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作物《農業農村部:貧困地區茶葉、黑木耳、香菇綠色高質高效...

2020-12-03 騰訊網

為推進貧困地區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健康發展,加強生產技術指導,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組織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農業農村部茶葉、蔬菜專家指導組有關專家制定了《貧困地區茶葉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貧困地區黑木耳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貧困地區香菇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於近日在農業農村部網站公布。

全文如下:

貧困地區茶葉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

一、科學搭配茶樹品種

首先考慮所選品種是否適應本地區氣候環境條件,高緯度、高海拔、冬季溫度低容易發生凍害的茶區,應選擇抗寒力強的茶樹品種;其次應考慮所生產茶類的需求,生產紅茶、綠茶或烏龍茶應分別選擇相應適制的茶樹良種。提倡選用無性系茶樹良種,冬季嚴寒和高海拔茶區可選用性狀相對一致的優良有性系良種。規模茶葉生產基地應避免品種單一化,應合理搭配不同萌發期、不同茶類適制性的良種,便於多茶類開發,適應市場需求變化。

二、茶園管理

(一)茶園土壤管理

結合追肥或除草每年進行2—3次淺耕,深度5—10釐米,可使用小型旋耕機進行。在全年茶季結束時進行深耕,深度應達15釐米以上,但不超過30釐米,寬度以40—50釐米為宜,不要靠近茶樹根頸部位,一般與施基肥結合進行。

茶園可間作苕子、紫雲英、黃花苜蓿、白三葉草、鼠茅草等綠肥,也可間作大豆、綠豆、蠶豆、豌豆、羅頓豆、油菜、蘿蔔、辣椒、土豆、紅薯、玉米等農作物。間作綠肥在其生物量最大時進行刈割,農作物收取收穫物(如籽粒或塊根)後,將其他生物質留在茶園,覆蓋於地表或翻入土壤。

用稻草、麥稈、豆秸、油菜稈、綠肥、麥殼、豆殼、菜籽殼和落葉、樹皮、木屑等,均勻攤放在茶行間,覆蓋厚度一般為8-10釐米。以防寒增溫為主時,在土壤凍結之前進行鋪草;以防旱為主時,在乾旱季節開始之前,土壤水分比較充足的時候進行鋪草。

(二)茶園施肥

以氮為主,配施磷鉀,兼顧中微量元素,平衡營養供應。名優綠茶茶園全年氮肥(按純氮計,下同)適宜用量13—20kg/畝,大宗茶(黑茶)茶園全年氮肥用量20—30 kg/畝,特別高產茶園(幹茶產量≥250 kg/畝)最高不超過35 kg/畝,紅茶茶園全年氮肥用量13—20kg/畝,烏龍茶茶園全年氮素用量13—30kg/畝。磷肥(按P2O5計)用量4—6kg/畝,鉀肥(按K2O計)用量4—9kg/畝,鎂肥(MgO)用量1.3—3.0kg/畝。具體用量按照土壤分析結果適當調整。

三、病蟲草害綠色防控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根據茶園病蟲草害的發生危害特點及無害化防治要求,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儘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一)防治食葉類害蟲

農業防治。對茶毛蟲、茶黑毒蛾,在11月至次年2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塊;對大蓑蛾、茶蓑蛾、褐蓑蛾等目標明顯的害蟲,及時摘除蟲囊,集中處理。對於灰茶尺蠖、角胸葉甲、茶麗紋象甲等表土中越冬的害蟲,結合秋冬季深耕施基肥,將表土中的蟲蛹(卵),翻到地表或深埋殺死。

物理防治。實施燈光誘殺,對灰茶尺蠖、茶毛蟲、茶捲葉蛾、黃刺蛾、扁剌蛾和金龜子等害蟲的成蟲,宜在2月至10月使用窄波LED殺蟲燈誘殺,壓低害蟲種群數量。每20畝茶園設置一盞殺蟲燈,燈高出茶蓬6024:00開燈。實施性信息素誘殺,對灰茶尺蠖、茶毛蟲、茶小捲葉蛾、茶細蛾為害較重的茶園,可在490g/畝、100億孢子/毫升短穩桿菌800倍液或0.6%苦參鹼5001800倍液或15%茚蟲威乳油2500倍液進行防治。

