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脫貧,如何防「返」?

2020-12-05 手機中國網

(兩會·戰貧)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脫貧,如何防「返」?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電 題: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脫貧,如何防「返」?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中國進入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少數民族地區與邊疆地區因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薄弱、產業扶貧難度大、生態環境脆弱,其現狀及後續工作尤其值得關注。

全國兩會開幕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指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近年多個少數民族先後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這些地區按預期實現全面脫貧基本已成定局,但如何保持成果、防止返貧,成為下一階段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

——教育扶貧,提升人口素質

2019年,西藏這片中國曾經的最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現脫貧摘帽。全國政協委員、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教授圖登克珠認為,達成巨大成就絕非一蹴而就,社會面貌改善的起因源自教育逐漸普及。

他續指,因長期政策傾斜,一些西藏百姓存在對政策扶貧的依賴心理。破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題眼也應是回到教育。要鞏固成果必須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通過教育可防止相當一部分人返貧。

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長丁秀花以所在地區為例指,縱向比,怒江的教育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橫向比,本地教育起步晚、基礎差、底子薄。要想徹底擺脫貧困,必須持續提升人口素質。

——健康扶貧,解後顧之憂

基層公務員在扶貧工作時常聽到「怕病不怕窮」的抱怨,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無疑是當前攻堅的一塊硬骨頭。健康扶貧,提升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水平,保障貧困戶無後顧之憂。

近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以「嵌合型醫療聯合體」方式對接馬邊彝族自治縣,將中國頂級醫療機構的業務和管理經驗帶到少數民族地區,因地制宜地完善制度、優化流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華西以同樣的模式將管理人員和技術團隊引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幫助當地抗疫。甘孜,作為中國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藏族聚集地之一,78例確診患者全部治癒。全國人大代表、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說,把基層醫院發展成為三甲醫院,可從根本上解決偏遠百姓的看病難問題。

——易地扶貧,促東西協作

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現實情況,易地搬遷精準幫扶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百姓,開始嶄新生活。但由於集中安置區大多產業基礎薄弱、搬遷民眾文化水平較低或缺乏生存一技之長,就業成了最大的難題。丁秀花對此提出建議,以拓寬就業為目的,辦出有特點的職業教育。

2020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在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錢學明看來,讓中西部地區、尤其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承接東部地區轉移產業,不僅滿足易地搬遷後所形成的就業需求、助力脫貧攻堅,還能讓國家保留完整產業鏈、有效應對經濟風險和挑戰。

「鼓勵和支持中西部安置區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導當地用工企業開展就業培訓,幫助搬遷民眾提高生產技能。」錢學明建議。

——產業扶貧,完善造血功能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長期脫貧更應依靠產業。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自2011年起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莎車縣引導維吾爾族民眾種植葉黃素生產原料萬壽菊花。截至目前,該企業以幫助南疆6萬多戶、近20萬人擺脫了貧困。

全國人大代表、晨光集團董事長盧慶國強調,應不斷增加邊疆地區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發揮的產業帶動、產業扶貧作用不容忽視,「特別是在邊疆地區」。

豐富的旅遊資源,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產業的一大優勢。與此同時,資源利用不充分和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環境遭破壞,也是這些地區正面臨的保護與發展困境。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龔勝生今年提交了一份「關於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的提案。其中案例寫到,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布著89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其中恩施州86個特色村寨已經實現2萬餘貧困戶的穩定脫貧,人均收入高於全州平均水平。

龔勝生建議,加大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法制保護力度和財政支持,全面編制保護與發展規劃,科學劃定全國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實驗區。(完)

