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半導體之母,終身殘疾身患癌症卻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校長

2020-12-05 甄比比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她年少多磨難。

她,生於軍閥混戰的貧窮舊中國;求學於日寇侵略,民族多難的黑暗歲月。

她還體弱多病一生常與病痛相伴,17歲患上股關節結核病,留下了終身殘疾。38歲做腎切除手術,46歲又患了乳腺癌。

但她從來沒有低頭屈服,她與病魔鬥爭又歷經3年高考考驗,終於成為一代科學家,以瘦弱而堅強的身軀,為我國的半導體物理、表面物理的理論研究撐起一片天。

她就是「中國半導體之母」,謝希德。

同時她還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校長,復旦大學唯一一位女校長。

謝希德1921年出生在福建省泉州的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物理學家謝玉銘。謝玉銘在美國留學時,因精確測定了氫原子光譜的結構,被楊振寧譽為「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人。

在謝希德的記憶中,她最喜歡的去處就是父親的書房。父親書櫃中的書不管能否看得懂她都喜歡翻看。

久而久之,父親書櫃中的書她都比較熟悉。有一次,她的父親出差在外家裡收到了一封電報,當時電報局沒有翻譯電報字碼的業務,需要收報人自己去翻譯,所以家裡都備有一本電報明碼檢字的書。

因為著急,外婆一時間找不到那本電報書,這時謝希德便衝進父親的書房輕而易舉的找到了書,並幫忙翻譯了電報。

這樣的「成就」讓謝希德更加愛上了讀書,愛上了學習。

進入小學之後,謝希德更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學霸,一考試就是年級第一。

1937年,受盧溝橋事變的影響,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踐踏華北,謝希德全家隨父親南下逃難到了貴陽。

不久後,17歲的謝希德患上了股關節結核病,而這時她剛剛考上湖南大學物理系,但病痛的折磨讓她不得不從學校退學。

更讓她難過的是,醫生告訴她以現在的醫療水平並沒有特效藥,她能做的只能是回家休養。

這無異於是給謝希德判了「死刑」。

但她沒有放棄抗爭,始終沒有放下書本。

她對母親說:「讀書是我最大的興趣,只有讀書可以使我忘掉病痛,使我的生活充實。讀書是治我疾病的良方。」

經過4年的休養,她靠著頑強的毅力站了起來,而且靠著自學考入了廈門大學物理系。

1946年,謝希德大學畢業,父親堅持讓女兒出國留學,看到更大的世界。謝希德便參加了留美的考試,但是她並沒有考取上公費生,而是只能自費出國留學。

然而那時的家裡的經濟狀況並不能支撐她高昂的學費,無奈之下,謝希德只能一邊工作一邊準備第二年的考試。

好在,一年後,謝希德被美國史密斯女子文理學院錄取,擔任該校助教,免收學費。

1949年,麻省理工攻讀碩士的謝希德收到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新中國成立了!

謝希德難以克制自己的激動心情,「巴不得馬上回到中國!」

可是就在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不久,錢學森被軟禁,美國政府宣布,凡在美國攻讀理工科的中國學生,一律不許返回中國內地。

謝希德十分著急,但沒有別的辦法她只能靜待時機。

在等待的兩年中,她拿到了麻省理工理論物理學的博士學位,

到了1952年,謝希德再也等不下去了,她和自己的戀人曹天欽共同商量了一個策略:謝希德先從美國脫身,到英國成婚,然後歸國。

可謝希德剛走上駛往英國的輪船,美國警察就來了。經過盤問和檢查,他們發現謝希德的行李,只有與曹天欽往來的幾千封信件,才不得不放行。

回到祖國後,她來到復旦大學物理系任教。她在復旦先後開設了光學、理論力學等七八門基礎課程。每開一門課上熟了,她就讓給別的老師上,自己又去開闢新的課程。

同時她看到計算機還是由電子管組成的,佔地面積特別大。所以她敏銳地意識到,半導體科學將改變今後的計算機科學,從而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投身半導體物理學的研究。

