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姜的主要特徵特性及人工栽培技術

2021-01-08 吉山花瑤

紫色姜的主要特徵特性及人工栽培技術

魏啟亮等

紫色姜是姜科(Zingiberaceae)姜屬(Zingiber)宿根性草本植物,別名野薑,傣名補累。據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編撰《雲南植物志第八卷》記載,紫色姜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雲南南部及東南部的熱帶雨林中,亞洲南部的印度、斯裡蘭卡、柬埔寨和泰國等國也有分布與栽培。

我國沒有正式開展過關於紫色姜野生資源的調查,野生資源分布情況不清楚。在雲南西雙版納,紫色姜常見於村寨附近或小面積的庭院栽培。通過調查走訪,發現其種植的紫色姜種苗均從野外山上引回,說明紫色姜在西雙版納有野生分布,但野生資源較少,僅偶見一叢兩叢。西雙版納野生紫色姜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大渡崗鄉、基諾山鄉、景哈鄉,勐海縣勐海鎮、勐宋鄉等鄉鎮,多生長在海拔 1000~1300 m 的常綠闊葉林下蔭蔽環境的山區半山區裡,多見於林下、路邊、箐旁及荒坡等。

關於紫色姜人工栽培的研究報導僅見 2 篇。隨著西雙版納州熱帶森林的破壞,以及傣藥成藥「雙姜胃痛丸」的生產銷售量不斷擴大,研究紫色姜的人工栽培、擴大種植以及對其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1 紫色姜的主要性狀

關於紫色姜的性狀前人已有過不少描述,本文則以勐海縣勐海鎮回貢新寨山林採挖的紫色姜根莖為繁殖材料,人工栽培於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試驗地,株齡達 2 年的植株主要性狀進行研究。

1.1 植物學特徵

1.1.1 根 紫色姜為鬚根系,從地下莖的中下部長出,白色肉質,多汁而脆;根系發達,主要分布於土層 15~35 cm 範圍內,以垂直根為主(圖 1)。

圖 1 紫色姜根系形態

1.1.2 莖 紫色姜株型緊湊,高度為 30~250 cm,其莖分為地上莖和地下莖兩大類。分枝方式為分櫱生長,結果形成叢生在一起的地上直立莖。地上莖基部膨大為酒瓶狀,汁多而脆,呈紫紅色,且起始的 3~5 個節上有明顯可見的白色腋芽,由發育不全的葉鞘包裹;基部 2~3 個節後莖稈變為黃綠色呈圓柱形,較柔軟;節間距 2~7 cm,由下至上表現為短—長—短的變化趨勢。地下莖為變態的根狀莖,是主要的繁殖器官,埋藏於表土層 3~15 cm,外觀黃褐色,切開後為雞蛋黃色,具芳香和辛辣味;各節上有芽,由紅色鱗片包裹。

1.1.3 葉 紫色姜為單子葉植物,單葉互生,由葉片、葉環和葉鞘組成。葉片劍形,長 15~40 cm,寬 3~5 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緣全緣,葉面無毛,葉背被短柔毛,有明顯發達的主脈;葉舌極短而不明顯,葉耳長約 2 mm,被短柔毛;葉鞘被短柔毛。分枝上常有 30~70 片葉,基部 3~5 節無葉片或極短,僅有葉鞘包裹於莖稈上(圖 2)。

圖 2 紫色姜葉形態

1.1.4 花 花序從根莖抽出,為穗狀花序,長圓形或流線形,長 10~20 cm,先端銳尖;由 45~65 朵小花和苞片組成,每朵小花由一大一小 2 片紅色苞葉緊密抱合,一般僅 2~3 朵小花開放結實;花序梗直立,長 8~30 cm,被有短柔毛的鱗片。花期為 6—8 月,從花期到果期,苞片由暗紅變成火紅色,持續半年(圖 3)。

圖 3 紫色姜花序形態

表 1 紫色姜形態特徵觀察(1 年苗)