(二)防治吸汁性害蟲

農業防治。分批、多次、及時採摘,抑制茶小綠葉蟬、茶橙癭蟎、茶蚜、茶小捲葉蛾等害蟲發生,隨芽葉帶走蟲卵和低齡若(幼)蟲,降低蟲口密度。適時修剪,減輕為害。

物理防治。實施色板誘殺,對茶小綠葉蟬、薊馬、黑刺粉蝨、蚜蟲、茶網蝽等有趨黃綠色特性的害蟲,在茶蓬設置精準粘蟲色板誘殺。色板高於茶蓬面20cm,每畝25500倍液防治,間隔7天,再用藥1次。對黑刺粉蝨、蟎類、蚧類等害蟲較多的茶園,宜在秋季封園後噴施45%晶體石硫合劑3001800倍液防治茶小綠葉蟬、薊馬、害蟎等吸汁害蟲(蟎);噴施15%茚蟲威乳油2500倍液、22%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懸浮-懸浮劑6000倍液防治茶小綠葉蟬。

(三)防治葉部病害

農業防治。實行分批、多次、及時採摘,抑制茶白星病、茶芽枯病等為害芽葉的病害。適度修剪,剪除有病害的枝葉,帶出茶園集中處理。

生物防治。對茶餅病、茶白星病、炭疽病、輪斑病、雲紋葉枯病等主要病害,發病初期,可選擇3%多抗黴素300倍液噴霧防治。對於病害常發的茶園,在秋季封園後可噴0.6%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

科學用藥。在發病初期,選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8002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 。

貧困地區黑木耳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

黑木耳栽培北方多為「冬春養菌、春夏育耳」和「春夏養菌、夏秋出耳」,南方多為「夏秋養菌、冬春出耳」。

一、場地選擇

栽培場地應交通便利、配有穩定電力供應,易於取水或有供水管線,地勢易於防洪排澇,遠離垃圾場、養殖場等汙染源。

二、品種選擇

選用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品種,要根據栽培地區的氣候條件、原料資源、栽培季節、設施條件和產品市場需求等因素綜合選擇確定適宜的生產品種。同時考慮耳片形狀、厚度、色澤、邊緣圓整度、背麵筋褶多寡等外觀形態指標。

在具體品種選擇上要注重菌種栽培特性的穩定性和均一性,尤其大規模生產中選用新品種時,要安排栽培試驗以檢驗菌種的生產性能,包括抗性表現、轉化效率和產品質量性狀等指標,防止菌種退化、老化等生產風險。

三、料包生產

(一)基質原料

黑木耳栽培木屑原料以柞樹、曲柳、榆樹、樺樹、椴樹為好,楊樹次之,松樹、樟樹、柏樹等樹種不宜使用。木屑不能含芳香族化合物、油脂類物質和其他影響黑木耳生長的有害物質,應無黴變、無蟲蛀。麥麩、稻糠、豆粉、豆粕等輔料和石膏、石灰等礦物質要保證質量,粉碎粒度儘量小以有利於拌料混合均勻。

(二)培養基配方

培養基碳氮比在100—140範圍內適宜黑木耳栽培生產。試驗表明「木屑麥麩8811(木屑88%,麥麩11%,石膏0.5%,石灰0.5%)」配方栽培黑木耳現芽早、產量高、成本低。替代木屑基質的玉米芯、大豆秸杆、稻草、玉米秸、黑木耳栽培菌渣等添加量一般不高於30%。培養料含水量控制在55%—58%為宜。

(三)拌料裝袋

拌料應充分預溼以軟化木屑等原料,防止裝袋時出現微孔,不得有乾料塊影響滅菌效果。三次攪拌時長不低於30分鐘,有利於培養基混合均勻和提高菌絲生長一致性。拌料完成後應及時裝袋滅菌,儘量不要堆放時間過長以致引起雜菌滋生,增加滅菌難度和產生有害物質影響菌絲生長。

(四)料包滅菌

滅菌操作要徹底殺滅雜菌,並儘量減少對培養基質營養、含水量和料袋形態的影響。滅菌過程應注意:必須排盡滅菌器內冷空氣;滅菌器內料包必須排列疏鬆有序、氣流暢通無死角;常壓滅菌時應在4小時內升溫至100℃;避免盲目提高滅菌壓力、溫度指標或延長滅菌時間;滅菌後應緩慢減壓,避免造成封口棉塞鬆動和塑膠袋膨脹破裂。