1956年,國家要建立自己的半導體人才儲備,希望謝希德可以到北京擔任副主任主持工作。

但那時候,她的兒子剛剛出生,就在大家都覺得她會請辭的時候,她沒有猶豫,簡單的收拾了包裹就去到了北京。

2年後,她和黃昆合編的《半導體物理》問世,開創了我國半導體領域的先河,此後很長時間這本書成為我國半導體物理專業人員必讀的標準教材和基本參考書。

同時,第一枚單晶矽,第一塊半導體材料和第一支電晶體也在她的努力下誕生。

除此之外,經過她的努力,五校聯合培養了出我國第一批共200多名半導體專業畢業生,為我國半導體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後,全國許多高校仿效成立半導體專業,建立研究所和生產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的車間。

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讓謝希德身體有時吃不消,有一次,她在實驗中突然暈倒,後來大家才知道她扛著嚴重腎結石和心臟病工作了近1年。

經過手術後,頑強的她再一次站上了講臺。但好景不長,特殊年代下她被捲入運動之中,她住牛棚、做苦力、掃廁所什麼髒活累活都是她的。

後來,如此環境下她被檢查出患有乳腺癌。

疾病雖然沒有優待於她,但她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

在她瘦小的身軀裡,蘊含著巨大的能量。

1983年,謝希德擔任復旦大學的校長,成為了新中國高校第一位女校長。

作為校長,她眼光長遠而犀利。她力排眾議,率先在國內打破綜合大學只有文科、理科的蘇聯模式,增設了技術科學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等幾個學院,將復旦變為一所擁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的綜合性大學。

她還開設了當時在國際上剛剛誕生的表面物理學,還建立了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促進中國學生了解美國。

為了能讓更多的學生走出去,謝希德在工作之餘,堅持為學子向世界高校寫推薦信。只要獲得謝希德的認可,無論是否是本校學生,她都會給寫下一封長長的推薦信。

而且,謝希德極其厭惡千篇一律毫無根據的空話套話,每一封推薦信都寫得真實而全面。

「雖然這要佔用我不少時間,但對我是一種樂趣。」

還有一次,一個學生剛從德國留學回來,想開展一些科研項目,但苦於沒有任何基金的支持。他請導師謝希德寫封推薦信。

但那時候謝希德的丈夫剛剛離世,他本來想找其他老師來寫推薦信,讓他沒想到的是在追悼會的第二天,謝希德便把她寫的推薦信送到了學生手中。

學生十分過意不去,「其實,信讓我自己起草,您審定籤個名就行了。」謝希德卻說:「由我親自來寫,對你更有幫助。」

在她任職校長期間,復旦大學參加國際學術交流達600多次。外媒記者稱她為「中國的哈佛大學校長」。

到晚年的時候,她的癌細胞幾度向胸壁、淋巴結轉移。她的胸腔嚴重積水,先後29次抽出近2萬毫升積液,相當於40個鹽水瓶的容量。到晚期,她不得不插上好幾根管子,吸氧、鼻飼、輸血、導尿,還接著心臟監測儀。因為腿部殘疾,臥床也是強迫體位,無法向右側,使她十分痛苦。

謝希德卻十分堅強,從未哼過一聲。

她在還能說話的時候,對每一位幫助她的醫護人員說:「謝謝」。即使插管伸到喉嚨,無法再說話,她也輕輕捏一下醫護人員的手,表示謝意。

醫生說,「我們從未看到這樣有風度的病人。」

在住院期間,她唯一的要求只是要一部電話,讓她接通電腦。因為腿疾不能彎曲,她只能站立著工作。每天接發很多郵件,處理大量的事情。直到發生急性心衰和呼吸衰竭,搶救之後,再也無法站起,才不得不停止工作。

一位負責她治療的醫生說:「她近10次心衰後,醫生在搶救中給她插了呼吸管。她醒來後希望把插管拿掉,在我手上寫了一個『死』字,她要在最後的時間裡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我向她解釋,照現在情況呼吸機不能拿,只有一個可能是從頸部切開氣管。沒想到她立即表示同意。」

2000年3月4日,謝希德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她在遺囑中寫道:「把我的遺體捐給中國醫療事業。」

