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 地區脫貧的最有效途徑

2020-11-28 中國經濟導報


案例一  

貴州水城縣:「三變」帶動彝寨千家農戶脫貧致富

    野玉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涉及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玉舍鎮、勺米鎮、坪寨鄉、發耳鎮、都格鎮、楊梅鄉6個鄉鎮29個村169個組,共安置1006戶4123人,項目總佔地面積300畝,分6個組團建設,總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總投資2.63億元。目前,住房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已全部具備,679戶2782人搬遷入住。
    野玉海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主要採取了「『三變』+易地扶貧搬遷」的模式。所謂「三變」,即「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這是貴州省「在三農體制機制改革方面闖出一條新路」的典範。如何將「三變」應用到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當地主要採取了五種方式:
    其一,「三變+易地扶貧搬遷+山地旅遊」。水城縣玉舍鎮海坪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由農戶將上級補助的易地扶貧搬遷資金作為股金,與野玉海管委會入股建設,按照山地旅遊度假房來打造,建成後產權歸農戶所有,由農戶居住、經營,管委會統一管理,經營收益按照投資比例分成,經營收益按照農戶佔30%、管委會佔70%的比例進行分紅。
    其二,「三變+易地扶貧搬遷+特色產業」。野玉海管委會採取「公司+集體+農戶」模式,由水城縣玉舍森林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流轉群眾土地種植特色農業產業和花奔種植,易地扶貧搬遷農戶負責勞務投入和田間管理,森林公司負責組織經營和銷售,收益用於分配到易地扶貧搬遷農戶。
    其三,「三變+易地扶貧搬遷+民族文化」。野玉海管委會採取「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出資100萬元,與海坪彝族傳承人、當地彝族同胞成立六盤水彝源文化有限公司,大力發展彝族民族文化,吸納和培養部分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從事文藝演出,負責景區彝族迎賓舞、鈴鐺舞、山歌對唱、彝家情景劇、彝家酒令、篝火晚會等民族文化活動表演,並生產、出租、出售彝族服飾和經營特色餐飲,帶動易地扶貧搬遷農戶脫貧致富。
    其四,「三變+易地扶貧搬遷+資產性收入」。安置點搬遷群眾入住後,農戶作為股東將民宿作為股本,由公司統一安排,滿足住的需求後,對剩餘房屋統一進行經營,有經營能力的搬遷群眾實行自主經營,對沒有經營能力的搬遷群眾,交由公司統一經營對經營產生的利潤進行分成。
    其五,「三變+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各安置點搬遷群眾入住後,將大幅度提高安置點的人氣,增加勞動力和發展潛力,達到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共贏的目標。野玉海管委會清理1016個崗位(包括環衛隊280個崗位,酒店餐飲240個崗位,皇家馬車隊16個崗位,觀光火車60個崗位,景區保衛120個崗位,滑雪場相關工作崗位300個),解決1006戶移民戶就業問題。

案例二

湖南醴陵市:遷出窮窩窩 踏上致富路

    搬新家啦!搬新家啦!近日,在一陣喜慶的鞭炮聲中,來自湖南省醴陵市官莊鄉的付道兵搬進了新家,一家3口人非常高興。他家的新居浦口鎮浦東商貿城集中安置小區內,明亮的窗戶在太陽下閃閃發光。付道兵家以前住在深山中,他早就想走出大山,但一直未能如願,現在好了,他不僅有了洋房,自己還當上浦東商貿城的保安,月薪拿到2000元,他滿意地說:「這個收入比以前在山上種莊稼不知要強多少倍。」在浦口鎮像付道兵一樣的易地搬遷群眾還有80餘戶,搬進了政府為他們準備的樓房中,即實現了安居夢,又走上致富的快車道,實現安居樂業兩相宜,取得這樣的效果,得益於浦口政府始終堅持搬遷和發展「兩手抓」,確保困難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三個依託」引導搬遷群眾致富