註:數據為試驗地栽培 1 年紫色姜苗隨機抽取 10 個樣本所得平均值

1.1.5 果實和種子 果為蒴果,呈卵形,長約1.5 cm,果期 9—10 月。1 個花序通常有 2 個果實發育完全,果皮淡紅紫色,果實成熟後會自然成三裂分開,可見內有黃白色包衣包裹的種子。共 3 個心室,每個心室有種子 2~5 粒,呈黑紫色帶光澤,近圓形(圖 4—5)。

圖 4 紫色姜果實形態

圖 5 紫色姜種子形態

1.2 生長特性與物候期

紫色姜為一年生(宿根)直立草本植物,通常在3—4 月種植,當年 5 月出苗,12 月出現倒伏枯萎,翌年重新生長後於 6—8 月開花,冬至便可採收。根據其生長發育特性可分為如下 4 個時期:

1.2.1 發芽期 從種姜幼苗發芽開始,到第 1 片姜葉展開的時期。此期生長量小,主要依靠種姜的養分發芽。

1.2.2 幼苗期 從展葉開始,到具有 2 個側枝的時期。此期開始依靠植株吸收和製造養分,生長較慢,生長量少。

1.2.3 旺盛生長期 葉和根莖旺盛生長期。前期以莖葉生長為主,後期以根莖生長和充實為主。

1.2.4 根莖休眠期 因冬季低溫和乾旱,地上部枯萎,地下根莖進入休眠狀態。

1.3 經濟性狀

紫色姜可鮮食,具有與傳統生薑相近的風味和作用,更是傣族傳統用藥之一。傣藥名為「補累」,用其根莖入藥,治療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同時還是傣藥「雙姜胃痛丸」的主要成分。種植 2 年的紫色姜單叢有 5~10 個分枝,扁圓狀的根莖鮮重約3000 g,姜球數 25~30 個。

2 對生態條件的要求

紫色姜野生分布於海拔 1000 m 左右的低緯度山林中,對溫度的要求是喜溫暖而不耐寒冷;對光照要求是喜光耐蔭,但在苗期適當蔭蔽,生長旺盛期,光照充足更利於生長;對水分需求而言,其根系雖然眾多,但僅分布於表土層內,難以利用地下深層水分,因此不耐乾旱亦不耐澇;土壤上要求不嚴格,喜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有機質豐富,能灌能排的地塊生長。

3 人工栽培技術

3.1 園地選擇

根據紫色姜生物學特性、原生地的生長調查和引種試驗研究,種植紫色姜的園地應選擇海拔在 500~1200 m,土層深厚,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疏鬆肥沃,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灌溉方便,呈微酸性的壤土或砂壤土種植為好。地形以緩坡地較好,平地要採用高畦種植。排水不易的低洼地、土層淺且有硬碟和黏性重的地塊不宜種植。

3.2 園地開墾和處理

紫色姜根系不發達,故對園地要深翻細耙,熟化土壤,清除枯枝、石塊等雜物,施足基肥。基肥以農家肥為主,每公頃施充分腐熟農家肥 5 萬~6 萬 kg,過磷酸鈣 1500~2000 kg,也可施硫酸鉀複合肥。基肥要與土壤均勻混合,耙平耙勻。在播種前 1 個月整地作畦,採用高畦較好,畦面寬 1 m,溝深 10~15 cm、寬 20~30 cm。

3.3 種姜的選擇和處理

紫色姜用地下塊莖作為種植繁殖的材料,故種姜選擇是人工栽培的關鍵。應設置留種田,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植物根莖為種姜。要求姜塊肥大、飽滿充實,表皮色澤鮮亮,肉色鮮黃,無機械損傷。選擇好的種姜,在播種前需曬 2~3 d,俗稱曬姜,進行催芽,同時用碧護 3 g+80%多菌靈 100 g,兌水 15~20 kg 配成水溶液浸種[5],殺死病原物和蟲卵,減少栽種時病蟲害發生。種姜的大小與產量有著密切關係,一般要求種姜大小在 100 g 左右,且有1~2 個壯芽。對於過大的種姜可按 100 g 左右大小分割,低於 70 g 不能用於作種姜。

3.4 適時種植

紫色姜的種植時期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來定,一搬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期間種植為宜。小面積栽培試驗認為,採用 20 cm×50 cm 的株行距產量較高。主要播種步驟如下:

