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兩彈元勳」

2021-01-21 光明日報

【追尋科學家精神】

1968年12月5日,一架飛機在距離北京西郊機場地面約400米處墜毀。救援人員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已然燒焦的屍體,他們是「兩彈元勳」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

當人們費力地分開他們,一個保密公文包在兩人胸口處豁然出現,完好無損。公文包裡是二人至死也要護周全的、我國核事業的希望——郭永懷在青海核試驗基地發現的重要數據報告。

郭永懷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的科學家。多年來,每憶及此,知情者無不淚目。

親手燒毀十幾年研究

郭永懷是我國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他的科研方向橫跨了核彈、飛彈、人造衛星三個領域。當年,他也是美國不想輕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

1945年,郭永懷受聘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對跨聲速理論與黏性流動進行了深入研究,為突破「聲障」實現超音速飛行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也因此在國際學術界聲名鵲起,成為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院的三個著名攻關課題主持人之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懷激動萬分,恨不得立馬就飛回祖國母親的懷抱。

1955年7月,郭永懷被聘為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受聘時他就明確表示:「我來貴校是暫時的,將來在適當的時候就離開」,「中國是我的祖國,想走的時候就要走」。

機會終於出現了。1955年8月,中美繼籤訂朝鮮停戰協定後,美國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彼時,讓他加入美國國籍的來信不止。當他執意回國時,美國則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給他設置重重障礙,許多朋友也勸他不要放棄大好前程。

但這些都沒有動搖他歸國的決心。1956年,郭永懷在回國前舉行了一次野餐會,聚會上他做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舉動:當著所有朋友的面,將凝聚了自己十幾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資料付之一炬。

妻子李佩看在眼裡,痛在心中,但她明白,這是為了避免被美國政府找麻煩。郭永懷安慰她:沒關係,知識都在科學家的腦袋中,他們拿不走。

1956年國慶前夕,郭永懷攜妻女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

這一天,他們已經等了太久。

衛星、飛彈、原子彈他都精通

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接見郭永懷時,問他有什麼要求,他焦急地說:「我想儘快投入工作……」

之後,郭永懷便全力投入到組織、領導國內的力學研究與國防科研上,並承擔了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副所長等職務。

談及自己的歸國初衷,郭永懷說:「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辱。」

憑藉著精深的理論知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決心,郭永懷在我國衛星、飛彈和原子彈技術方面均作出重大貢獻:在衛星技術方面,他做了很多關於回收技術的前期開創性工作,對我國衛星、飛船安全再入大氣層順利回收作出貢獻;在飛彈方面,他作為超小型地空飛彈技術負責人,研究了飛彈飛行過程中空氣離解、氣動加熱及飛彈頭燒蝕等物理現象;在原子彈方面,他負責我國原子彈工程的總體設計、引爆方式和核航彈的輕型化工作,為原子彈、氫彈的武器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談及郭永懷的一腔報國赤誠,物理學家鄭哲敏院士極為動容:「郭先生把自己當作鋪路石子,把培養下一代作為自己的使命。國家的前途就是他自己的前途,別無他求。」

他確定了首顆原子彈的最佳方案

1959年,蘇聯撤走所有專家,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技術資料。1960年3月的一天,錢三強找到郭永懷,請他參加國家的一項絕密任務。從此,郭永懷和中國原子彈聯繫到了一起。之後,郭永懷正式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

當時,九院的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郭永懷一方面為科研人員傳授爆炸力學和彈頭設計的基本理論;另一方面致力於結構強度、振動和衝擊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相關實驗室,組織開展一系列前期試驗。

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採用上,郭永懷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瀑法為主攻研究方向」的思路。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了最佳方案。此後,我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製投爆一直沿用這一方案。

1963年,核武器研製的技術骨幹人員陸續遷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核武器研製基地。那裡氣象變化無常,冬季寒氣逼人,經常飛沙走石,最低溫度零下40多攝氏度,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

