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菜可是說是中國特有的花卉類蔬菜,這種百合科[注]萱草屬的植物也是土生土長的華夏植物,因為有特殊的香味也被稱為檸檬萱草。至於說那些在花壇裡鬧騰的花朵,都是同屬的兄弟——萱草。
註:2009年最新修訂的APG III 分類法將之列為刺葉樹科。
我們的祖先其實很早就注意到了美麗的黃花菜,在《詩經》中就有關於黃花菜的記載:「焉得諼[xuān]草,言樹之背」這裡的諼(同萱)草就是我們熟悉的黃花菜了。中國人愛花也愛吃,所以在三國時期魏國嵇康的《養生論》論述中就有:「萱草忘憂,亦為食之」,可以想見那個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吃這種花朵了。
萱草H. fulva(不是黃花菜)的花蕾。圖片:wikipedia
吃黃花菜究竟能不能忘憂,這點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現在吃到的黃花菜與兩千年前人們吃到黃花菜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黃花菜的繁殖依賴於分株繁殖,按現在時髦點的說法就是克隆了,用在黃花菜的種植上則叫分兜。少了有性繁殖的重新組合,克隆繁殖讓黃花菜都像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不過,因為栽培區域之間很少交流,不同地區逐漸形成了很多特別品種,比如「四月花」(早黃花)、「荊葉花」(白花)、「茄子花」、「茶子花」、「猛子花」、「炮筒子花」、「中秋花」等等。開花時間各異,花朵形態也各有特色,不過長長的花冠管和黃色的花瓣是黃花菜不變的特色。
野生的北黃花菜H. lilioasphodelus,也是仿佛克隆一般。圖片:99roots.com
雖然黃花菜一直都不是大宗蔬菜,但是它們的名氣可不小,至少我們總能聽到「等得黃花菜都涼了」。這可能是因為,黃花菜出現的時間時值初夏。這個時候春天的嫩苗已經顯得不再鮮嫩,夏天的瓜果還沒有生長成形。這些鮮嫩的花蕾正好彌補了空當,成為夏初蔬菜中的得力補充。再加上黃花菜本身具有的花香,想讓人不愛上都難。
新鮮的和曬乾的黃花菜。圖片:carolynjphillips.blogspot.com
黃花菜花瓣中含有羅勒烯、芳樟醇、α-金合歡烯、橙花叔醛等物質,這讓黃花菜具有特殊的檸檬香味兒,所以又稱檸檬萱草。很可惜,我們吃的黃花菜多是沒有香味兒的幹製品,那一根根棕黃色的幹製品倒更像黃花菜的另一個別名——金針。與製作茄子幹豆角幹不同,製作黃花菜乾,不單單為了保存住這些嬌嫩的蔬菜,更重要的是保證我們在餐桌上沒有性命之憂。
黃花菜、香菇蒸雞。圖片:thewoksofli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