那天晚上,學生自發摺疊的數千隻紙鶴掛滿了枝頭,從復旦物理系學生宿舍9號樓一直綿延到第一教學樓。

有很多人都記得,謝希德去世前參加的最後一次教師節晚會,謝希德和幾位著名科學家,並肩站在寬大的舞臺上,臺下坐著本市教師代表和年輕的學生們。

當主持人問她:「50年代時,是什麼力量使您衝破了重重阻撓,毅然回國,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謝希德對著話筒,一字一頓地說:「我、愛、中、國!」

相關焦點

  • 中國半導體之母,終身殘疾身患重病,幾十年科研辦教育,貢獻巨大
    她是中國半導體之母,帶領團隊潛心研究25年,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她將現代物理的兩個重要分支,引入到中國,培養大批高級人才,努力追趕國際的腳步; 她是復旦大學前校長,為復旦大學創辦世界一流大學奔走不已,」送學生出去,讓知識回來「,堅信留學生都是愛國的;
  • 我們最該謝謝她:中國半導體之母、復旦大學女校長!
    晶片的背後是科技之爭,說得再精確一些,是半導體技術之爭。其實,早在1956年,中國的半導體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就已經起步了,這一切,歸功於一位女物理學家!她,就是「中國半導體之母」,新中國第一位女校長,復旦大學唯一 一位女校長,謝希德謝希德投身教育事業整整48年,毫不過分地說,
  • 中國第一位女博士校長,獻身教育終身未婚,88歲當選副省長
    民國教育界有"男為蔡元培,女為吳貽芳"的說法,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吳貽芳,其實,吳貽芳是中國第一位女博士校長,她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且終身未婚,在她88歲的時候還擔任過副省長。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吳貽芳1893年出生於湖北的一個貴族家庭,因出生在冬天,家人被景色所感動而得此名。
  • 衝破美國阻撓回國半導體材料之母:留學生要把黃金時代貢獻給祖國
    她被譽為「中國半導體材料之母」、「中國太空材料之母」,創造了中國半導體材料領域多個第一; 她曾衝破美國重重阻撓回到祖國,不計名利,終身未婚,為祖國的半導體事業奉獻了一生。 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林蘭英。系主任非常欣賞她的聰慧,推薦她到芝加哥大學數學系深造。然而,林蘭英並沒有這樣做,因為她想科技救國,國家急迫需要的是實用性的物理,而不是理論性的數學。 所以,讀博士時,她選擇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固態物理專業,成為該校第一個女博士,也是該校第一位中國博士。
  • 中國第一位女院士是誰?她的個性十分突出,人們尊稱她先生,一生未婚!
    院士,是最高學術稱號和終身榮譽。建國以來,中國院士不到1700人。當選為院士十分不容易,要當選為女院士更是難上加難。中國第一位女院士的個性特別突出,眾人尊稱她為先生,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她名叫林巧稚。
  • 正是有了這樣的她
    」晶片的背後是科技之爭,說得再精確一些,是半導體技術之爭。事實上,中國的半導體技術研究,起步時並沒有大幅落後於世界進程。這說起來,還得感謝一個人。在新中國百廢待舉的年代,她以瘦弱而堅強的身軀,為我國的半導體物理、表面物理的理論研究撐起一片天。
  • 中國第一位女航海家:孔慶芬
    1976年,孔慶芬取得遠洋一等船長的證書,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女遠洋輪船長,也是中華民族航海史上第一個女航海家。孔慶芬女士於1933年生於天津,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遠洋輪女船長。孔慶芬少年時代就刻苦學習,1949年考入河北工學院,後來因病休學。雖然離開學校,但她一直堅持自學。後來到天津航政局當打字員,之後任港務監督員。
  • 她是我國航天材料之母,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只因:中國需要我
    我國在太空方面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此人和她的同事。她帶動同事創下了多個新中國第一,受到了全球科學家的關注,在砷化鎵晶體太空生長和性質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被譽為「中國太空材料之母」 。同時,她還是我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
  • 人物: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林蘭英院士
    也許,在你的日記裡,今天(2月7日)相當沉悶和平常,你覺得這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但一百年前的今天可有一件大事發生,在這一天,我國半導體材料之母——林蘭英先生出生了。
  • 華羅庚:新中國第一位數學家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他培養和教育影響了新中國幾代數學家,他是第三世界科學院創始院士、美國科學院120多年來第一位中國籍院士。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他「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
