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洲:脫貧地區農業品牌化培育之道

2020-12-05 虹新聞

中宏網北京11月25日電 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接續奮進之道」主題,中宏論壇第九場在線研討會11月25日下午召開。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農產品營養標準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朱大洲應邀出席研討會並主題發言。

朱大洲結合四川省理塘縣高原特色農業農產品優質優價以及品牌化開發的先進經驗,高麗參的國際化產業鏈價值對比等,揭示了中國農業品牌化發展的緊迫性與制勝之道。

以下是朱大洲的發言:

一、開展農產品獨特品質挖掘與評價鑑定,支撐農產品品牌培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中指出,走質量興農之路,要做好"特"字文章,加快培育優勢特色農業,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實現質量興農,既要產得出、產得優,也要賣得出、賣得好。酒好也怕巷子深,要學會給農產品梳妝打扮和營銷宣傳。

我國很多鄉村屬於自然條件較差或資源短缺的地區,地勢偏僻、交通不便,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刀耕火種"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因而生產效率低,農產品產量低,但比起現代規模化農業生產的產品,品質很好,特別符合當今大城市消費者對天然、生態環保以及風味、口感、營養健康的追求。但如何使鄉村的農產品走出去,防止剛剛脫貧的地區返貧,卻是各級政府和當地百姓面臨的一大難題?

為了推動農產品品牌培育,我國已建立了農產品分等分級制度,根據農產品的外觀尺寸、顏色、形態等劃分為特級、一級、二級等,但這類劃分普通消費者卻難以區分,商家在銷售時又發明了很多新名詞,比如特級、特選、優級、精品、一等品、A級等等,讓消費者無從辨別。消費者能夠記住的在於農產品認證,比如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等。但這類認證大多從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來進行區分,對產品本身卻難以區分。

很多消費者經常問,有機食品是更安全嗎?有機食品的營養價值更高嗎?針對上述問題,農業農村部近年來加大力度開展相關研究和推廣應用,從2016年開始,農業農村部設立了食用農產品特質性營養品質評價專項,對不同品種、不同產地、不同生育期、不同種養殖方式、不同貯藏保鮮方式、不同消費方式的食用農產品特質性營養組開展對比分析和普查。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發布了《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正在籌備發布《特質農品目錄》,這些產品產自特定產地環境條件,具有穩定且可感知、可識別、可量化的獨特品質特徵。脫貧地區農產品通過這類認證,有助於培育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科學引導消費,促進產銷對接。下面給大家舉個例子。

理塘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全縣平均海拔4300米,全縣藏族人口佔95%以上,農牧業是其主導產業,經濟發展落後,是"三區三州"重點幫扶地區。理塘縣全年日照數達2700小時,年降雨量722.5毫米,水力資源豐裕,是四川野生松茸、"極地果蔬"的主產區,近年來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當地人都說理塘縣農產品品質好,但是到底好在哪裡?一直缺少一個科學的依據,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2019年,該縣委託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對理塘縣高原特色農產品的品質進行分析評價研究。一方面採集了理塘縣(高海拔地區)的小番茄、蘿蔔、香菇、黃瓜、草莓、西瓜等果蔬產品,另一方面同步採集了山東、河南、北京、遼寧、陝西、海南等地(低海拔地區)的同類農產品。按照國標方法對多種營養物質和品質指標進行測定,然後進行對比分析,挖掘出理塘縣高原農產品的三個獨特特徵:

一是理塘縣果蔬產品中的礦物質含量顯著高於低海拔地區。例如,理塘蘿蔔中鉀含量達3511.5mg/kg,比低海拔地區高32%。理塘香菇中鉀、鎂、鋅含量比低海拔地區分別高49%、48%、36%。理塘黃瓜中鈣含量比低海拔地區高68%。

二是理塘縣果蔬產品中的維生素C含量顯著高於低海拔地區。例如,理塘縣蘿蔔中維生素C含量達20.3mg/100g,比低海拔地區高97%。理塘縣黃瓜中維生素C含量比低海拔地區高52%。

三是理塘縣果蔬產品的糖度含量顯著高於低海拔地區,甜爽可口,鮮食時最能體現出來。例如,理塘黃番茄中可溶性糖含量為9.07%,比低海拔地區高50%;果糖、葡萄糖含量比低海拔地區高119%、105%。