3.4.1 開溝 在平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開挖深20 cm、寬 15 cm 的淺溝。

3.4.2 澆透底水 為了保證紫色姜姜種能正常出土,出苗整齊,必須在挖好的溝內澆透底水。若底水沒有澆透,會造成出苗時間過長,出苗慢,出苗不整齊,生長發育不良等問題,導致產量不高。澆透底水後直至出苗前就不用再澆水了。

3.4.3 擺放種姜 澆透底水後就可按照株距擺放種姜。採用平播擺放,擺放時要求姜芽都朝一個方向,將種姜輕輕壓入土中,使種姜與土壤充分接觸。每間隔 2 塊種姜可施入 20 g 左右的複合肥。須注意的是肥料不能接觸種姜,距離不能太近。

3.4.4 蓋土 種姜排放擺好之後就可用潮溼的土壤覆蓋在種姜之上,厚度一般為 5~8 cm。

3.4.5 覆蓋 由於紫色姜苗出土時間長,種姜播種好後可在上面用塑料薄膜覆蓋,以利於保水、保溫和保肥,減少雜草生長。在覆蓋之前可噴灑撲草淨、除草醚等除草劑,覆蓋效果更佳。若沒有塑料薄膜,也可用枯枝雜草覆蓋。

3.5 姜園田間管理

3.5.1 肥料管理 紫色姜較耐肥,對肥料三大元素的需求量大,其中以鉀需求最多,氮、磷次之。多施鉀肥,可促進根莖肥大,減少病蟲危害,提高產量。苗期需肥量較小,隨著植株的不斷生長發育,需肥量逐漸增加,當小苗長到 15~20 cm 時就可以開始追肥,以後每隔 20~30 d 追施 1 次。肥料可農家肥與速效化肥結合使用,一般每公頃施優質農家肥 3 萬 kg,複合肥 150~200 kg,前後共施 3~4 次。

3.5.2 水分管理 紫色姜的根是肉質,不耐旱,也不耐澇,但其生長喜歡溼潤的土壤環境,常年保持土壤相對溼度在 75%~85%,有利於生長。土壤乾旱,影響生長,造成產量和品質降低;園地積水,易引起根、莖腐敗病。所以做好水分管理,是實現紫色姜人工栽培高產的重要措施。紫色姜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對水分需求不同:發芽期,澆足底水後,不需澆水;苗期,若遇乾旱,可 4~6 d 澆 1 次水;6—8 月,正是紫色姜生長的旺盛時期,不能缺水,此時正值雨季,多暴雨,要注意排水,防止澇害發生,若遇適時的乾旱,也要及時灌水。

3.5.3 培土 紫色姜的根系較淺,姜的根莖有向上生長的習性,容易裸露。如根莖裸露,則表皮變厚,品質下降。栽培過程中應結合中耕、施肥,每年培土2~3 次。培土厚度每次 3~4 cm 即可,以不露姜芽為好,以促進姜塊生長,保證品質和產量。

3.5.4 遮陰 紫色姜是耐陰植物,喜歡散射光、漫射光,怕陽光直射。當苗長到 20~30 cm,有 1~2 個分枝時,時間在端午前後,可用遮陰網進行遮陰。具體做法是在姜園內每隔 5 m 左右埋 1 根 2.5 m 長的水泥樁或木樁,上面拉蓋遮陰網即可。

3.5.5 病蟲害防治 研究過程中發現,由於目前紫色姜採用的栽培方式為小面積庭院式,生長環境相對封閉單一,在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發生較少。目前在栽培試驗中發現紫色姜易發病害為葉枯病,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在葉梢上產生黃褐色小斑點,從葉梢逐漸向葉面擴展,發病重時葉片全葉枯黃,植株死亡。一般危害較輕,發病季節多在 6—8 月。常用防治方法是在發病前,用 1∶150 倍波爾多液噴灑植株。同時,在紫色姜上也發現了甜菜夜蛾的幼蟲為害。幼蟲取食幼嫩葉片,形成大量的缺刻,嚴重時整個葉片會被咬食殆盡。由於紫色姜主要用於藥用和少部分食用,防治中最好採用物理或生物防治。根據甜菜夜蛾成蟲的趨光性,用黑光燈對其成蟲進行燈光誘殺,以達到防治其幼蟲的目的。

