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故事 共同銘記│銘記歷史,堅守於心!他是咱厝人熱心的「歷史...

2020-12-05 閩南網

  堅於 守心

  郭清海

  咱厝人熱心的「歷史老師」

  「抗倭衛鄉」和「祭十班習俗」包含著「愛國愛鄉、抗擊命運、追思祖德」等人文精神。多年來,郭清海一直熱心於傳播「抗倭衛鄉」故事,自掏腰包20多萬元用於收集資料、拍攝紀錄片、支持「祭十班」習俗活動開展等,同時身體力行踐行抗倭衛鄉的愛國愛鄉精神,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捐資助學等公益捐款超過10萬元,每年春節期間他還自行慰問社區困難殘疾人。

  與「抗倭衛鄉」的不解情緣

  年幼的一場病,造成郭清海肢體三級殘疾,這使他在成長路上受到不少冷眼和挫折。郭清海說,「抗倭衛鄉」故事對他一生的影響很大。是順從命運的安排還是與命運抗爭?他選擇了後者,他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奮鬥,和常人一樣自力更生。初中肄業後的他,通過醫學專業學習培訓後獲得鄉村醫師資格。1969年,23歲的郭清海被安排在琯頭大隊部的衛生所工作,衛生所所在地恰巧就是文革期間被毀壞的「十班公媽」墓廟的舊址,這也許就是註定的「緣分」!

  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地方一些基層幹部對「祭十班」歷史淵源不了解和在「破四舊立四新」的歷史背景下,導致「祭十班」民間習俗被誤解為封建迷信活動。看到當時村民都不敢公開轉而偷偷祭拜,郭清海觸動很大,他下定決心要為這段英烈史「正名」。

  漫漫數十載初心不忘

  他主動向村裡老人尋求指導,熟悉掌握了整個祭祀活動的操作程序。為了儘快讓「十班公媽祭」得到相關部門認可,郭清海還自費開展十班公媽抗倭事跡的調查。1987年,郭清海與郭景林從辛苦收集到的《泉州府志》中查閱到相關史實記載,開始公開向群眾傳播「抗倭衛鄉」的故事;1992年,在他推動和參與下,琯頭村委會主動向有關單位呈報「重建十班公媽廟、保留十班公媽祭習俗」報告;1997年,郭清海找到劉賢忠,共同探討要為十班公媽立碑事項,由劉賢忠根據史實撰寫十班公媽廟碑文,由郭清海主辦捐資刻碑、立碑、揭碑工作;2001年8月28日(農曆),十班公媽廟碑刻揭碑。

  以感恩之心和文明形式慎終追遠

  郭清海說,悼念英烈不應該停留在「燒燒拜拜」,傳頌和銘記這段歷史才是對先人最好的追思。

  「祭十班」原由10個村共祭變為現在8個村(社區)輪流主祭,但無論是哪個村主祭,郭清海都會通過出錢出力等方式積極參與,並倡導用花圈、鮮花的形式進行祭掃。為弘揚十班公媽抗倭精神,激勵鼓舞下一代,郭清海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種文史資料編輯整理成知識問答題,在群眾中廣泛普及,有的拍成照片過塑後發給居民,讓大家閱讀傳播。同時,利用社區各種不同形式的會議和活動,向與會人員宣講十班公媽抗倭衛鄉事跡。他還慷慨解囊,如建設十班公媽宮碑記、捐贈抗倭英烈紀念碑、邀請省市媒體報導、自費拍攝紀錄片,並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獨特的歷史角度在《泉州城東祭十班習俗》一書中發表關於「祭十班」的個人文章。

  洛江人傳承這段歷史義不容辭

  2007年3月,「泉州城東祭十班」被泉州市政府列為第一批非遺項目。郭清海說,1997年拆區後,原本屬於鯉城區的杏宅社區、橋南社區和琯頭社區劃歸洛江區。而「抗倭衛鄉」之戰就發生在琯頭自然村,三個主要帶頭人中有一人屬於杏宅村。

  郭清海認為洛江人更有責任銘記這段歷史,他身先垂範,多年來,累計自掏腰包20多萬元用於支持「祭十班」故事的傳播和習俗活動的開展等,同時身體力行踐行抗倭衛鄉的愛國愛鄉精神,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捐資助學等公益捐款超過10萬元,每年春節期間他還自行慰問社區困難殘疾人。

  為了讓洛江人更好、更自覺地傳承這段歷史。70歲的郭清海重新整理資料、撰寫非遺申請文本,在他的努力和相關單位的推動下,2016年3月,「城東祭十班(洛江)」被評為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遺項目。郭清海說,加上「洛江」二字意義非凡,為的是能讓我們本地人對這段歷史和這一習俗有更清晰的認識,這對下一代有一種特殊的教育意義,能讓子孫後代勿忘歷史,勿忘英烈。(作者:林偉文)

