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菜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
李軍喜
一、生物學特性
黃花菜是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株高 30~90 cm,具短根狀莖和粗壯的紡錘形肉質根。肉質根又可分為紡錘根和圓柱根,根系叢生,不定根從短縮根狀莖節處發生,主要分布在距地面 20~50 cm 土層內。不定根首先形成塊根和長條狀肉質根,秋季又從肉質根處生出纖細根。莖可分為地上花葶(假莖)和地下根莖兩部分。花葶長 80~130 cm,花薹由葉叢中抽出,頂端生總狀或假二叉分枝狀圓錐花序,有花枝 4~8 個。分枝處有披針形苞片,分枝上著生單花。每個花薹陸續開20~60 朵花。地下莖也叫短縮莖,葉基生,寬線形,對排成兩列,寬 2~3 cm,長達 50 cm,背面有龍骨突起,嫩綠色。初夏開花,花大,漏鬥形,直徑 10 cm左右,花被裂片長圓形,下部合成花被筒,上部開展而反卷,邊緣波狀,橘紅色。花葯隨品種不同為黃色、褐色或紫色,花期 6 月上旬至 7 月中旬,每朵花僅開放 1 d。蒴果長圓形有稜,長 1.5~2 cm,直徑約 1 cm,背裂,內有亮黑色種子數粒,呈不規則稜形,光滑,果實很少能發育,制種時常需人工授粉。千粒質量為20~25 g。
二、栽培技術
(一)地塊選擇
黃花菜生長適應性強,土壤條件廣泛,但若想獲得高產,應首選土層疏鬆深厚、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排灌方便的平地和緩坡地,栽培區域相對集中連片、無環境汙染、交通方便。
(二)品種選擇
選用抗病能力強、分櫱多、品質好、產量高的品種,也可採用早中晚熟品種相結合的栽培方法,充分利用農時,便於採蕾時合理安排勞力。
(三)栽植
春秋兩季是栽植黃花菜的黃金季節。春季栽植在4 月中下旬進行,秋季栽植在 9 月下旬或 10 月上旬進行。秋季栽植黃花菜,宿根儲存養分較多,有利於形成分櫱且成活率高,故秋栽比春栽好。栽植前要對種苗根進行修剪,把基部老節及根系全部除掉,只留下 3~4 層新根,新根可剪留 3~5 cm,以刺激根群的形成及發育。一般採 用 33 cm×66 cm 的行 距,密 度 為 3000 穴 / 667 m2左右,定植穴深 20 cm,直徑 25 cm。栽植前穴內施入一定量的基肥並與土壤混合均勻,然後將剪好根的苗定植於穴內,每穴 2~3 片,苗距 10 cm,定植深度 15~20 cm,使種苗露出土面 3~4 cm。定植後及時澆水,待土壤溼潤時及時進行培土和鬆土保墒。
(四)大田管理
1. 春苗培育。春季在黃花菜萌芽出苗前淺中耕 1次,隨即埋施催苗肥,每公頃施腐熟農家肥 15 t 或尿素 150~225 kg、過磷酸鈣 150 kg、硫酸鉀 75~150 kg,並及時澆水,促進春苗早發、快發和生長粗壯,為花薹與花蕾分化的數量與質量打下基礎。黃花菜經過旺盛的營養生長進入花薹分化期時,既是黃花菜產量與品質的決定階段,又是其全生育期需肥最多的時期。
在抽生花薹前需淺中耕除草 1 次,結合中耕及時追肥1 次(稱為催薹肥),施三元素複合肥(17-17-17)225 kg/hm2,促進花薹、花蕾發育,抽薹粗壯,多分枝,早現蕾。在快要進入採收盛期時,為補充黃花菜的營養,保持葉片青綠,防止脫肥早衰,達到催蕾壯蕾、提高成蕾率、延長採摘期、提高黃花菜產量、保持黃花菜良好品質的目的,應再追肥 1 次(稱為增蕾肥),追施三元素複合肥(17-17-17)225~300 kg/hm2,兌水淋施黃花菜根際。另外,在整個採蕾期間,還可進行多次根外施肥,促使黃花菜壯蕾和防止脫蕾。即用 0.1%磷酸二氫鉀,於 17:00 後噴灑。雨季做好開溝排水和防澇防漬工作。黃花菜抽薹開花期遇乾旱會造成落蕾減產,應及時澆水保墒,提高產量,確保質量。
2. 秋苗管理。一是及時刈薹。黃花菜花蕾採收完畢,應及時割去花薹,促使葉片早發早出秋苗。二是適時施肥。黃花菜最後一次採收結束,隨澆水施腐熟農家肥 18~22.5 t/hm2,促使秋苗粗壯,從而為翌年高產穩產奠定基礎。三是中耕除草。秋苗地上部分停止生長經霜凋萎後,及時清除田地枯葉、雜草,同時在行間深耕鬆土 1 次。四是重施冬肥。結合中耕,重施冬肥,促進黃花菜長根,增強植株抗寒能力,促使其安全過冬。冬肥的用量應根據土壤肥力及肥料種類而定,一般每公頃施腐熟豬羊糞 22.5~30 t,或腐熟人糞尿 15 t,或餅肥 600~900 kg,摻施三元素複合肥(17-17-17)300 kg。施肥方法是在黃花菜的行間與距株叢 10 cm 處,15~20 cm、深 15 cm 的施肥溝,進行深施,施後覆土,以提高肥效。
三、合理採收
(一)採收時間
黃花菜開花前 1~2 h,當花蕾呈深黃色、飽滿有光澤時,開始採摘。要求在 10:00 前採摘完畢。採收期間每天採收,無故不間斷。
(二)採收方法
一手握住花序頂部,一手摘下花蕾,輕巧細緻,帶花蒂不帶梗,不損花,不碰傷幼蕾。同時,要防止摘斷花序影響花序再生長而導致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