3.6 採收與加工

3.6.1 採收 紫色姜是 1 年生植物,其生長周期為 1 年,每年 12 月中、下旬,地上莖葉開始枯黃,根莖老熟時可採收。但考慮到紫色姜主要是藥用,越老熟,藥效成分含量越高,故一般種植 2~3 年才採收。並且,紫色姜產量與種植年數正相關,種植年數越長,產量越高[4]。採收時,挖起姜塊,抖淨泥土,剪掉鬚根,將老薑、嫩薑分開。老薑堆放在陰涼通風處,加工備用;嫩薑可留作種姜。堆放時忌淋雨、潮溼,防止變質黴爛。

3.6.2 加工 採收的紫色姜塊,不能長時間堆放,需儘快洗淨泥土,切成厚約 0.4~0.7 cm 的薑片,曬乾備用;產量多、數量大的需機器烘乾,用烘乾機進行乾燥烘乾。一般加工曬乾或烘乾 1 kg 藥材需鮮老薑6~7 kg,鮮幼姜 8~9 kg。

相關焦點

  • 菠菜種植:菠菜的特徵和特性以及栽培技術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夢婷說事,今天和大家探討下菠菜種植:菠菜的特徵和特性以及栽培技術。菠菜屬藜科菠菜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波斯(現亞洲西部伊朗一帶),唐朝時傳入我國,在明朝《本草綱目》中稱之為「波斯草」。
  • 黃花菜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
    黃花菜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李軍喜一、生物學特性黃花菜是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株高 30~90 cm,具短根狀莖和粗壯的紡錘形肉質根。肉質根又可分為紡錘根和圓柱根,根系叢生,不定根從短縮根狀莖節處發生,主要分布在距地面 20~50 cm 土層內。不定根首先形成塊根和長條狀肉質根,秋季又從肉質根處生出纖細根。莖可分為地上花葶(假莖)和地下根莖兩部分。花葶長 80~130 cm,花薹由葉叢中抽出,頂端生總狀或假二叉分枝狀圓錐花序,有花枝 4~8 個。分枝處有披針形苞片,分枝上著生單花。每個花薹陸續開20~60 朵花。
  • 細柄半楓荷特徵特性繁殖及栽培技術
    細柄半楓荷特徵特性繁殖及栽培技術黃善燦細柄半楓荷( Semiliquidambar chingii ( Metc. ) H.T.Chang ),為金縷梅科( Hamamelidaceae )半楓荷屬( Semiliquidambar )落葉喬木。細柄半楓荷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南部及廣東 [1][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
  • 遼細辛的植物學生物學特徵及栽培技術
    遼細辛的植物學生物學特徵及栽培技術鞠永秀 ,尹春梅1 植物學特徵遼細辛的兩個品種分別是北細辛和漢城細辛,其中北細辛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莖粗約 3cm,根下生有黃白色的須要,有辛香。細辛芽胞具有休眠特性,冬季休眠的芽胞給予適宜的生長條件也不能出土。2.4 細辛的開花習性人工栽培 5~6 年細辛株,每株開花 10 餘朵,結果數量與花一樣多。細辛的花期在 5 月,細辛幼苗出苗後的 7~16天進入花期,花期約為 15 天。果實一般在 6 月中、下旬成熟,果熟後破裂,種子自然落地。
  • 桑黃的人工栽培技術
    桑黃在東亞,尤其是日本及韓國一直受到大量消費者的歡迎,但是天然的桑黃數量非常稀少,無法成為穩定的工業產品來源,現已開始小批量人工栽培。桑黃人工子實體栽培在日本和韓國研究較早。在韓國,企業採用室外遮陰棚木段栽培桑黃取得成功,桑黃的人工栽培研究在日本也取得成功,並進行了產業化生產。
  • 大紫蛺蝶的生物學特性分布及人工養殖技術