(五)料包冷卻

料包滅菌後應分級冷卻,提高冷卻室空氣潔淨度,避免冷卻溫差過大出現冷凝水影響料包封口濾菌效果,避免料包外空氣壓力補償性吸入時夾帶雜菌。

(六)料包接種

接種操作要嚴格清潔接種環境和嚴格無菌操作,要在保證菌種質量不受傷害情況下最大面積地與基質結合、促進菌種儘快萌發定植,還要杜絕雜菌帶入、降低染菌風險。接種過程中應同時監測接種空間潔淨度、留樣培養菌種和接種前後料包,以便進行染菌風險排查。

四、發菌管理

發菌環境應乾燥、通風,具備溫度、溼度、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的檢測能力和調節措施,為黑木耳菌絲生長提供潔淨、均一、穩定和可調控的生長環境。

菌包擺放應保證通風、有利於溫度溼度等環境條件均一穩定,可層架式擺放、掛架擺放、周轉筐堆疊和直接堆放,應便於檢視菌絲生長狀態和使菌包處於均一生長環境中,不能造成部分菌包溫度、溼度和通氣環境差異過大。

發菌期間應保持良好通風,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0.2%,空氣相對溼度控制在40%—60%,避免高溫高溼環境。發菌過程注意避光。菌絲長滿後應根據品種特性調控溫度溼度等條件,使菌包轉入後熟管理,增加菌絲生物量、儲備出耳能量。後期可適當降低培養室溫度,強化通風,增加光照和溫差刺激,及時轉入出耳管理。

五、出耳管理

(一)出耳場地設施

出耳場地面積大小應根據菌包數量確定,一般每平方米場地可露地擺放菌包約25袋、棚室掛袋約70袋。

(二)菌包開口

做好菌包表面和開口器械消毒處理。開口後菌包應置於適宜溫溼度環境,適當通風,促進菌絲生長、癒合創口和發生原基。開口後應防止雜菌感染、防止菌包升溫引起高溫傷害,同時應避免通風過大造成開口處基質過度失水而導致不能出芽。

(三)催芽管理

應採取集中催芽管理模式,將同批次菌包集中放置、統一環境條件控制,提高菌包生理狀態一致性。菌包開口後要加強催芽環境通風和控溫,促進開口處菌絲生長和創口癒合。菌絲癒合期應控制菌包基質溫度18℃—25℃、空氣相對溼度55%—65%和適當通風。

菌包開口處菌絲癒合、基本長滿芽口後應進行原基發生期和耳芽分化生長期管理。應通過苫蓋、遮蔭、給水和通風等措施,集中調控催芽環境的溫度、溼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環境溫度調控在15℃—25℃,空氣相對溼度80%—90%,二氧化碳濃度0.05%—0.1%。在原基發生期應適當加大溫差和光照刺激以誘發原基,在耳芽分化生長期應維持溫度相對穩定,加強通風促進耳芽生長。

(四)育耳促熟

出耳管理中要堅持以下管理原則:一是注意協調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生長。通過出耳期間給水和停水頻度調控,進一步強化基質內菌絲質量,提高抗病能力和產出質量。二是注意儘量使子實體在適溫條件下生長,一般控制在16℃—28℃範圍內。三是注意防止菌包基質水分過度散失,避免水分過度散失導致袋料分離,影響菌絲活力,進而在塑膠袋內的基質表面感染孳生雜菌和藻類,影響出耳質量和產量。四是避免高溫高溼環境造成菌包內雜菌汙染和流耳爛耳現象。

六、採收幹制與貯存

(一)採收

採收期儘量避開連雨天,可以利用棚室設施搶前或者拖後採收。一般當耳片邊緣下垂、邊緣收縮、尚未產孢子前即可採收。應分批採收,採大留小。小口栽培黑木耳子實體採摘時輕輕扭下即可,大口栽培黑木耳宜用利刀割下,儘量不要破壞基質,以利於下茬子實體生長。小口出耳模式採摘後可停水1—2天、大口出耳模式採摘後停水3—5天,待創面菌絲恢復後繼續給水管理。

(二)幹制

對於幹制用途的黑木耳產品,可在採收前根據天氣情況停水0.5—1天。黑木耳子實體依靠日光和通風乾制,晾曬一般採用安置在栽培場所周邊的晾曬棚,晾曬棚應有防雨薄膜,晾曬臺架用透氣遮陽網或紗窗布。晾曬過程應適當翻動以利於儘快晾乾,但前期翻動易造成耳片捲曲變形、後期翻動易造成耳片破碎,因此應注意翻動時機和力度。晾曬過程要及時將爛耳、紅根、黴變的黑木耳挑出。黑木耳子實體必須完全曬乾,溼度過大會造成儲存運輸過程中雜菌滋生。

