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破美國阻撓回國半導體材料之母:留學生要把黃金時代貢獻給祖國

2020-07-14 正史也瘋狂

她被譽為「中國半導體材料之母」、「中國太空材料之母」,創造了中國半導體材料領域多個第一;

她曾衝破美國重重阻撓回到祖國,不計名利,終身未婚,為祖國的半導體事業奉獻了一生。

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林蘭英。


衝破美國阻撓回國半導體材料之母:留學生要把黃金時代貢獻給祖國

林蘭英(1918-2003)

最讓人感動和欽佩的是,林蘭英在上世紀80年代對中國留學生說過的一段話:


「無論是50年代還是80年代,甚至21世紀,有一個我們大家必須遵循的共同點,那就是,凡是炎黃子孫,你應該把你的黃金時代貢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

愛國科學家,是中國人民心目中永遠的英雄。這樣的英雄,還將繼續湧現,我們要尊重科學家,保護好科學家。

今天,我和你講講林蘭英院士的愛國報國事跡。

01

林蘭英之所以有了後來的光輝之路,離不開她幼年的一次「以死相逼」。

1918年2月,林蘭英出生於福建莆田的一戶普通家庭。

作為家裡的長女,儘管非常渴望讀書,但在男尊女卑的時代,這種渴望似乎天然就應該被扼殺。林蘭英倔強,把自己鎖在屋子裡,絕食三天,沒念過書的母親被迫同意送她上學,但家務活一點都不能少。

在班上,林蘭英的成績永遠都是第一名,學費全免,這也讓父母無話可說,只能繼續同意她讀下去。

1936年,林蘭英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福建協和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前身)數理系。畢業後,她留校任教,尋找著繼續深造的機會。

衝破美國阻撓回國半導體材料之母:留學生要把黃金時代貢獻給祖國

1948年,林蘭英作為交換生到美國迪金森學院數學系留學。系主任非常欣賞她的聰慧,推薦她到芝加哥大學數學系深造。然而,林蘭英並沒有這樣做,因為她想科技救國,國家急迫需要的是實用性的物理,而不是理論性的數學。

所以,讀博士時,她選擇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固態物理專業,成為該校第一個女博士,也是該校第一位中國博士。

在校期間,半導體領域發展日新月異,林蘭英瞄準趨勢,也開始了對半導體材料的研究,畢業後,謀求了在一份在專門研製半導體材料的公司高級工程師的工作。

她非常聰慧,又勤奮,經過努力研製出第一根單晶矽,受到公司老闆賞識,要給她漲薪水。然而,她卻想放棄,因為太平洋西岸的一片古老的土地上,誕生了新中國。

與很多留美學生一樣,林蘭英無比渴望回到祖國參與建設,但她卻被攔住了。

02

1951年,美國移民局頒布了限制中國留學生歸國的法令,一大批理工科留美學生上了嚴禁歸國名單,林蘭英被「盯上了」。

為了儘早回到祖國,林蘭英謊稱母親患了重病,需要她回國照料。美國移民局軟硬兼施,企圖阻撓林蘭英的歸國之路,並稱可以將其母親接到美國治病享福,都被林蘭英拒絕了。公司老闆也以漲薪為由勸她留下,他想不通林蘭英為何甘願放棄良好的條件,回到那個戰火剛剛熄滅的國家。

他們無法理解一個在舊中國成長起來的科學家對新中國的嚮往,那是他們日思夜想的歸宿。

面對著越來越嚴酷的現實,林蘭英歸心似箭,不斷與美國移民局官員周旋。1956年,在中美兩國進行日內瓦談判後,林蘭英和部分留學生被允許回到中國。

終於盼來曙光的林蘭英,毅然決然地收拾好行李買了歸國的船票。當林蘭英即將登船時,美國移民局的人再次攔住了她,要求檢查行李。她的行李中有500克鍺單晶和100克矽單晶,這是她送給新中國的禮物,價值20多萬元。

移民局工作人員搜來搜去,也沒有搜到任何所謂「機密文件」,對半導體似乎也沒看上眼,但一張6800美元的支票卻被當成」戰利品「帶走了。這是林蘭英在美國幾年攢下的錢,帶回國內貼補家用,沒想到臨行之時被扣留。錢財雖然失去,但矽單晶保住了,這讓林蘭英有了一種劫後餘生之感。

