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於 守心
郭清海
咱厝人熱心的「歷史老師」
「抗倭衛鄉」和「祭十班習俗」包含著「愛國愛鄉、抗擊命運、追思祖德」等人文精神。多年來,郭清海一直熱心於傳播「抗倭衛鄉」故事,自掏腰包20多萬元用於收集資料、拍攝紀錄片、支持「祭十班」習俗活動開展等,同時身體力行踐行抗倭衛鄉的愛國愛鄉精神,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捐資助學等公益捐款超過10萬元,每年春節期間他還自行慰問社區困難殘疾人。
與「抗倭衛鄉」的不解情緣
年幼的一場病,造成郭清海肢體三級殘疾,這使他在成長路上受到不少冷眼和挫折。郭清海說,「抗倭衛鄉」故事對他一生的影響很大。是順從命運的安排還是與命運抗爭?他選擇了後者,他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奮鬥,和常人一樣自力更生。初中肄業後的他,通過醫學專業學習培訓後獲得鄉村醫師資格。1969年,23歲的郭清海被安排在琯頭大隊部的衛生所工作,衛生所所在地恰巧就是文革期間被毀壞的「十班公媽」墓廟的舊址,這也許就是註定的「緣分」!
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地方一些基層幹部對「祭十班」歷史淵源不了解和在「破四舊立四新」的歷史背景下,導致「祭十班」民間習俗被誤解為封建迷信活動。看到當時村民都不敢公開轉而偷偷祭拜,郭清海觸動很大,他下定決心要為這段英烈史「正名」。
漫漫數十載初心不忘
他主動向村裡老人尋求指導,熟悉掌握了整個祭祀活動的操作程序。為了儘快讓「十班公媽祭」得到相關部門認可,郭清海還自費開展十班公媽抗倭事跡的調查。1987年,郭清海與郭景林從辛苦收集到的《泉州府志》中查閱到相關史實記載,開始公開向群眾傳播「抗倭衛鄉」的故事;1992年,在他推動和參與下,琯頭村委會主動向有關單位呈報「重建十班公媽廟、保留十班公媽祭習俗」報告;1997年,郭清海找到劉賢忠,共同探討要為十班公媽立碑事項,由劉賢忠根據史實撰寫十班公媽廟碑文,由郭清海主辦捐資刻碑、立碑、揭碑工作;2001年8月28日(農曆),十班公媽廟碑刻揭碑。
以感恩之心和文明形式慎終追遠
郭清海說,悼念英烈不應該停留在「燒燒拜拜」,傳頌和銘記這段歷史才是對先人最好的追思。
「祭十班」原由10個村共祭變為現在8個村(社區)輪流主祭,但無論是哪個村主祭,郭清海都會通過出錢出力等方式積極參與,並倡導用花圈、鮮花的形式進行祭掃。為弘揚十班公媽抗倭精神,激勵鼓舞下一代,郭清海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種文史資料編輯整理成知識問答題,在群眾中廣泛普及,有的拍成照片過塑後發給居民,讓大家閱讀傳播。同時,利用社區各種不同形式的會議和活動,向與會人員宣講十班公媽抗倭衛鄉事跡。他還慷慨解囊,如建設十班公媽宮碑記、捐贈抗倭英烈紀念碑、邀請省市媒體報導、自費拍攝紀錄片,並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獨特的歷史角度在《泉州城東祭十班習俗》一書中發表關於「祭十班」的個人文章。
洛江人傳承這段歷史義不容辭
2007年3月,「泉州城東祭十班」被泉州市政府列為第一批非遺項目。郭清海說,1997年拆區後,原本屬於鯉城區的杏宅社區、橋南社區和琯頭社區劃歸洛江區。而「抗倭衛鄉」之戰就發生在琯頭自然村,三個主要帶頭人中有一人屬於杏宅村。
郭清海認為洛江人更有責任銘記這段歷史,他身先垂範,多年來,累計自掏腰包20多萬元用於支持「祭十班」故事的傳播和習俗活動的開展等,同時身體力行踐行抗倭衛鄉的愛國愛鄉精神,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捐資助學等公益捐款超過10萬元,每年春節期間他還自行慰問社區困難殘疾人。
為了讓洛江人更好、更自覺地傳承這段歷史。70歲的郭清海重新整理資料、撰寫非遺申請文本,在他的努力和相關單位的推動下,2016年3月,「城東祭十班(洛江)」被評為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遺項目。郭清海說,加上「洛江」二字意義非凡,為的是能讓我們本地人對這段歷史和這一習俗有更清晰的認識,這對下一代有一種特殊的教育意義,能讓子孫後代勿忘歷史,勿忘英烈。(作者:林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