  • 中國第一位女教授,祖籍在衡東,周恩來、冰心都是她的學生
    ▲陳衡哲像01女學霸的「開掛」人生陳衡哲(1890-1976),祖籍衡東新塘鎮。在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無論在文壇還是學界,她都是一位風頭很健的人物。1920年在芝加哥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應北大校長蔡元培之邀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東南大學任教授。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碩士和女教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位女作家,第一位出席太平洋國際學會(連續四次)的中國女學者。
  • 這20位中國著名大學校長,全是溫州人!
    他的夫人胡和生是中國數學界第一位女院士,更是第一位走上國際數學家大會講臺的中國女性。兩人在數學世界裡「雙劍合璧」、相濡以沫60餘年。在谷超豪培養的眾多學生中,湧現了李大潛、洪家興、穆穆等9位院士。臺灣「清華大學」校長 徐賢修致力於應用數學和太空科學
  • 她是國民黨第一位女將軍,卻為陳毅而終身不嫁
    在中國近代史上,胡蘭畦與國共兩黨許多名人都有密切的關係,可謂一位傳奇的「文小姐」、「武將軍」、「絕世佳人」。她曾被蔣介石驅逐出國,在德國留學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曾坐過納粹德國的監獄,為蘇聯大文豪高爾基執紼,在抗戰期間又被蔣介石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近代中國第一位獲得少將軍銜的女性。
  • 田長霖:第一位亞裔世界名校校長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隸屬加州大學系統(下轄多個分校),是加州大學的王牌分校和美國最好的公立大學,也是排名穩居前5名之列的美國名校中唯一的公立大學。1990 年, 加州大學校會在258名聲譽卓著的候選人(包括幾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選擇了一位華裔擔任伯克利的校長。
  • 她是袁世凱的孫媳婦、原子彈之母,楊振寧的諾貝爾領獎也有她一份
    她是世界歷史上最傑出物理學家之一,被譽為"東方的居裡夫人"、"原子彈之母"、"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 她是參與該絕密計劃中,唯一的華人女物理學家。
  • 當代中國教育界的10位著名校長,其中有個瑞安人!
    甌越大橋燈光璀璨本篇推出現當代中國教育界的10位著名校長,他(她)們全是溫州人,猶如永恆的燈光秀,照耀著溫州人前行。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溫州平陽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有多牛?曾是「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現在是西湖大學校長 ,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12月,他入選了「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2003年,由於探究神秘的抑制「細胞凋亡抑制因子」的蛋白SMAC,對破解致癌原因這一生命科學之謎作出了突出貢獻,36歲的施一公,被國際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位華裔學者。
  • 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為什麼返回後再沒露面?她去哪裡了
    中國第一個女皇帝叫武則天,她的名字被載入史冊永垂不朽,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叫李霞卿,她從影視圈跨界而來,卻成為了中國航空史上的一顆巨星,她同時也是中國女子跳傘的第一人,她的名字,被記錄在中國的百科全書之中!
  • ...的不變牽掛——記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
    最終,中國共產黨讓盧永根在迷茫中找到了人生方向。  「作為一個熱血青年,我決心放棄安逸生活,不惜中途輟學,不怕坐牢、殺頭,做一名革命者。」17歲那年,他瞞著家人,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9日,從此取代了他的生日,成為他每年最重要的日子。
  • 她是中國晶片之母,64歲科研成果被雪藏,只因:會幹活不會說話
    她是中國晶片之母,「只會幹活,不會說話」,64歲科研成果被雪藏近日,曾經的清華「學術女神」顏寧發布的兩條微博,引發了廣泛熱議。發生在我國著名女科學家、「中國晶片之母」黃令儀身上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國內科研世界中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