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仿野生」助力我市中草藥產業邁向更高層次
作為農牧業大市,農牧業發展提質增效始終是內蒙古赤峰市各級黨委、政府重點抓好的工作。近年來,赤峰市委、政府加快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脫貧攻堅進程,中草藥種植業異軍突起,各地充分立足土地資源優勢,將中草藥作為特色富民產業培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栽培技術和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創新,原料產品的初加工、深加工能力不斷增強。特別是「仿野生」中草藥種植模式的不斷推開,極大提升了赤峰市中草藥產業的增收富民效益水平,助力該產業逐步向基地標準化、品種純正化、產品道地化、加工科學化的更高層次邁進。
目前,赤峰市中草藥產業已形成南部以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為輻射帶動的水澆地中草藥種植區,擁有成熟、輻射全國的中蒙藥材交易市場,並發展起來具有一定規模的中蒙藥材深加工企業和中草藥生產機械研製生產企業;北部以林西縣、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為輻射帶動的「仿野生」中草藥種植區,同時培育出工藝先進的中蒙藥材深加工企業。全市中草藥產業的特色主導地位正逐步確立。
今年,喀旗中草藥種植面積達9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2%,年產值7億元以上,其中牛家營子鎮種植達7萬畝。全旗種植中草藥27個品種,主要以桔梗和北沙參為主,兩個品種的種植面積達6.4萬畝。旗裡還對貧困戶種植中草藥給予每畝1000元的補貼,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全旗現有中蒙藥材加工企業、合作社31家,年帶動季節性務工2萬人,其中貧困人口2400人左右,人均打工3個多月,務工收入可達1萬餘元。
目前,赤峰牛家營子中蒙藥材交易市場是赤峰市唯一的中蒙藥材流通企業,市場總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有120餘家藥商入駐,經紀人隊伍千餘人。經營品種包括北沙參、桔梗、蒙古黃芪、黃芩、甘草、防風、赤芍等20多種地產中蒙藥材,同時還有種子種苗和中蒙藥飲片加工。年吞吐地產、野生中蒙藥材8萬餘噸,年交易額達10億元,與國內28個省區市建立營銷業務,是我國東北及內蒙古東部重要的中蒙藥材集散地。優質的地產中蒙藥材產品從這裡銷往河北安國、安徽亳州、廣東清平、四川河花池、甘肅文峰等國內各大中蒙藥材市場及中蒙藥製藥企業,遠銷香港、臺灣、澳門,並出口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
克什克騰旗鑫地種植專業合作社是赤峰市較早發展「仿野生」中草藥種植的合作社之一。該合作社理事長、內蒙古鑫奇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飛,是赤峰市最早探索「仿野生」中草藥種植的「拓荒人」。王飛告訴記者:「『仿野生』中草藥種植就是在仿野生環境的旱坡地上種植中草藥,像黃芪、黃芩、防風、牛膝、蒼朮等凡是能在水澆地種植的,都可以在旱坡地上種植。一般3年生或3年以上採挖,不需要人工水源澆灌,也不需要特別的田間管理,屬於投入小、省工省力的『懶漢子』產業。」合作社從2013年開始搞「仿野生」中草藥種植,逐步實現了從種到挖全程機械化作業。畝均種植及田間管理成本控制在1000元左右,機械起挖畝均費用1500元左右。以5年生黃芪為例,第三年和第四年打籽就能收回全部投資,第五年起挖畝均純收入1萬元以上。
目前,合作社年繁育黃芪種苗百餘畝,發展「仿野生」中草藥3000畝,最長的已經生長7年。帶動旗內農戶發展「仿野生」中草藥30000餘畝,合作社還積極為林西等周邊旗縣區代種「仿野生」中草藥60000餘畝。
今年63歲的林西縣新林鎮五星村3組農民張清豔,2018年種植「仿野生」黃芪320畝。今年起挖了200畝,畝產鮮黃芪600多斤,市場價每市斤6-8元,扣除投入純收入可達四五十萬元。「我種這300多畝『仿野生』中草藥,都是撂荒三四年的山坡地,以前種蕎麥雨水好的話畝產200斤,雨水不好就得賠錢。現在種『仿野生』中草藥,雨水不好也不怕,只要出了苗就贏著了。」張清豔說。(記者 陳明 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