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柄半楓荷特徵特性繁殖及栽培技術
黃善燦
細柄半楓荷( Semiliquidambar chingii ( Metc. ) H.T.Chang ),為金縷梅科( Hamamelidaceae )半楓荷屬( Semiliquidambar )落葉喬木。細柄半楓荷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南部及廣東 [1][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在福建省主要產於屏南、延平、建陽、松溪和武夷山等縣(市) 。由於其根可供藥用,具有祛風除溼、活血通絡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溼跌打、瘀積腫癰、產後風癱等 ;其材質與楓香一樣,具有優良的用材特性 。民間常有用其治療風溼的習慣,這是造成其野生種群數量稀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
1 特徵特性
1.1 特徵
細柄半楓荷為落葉喬木,高達 15 m ;芽具多數鱗片。單葉互生,葉厚紙質,常聚生於枝頂,有線形託葉,早落。葉多型性,叉狀 3 裂葉片闊卵形,長 7~10 cm ,寬 5~8 cm ,中央裂片卵形,長 4~5 cm ,兩側裂片較短,長 2.5~4.5 cm ;叉狀單裂葉片不對稱;不分裂的葉片橢圓形至矩圓形,長 6.0~10.0 cm 、寬 3.5~5.0 cm ;先端尖銳,基部楔形;上部深綠色,無毛;叉狀葉的掌狀三出脈強直,在不分裂葉片上的三出脈較纖弱,離基約 3 mm ;邊緣有具腺鋸齒;葉柄纖細,長 2.0~4.5 cm ;頭狀果序近圓球形,直徑 1.5~2.0 cm ,蒴果多數,果序柄長 3~5 cm 。宿存萼齒長 1~2 mm ,宿存花柱長 4~6 mm ,先端彎曲。花期4 — 5 月,果期 9 — 10 月。
1.2 生物學特性
細柄半楓荷生長在海拔 600~1 000 m 的山谷林和肥沃的酸性土壤中。據現有資料可知,南平市延平區的細柄半楓荷分布於溝谷、村邊風水林或毛竹林溝谷且目前僅發現分布於筠竹和高坪 2 個村。
2 繁殖技術
2.1 種子採集與處理
細柄半楓荷種子採集適宜時間為 9 月中下旬至 10 月初,當頭狀球果由綠色轉變黃褐色時開始採集,主要採用擊落採集。適宜選擇生長 10 年以上、無病蟲害發生、長勢健壯、樹幹通直的優勢樹作為採種母樹。將野外採集的球果放置於報紙或塑料布上,晾曬 3~10 d ,其間翻動 2~3 次,當報紙或塑料布出現部分種子時,不斷揉搓使種子從球果掉出,直至球果無種子掉出為止。用細篩將雜質除去,採集後去雜質的種子應裝於麻袋或透氣性好的袋子內置,於乾燥處儲藏或冷藏(適宜溫度 1~5 ℃ ),留待翌年春季播種。
2.2 圃地的選擇與整理
2.2.1 圃地選擇。從便於管理角度,適宜選擇交通便利、排灌水條件好的地方作為圃地 。從育苗及細柄半楓荷生物學特性的角度,應選擇土地肥沃、溼潤、質地疏鬆、保水保肥力、 pH 值為 5.5~6.0 且含腐殖質多的砂壤土,以低山丘陵區的陰坡或半陽坡為好。為減少病蟲害,最好選擇前茬為水稻田的地塊,菜地和地瓜地不宜用。
2.2.2 圃地的整理。圃地的整理主要從深翻土壤開始,適宜深度為 20~25 cm ,曬白 5~7 d 後做苗床。壟高為 20 cm 左右,地勢低溼處宜高,地勢高且乾燥處應略低。壟底寬一般為 60~70 cm 、壟面寬一般為 30~40 cm 。整地宜精細,要做到土壤透性強、保墒好,以達到根層上虛下實,表土細、淨、平及易於排澇抗旱的目的。
2.3 苗床消毒
苗床消毒使用五氯硝基苯、福馬林、三氯異氰脲等藥劑。以五氯硝基苯消毒為例,苗床用 75% 五氯硝基苯 50 g/m 2與代森鋅 100 g/m 2 混合後再與 15 kg 細土拌勻,在地面均勻撒施,然後將其翻入土壤中,澆水保持土壤溼潤,消毒 7 d 後再進行播種,期間要保持土壤溼潤,以免過乾產生藥害 [8] 。
2.4 催芽與播種
播種前 15 d 將種子置於沙床上進行催芽。建議設置沙床高 20 cm 、寬 1 m ,用於催芽的沙需用 0.5% 的高錳酸鉀進行消毒處理。催芽適宜量以沙床 0.1 kg/m 2 為度;細柄半楓荷種子千粒重僅為 3.3~5.0 g ,即 20 萬 ~30 萬粒 /kg ,場圃發芽率 30%~65% 。播種以早春為宜( 2 月底至 3 月初),採用寬幅條播最好。行距為 20~30 cm ,溝寬為 8~10 cm ,播種深度以2 cm 為宜。播種時,均勻地將種子撒播於苗床上,並覆蓋厚1 cm 細土,為保水保溼可蓋上稻草。細柄半楓荷育苗用種量以 7.5~15.0 kg/hm 2 為宜。
2.5 苗期管理
2.5.1 揭草。細柄半楓荷一般 20~30 d 幼苗出土, 40~50 d 幼苗基本出齊。當大部分幼苗出土後,揭去蓋草,最好分 2 次進行,先揭去 1/2 , 5 d 左右將剩餘的草揭去。