基於上述結果,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出具了研究報告。2020年7月30日,甘孜州召開了農特產品產銷對接現場會,近百家國內外知名農業龍頭企業、電商企業參會。理塘縣縣長親自做推介,現場宣讀了《理塘縣高原特色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鑑定研究報告》的主要結論,以科學的數據闡明了理塘縣高原農產品的獨特品質,進一步明確了理塘縣"極地果蔬"品牌的含金量,對接會上現場籤約1.7億元。

二、健全食物營養健康產業發展政策,為特色農產品銷售打開出路

農產品的用途和價值有很多,可以當食材賣,可以當土特產品賣,也可以當做健康產業的原料來賣,還可以當成奢侈品來收藏。不同的售賣渠道對應的附加值有天壤之別。剛才講的理塘縣的例子,評價鑑定主要根據農產品的營養成分、理化指標等進行對比分析,主要針對普通的穀物、水果、蔬菜、茶葉、肉、蛋、奶、水產等產品,目的是當成食材來賣,通過挖掘鑑定能提高其商品價值。但還有一類產品,其價值不僅在於滿足溫飽、美味,還具有一定的健康功能,那就是大家常說的藥食同源類農產品,與其相對應的加工產品就是保健食品。

這類產品在我國管理很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只有拿到「藍帽子」認證的保健食品才能聲稱保健功能,普通食品和農產品是不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藥食同源類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開發利用。我們常見的廣告語"怕上火,喝王老吉""經常用腦,多吃六個核桃",實際上都是在打擦邊球。事實上,喝王老吉、核桃汁兒跟橙汁兒、礦泉水比起來,肯定是不一樣的吧,但現有法規政策不允許聲稱,而老百姓又有巨大的健康養生需求,這個矛盾和市場缺口怎麼辦?正門沒打開,企業就會絞盡腦汁去走偏門。日本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2015年,日本開始實施新《食品標識法》,該法把"生鮮食品"與"加工食品"進行了明確的區分,然後根據其各自差異規定標識內容,並且可以對生鮮食品進行功能聲稱。比如對於綠茶,可以聲稱"本品含有甲基化兒茶素,報告顯示甲基化兒茶素可以減輕由房屋粉塵及灰塵等引起的眼鼻不適"。對於蜜桔,可以聲稱"本品含有β-隱黃素,報告顯示由於β-隱黃素具有幫助骨代謝的作用,從而有助於骨健康"。

下面舉個例子,給大家介紹一個韓國特產——高麗參。信息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十二月農產品。在新冠疫情期間,為了提高免疫力,抵禦病毒侵襲,韓國民眾首先想到的就是高麗參,人參銷售比平時增加了20%-30%。2019年,韓國人參產業市場規模達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20億元,出口額突破2億美元大關。同為人參,我國是世界第一大人參出產國,擁有豐厚的種植資源和歷史,年產人參佔據世界人參總產量的70%,價格卻只有韓國高麗參的十分之一,產值僅佔全世界的30%。同樣是人參,韓國高麗參為什麼能賣這麼貴?

首先是高麗參主要由韓國政府直接負責監管的公司出產和銷售,對高麗參的種植和加工進行全程質量把控,確保品質好。韓國人參公社每年對"高麗人參中央研究院"投資超過1.6億,擁有150多位碩士、博士級研究員,持續鑽研包括人參種植、品種研發、人參加工工藝等細分領域。

其次是韓國在人參的健康功效挖掘和宣傳上下了很大功夫,經歷了常年耳濡目染的高麗參功效營銷,韓國人用高麗參來滋補,已經融入他們的一日三餐。據粗略統計,在韓國,90%以上的人參是以食品形式消費掉,特別是韓國菜,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人參。例如炸人參、人參湯、人參菜等等,不勝枚舉。"中國人參在藥房,韓國人參在餐桌。"韓國每年人均人參消費量達400克。在韓國買人參也不需要去藥店,直接在菜市場、超市生鮮區就可以買到,幾乎是隨處可見的大眾消費品。而我國人參要麼送到藥店當藥材賣,要麼作為原料出口給其他國家來加工,嚴重製約了人參產業的發展和產品附加值的提高。

三、鄉村振興過程中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的政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民以食為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對優質農產品、優質食物的消費,毫無疑義地排在首位。在健康中國戰略下,老百姓對營養改善、健康長壽的需求日益強烈,14億人的健康長壽需求和4億中等收入群體對優質食材的追求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為此提出以下兩個發展建議:

一是把健康中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起來考慮,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第一要務,但農產品種多了會賣不出去。建議國家大力發展營養健康食品產業,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政策法規,統籌考慮科學證據和飲食文化、飲食傳統,區別對待保健食品、營養健康食品、功能性農產品,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食物營養健康產業監管政策和發展路徑,健康功效該研究的研究,該宣傳的就大力宣傳,從而用該產業的繁榮發展帶動藥食同源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功能食品原料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脫貧地區或低收入地區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出路問題。

二是在後續鄉村振興和地方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加大對優質農產品的發掘評估。從外觀形態、風味、口感、健康功效、加工適宜性、商品性等多方面進行差異化評價,弄清楚自己的產品到底好在哪裡,有什麼獨特特徵,然後建立優質農產品、營養型農產品標準體系及認證制度,通過市場營銷等多種手段,培育農產品品牌,從而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相關焦點

  • 神鼎山鎮:聚力項目建設,決勝脫貧攻堅
    神鼎山鎮鎮村幹部大會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27日訊(通訊員 歐陽林 楊志)3月27日,神鼎山鎮召開2020年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鎮村幹部大會,明確將以幹部作風建設為主抓手,以打造融長第二橋頭堡為主方向,實現生態立鎮、產業強鎮、鄉遊興鎮、文化興鎮。
  • 舉非常之力完成脫貧攻堅硬任務
    舉非常之力完成脫貧攻堅硬任務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省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從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扶貧產業、促進就業等方面就「脫貧攻堅」話題展開熱議。就業是民生之本。走出家門上車門,下了車門進廠門。疫情期間,綏化市從貧困人群就業需求出發,超前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建三江等地區進行勞務對接,變農民自行分散外出為政府有組織有規模輸出。通過包機、專列、直通車等方式,點對點、門對門、一站式輸出農民工84.2萬人,其中包括農村貧困勞動力9812人,並為8003名貧困勞動力發放外出務工交通補貼、生活費補助。
  • 河南省南召縣南河店鎮:培育富民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經過精準識別,南河店鎮共有貧困村6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616戶4525人。近年來,河南省南召縣南河店鎮黨委、政府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合理統籌,科學謀劃,把產業扶貧作為摘「窮帽」、拔「窮根」的根本之策,堅持長短結合、大小結合、引扶結合,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實現扶貧產業多點開花。
  • 終要邁過那道坎兒:雲貴川代表談烏蒙山扶貧攻堅
    雲南省發改委主任:烏蒙山區脫貧關鍵是規模、集約、品牌雲南省在烏蒙山片區中佔據15個縣(市、區),為三省中涉縣最多省份。人大代表、雲南省發改委主任米東生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解決雲南烏蒙山區脫貧攻堅的關鍵在於發揮特色優勢產業,推進農業現代化。雲南資源得天獨厚,烏蒙山區也不例外。
  • 雲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獨特作用和優勢 助力脫貧...
    雲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提高政治站位,勇於擔當作為,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戰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獨具特色的自身優勢,紮實開展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技能扶貧、文化扶貧、生態扶貧、電商扶貧、消費扶貧、駐村幫扶等,助力雲南脫貧攻堅。
  • 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脫貧,如何防「返」?
    (兩會·戰貧)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脫貧,如何防「返」?中新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脫貧,如何防「返」?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中國進入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少數民族地區與邊疆地區因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薄弱、產業扶貧難度大、生態環境脆弱,其現狀及後續工作尤其值得關注。全國兩會開幕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指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近年多個少數民族先後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 【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甘肅鎮原:特色農業助脫貧 菊花鋪就...
    原標題:【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甘肅鎮原:特色農業助脫貧 菊花鋪就致富路!  「去年已採摘6至7茬,實現畝均淨收入2500元!」對甘肅省鎮原縣孟壩鎮峁合村村民王跟科來說,種菊花能有這樣好的收入出乎他的意料。  58歲的王根科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開始種植萬壽菊。
  • 因水致貧 以水脫貧——安徽潁上縣發展「三水」產業助推脫貧
    安徽省潁上縣地處行沿淮低洼地,素有「五河三灣七十二湖」之稱,海拔高度僅19米,是沿淮出名的行蓄洪區,多年來洪災是潁上人民的心腹之患,也是重要的致貧原因。潁上縣立足沿淮區域特徵、緊盯窮在水上癥結,探尋以水脫貧治本之策,結合水資源豐富的優勢,確定以「人給水出路,水給人生路」思路,按照「宜水則水、宜牧則牧、宜漁則漁」的原則,變「對抗」為「適應」,堅持窮在水上富在水上,著力發展水產養殖、水禽養殖、水生蔬菜「三水」產業,走農牧結合、立體種養產業脫貧發展之路。
  • 易地扶貧搬遷:「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 地區脫貧的最有效途徑
