但他卻永遠無法看到了——在試驗成功的22天前,年僅59歲的郭永懷帶著在實驗基地發現的重要數據文件緊急返京,因飛機失事犧牲。
他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為祖國盡忠的大孝。
(本報記者 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