2.5.2 間苗。間苗一般分 2~3 次進行,幼苗長至 3~5 cm 時開始第 1 次間苗,用竹籤移出較密的幼苗,間苗應選擇在陰雨天進行,間苗主要對象是弱小苗、有病蟲害苗和過密苗,間苗宜於 7 月底結束,最終保存苗量以 4~5 株 /m 2 為宜,產量在 60 萬 ~75 萬株 /hm 2 。
2.5.3 肥水。在幼苗生長初期,揭草 40 d 或移栽後約 30 d 開始施肥,施肥濃度 <0.1% 。在幼苗期( 4 月中旬至 6 月底)以氮肥為主,應少量多次;當苗木處於速生期( 7 月初至 9 月初)時,主要以施氮、磷肥為主,大約 15 d 施 1 次,濃度 <0.5% ;當苗木木質化期( 9 月中至 10 月底)以磷、鉀肥為主,大約 20 d施 1 次,濃度 <0.5% 。應及時排積水,防止爛根。冬季宜追施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後應進行培土。
2.5.4 鬆土鋤草。建議採用人工拔除的方式,鋤草原則為「除早、除小、除了」。鬆土時要細心並選用合適的工具,防止給苗木帶來損傷或使苗木在松過程土中帶出土壤。
2.5.5 遮蔭措施。細柄半楓荷苗期抗逆性差,當出苗出土揭草後要及時進行遮陽,防止夏日陽光曝曬,一般選用透光度為 60%~70% 的遮陽網進行遮蔭。
2.6 病蟲害防治
2.6.1 苗期。細柄半楓荷苗期和幼齡階段抗逆性差,易發生病蟲害。苗期前期主要出現根腐病、猝倒病等,主要防治措施是要減少苗期灌水量、避免土壤過溼,一旦發生病害,則採用廣譜性殺菌劑進行防治。苗期後期易受樟蠶危害, 3 齡蟲可用噴施 10% 氯氰菊酯 800~1 000 倍液,或 65% 敵百蟲乳劑 500~800 倍液,或 50% 馬拉硫磷乳油 800~1 000 倍液; 4 齡後則用 90% 敵百蟲晶體 500 倍液進行噴灑防治。
2.6.2 幼齡期。細柄半楓荷幼齡期主要病害有黑斑病、白粉病和黑斑病等;主要害蟲有樟蠶、紅伊夜蛾、八點廣翅蠟蟬、毒蛾、楓香綿粉蚧、麻皮蝽和碧蛾蠟蟬等;地下害蟲有地老虎、螻蛄和蠐螬等。防治措施:採用人工摘除蟲繭,併集中燒除;針對不同的病蟲害和蟲齡選擇相應的殺菌劑或殺蟲劑防治;利用燈光誘蛾,保護天敵,從而達到以天敵控制害蟲蟲口密度的目的。同時,也可採取綜合措施防治病蟲害。在危害較重的林地,建議集中放置誘蟲燈,誘殺成蟲效果較理想。
3 細柄半楓荷造林技術
3.1 造林地選擇
根據細柄半楓荷的生物學特性,造林地宜選擇在海拔600~1 000 m 的谷地和下坡等肥沃的土地,以 Ⅰ 、 Ⅱ 類地為佳,海拔 <300 m 和海拔超過 1 100 m 的林地不建議種植細柄半楓荷。
3.2 林地準備
採用穴狀整地,株行距 1.5 m×2.0~3.0 m ,即種植密度為1 650~4 440 株 /hm 2 ,按穴規格為 60 cm×40 cm×40 cm 進行整地,並回填表土。可根據培養目的調整造林密度。
3.3 造林
造林宜在春季進行,時間在 3 月上中旬,栽植時最好選擇陰天,造林前需對大田苗木進行修根、疏葉,事先準備好含 1% 鈣鎂磷肥的黃泥漿並用其蘸根,栽植時要做到深栽不窩根 。可營造純林或混交林,混交樹種建議選擇與杉木、木荷、楠木混交,其比例可按造林目的進行確定。
3.4 林地管理
3.4.1 幼林撫育。造林前 3 年每年進行除草鬆土 2 次,即第1 次於 4 — 5 月進行,第 2 次於 8 — 9 月 。第 1 年以除草為重點;第 2 、 3 年以擴穴為重點。有條件的可以施肥,建議採用穴施,穴的規格建議為深 15~20 cm 、直徑 40~60 cm ,每年施肥量少於 1.0 kg/ 株。
3.4.2 撫育間伐。 建議細柄半楓荷林地第 10 年進行第 1 次間伐,第 15~18 年進行第 2 次間伐,間伐原則為砍密留疏、砍小留大、砍劣留優 。
4 討論
細柄半楓荷是南平市延平區海拔 600~1 200 m 較為少見的野生植物,目前對細柄半楓荷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溫度、溼度、光照以及水肥管理尚缺乏準確的數據,需要通過長期研究試驗,以全面掌握利用細柄半楓荷的生物學特點,為保護利用提供參考。細柄半楓荷在苗木管理過程中的主要技術是保溼、遮蔭和病蟲害防治。在管理過程中,應避免苗床過幹或過溼,應保持 60%~70% 土壤水分,土壤過幹易造成苗木枯死,過溼易發生爛根、猝倒病,同時保持 30%~40% 的光照。細柄半楓荷天然狀態下是常綠闊葉林的組成部分,其與其他樹種營造混交林比例及適宜性尚需探索。因為細柄半楓荷各生長期生長量尚不清楚,所以其林分的成熟年齡尚未確定,需經過長期不斷研究。此外,細柄半楓荷利用研究尚未開展,包括藥用價值、木材特點和木材深加工等,利用前景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