這筆6800美元的巨款,直到1980年經過交涉,美國方面才還給了林蘭英。

03

1957年1月,終於踏上祖國土地的林蘭英,興奮又踏實。新中國百廢待興,儘管與美國物質條件相差懸殊,但她有了施展夢想的舞臺。

剛回國,她便遇到一難。突患急性腹膜炎需要手術,當時國內醫療條件不好,並無十分把握治好,周總理給醫院下了死命令:「只能治好,不能出任何意外。」

聽到這個消息,林蘭英感動的無以復加。

病癒後的林蘭英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追趕世界尖端科技研製。半導體材料,國外嚴格禁運,中國幾乎都沒有,只有靠自己努力。

衝破美國阻撓回國半導體材料之母:留學生要把黃金時代貢獻給祖國

她帶回來的半導體材料成了「無價之寶」,在此基礎上,她利用所學,克服種種科研困難,碩果纍纍,連續開創了幾個中國第一:

1958年,拉制出中國第一根矽單晶;

1961年,研發出第一臺開門式矽單晶爐,產品遠銷歐洲,為國創匯;

1962年,拉制出中國第一根無錯位矽單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的第一臺面向市場的半導體收音機,也是在她研製成功的鍺單晶基礎上,才成功推出的。

她帶領團隊向長壽命矽單晶研製發起挑戰,成功提高了矽光電池的效率並應用於我國的人造衛星,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和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她研製成功的具有兩層矽單晶結構材料,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立下汗馬功勞。

林蘭英也成為「兩彈一星」國防事業重要貢獻者之一。

正當她開足馬力繼續在半導體材料領域奮鬥時,災難從天而降。十年浩劫開始後,林蘭英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被迫停下手中的科研工作。

「科學的春天」來臨後,林蘭英恢復了工作。

衝破美國阻撓回國半導體材料之母:留學生要把黃金時代貢獻給祖國

1980年,由於林蘭英過往的卓越貢獻,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美國有關部門了解到林蘭英在十年浩劫期間不如意,就派人遊說林蘭英回到美國,並承諾最好的條件,被林蘭英婉拒。

美國人大為不解,她說:「中國更需要我,我很願意和美國合作搞半導體科學研究。」

在上世紀80年代,林蘭英赴美合作時曾經對中國留學生說,「無論是50年代還是80年代,甚至21世紀,有一個我們大家必須遵循的共同點,那就是,凡是炎黃子孫,你應該把你的黃金時代貢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

1981年,林蘭英與團隊合作完成4千位、16千位大規模集成電路--矽柵MOS隨機存儲器,獲得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04

林蘭英無法停下腳步,她每天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工作,終身未婚。生活非常簡樸,家裡也沒有幾件時髦的家具。她不在乎個人名利,只在乎我國的半導體事業不要被其他國家落下。

材料科學非常重要,但它的重要性看起來不那麼直觀,所以造成我國的材料科學人才儲備不足。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林蘭英廢寢忘食,打破常規,追趕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潮流,實現彎道超車,可以說,如果沒有林蘭英為代表的老一輩半導體人付出的極大的心血,恐怕今天我們連追趕的勇氣都沒有。

幾十年的科研工作,林蘭英為我國的微電子事業打下了基礎,為半導體領域培養了一批人才,竭盡全力追趕著世界領先國家。

2003年3月4日,林蘭英走完了85年的人生之路,離開了難以割捨的科研舞臺。她對祖國的熱忱,無私無畏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

一個曾經險些被母親折斷學習之翼的女子,經過自身不斷努力和時代的賦能,終成為世界著名科學家,再次證明了性別歧視的可笑。

她衝破阻撓回國之志,告誡留學生的愛國之言,幾十年過去,仍然迴蕩在天地之間。這樣的人,就是中國的脊梁,中國的明星!

向林蘭英先生致敬!

