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大部分科技領域落後歐美的情況下,科學家回國本來是高興的事情,但網友對不同科學家回國的態度卻不同。
在國家百廢俱興的時候回國的,已經成為國家功勳,受到人民的尊重和愛戴,如錢學森、鄧稼先等;
在國家關鍵領域的關鍵時期回國,同樣會得到國家的重用,網友的讚美,如生命科學領域的施一公饒毅,量子科學領域的潘建偉、陸朝陽等;
在自己年老退休後回國的,卻被網友認為是回國圈錢養老,如楊振寧先生。
雖然網友的看法有時候不全面,有失偏頗,但這也體現了網友最質樸的感情:在國家最需要你的時候不回來,等我們把國家建設好後再回來享受,天下沒有這樣的好事!
今天要講的這位巾幗科學家,她的名言就是:我不能等別人把祖國建好了再回來享福。
放棄美國國籍回國,為我國核事業隱身30年!
這位女科學家叫做王承書,是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如果當時留在美國發展,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新中國的成立,激起了她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她堅定地表示:「雖然中國窮,進行科研的條件差,但我不能等別人把條件創造好,我要親自參加到創造條件的行列中。我的事業在中國。」為此,她和丈夫響應國家號召,決定放棄美國的一切,回到百廢俱興的祖國。
這個決定讓她遭受了美國多年的監視和盤問,就連登上回國的客船後,也被美國FBI登船從頭到腳的堅持,連鞋底都不放過,帶著這樣的屈辱,她突破重重困難,回到了熱愛的祖國。
回國後,看過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她暗下決心「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熱情拼命工作,要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獻給祖國。」之後她加入了錢三強主導的熱核聚變研究室,開始了隱姓埋名的30年科學生涯,國家需要什麼,她就研究什麼,開創了受控核聚變反應和等離子體物理的研究,為中國第一座鈾濃縮氣體擴散工廠分批啟動作出重要貢獻。
王承書不僅有為國效力的科學家精神,還有對廣大同胞的同理精神。在三年自然災害、物資緊缺的時候,她把自己外出辦事的出差補助費、各種獎勵和稿費全部捐獻給單位購買書籍和文具用品。
1994年去世的時候,她把畢生積蓄一分不留,全部捐給希望工程,不給子孫留下任何遺產。
雖然這個積蓄僅有13萬元,其中10萬元捐給了希望工程,在西藏高原建成了「文裕小學」;另外3萬元給了母校泉州培元小學,幫助建設了「張文裕科學實驗樓」。
王承書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回國的科學家們,在國家一貧如洗的時候回國,建設國家,讓國家變得強大,這就是中國科學家應該具備的科學精神,與某些年老才回國的科學家相比,更應該值得報導,值得銘記。
育人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精神的塑造。思瑪德教育以為國育才為己任,在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提升學生成績的同時,也向學生講述愛國故事,教會學生愛國之情,民族之義。
王承書未留下任何物質財富,卻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她說過:無論在任何條件下,堅決完成黨交給我的任何任務,在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我們在大眾媒體上從未聽過她的名字,她的事跡,但我們卻享受著她帶來的和平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