    大紫蛺蝶的生物學特性分布及人工養殖技術大紫蛺蝶( Sasakia   charonda  Hewitson )是日本國蝶,是中國、日本、朝鮮特有蝶類共 3 種,中國有3 種,屬大型(個別中型)蝴蝶。1  大紫蛺蝶生物學特性及分布1. 1  形態特徵成蟲:大紫蛺蝶成蟲翅展93~120mm 。體黑褐色。胸背正中央有1條白線紋。
  • 北美紅杉的生長環境特性及栽培技術
    北美紅杉的生長環境特性及栽培技術謝大斌 鄒信春引言北美紅杉的生長環境適宜於我國部分省市,其適用範圍廣、主要用途大的特性利於我國木工業發展,而北美紅杉已引種進我國多年,隨著我國對木工業發展的重視與國家對栽培技術的需求
  • 紅花的規劃栽培技術與植物特徵
    一、植物特徵及品種紅花(菊科紅花屬),別名紅藍花、刺紅花、草紅花、杜紅花、金紅花。一年生草本,高20~ 100cm, 莖直立,上部分枝,全部莖枝白色或淡白色,光滑,無毛。花期5- 7月,果期7-9月。二、生物學特(一)生態習性紅花喜溫暖、乾燥氣候,抗寒性強,耐貧瘠,抗旱怕澇,適宜在排水良好、疏鬆、土層較厚、土質微酸、溫和、中等肥沃的沙質土壤上種植,以油沙土、紫色夾沙土最為適宜。(二)生長發育特性紅花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一般採用春播。
  • 給大家介紹馬鈴薯 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
    給大家介紹馬鈴薯,馬鈴薯的特徵和特性以及馬鈴薯的栽培方式。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馬鈴薯。馬鈴薯別名土豆、洋芋、山藥蛋,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塊莖富含澱粉和蛋白質,耐貯運,作糧用,在我國主要作為蔬菜栽培。馬鈴薯根系包括初生根和匍匐根,初生根為主要吸收根系,隨著芽的伸長,在芽的葉節上,還可產生匍匐根,主要是水平生長,莖分為主莖、匍匐莖和塊莖。
  • 常見水生花卉生產栽培技術
    本文導語: 常見水生花卉生產栽培技術 一、荷花栽培生產技術(一)荷花識別特徵與生態習性 睡蓮科蓮屬,別名蓮、藕、芙蓉,挺水植物,具粗壯根狀莖,葉圓形盾狀,花大,花瓣、雄蕊多數,花託膨大,種子鑲嵌其中,屬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於水底泥中。 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被蠟質白粉,背面灰綠色,全緣並呈波狀。
  • 大姜什麼品種最好?有何種植技巧?
    如果按產品形態又可分為成熟姜,仔姜和姜芽等。成熟姜就是正常時間收穫的大姜,而採用軟花栽培,或者是大棚覆蓋或人工增溫等方式培育脆嫩的姜芽或仔姜。如果按大姜的顏色分,又有白姜,黃姜,藍姜等。像我們山東安丘這裡,以前主要是栽培密苗型的萊蕪片姜,姜塊的粗度小,大都像大拇指一樣粗,但個頭多,呈多層排列,產量並不高,畝產不超過1萬斤,大都是在5000-7000斤間。
  • 徐錦堂:注重常用野生中草藥的人工栽培研究
    他強調,抓緊常用野生中草藥的人工栽培研究是當務之急。徐錦堂介紹了黃連、天麻、豬苓的藥用價值、分布區域及他所研究出的三種栽培技術。徐錦堂表示,黃連具有瀉火、清熱、燥溼、解毒的作用,像黃連素就是我們家中的常備藥。近幾年,我國藥學家發現黃連還具有很好的降脂降糖功效。
  • 觀賞型香港四照花的特徵特性及播種繁殖技術
    觀賞型香港四照花的特徵特性及播種繁殖技術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植物應用種類的不斷創新,本土化苗木的開發應用尤受重視。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經過 5 年的栽培觀測,在長江流域以南栽培基本獲得成功。1 特徵特性1.1 形態特徵香港四照花,常綠小喬木,高達 18 m。幼枝綠色,被褐色柔毛,後脫落。葉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6.2~13 cm,先端短漸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幼時兩面疏被平伏柔毛,後脫落,側脈 3~4 對,葉柄長 0.8~1.2 cm。