相關焦點

  • 林蘭英: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先驅
    所謂半導體,是指導電性能介於金屬和絕緣體之間離子型導電的物質。用它製成的半導體二極體、三極體和集成電路等,是許多現代新科技不可缺少的主要部件。世界第一塊半導體材料鍺單晶,早在1948年已被美國的物理學家研製出來了,而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發展史的第一頁,則是由林蘭英來書寫的。  林蘭英,福建莆田人,1940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數學系。
  • 中國太空材料之母,斷然回絕美國高薪相邀,表示:中國更需要我
    引言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宣布成立,此消息傳到國外的時候,無數海外留學生、科學家,以及大批社會人士紛紛回到中國,想著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貢獻些許綿薄之力。然而這其中的很多人,他們的回國之路,卻充滿了重重阻撓和艱辛,比如中國太空材料之母林蘭英院士。01林蘭英,1918年出生於福建莆田的一戶普通農家。
  • 我們最該謝謝她:中國半導體之母、復旦大學女校長!
    晶片的背後是科技之爭,說得再精確一些,是半導體技術之爭。可是在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不久,錢學森被軟禁,美國禁止所有理工類中國留學生回國,謝希德也不幸「上榜」,成了美國的監視對象。謝希德和曹天欽於1952年在英國完婚多年以後,在上海舉辦的教師節晚會上,有學生問謝希德:「50年代,是什麼力量使您衝破重重阻撓毅然回國
  • 她是我國航天材料之母,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只因:中國需要我
    她帶動同事創下了多個新中國第一,受到了全球科學家的關注,在砷化鎵晶體太空生長和性質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被譽為「中國太空材料之母」 。同時,她還是我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第二年八月,她遠赴美國留學,在迪金森學院數學系學習。1949年,她因成績優異,獲得了美國大學榮譽學會迪金森分會獎勵的一枚金鑰匙。同年,她又到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研究生,研究固體物理。研究生畢業後,林蘭英又攻讀了博士,導師是米勒教授。
  • 中國半導體之母,終身殘疾身患重病,幾十年科研辦教育,貢獻巨大
    她是中國半導體之母,帶領團隊潛心研究25年,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她將現代物理的兩個重要分支,引入到中國,培養大批高級人才,努力追趕國際的腳步; 她是復旦大學前校長,為復旦大學創辦世界一流大學奔走不已,」送學生出去,讓知識回來「,堅信留學生都是愛國的;
  • 美國迫切需要其技術,百般阻撓不讓回國
    其實要說人才,在過去的那段時間才更是讓人覺得佩服,比如錢學森,錢三強等等前輩,那時候的中國實力落後,各方面的待遇也不好,但是錢學森還是擺脫了任何阻礙,憑藉自己的信念回到了祖國。當時美國無論用多麼優厚的待遇都沒有將其留住,甚至還使用了強制的手段,但是也沒有攔住錢學森的愛國之心,就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中國又出了個錢學森,美國迫切需要其技術,所以百般阻撓不讓回國,這個人叫做潘錦功,1996年從新澤西的理工大學畢業,隨後就投入到了發電玻璃的技術研究中,最後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此這就讓美國對其非常感興趣。
  • 人物: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林蘭英院士
    也許,在你的日記裡,今天(2月7日)相當沉悶和平常,你覺得這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但一百年前的今天可有一件大事發生,在這一天,我國半導體材料之母——林蘭英先生出生了。
  • 這些留學生講述為何離開美國回國發展
    當然,也有身在美國的朋友認為我的看法太片面了。我決定回國發展,但並不否定留學的價值。對有條件出國並還在糾結的朋友,我認為留學經歷還是很寶貴,能在眼界、學識、能力、英語等方面飛速成長。我也相信,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留學生會學成歸國,用所學知識和國際視野建設祖國。還有一個小建議,在出國讀研前不妨先試著留一年在國內實習,對探索職業方向更有幫助。
  • 60歲美籍博士毅然回國,赤手空拳發明中國專利半導體,打破壟斷
    看到祖國這個情況,一位老科學家挺身而出,帶領自己的團隊回到了中國,為中國衝破技術壟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尹志堯,正因為他當時義無反顧之舉,中國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專利技術!祖父曾是一名公費留學生,眼界、格局都非常高。而他的父親,也在祖父的培養下曾去國外留學,畢業後放棄國外的高薪毅然選擇回到中國成了一名教授,為祖國效力。
  • 他師從錢學森,從美國學成回國,愛惜人才,破格錄取殲20總設計師