相關焦點

  •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 南理工和平園,水杉林中二月蘭開
    在此期間,他親身感受著身邊發生的一切,親眼目睹著戰爭帶來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我的手應該用來救人,為什麼要端起槍炮呢?」病房外茂盛的二月蘭花,讓他無數次陷入迷茫與愧疚。最終,山口誠太郎帶著一袋從紫金山腳下拾撿的花種子,回到了日本。此後,他與他的家人將二月蘭種子播撒至多個地方,一同傳遞的,還有他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對和平的渴望。
  • 《九條命》好評如潮 李幼斌:勿忘歷史,銘記先烈
    《九條命》好評如潮 李幼斌:勿忘歷史,銘記先烈 電影《九條命》中刻畫了很多人物1905電影網訊 電影《九條命》由錢路劼導演,宋禹、郝星棋、張立主演,李幼斌、王挺、姜超特別出演,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湘南戰場中,由宋禹飾演的秦浩忠帶領的川軍一個連隊最後的九人,
  • 銘記這一天!溫哥華要用中英文就排華歷史道歉
    【環球時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當地時間28日,加拿大溫哥華市政府、市議會發布一份由市長格雷戈爾·羅伯遜(中文名羅品信)署名的聲明,宣布將於下個月正式就該市歷史上所採取的排華政策和歧視政策道歉。《溫哥華太陽報》稱,4月22日是溫哥華唐人街文化節,慶祝活動將於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 伊寧市人民法院: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參觀英雄紀念碑
    伊寧市人民法院: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參觀英雄紀念碑 2020-10-24 22: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校長:歷史將銘記中國抗疫壯舉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校長馬哈茂德·馬蒂尼教授近日在「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網站發表了題為《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攜手抗擊疫情,為遏制全球疫情加強合作作出貢獻》的文章,對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和對全球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表示中國的抗疫壯舉將被歷史所銘記
  • 歷史存在的意義,在於被銘記
    領讀人 | 薄荷歷史是一個民族興衰更替的見證,文字恰好是記錄這些興衰的載體,記載著人類文明最燦爛的篇章。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它都可以給與客觀的真實地評價。所以唐太宗曾經說過: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凝聚著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中國人在西方人眼中,永遠都是神秘的存在,連同這片土地。
  • 教育整頓|原州區公安分局北塬派出所組織開展 「銘記歷史,緬懷英烈...
    教育整頓|原州區公安分局北塬派出所組織開展 「銘記歷史,緬懷英烈」主題黨日活動 2020-09-03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汶川十年,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地震,銘記歷史,珍惜現在
    中國幅員遼闊,又是一個地震多發地帶,十年前的汶川地震牽動著數億中國人的心。今天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我們來盤點一下發生中國歷史上不一樣的十大地震。1.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大地震有歷史記載的最早一次大地震發生在公元前780年的陝西岐山,震級大概在7級以上。
  • 廈門巨龍信息:銘記歷史 用科技守護安全
    人民網廈門9月18日電(林盈、陳博)9月18日,廈門市巨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組織了「銘記歷史,守望未來」主題紀念活動,回顧歷史,緬懷先烈。巨龍信息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銘記歷史,守望未來」主題活動,更堅定了巨龍信息發揮科技力量守護國家安全、共建和諧繁榮社會的信念和決心,牢記使命、勇擔責任,為建設科技強國不懈努力。廈門巨龍信息所獲榮譽展示。
  • 國家公祭日:不僅僅是一種儀式——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1937年12月到1月,在南京,歷史以血為墨、以淚為汁,用最慘烈的方式,記載了我們民族、我們國家乃至人類史上最深重的苦痛。南京大屠殺距今已八十多年,歷史滾滾,歲月長流,但歷史永存!在這一天,舉行這一儀式,是讓每一位中國公民銘記歷史,緬懷英雄,不要忘記八十多年前的同胞在外寇侵略下那些手無寸鐵的百姓只能任人宰割的國恥!在這個特殊的節日中,希望歷史能夠真正被祭奠,用心去銘記。