    根據園區總體建設規劃,按照「企業化經營、公司化生產」的方式,用工業的理念建設農業園區,以市場的理念經營農業園區,成立了種植業工作組、養殖業工作組,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著力推進項目區域化、品種市場化、數量專業化、產品品牌化,探索山地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子。
  • 產品二維屬性視角下的農產品品牌塑造——以雨林古茶坊的品牌化...
    > 農產品品牌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經之路,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農產品面臨的國際與國內市場的競爭日趨複雜激烈。品牌化無疑是保證農產品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制勝法寶」。作為農業大國,目前我國農產品產量較高,但品牌力普遍缺乏。
  • 瞭望|尹成傑: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要實現有效銜接,就要提高貧困地區的生活水平,推進共同富裕;激發脫貧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提高自身的內在發展能力;要實行「四不摘」政策,對脫貧縣要認真落實中央五年過渡期政策,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要加大扶持「鞏固拓展」和「有效對接」的政策力度,給予更多的後續支持和幫扶;加快培育新農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吸引社會力量投入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抓好人才振興,解決誰來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問題
  • 【「五大基地」建設觀察】精細農業點亮新希望——我省優質農副...
    實施優質湘豬工程,規模豬場向湘南、湘西等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布局;寧鄉花豬、沙子嶺豬、大圍子豬等「國保級」地方良種走保種與開發融合發展之路。 讓「優的多起來」。省政府著力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出臺「一縣一特」主導特色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構建「四帶八片」,推進基地布局區域化。
  • 胡春華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改革開放之初,正是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推動我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還是要通過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障礙,激發強勁內生動力。(一)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
  • 讓扶貧產品更暢銷、向農業品牌要效益——從農交會熱詞看「三農...
    在展會現場,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如何讓扶貧好產品賣出好價錢;如何加快農產品品牌、農業智能化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等話題,成為本屆農交會的熱詞,折射出「三農」發展的新態勢。  扶貧好產品 賣出好價錢  陝西延安的蘋果、蜂蜜,重慶的橙子、柚子,內蒙古的牛羊肉……在農交會現場,來自脫貧地區的各類農產品,既迎來了參展客商的訂貨大單,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現場採購,消費扶貧效益顯著。
  • 「決戰完勝脫貧攻堅」丁壁村「富硒」小米助脫貧
    2020-11-24 09:34:24 來源: 格物資訊 舉報   報 道:
  • 青島農業大學獲全省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記大功獎勵
    青島農業大學黨委組織部獲評全省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記大功集體,為全省高校中唯一獲該項獎勵的集體。  為進一步激勵全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幹事創業、擔當作為,今年9月至11月,省人社廳、省扶貧辦在全省事業單位集中組織實施脫貧攻堅專項獎勵,對在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於脫貧攻堅重大戰略部署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集體,給予嘉獎、記功、記大功獎勵。
  • 北京市社會學者齊聚一堂討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議題
    光明網訊(記者鄭芳芳)10月10日,由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辦,北京市社會學學會和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承辦的「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社會學——北京市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前沿論壇」在中國農業大學召開。
  • 評論員文章 |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各地各部門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全會部署,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調結構、優布局、促改革,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三個重點。
  • 梯度推進與優化升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1 660萬人,與2012年末的9 899萬人相比,累計減少8 239萬人,各省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6%以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371元,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 科技賦能農業,綠色高質高效
    借入圍長三角一體化「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範創建名單春風,全國三大優質糯稻主產區之一的鳳臺以基地建設為基礎,以科技賦能現代農業,推廣綠色種植方式和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開展種植全程託管、訂單收購、分級加工,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做強鳳臺糯米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度實施。今年全縣30萬畝糯稻再獲豐收,總產量超2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