  • 溼地松的特性及栽培技術
    溼地松的特性及栽培技術一、經濟價值:溼地松是我國南方亞熱帶地區近年來廣泛引種栽培的一種優良國外松,生長快,幹型直,抗性強,產脂高,木材用途廣。二、溼地松特性:溼地松為松科常綠大喬木,高達15-25米,少數達30米,胸徑70—90釐米,通常有相當高的枝下幹。樹皮成溝裂,先為灰色,後漸變為橙棕色或紅棕色,片狀剝落。針葉三針一束,聚生於小枝先端,長18-25釐米,稀30釐米,通常第二年脫落,剛硬,暗綠色。樹脂管內生,通常2-9個,稀11個。
  • 北方地區蒲公英人工栽培技術
    北方地區蒲公英人工栽培技術孫 冰蒲公英又叫婆婆丁,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1 栽培管理1.1 選地整地蒲公英生長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高,一般土地均可生長,喜疏鬆肥沃、排水好的砂壤土。種植時將有機肥、磷肥、鉀肥混合後均勻的撒鋪在地面,深翻 20~25cm,整平地面。
  • 花臉香蘑高效栽培技術,栽培的技術要點完整版,種植戶快收藏了
    花臉香蘑高效栽培技術花臉香蘑又名紫晶品蘑、丁香蘑、花臉蘑、紫花臉香蘑等,是名貴食用菌品種之一,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目前國內對花臉香蘑栽培實踐的報導很少,僅在浙江、吉林、黑龍江等地有栽培試驗報導。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通過原生質體再生技術對花臉香蘑菌種進行純化復壯,並規模化栽培示範成功,總結出大棚陽畦花臉香蘑高效栽培技術。
  • 喜樹的經濟價值、特性與栽培技術
    喜樹的經濟價值、特性與栽培技術一、經濟價值:喜樹又稱旱蓮木、千丈樹、水慄子、天梓樹及水桐樹等,為我國特產經濟樹種,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區)。喜樹的根皮和果實含喜樹礆,可作藥用。二、喜樹特性:喜樹為珙垌科的落葉喬木,高20-25米;樹皮灰色。葉互生,紙質,長卵形,長12-28釐米,寬6-12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或微呈波狀,下面有平伏毛,沿葉脈密被灰白色粗毛;葉柄長1.5-3釐米,微有紅色。花單性同株,多數排成球形頭狀花序,雌花頂生,雄花腋生。瘦果窄矩圓形,長2-2.5釐米,頂端有宿存花柱,有窄翅。花期7月;10-11月果熟。
  • 栽培糜子的生物特徵是什麼?栽培及野生糜子起源於什麼?
    導語:栽培糜子的生物特徵是什麼?栽培及野生糜子起源於什麼?栽培糜子又名黍、稷,是世界上最早被馴化的禾穀類作物之一。栽培糜子是禾本科黍屬的異源四倍體植物,栽培糜子為一年生作物,穀粒較小,脫皮後籽實呈現出淡黃色,俗稱為黃米。
  • 美味寒菌實現半人工栽培
    4月14日從省林科院獲悉,經過該院專家的技術攻關,紅汁乳菇在我省已實現半人工栽培。  長沙市嶽麓區的含浦茶場內,專門栽種了20畝馬尾松,朵朵蘑菇正破土而出。據省林科院專家譚著明介紹,10年前,這片基地按每畝90株的標準,栽下了1800株帶有紅汁乳菇菌種的馬尾松。5年前全面進入盛產期,春秋兩季產菇,平均畝產穩定在25公斤左右,達到預定的產量目標。
  • 無花果的栽培特點與生物生態學特性
    「無花果」果樹栽培實踐中,首先了解掌握樹種的生態生物學特性,才能科學地發現栽培要點並制定栽培技術措施,本文對無花果栽培特點與其生物生態學特性的關係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更好地為無花果栽培服務。1 對土壤要求不高,生態適應性強無花果喜光,耐旱、耐溼、耐鹽鹼、耐高溫、不耐嚴寒,不耐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