惡劣的條件下,郭永懷卻有一個特殊的習慣——睡覺時不讓警衛員鋪褥子,他說:「睡在鐵床上,一翻身就會硌著疼醒了,這樣就不至於讓自己睡過頭,就能起來繼續工作了。」

他經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候甚至徹夜不眠。1964年10月16日下午,羅布泊一聲巨響,中國第—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當所有人都歡呼雀躍時,郭永懷因為疲勞過度暈倒在了實驗現場。

4年後,郭永懷再次來到羅布泊實驗基地,準備我國第一顆熱核武器的實驗。在兩彈科研工作者的辛苦攻關下,中國第一顆熱核武器於1968年12月27日爆炸試驗成功。這裡傾注了郭永懷太多的心血,但他卻永遠無法看到了——在試驗成功的22天前,年僅59歲的郭永懷帶著在實驗基地發現的重要數據文件緊急返京,因飛機失事犧牲。

他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為祖國盡忠的大孝。

(本報記者 詹媛)

相關焦點

  • 兩彈元勳郭永懷:我國科學家堅守核武數據,堅持到生命最後
    大概我們都知道兩彈元勳錢學森院士,但是,和他同稱為兩彈元勳的郭永懷。又有幾個人能知道呢?說實話,對這位科學家,我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是,聽了他的事跡過後,令我肅然起敬。因為他為祖國科研事業的發展,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 紀念兩彈元勳郭永懷:犧牲時仍緊抱絕密資料(圖)
    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  研究空氣動力學馳名世界  郭永懷出生於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後來在新建的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留學時,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數學碩士學位。
  • 兩彈元勳郭永懷奉獻了生命,保住了數據!
    兩個燒焦的屍體分別是兩彈元勳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他兩懷中的正是我國核事業的希望,一份最新的數據。在飛機就要墜毀的最後時刻,郭永懷為了保住共和國的希望,他與警衛員兩人將文件包護在懷中,用血肉之軀承受了烈火的烘烤,到死也不肯放鬆。現場的救援官兵看著這一幕泣不成聲。這件事傳到總理那裡,總理同樣悲傷不已,許久說不出話。
  • 【科學向日葵】「兩彈一星」唯一「烈士」郭永懷
    上一期我們講述了核技術應用專家安繼剛院士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兩彈一星」唯一「烈士」郭永懷 郭永懷 郭永懷生於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逝世,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
  • 兩彈元勳燒成焦屍仍緊抱核武數據,總理痛哭,一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克服困難,贏得「兩彈」的成功為了增強國防力量,1957年,我國就與蘇聯籤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從第二年起,在蘇方協助下,我國開始了「兩彈」的研製工作。沒想到僅僅一年後,蘇方就撤走所有在華專家,當然也包括核工業系統方面的專家,連所有的技術設備和資料也一同帶走了,各項核研工作只能中斷。但自強不息,不畏懼任何困難的中國人是不會知難而退的。
  • 兩彈一星功臣中唯一獲「烈士」稱號的科學家是誰?錢學森是他師兄
    1940年郭永懷赴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1941年成為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的弟子,並與師兄錢學森成為知己,原來他與錢學森是同一個導師。而錢學森和郭永懷的關係非常好,在空餘時間,錢學森經常開著車帶郭永懷出去兜風,錢學森給他開玩笑:「你頗有幾分書呆子氣啊,哈哈!」
  • 最根正苗紅的大學:23位兩彈元勳11位曾在此任教
    嚴濟慈、趙忠堯、貝時璋、錢臨照、趙九章、郭永懷、華羅庚、錢學森……一個個閃亮的名字,帶著崇高的光輝,這些與中國科大密切相關的老一輩科學家,共同鑄就了中國科大與生俱來愛國情懷和報國使命。嚴濟慈親手創辦中國科大、年近花甲上講臺、80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趙忠堯冒死「護鐳」、帶著加速器關鍵設備回國,錢臨照隨校南遷二次創業,郭永懷焚燒手稿毅然回國、以身許國守護國家機密、首創化學物理學科,錢學森在美被捕入獄後依然決心回國、淡泊名利積極入黨、創辦力學系並擔任20年系主任……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閃耀著大師的風骨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帶你了解民族英雄郭永懷
    1968年12月5日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12月25日被追認為烈士。 [2] 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布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郭永懷拖疲憊的身體登上了趕赴北京的飛機。5日凌晨,飛機在首都機場徐徐降落。在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飛機突然失去了平衡,墜毀在1公裡以外的玉米地裡。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他烈士稱號。同日,中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獲得了成功! [5-6]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該群體中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的家國情懷