(三)貯存

為了便於貯藏, 一般要求幹品的水分控制在10%—14%。黑木耳幹制後可裝入編織袋內堆放貯存在防雨和通風涼爽處,注意防潮、防黴、防蟲和防鼠害。嚴格控制相對溼度不高於70%,可放生石灰或乾燥劑吸潮。

貧困地區香菇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

一、栽培季節

春栽越夏中棚立體栽培模式,應在1月下旬至4月中旬接種,5月中旬前必須進棚上架以利于越夏。

秋栽冬春花菇生產模式和秋季大棚保鮮香菇栽培模式,栽培適期選擇依據是接種時當地的旬平均氣溫不超過26℃,中原地區一般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接種。

冬春栽夏秋出香菇生產模式,一般在12月至翌年3月上旬接種,在這一時間段,菌袋製作越早越好。

二、品種選擇

香菇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栽培季節應選用不同溫型的品種。春栽品種應選擇長菌齡菌絲相對耐高溫的品種;秋栽花菇品種應選擇短菌齡品種;中菌齡中溫品種,既可春栽又可秋栽,建議根據生產實際選擇。

三、原料的選擇

香菇栽培主料以硬質闊葉樹種粉碎的木屑為主。輔助原料有麥麩、玉米粉等,主要用於補充氮素營養。添加劑有石膏粉、石灰粉、硫酸鎂等,以補充礦物質成份和改善培養料化學、物理狀態。

香菇栽培原料配方,木屑78%—83%,麩皮15%—20%,石膏、石灰各1%。具體配方選用,根據栽培模式及裝袋時的溫度適當調整,冬春季節制袋時,麩皮用量16%—20%,不添加石灰;秋季制袋時,麩皮用量15%—18%,添加石灰1%,添加石灰的目的是防止培養料變酸。

四、制袋

根據栽培模式選用塑膠袋規格,出菇周期短的高溫地區一般選用折徑15—17cm塑膠袋,出菇周期長的冷涼地區一般選用折徑17—18cm塑膠袋,袋厚0.6—0.7 mm。

拌料前用2—3目的鐵絲篩將木屑過篩,剔除小木片等硬物,以防刺破塑膠袋。裝袋速度要快,麩皮加入培養料後,從培養料拌好到開始滅菌,時間不超過6小時。裝好的料袋要鬆緊適度,用手指按袋,袋面呈微凹狀為妥。

滅菌時要用壓力式溫度計量測滅菌層架中下部料袋溫度。常壓滅菌溫度上升到100℃保持16—20小時;高壓滅菌前,料袋上刺微孔並粘貼透氣膠帶,防止滅菌時脹袋,建築裝修用紙膠帶有較好的應用效果。滅菌溫度上升到123℃保持4小時。

五、接種

接種時要保持接種環境潔淨,嚴格無菌操作。接種前,每立方米空間用4—6克二氯異腈尿酸鈉煙劑,對接種空間及料袋錶面煙燻消毒,煙燻時間半小時以上。操作人員要做好個人衛生,按照無菌操作規程接種。接種時料袋溫度應降到30℃以下,用適齡菌種接種。接種孔數及接種量與栽培模式有關,冬春季節接種,每袋3—4孔,接40—50克菌種;早秋大袋栽培花菇,每袋6—9孔,接70—100克菌種。

六、發菌管理

發菌期要嚴防袋溫超過32℃,防溼控光,注意通風換氣。發菌要求的適宜條件是,袋溫20—30℃,最適溫度25℃,空氣相對溼度70%以下,無光或暗光,加強通風換氣。可通過變換菌袋擺放方式及擺放密度,結合通風換氣調節發菌溫度。

發菌中後期,需對菌袋刺孔增氧。刺孔後,菌袋呼吸旺盛,袋溫升高,為防刺孔後袋溫超過30℃,可在氣溫較低時刺孔,對同一發菌棚內的菌棒刺孔,要分批進行。刺孔後擺稀菌袋,加強通風散熱。規模化生產菌袋,常採用一次刺孔法,菌絲滿袋後,用刺孔機械或直徑約0.5釐米的工具對每袋刺孔60—80孔,深至袋心。也可採用兩次刺孔法,第一次在菌絲圈菌絲完全相連後,用直徑約0.3釐米粗的工具對每個菌穴已發菌部位刺6—8個孔,第二次刺孔同一次刺孔法。

