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北京11月25日電 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接續奮進之道」主題,中宏論壇第九場在線研討會11月25日下午召開。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農產品營養標準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朱大洲應邀出席研討會並主題發言。
朱大洲結合四川省理塘縣高原特色農業農產品優質優價以及品牌化開發的先進經驗,高麗參的國際化產業鏈價值對比等,揭示了中國農業品牌化發展的緊迫性與制勝之道。
以下是朱大洲的發言:
一、開展農產品獨特品質挖掘與評價鑑定,支撐農產品品牌培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中指出,走質量興農之路,要做好"特"字文章,加快培育優勢特色農業,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實現質量興農,既要產得出、產得優,也要賣得出、賣得好。酒好也怕巷子深,要學會給農產品梳妝打扮和營銷宣傳。
我國很多鄉村屬於自然條件較差或資源短缺的地區,地勢偏僻、交通不便,部分地區還保留著"刀耕火種"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因而生產效率低,農產品產量低,但比起現代規模化農業生產的產品,品質很好,特別符合當今大城市消費者對天然、生態環保以及風味、口感、營養健康的追求。但如何使鄉村的農產品走出去,防止剛剛脫貧的地區返貧,卻是各級政府和當地百姓面臨的一大難題?
為了推動農產品品牌培育,我國已建立了農產品分等分級制度,根據農產品的外觀尺寸、顏色、形態等劃分為特級、一級、二級等,但這類劃分普通消費者卻難以區分,商家在銷售時又發明了很多新名詞,比如特級、特選、優級、精品、一等品、A級等等,讓消費者無從辨別。消費者能夠記住的在於農產品認證,比如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等。但這類認證大多從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來進行區分,對產品本身卻難以區分。
很多消費者經常問,有機食品是更安全嗎?有機食品的營養價值更高嗎?針對上述問題,農業農村部近年來加大力度開展相關研究和推廣應用,從2016年開始,農業農村部設立了食用農產品特質性營養品質評價專項,對不同品種、不同產地、不同生育期、不同種養殖方式、不同貯藏保鮮方式、不同消費方式的食用農產品特質性營養組開展對比分析和普查。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發布了《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正在籌備發布《特質農品目錄》,這些產品產自特定產地環境條件,具有穩定且可感知、可識別、可量化的獨特品質特徵。脫貧地區農產品通過這類認證,有助於培育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科學引導消費,促進產銷對接。下面給大家舉個例子。
理塘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全縣平均海拔4300米,全縣藏族人口佔95%以上,農牧業是其主導產業,經濟發展落後,是"三區三州"重點幫扶地區。理塘縣全年日照數達2700小時,年降雨量722.5毫米,水力資源豐裕,是四川野生松茸、"極地果蔬"的主產區,近年來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當地人都說理塘縣農產品品質好,但是到底好在哪裡?一直缺少一個科學的依據,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2019年,該縣委託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對理塘縣高原特色農產品的品質進行分析評價研究。一方面採集了理塘縣(高海拔地區)的小番茄、蘿蔔、香菇、黃瓜、草莓、西瓜等果蔬產品,另一方面同步採集了山東、河南、北京、遼寧、陝西、海南等地(低海拔地區)的同類農產品。按照國標方法對多種營養物質和品質指標進行測定,然後進行對比分析,挖掘出理塘縣高原農產品的三個獨特特徵:
一是理塘縣果蔬產品中的礦物質含量顯著高於低海拔地區。例如,理塘蘿蔔中鉀含量達3511.5mg/kg,比低海拔地區高32%。理塘香菇中鉀、鎂、鋅含量比低海拔地區分別高49%、48%、36%。理塘黃瓜中鈣含量比低海拔地區高68%。
二是理塘縣果蔬產品中的維生素C含量顯著高於低海拔地區。例如,理塘縣蘿蔔中維生素C含量達20.3mg/100g,比低海拔地區高97%。理塘縣黃瓜中維生素C含量比低海拔地區高52%。
三是理塘縣果蔬產品的糖度含量顯著高於低海拔地區,甜爽可口,鮮食時最能體現出來。例如,理塘黃番茄中可溶性糖含量為9.07%,比低海拔地區高50%;果糖、葡萄糖含量比低海拔地區高119%、105%。
基於上述結果,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出具了研究報告。2020年7月30日,甘孜州召開了農特產品產銷對接現場會,近百家國內外知名農業龍頭企業、電商企業參會。理塘縣縣長親自做推介,現場宣讀了《理塘縣高原特色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鑑定研究報告》的主要結論,以科學的數據闡明了理塘縣高原農產品的獨特品質,進一步明確了理塘縣"極地果蔬"品牌的含金量,對接會上現場籤約1.7億元。
二、健全食物營養健康產業發展政策,為特色農產品銷售打開出路