    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說錢學森一個人頂5個師,這說法一點也不為過!當初美國百般阻撓,不讓錢學森回中國,可見錢學森有多厲害了!而錢學森帶出的學生,實力也是槓槓的!
  • 60歲美國博士,攜15人團隊毅然回國,衝破技術壟斷做大貢獻
    >,在美國微軟以及lam研究所工作了十幾年,但他在年近60的時候突然選擇了回國,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在美國的尹志堯被當時興起的電腦以及半導體材料所吸引,當時國內尚未開始對這類方面的研究,於是他決定留在美國lam研究所研究半導體材料。
  • 錢學森當年要回貧窮落後的祖國,當下留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回來?
    如今留學生的整體現象如今我國全面改革開放,一些有條件或者優秀的學子們,他們會在祖國完成學業之後前往國外深造,尤其是以發達國家美國,歐洲各國為首,成了留學生留學的聖地。據留學生的相關背景來看,有相當一部分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內都是名牌高校畢業的,其中不乏有北大,清華,復旦等。但中國留學生留學後的事實卻讓我們感到無奈,有很多留學生在完成國外學業後,他們不會選擇回國就業發展,而是留在了國外,其中不免有公費留學生,他們拿著祖國的錢財學習知識,學有所成後放棄回國,被國外高薪水誘惑住了。
  • 中國太空材料之母,多次回絕美國高薪挽留,表示:中國更需要我
    中國太空材料之母就是才女之一,她多次回絕美國高薪挽留,她表示:中國更需要我。畢業以後,她也進入公司繼續做半導體的研究。公司給她的職位是高級工程師,而她也沒有辜負自己的職稱,很快就研製出了第一根單晶矽,這讓當時公司的老闆非常驚喜,她的工資也自然而然的比別人高了不少。然而,這種美好的生活並不是林蘭英想要的,她內心最大的願望就是將這些先進的技術帶回祖國,用在家鄉的建設上,但回國的路一再被阻礙。
  • 她是中國半導體之母,終身殘疾身患癌症卻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校長
    但她從來沒有低頭屈服,她與病魔鬥爭又歷經3年高考考驗,終於成為一代科學家,以瘦弱而堅強的身軀,為我國的半導體物理、表面物理的理論研究撐起一片天。她就是「中國半導體之母」,謝希德。同時她還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校長,復旦大學唯一一位女校長。
  • 我國半導體材料的開拓者——林蘭英
    20世紀中葉,單晶矽和半導體電晶體的發明及其矽集成電路的研製成功,導致了電子工業革命;20世紀70年代初,石英光導纖維材料和GaAs雷射器的發明,促進了光纖通信技術迅速發展並逐步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使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超晶格概念的提出及其半導體超晶格、量子阱材料的研製成功,徹底改變了光電器件的設計思想
  • 郭永懷:放棄美國高薪毅然回國,飛機墜毀,他用生命保護核彈數據
    當年的郭永懷和錢學森同樣是美國不肯放手的高層次人才,為了回歸祖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終製造出驚天一響震驚全世界。01那個年代的美國比起中國生活資源豐富,可用研究設備與材料種類繁多,可以說是每個學者眼中的寶庫,就在這種誘惑之下他還是毅然決然回到祖國的懷抱。
  • 70年前一艘船帶回國百餘名留學生,美國為何拼盡全力留下其中三人
    集結號,向著祖國出發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為了學習美國先進經驗技術,向美國派出了多批研究學者和留學生,寄希望這些人能夠學成歸國,建設國家。可是內戰的爆發讓這些留美學者們倍感失望,國內戰火紛飛,連性命都朝不保夕,更加不具備搞科研的條件。
  • 那個在美國當科學家的中國人,當年公費留學,卻一生為美國效力
    新中國成立後,許多留學在海外的科學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衝破重重阻撓,最終回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比如我們熟知是錢學森、鄧稼先、梁思禮等從海外回國的科學家,他們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他們秉持科技報國的理想回國,放棄了在海外的優越條件。
  • 核元勳李恆德去世:美國再好,我也要回來
    李恆德院士是我國核材料和金屬離子束材料改性科學技術的先驅者之一。1956年,其在清華大學創立了我國第一個核材料專業,為國家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關鍵人才。李恆德院士在上世紀40至50年代赴美留學期間,曾衝破美政府重重阻力,堅定回國助力科學發展建設,赤誠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
  • 美國不想放回國的中國科學家,手握15項專利,拒絕高薪堅持回國
    如今人才的爭搶戰已經成為了人盡皆知的事情,就拿美國來說吧,每年各國都有大量留學生去他們國家留學。美國將留學生的條件制定得很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成績必須好。因為美國想留下他們,篩選過來的都是佼佼者,美國會以各種誘人的條件去誘惑他們留下。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多人沒能守住本心,留在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