菌袋菌絲長滿後,不同品種會出現多少不一的瘤狀物,並同時進入轉色階段。轉色要求的適宜溫度是15—25℃,最適溫度為18—22℃,空氣相對溼度控制在85%左右,輔以適當的通風和散射光刺激。轉色過程中菌袋內常分泌出棕色汁液,一般情況下可從刺孔處蒸發,不用單獨排出。轉色深淺與轉色條件及不同品種特性有關,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轉色完成需要20天左右。

七、出菇管理

菌袋生理成熟後,進入出菇管理階段。可從菌齡、色澤、氣味、手感等方面判定菌袋成熟度。當栽培品種菌齡適宜,菌袋錶面70%左右已轉為茶褐色或棕紅色,菌料有香菇的特有氣味,手捏菌袋有彈性,個別菌袋有袋內菇時,表明菌絲已生理成熟,可進行出菇。

香菇屬變溫結實性菇類。在一定的溫度10—30℃(因品種而異)、8—10℃溫差(因品種而異,有的品種可恆溫出菇)、空氣相對溼度80%—95%,通風、散射光照、振動刺激下,連續4—6天,菌絲扭結並形成原基,進而發育形成菇蕾。

菌袋含水量低於40%時,需及時補水,才能形成菇蕾。補水時間、補水數量直接影響出菇產量和質量。補水過多,菌絲呼吸受阻,易爛袋。補水方式有注水法和浸水法兩種。第一次補水後菌袋重量可達到菌袋製作時的重量;以後補水量可控制在上茬菇出菇前菌袋重量的90%以內。

不同栽培模式有不同的出菇管理辦法。層架栽培的,以培育花菇為主;地面菌棒立擺栽培及覆土栽培的,以培育含水量低的「白面菇」為主,出菇階段要圍繞培育優質菇的目標進行管理。當菇蕾直徑長至3釐米左右,在出菇溫度範圍內可適當降低溫度、降低空氣相對溼度、加強通風、提高光照,以提高香菇質量。根據菇體顏色確定噴水次數和噴水量。

八、採收

採收前不宜噴水,以減少菇體含水量,提高菇品質量。鮮銷香菇在菌膜微破、不開傘時採收,根據情況每天可多次採摘,採收時可即時進行分級,提高銷售等級。幹制香菇在菌膜已破,菇蓋展開七至八成時採收。