相關焦點

  • 邊疆民族地區文化扶貧:理論探討、政策體系及制度創新
    摘要:邊疆民族地區是脫貧攻堅工作的主戰場,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鞏固脫貧攻堅任務重。文化是邊疆民族地區發展的持久動力,文化扶貧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路徑。為實現2020年所有貧困縣脫貧摘帽目標,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邊疆民族地區需要加快推進文化扶貧工作。通過制度創新,實現文化振興,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 ——全國政協無黨派人士界委員「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是境內外思想文化交融交鋒的前沿,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主戰場。「由於邊疆地區特殊的地緣政治地位,健全和完善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抵禦境外各種惡意文化滲透、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實現邊疆穩定的現實戰略要求。」羅富和強調。
  • 白皮書:全國散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已超過3000萬
    新華網北京9月27日電(記者魏武、吳晶)國務院新聞辦27日發表的《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白皮書說,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範圍進一步擴大,目前全國散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已超過3000萬。  白皮書說,中國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現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特點。
  • 如何加強散居和城市少數民族工作
    我國的少數民族,除了大部分聚居在邊疆和民族自治地方外,還有回、滿、蒙古、苗、彝、瑤等民族約2000多萬人散居、雜居在全國的城鎮和農村。「大雜居、小聚居」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的特點。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隨著人口流動的規模和速度不斷加大,散居和城市少數民族群眾越來越多。
  • 蔡英文凱道見臺灣地區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立委"肯定
    原標題:蔡英文凱道見臺灣地區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立委"肯定華夏經緯網 2016-08-04 09:22:54華夏經緯網8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國民黨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立委」鄭天財與民進黨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立委」陳瑩,對蔡英文到凱道與臺灣地區少數民族見面表示肯定,但鄭天財質疑,蔡英文是否有把要求民進黨團審查臺灣地區少數民族轉型正義條例的訴求聽進去。
  • 人類學與「人地關係」視野裡的「邊疆」
    摘要:如何理解邊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邊疆的學術意義在於對其理解的多元性。學術意義上的邊疆和主權意義上的邊疆是建立在不同類型的人地關係上的理解。本文從多個維度來討論作為權力和作為象徵資本的邊疆,以求為探索邊疆治理的途徑提出一些設想和看法。
  • 讓群眾的脫貧步伐更穩健​ ——涇陽縣實施「雙業雙扶雙防」堅決...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如何確保群眾穩脫貧不返貧?如何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我省革命老區縣之一的涇陽縣,通過實施「雙業雙扶雙防」(產業就業、扶志扶智、防風險防返貧)精準脫貧模式,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縣產業園區(基地)、扶貧社區工廠、帶貧益貧機制實現133個行政村全覆蓋,使貧困群眾的脫貧步伐更加穩健,脫貧成果進一步鞏固,脫貧質量明顯提升。
  • 中國大地保險河北分公司:發揮保險保障功能,為防返貧搭建起放心...
    核心提示:面對如何有效解決因病因災、因意外返貧的問題和痛點,中國大地保險創新扶貧保障新模式,開發了「防返貧保險方案」,為貧困地區構築起堅實的脫貧攻堅「攔水壩」和「防火牆」,為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提供有力保障。
  • 習近平心系內蒙古草原兒女:談生態 話脫貧
    「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脫貧攻堅」「紮實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習近平始終牽掛著內蒙古2500多萬草原兒女,兩次參加審議,提出了許多希望和要求。
  • 中國最稀有的人種,人數不過幾萬,卻是中國邊疆的守護者!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都是黃種人,而且有56個民族,而其中漢族佔地最多,其他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那麼你知道嗎?在中國就有這麼一個民族,是中國本土最稀有的人種,人數不過幾萬,卻是中國邊疆的守衛者!而這個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塔吉克族,那麼這個時候就有人會問,不就是少數民族嗎?
  • 西部戰區空軍某指揮所助力邊疆少數民族群眾脫貧攻堅
    西部戰區空軍某指揮所助力邊疆少數民族群眾脫貧攻堅——戈壁灘裡蹚出致富路  穀雨時節,大漠的驕陽已有些灼人,西部戰區空軍某指揮所援建的新疆和田市吐沙拉鄉喀提其村的扶貧車間裡機器轟鳴,工人們生產的門窗等產品還來不及碼放整齊,就被裝車運走。
  • 習大大到紅太陽照邊疆的地方來啦
    在「平崗綠洲」之稱的延邊地區最大的水稻基地,習大大同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和農技人員親切攀談。「東北熟、天下足」,這片廣袤的黑土地,在鄉親們的辛勤耕耘下,為全國糧食作出了重大貢獻,東北已悄然成為我國大糧倉。望著7200公頃長勢可人的秧苗,習大大囑咐到:「中國有13億人口,要靠我們自己穩住糧食生產。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是啊,我國是個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個大問題。
  • 我國有一群白人民族,說伊朗語,發誓為祖國守好邊疆勇往直前
    中國擁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這幾千年中,多個少數民族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當中,所以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也可以看作是一個長期的民族融合史。這些年來,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遇到民族危機的時候都會出手相助,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徐睿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急需提升「軟實力」
    本報訊(記者 徐豔紅)全國政協委員徐睿霞近日提出,隨著「健康中國」不斷深入推進,人民群眾在防病、治「未病」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基層人才、綜合服務、防病機制等「軟實力」方面存在不足,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突出短板和主要矛盾。
  • 全國勞動模範蘇超為少數民族打開脫貧致富之門
    2006年至今,他從一個普通員工,逆襲成為一家擁有1.4萬餘名員工公司的人力資源部主管;他不怕苦累、不畏艱險堅持赴雲南省紅河州招工,給偏遠地區少數民族打開勞動脫貧致富的大門。蘇超獲評全國勞動模範。。赴雲南紅河州招聘少數民族同胞「蘇哥是我們寨子裡的貴人,他從不嫌棄我們,跟我們同吃同住,為我們提供了勞動致富的機會。」李山路是雲南省紅河州金平縣老集寨鄉人,2006年就到隆發公司打工。10多年間,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天的變化:從孤身一人到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不僅買了車,還在老家買了商品房。
  • 一線視角:脫貧攻堅應善於打造優勢
    怎麼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怎樣因地制宜挖掘資源潛能,曾是不少貧困地區面臨的一道難題。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精準扶貧方略指引各地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決定性成就。筆者在基層採訪中深切感到:善於打造並用好發展的優勢,正是助力脫貧攻堅和地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用好深化改革的優勢。
  • 淮安:圍繞「六個聚焦」 全力脫貧攻堅
    >begin--> 近年來,淮安市深化改革創新,圍繞「六個聚焦」,採取有力舉措開展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聚焦低收入農戶脫貧,增收保障措施落實到位。出臺《淮安市開展「防貧保」工作助推脫貧攻堅指導意見》,在全市範圍內推行防返貧保險,惠及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和臨貧易貧人群超59萬人。聚焦村級增收,統籌推進省市定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村發展。出臺《關於統籌推進省市定經濟薄弱村和面上低收入村持續增收的意見》,優化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思路,落實重點舉措。
  •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導框架
    摘要: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長期以來,由於少數民族大多地處邊疆,且人數較少。因而在內陸民眾看來,少數民族仍然是相對較神秘的一個群體。
  • 浙江推出援疆「防貧保」產品
    浙江在線12月3日訊(記者 陸樂 通訊員 葉錫挺 張世勇)脫貧摘帽後,如何防止脫貧群眾返貧?日前,浙江省援疆指揮部聯合阿克蘇地區財政局、太平洋保險阿克蘇支公司,發揮金融、保險力量,在烏什縣亞曼蘇柯爾克孜民族鄉推出「防貧保」產品。作為試點,該產品將為當地6011名群眾兜住返貧底線。試點期間,保費由援疆資金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