  • 看完《八佰》,流淚有感,銘記歷史,熱愛和平
    1937年的淞滬會戰,太多的故事說不完。「孩兒不孝…娘,俺走了…」 陳樹生綁炸藥跳樓的群戲,沒忍住直接老淚縱橫。久違的口號「弟兄們,來生再見」、簡短的一句「送你一程」都盪氣迴腸,戰爭片拍出了江湖氣。而亂世中飛奔的白馬,一騎絕塵,是對生的希望。幻想中的戎裝戰馬,千鈞一髮,是對明天最後的嚮往。
  • 日本教師的心聲:「希望有更多的日本年輕人銘記這段歷史」
    今天上午,日本福井縣友好訪問團一行15人來到紀念館參觀。訪問團成員平均年齡70歲,大多數成員在退休前是社會學、歷史學老師。成員中有的多次來過紀念館,有的則是第一次來。 張建軍館長與他們進行座談,向他們介紹了我館建立和發展的情況。
  • 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險些國破家亡,銘記歷史警惕天空再起陰霾
    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場,險些國破家亡,銘記歷史警惕天空再起陰霾導讀:二戰,可謂是世界的災難,戰爭波及了六十多個國家、地區和二十多億人,那如果說最慘烈的還是在我國的戰場。但也有更加慘烈的,比如說1941年5月的中條山戰役,當時10萬敵軍包圍了我國20萬守軍,但僅僅20天,由於武器彈藥的不足與指揮的昏庸,導致在這場戰役中我軍陣亡4.2萬人,3.5萬人被日俘虜,但日軍的傷亡僅僅才不到700人,此次戰役更是被蔣稱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日軍思想是要為天皇獻身的戰爭,對其他民族的侵略,徵服。所以鬼子手段是特別的殘忍!
  • 永遠銘記歷史!
    我們來統計一下清朝這些禽獸在入關前後一共殺了我們中國多少人。 清朝這些禽獸在反叛大明王朝後,在中國的遼東地區,就至少殘殺了100多萬生活在遼東的中國人。 在袁崇煥殺了清朝最大的後顧之憂毛文龍毛帥後,清朝屢次入寇關內。
  • 後來,你一生的故事,我用歌詞銘記
    我們之間的故事,我用一生來銘記。我們沒有在一起,有些故事賴在回憶裡走街串巷,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個角落和老地方,還不懂藏匿彼此眼眸中的心事,也許無恙,這餘生還長。青春像昏睡一場,我們試過用盡全力與這世界碰撞,也曾失望也曾選擇將遺憾珍藏,回望這漫長歲月時光,太多話來不及說,還記得,依舊是最初模樣,只是故事太過匆忙。
  • 銘記英雄是我們永遠的信念和責任——訪紀錄片《英雄兒女》總導演...
    閆東說,這次大伙兒是以做時政新聞的狀態做了一次紀錄片,儘管這對於紀錄片人來說並不多見,但「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紀實,儘可能最大限度地呈現事件的完整面貌和真實性,才能最終打動觀眾。」  而這一切努力付出,為的都是「永遠銘記」。在閆東看來,《永遠銘記》不僅僅是紀錄片《英雄兒女》第六集的片名,更是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是一個永遠要堅守的信念。
  • 未來網評:第一個警察節——致敬奉獻、銘記擔當
    這段誓言,無數中國警察一直銘記在心,並矢力踐行;無數中國百姓雖不曾喊出,卻堅信不疑。因為正是有了這份誓言,生活多了依賴感與安全感,面對困難與不公時,不會忘記正義的力量。  就像今天的日期,1月10日——「110」。這三個數字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幾個字節、一串號碼,作為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的密碼,同樣內化為了每一個中國人內心深處的信任與依靠。
  • 【時光機】有些歷史,我們不能忘!
    為銘記歷史,珍視和平,警示未來,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2周年。今天,第六個國家公祭日。自2014年起,從國家層面祭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國家公祭,不是延續仇恨,而是喚起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
  • 情滿香江丨香港沒有沉默,那些勇氣和行動將被歷史銘記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暴徒正將香港推向恐怖主義的深淵。香港沒有沉默。熱愛祖國,關心香港的各界人士在威脅面前勇敢站出來。他們的勇氣和行動,將被歷史永遠銘記。李籍說,他唯一的武器就是高唱國歌,將國歌唱進暴徒的心中。致敬,雲帶歌聲揚的李籍!何君堯:撐警護法盡職責,尖刀刺胸不退縮2019年下半年,香港的嘈雜的輿論中,有一種聲音格外響亮。在暴力恐怖陰霾籠罩的環境下,他們始終堅守自己反暴力的立場,維護法律尊嚴。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律師,香港立法會議員。
  • 這些事,一定請孩子銘記!| 特別關注
    告訴孩子,這段歷史不要忘記告訴孩子,什麼是國家公祭日首個國家公祭日的由來從1994年開始,南京乃至整個江蘇省都會在每年的12月13號舉行哀悼儀式,包括撞和平鍾、敬獻花圈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