一茬菇採收後養菌7—10天,再補水催蕾。一般可出菇3—5茬。

來源: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

相關焦點

  • 科技賦能農業,綠色高質高效
    同時,為探索「中原糧倉」農業現代化具體路徑,鳳臺積極創建高標準現代農業產業園,突出主導產業優勢,大力推進無公害、綠色和有機優質糧食生產,提高優質糧食生產的商品率和經濟效益;大力推進專用品牌糧食發展,建設專用原料示範基地。目前,鳳臺已建成綠色糯稻基地3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即糯稻基地15萬畝,2020年4月,鳳臺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安徽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名單。
  • 農業農村部:大力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 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利用等...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日前,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印發《2020年農業農村科教環能工作要點》的通知,要求大力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推進農村沼氣轉型升級,加強沼渣沼液高質利用,加快處置廢舊農村沼氣設施。因地制宜推廣秸稈打捆直燃供暖、生物質成型燃料、沼氣供氣供熱和太陽能利用等技術模式,打造一批農村能源多能互補、清潔供暖示範點。舉辦農村清潔爐具博覽會,加快高效節能爐具推廣應用。
  • 三亞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
    在市農業部門的指導下,他使用了地膜、滴灌等先進高效技術,線椒長勢不錯。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近年來,三亞圍繞「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的總體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品牌引領、產業升級的思路,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熱帶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生產向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轉變,不斷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致力於打造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王牌」,多項舉措取得明顯成效:今年前三季度,三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7.9億元,同比增長3.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農業農村部推介第二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推介第二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合作社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民合作社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 「綠色蝴蝶」從地平線上振翅高飛
    形似蝴蝶的「極境寒養」公用品牌形象的揭幕和黑河綠色物產網的啟動,標誌著我市農業綠色發展示範區創建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將進一步引領黑河農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黑河坐落在祖國北疆,水土肥美、物產豐饒。黑河土地廣袤,從版圖上看,像一隻美麗的蝴蝶。在這片6.8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耕地30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8.2%。
  • 農業農村部:加大對農民合作社政策支持力度
    農民合作社通過組織、服務農民「抱團」參與市場競爭,在建設現代農業、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規模小、實力弱等問題,服務帶動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9月3日,農業農村部在其網站公布了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5101號建議的答覆的摘要,針對宋虎振代表提出的關於精準施策紮實促進農民合作社發展壯大的建議,農業農村部經商財政部,進行了回答。
  • 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成功舉辦貧困地區家庭農場主能力提升培訓班
    11-12月,兩期貧困地區家庭農場主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分別在吉林陳家店基地和線上平臺舉辦,來自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雲南和青海等11個省近200名貧困地區家庭農場主和經營管理骨幹參加了培訓。本次培訓是落實中共中央組織部、農業農村部2020年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範培訓計劃舉辦的專題班次,由政策與改革司指導,學院和基地聯合承辦。
  • 朱大洲:脫貧地區農業品牌化培育之道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農產品營養標準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朱大洲應邀出席研討會並主題發言。朱大洲結合四川省理塘縣高原特色農業農產品優質優價以及品牌化開發的先進經驗,高麗參的國際化產業鏈價值對比等,揭示了中國農業品牌化發展的緊迫性與制勝之道。
  • 關於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農業廳、林業廳、畜牧廳、水利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六)建立綠色循環低碳農業發展機制。在全區水資源過度利用區,尤其是南疆部分區域適度壓減高耗水作物,在嚴重缺水地區積極選育推廣節肥、節水、抗病、耐旱作物新品種。推進綠色循環低碳農業發展,建立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加工流通體系。
  • 農業農村部:全國依法登記農民合作社達222.5萬家
    中新網9月3日電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農業農村部就此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代表建議進行了答覆。答覆稱,當前農民合作社蓬勃發展,截至2020年5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222.5萬家,聯合社超過1萬家,其中河南省農民合作社達到19萬家、位居全國第二。
  • 大力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 實現農作物生產全程高質高效機械...
    來自全國各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農機試驗鑑定和技術推廣機構,以及相關科研院所的專家領導和技術骨幹近300人實地觀摩,開展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及綠色高效農機化技術推廣應用的研討、交流及培訓。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試驗鑑定總站、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站長劉恆新,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羅錫文,渝北區委書記唐川,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秦大春,渝北區委副書記鄧孝明等出席。
  • 【中國科學報】綠色·特色·本色
    積極策應和組織實施研究所改革,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所」)建設和培育自己的特色,近幾年來,將喀斯特生態、農業面源汙染、畜禽健康養殖等作為著力培育和推進的方向,科技創新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亞熱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長吳金水說:「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朝建設中科院特色研究所努力,我們應有的『特色』是什麼?
  • 農民日報長篇通訊·聚焦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山重水複終有路
    重慶市副市長李明清說:「重慶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是學好用好『兩山』理念,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兩化路』的生動實踐。」他以「四個有利於」總結山地丘陵地區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之利:有利於豐富百姓「菜籃子」,鼓起農民「錢袋子」;有利於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培育農旅產業;有利於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產業效率;有利於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推動農業對外合作。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2項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
    近日,中國農學會發布了《關於公布2020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遴選結果的通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發的「花生帶狀輪作技術」和「高產抗逆優質糧飼兼用玉米新品種魯單9088」2項成果分別入選重大新技術、新產品。
  • 綠色生態 讓耕地更美
    夏鵬飛攝(人民視覺)近年來,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採用「畜牧養殖 有機肥製造 果蔬生產」的循環生態模式,走綠色循環特色農業之路。圖為北旺鄉潤寶農業基地的工作人員使用糞汙乾濕分離機處理牲畜糞便。根據國家《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如今,各地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僅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還通過綠色生產和生態修復,使大量耕地恢復了健康。
  •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要做好三件大事
    辦好這三件大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破解農村金融、人才、土地三大瓶頸。」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11月11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年會上如此表示。農業農村部部長 韓長賦   韓長賦給出一組數據:「十三五」時期,中國糧食連年豐收,產量一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穩定在470公斤左右,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標準線,糧食安全形勢處在歷史上最好時期。中國的糧食和農業豐收,根本在於中國政府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 ...印發《黑龍江省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綠色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基本任務,發揮龍江生態優勢,構建綠色發展產業鏈價值鏈,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做到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協調統一,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更加注重機制創新。
  • 河北:金融資源持續向貧困地區傾斜
    河北在縣域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金融機構圍繞當地扶貧產業規劃,重點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發展,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帶、現代農業園區及休閒旅遊農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的支持力度,以產業發展推動扶貧開發,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貧困群眾增收。截至2020年9月末,河北省62個貧困縣2.54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信貸支持,貸款餘額17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