    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全媒體行走進郭永懷事跡陳列館,近距離聆聽和感受「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講解員飽含深情的敘述中,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傳奇人生路徐徐展開。
  • 郭永懷:放棄美國高薪毅然回國,飛機墜毀,他用生命保護核彈數據
    提起兩彈元勳郭永懷,大多數人都覺得有點陌生,一時間記不起他的模樣與生平事跡,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在授予兩彈一星時他已經是烈士身份,那時這位偉大的學者已經不幸在一次飛機事故中逝世。在美國,身為頂尖科學家的郭永懷經常是接觸到機密的文件,美國安全部門為了保密讓他填寫一張資料表,表中問到他來到美國的理由是什麼,郭永懷直接回答是要以後報效祖國。郭永懷的初衷從來都沒有變動過,這樣子的堅持也讓他被列入美國政府的黑名單。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烈士,犧牲姿態感動救援隊
    電視劇中鍾培林的故事,與現實中郭永懷的經歷,有很多相似點,卻也有很多不同之處。那麼,真實的「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教授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01 出身農家,天才少年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於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名叫郭文吉,郭永懷家裡的第五個孩子,上有3個哥哥、1個姐姐。
  • 他是兩彈元勳,飛機失事前他和警衛員這樣做,令國人動容!
    1999年9月18日,中央授予(或追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郭永懷是23人中唯一的烈士。 1968年12月5日凌晨6點,一架小型飛機在北京機場降落時不幸失火墜毀。機艙內有兩具燒焦的屍體緊緊抱在一起,他們是中科院力學所的副所長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東。
  • 科學家郭永懷: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英雄烈士
    郭永懷和錢學森留學期間,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國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郭永懷和錢學森心繫祖國,國家人民正遭受的災難讓兩人痛心不已,每每聽見祖國同胞被日本軍閥殺害的消息,都能讓兩人痛哭流涕,內心痛苦。帶著這樣的信念,錢學森和郭永懷很快就拿到了博士學位,郭永懷還在跨聲速流與應用數學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成為了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三個著名攻關課題主持人之一。
  • 李佩先生致力於教育事業,丈夫是兩彈元勳,死後一行星以其命名
    只有像錢學森,郭永懷,王德民和袁隆平這種世界級的頂尖科學家才有資格命名行星。她在生活中不僅結識到了很多的知心朋友,更是遇到了此生的——摯愛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生院的教授郭永懷在1948年2月,李佩與郭永懷喜結連理,成為夫妻。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裡面,他們一起度過了十年的美好時光,並且還共同孕育了一個女兒。一家三口的生活非常美好,惹人羨慕。但是當時的中國正在備受煎熬,新中國建立之初,一切都是百廢待興,急需大量的知識型技術人才回國,一起建設祖國的未來。
  • 31年前的今天,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東西望)31年前的今天,1986年7月29日,設計原子彈氫彈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因輻射致癌病逝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他出自名門,與楊振寧是打小的朋友。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郭永懷:飛機失事時緊抱著資料,唯一的女兒初中沒畢業就下鄉
    在這些人中,有一位叫郭永懷的院士有些特殊,因為他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科學家。郭永懷,山東榮成人,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家裡有好幾個孩子。他成績優異,17歲時考上了青島大學附屬中學,是周圍幾個村子裡第一個公費中學生。1929年,20歲的郭永懷考上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後來,他選擇攻讀物理專業,導師是知名教授顧靜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