農產品的用途和價值有很多,可以當食材賣,可以當土特產品賣,也可以當做健康產業的原料來賣,還可以當成奢侈品來收藏。不同的售賣渠道對應的附加值有天壤之別。剛才講的理塘縣的例子,評價鑑定主要根據農產品的營養成分、理化指標等進行對比分析,主要針對普通的穀物、水果、蔬菜、茶葉、肉、蛋、奶、水產等產品,目的是當成食材來賣,通過挖掘鑑定能提高其商品價值。但還有一類產品,其價值不僅在於滿足溫飽、美味,還具有一定的健康功能,那就是大家常說的藥食同源類農產品,與其相對應的加工產品就是保健食品。
這類產品在我國管理很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只有拿到「藍帽子」認證的保健食品才能聲稱保健功能,普通食品和農產品是不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藥食同源類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開發利用。我們常見的廣告語"怕上火,喝王老吉""經常用腦,多吃六個核桃",實際上都是在打擦邊球。事實上,喝王老吉、核桃汁兒跟橙汁兒、礦泉水比起來,肯定是不一樣的吧,但現有法規政策不允許聲稱,而老百姓又有巨大的健康養生需求,這個矛盾和市場缺口怎麼辦?正門沒打開,企業就會絞盡腦汁去走偏門。日本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2015年,日本開始實施新《食品標識法》,該法把"生鮮食品"與"加工食品"進行了明確的區分,然後根據其各自差異規定標識內容,並且可以對生鮮食品進行功能聲稱。比如對於綠茶,可以聲稱"本品含有甲基化兒茶素,報告顯示甲基化兒茶素可以減輕由房屋粉塵及灰塵等引起的眼鼻不適"。對於蜜桔,可以聲稱"本品含有β-隱黃素,報告顯示由於β-隱黃素具有幫助骨代謝的作用,從而有助於骨健康"。
下面舉個例子,給大家介紹一個韓國特產——高麗參。信息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十二月農產品。在新冠疫情期間,為了提高免疫力,抵禦病毒侵襲,韓國民眾首先想到的就是高麗參,人參銷售比平時增加了20%-30%。2019年,韓國人參產業市場規模達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20億元,出口額突破2億美元大關。同為人參,我國是世界第一大人參出產國,擁有豐厚的種植資源和歷史,年產人參佔據世界人參總產量的70%,價格卻只有韓國高麗參的十分之一,產值僅佔全世界的30%。同樣是人參,韓國高麗參為什麼能賣這麼貴?
首先是高麗參主要由韓國政府直接負責監管的公司出產和銷售,對高麗參的種植和加工進行全程質量把控,確保品質好。韓國人參公社每年對"高麗人參中央研究院"投資超過1.6億,擁有150多位碩士、博士級研究員,持續鑽研包括人參種植、品種研發、人參加工工藝等細分領域。
其次是韓國在人參的健康功效挖掘和宣傳上下了很大功夫,經歷了常年耳濡目染的高麗參功效營銷,韓國人用高麗參來滋補,已經融入他們的一日三餐。據粗略統計,在韓國,90%以上的人參是以食品形式消費掉,特別是韓國菜,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人參。例如炸人參、人參湯、人參菜等等,不勝枚舉。"中國人參在藥房,韓國人參在餐桌。"韓國每年人均人參消費量達400克。在韓國買人參也不需要去藥店,直接在菜市場、超市生鮮區就可以買到,幾乎是隨處可見的大眾消費品。而我國人參要麼送到藥店當藥材賣,要麼作為原料出口給其他國家來加工,嚴重製約了人參產業的發展和產品附加值的提高。
三、鄉村振興過程中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的政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民以食為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對優質農產品、優質食物的消費,毫無疑義地排在首位。在健康中國戰略下,老百姓對營養改善、健康長壽的需求日益強烈,14億人的健康長壽需求和4億中等收入群體對優質食材的追求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為此提出以下兩個發展建議:
一是把健康中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起來考慮,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第一要務,但農產品種多了會賣不出去。建議國家大力發展營養健康食品產業,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政策法規,統籌考慮科學證據和飲食文化、飲食傳統,區別對待保健食品、營養健康食品、功能性農產品,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食物營養健康產業監管政策和發展路徑,健康功效該研究的研究,該宣傳的就大力宣傳,從而用該產業的繁榮發展帶動藥食同源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功能食品原料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脫貧地區或低收入地區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出路問題。
二是在後續鄉村振興和地方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加大對優質農產品的發掘評估。從外觀形態、風味、口感、健康功效、加工適宜性、商品性等多方面進行差異化評價,弄清楚自己的產品到底好在哪裡,有什麼獨特特徵,然後建立優質農產品、營養型農產品標準體系及認證制度,通過市場營銷等多種手段,培育農產品品牌,從而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鄉村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