    其一,依託產業發展。該鎮在實施易地搬遷時就充分考慮到與企業、高效農業等產業發展相結合,利用產業發展帶動移民就業。如該鎮利用其電瓷、煙花產業發達,勞動力需求大,對易地對象中有勞動能力未就業的貧困戶進行集中培訓並統一安排就業,現已對接華鑫、華能、華高、浦口電瓷等電瓷企業及環球等煙花鞭炮企業,對87戶集中安置貧困戶開展務工招聘、技能培訓等活動。對有勞動力的搬遷群眾優先招聘,現已安置移民戶7戶,加快高效農業的帶動作用,目前該鎮的合作社積極與集中安置貧困戶進行對接,對其進行種養殖培訓及招工,為其提供技術、銷售及資金支持,現已有十多戶達成合作意向。切實保證移民戶搬出後有活幹、有錢賺。
    其二,依託小城鎮建設。近年來,浦口鎮加速推進小城鎮建設,努力打造「電瓷名鎮」,集中安置小區就位於該鎮新建的浦東商貿城內,是該鎮的商貿中心,該鎮緊抓集鎮發展,協調搬遷對象集中安置,極力促進搬遷對象自主就業或在商貿城內務工,找準致富門路,現這部分搬遷群眾月收入平均在2000元左右,比原來翻了兩倍多。
    其三,依託項目建設。隨著浦口各項產業項目的快速推進,就業機會層出不窮,為此該鎮要求各項目在用工的時候,在條件相同下優先考慮搬遷對象。已完成了15戶搬遷對象的工作崗位安排。

「兩個創新」穩步推進易地搬遷

    為了把易地搬遷扶貧工程建成當地政府最大的惠民工程,該鎮緊緊圍繞機制和管理兩大創新主題,不僅工程進度既快又好,而且移民戶也大大受益。首先是機制創新,對集中安置區建設實行獎懲工作制,對提前或按時保質完成工程量的,鎮政府給予承建商一定的經費給予獎勵,以激發施工隊伍建設熱情;在就業方面,為積極幫助移民戶拓展就業渠道,鎮黨委、政府鼓勵企業用工優先聘用搬遷對象。對解決搬遷對象就業比較好的企業,積極向上級爭取稅收優惠政策,按照企業吸納搬遷對象數佔企業職工數的比例返還;對有志創辦微型企業或發展種養業等的搬遷對象戶,政府積極為其協調貸款,共協調無息貸款60萬元,惠及貧困戶20戶;對「4050」人員,政府根據本人意願安排公益性崗位。目前,共安排公益性崗位12個。其次是管理創新,幫助搬遷對象戶融入當地群眾生活是生態搬遷對象後續工作中不容忽視的工作。為融洽搬遷對象戶與原住居民之間的關係,除了在就醫、就學、就業等方面一視同仁外,還採取一名幹部幫一戶、一戶群眾帶一戶的「幫帶」方式,讓搬遷群眾儘快融入到當地群眾的生活中。同時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帶動搬遷對象戶融入該鎮,如2016年該鎮舉辦第一屆農民文化藝術節,讓搬遷對象與本地住戶找到共同娛樂的方式,增進了相互之間的情誼。

案例三

陝西白河縣:山上建園區 山下建社區 農民變工人

    陝西省白河縣倉上鎮天寶村距縣城80公裡,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442戶1885人。境內山大、溝深、坡陡,自然條件較差、經濟發展滯後。白河縣委、縣政府以易地扶貧搬遷為契機,把山上農戶遷移到山下建設農村社區,土地流轉給企業建成農業園區,通過企業用工解決農民穩定收入來源,逐漸形成了「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變居民,居民就地當工人」的「天寶模式」。目前,天寶產業園區已發展成為以農業種植、畜禽養殖、農產品加工銷售、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常年吸收150餘人就地就業,現已精準帶動83戶350餘人的貧困戶發展產業,通過土地流轉、進園區務工、回收農產品等幫扶措施,實現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2017年園區被政府作為航母型現代農業園區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園區現已初步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良好態勢。如何令「天寶模式」發揮它的作用,天寶村對山上、山下、居民三部分做出了如下變化:
    
山上:土地流轉,建設現代農業園區

    白河縣倉上鎮天寶村三組共有89戶351人。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立地條件差、經濟發展慢,大量勞力外出,很多土地撂荒棄種,山上群眾迫切盼望改變生存條件。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縣民營企業興達公司將天寶村三組山上土地整塊流轉過來實行統一規模經營,同時在山下裴家村建立農村社區,集中安置山上群眾,這樣既能解決老百姓生產生活的環境,又能實現企業在農村創業夢想。
    其一,堅持整組推進,連片流轉山林資源。天寶村三組共有掛牌山地6000畝,包括耕地、林地、菜園、宅基地等,經濟效益較為低下,興達公司經過徵求所有農戶意見並達成協議後,將這些效益較低的山林一次性連片流轉過來。並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要求,依託土地整理、水保治理等項目補助,對流轉土地進行開發整理,修建水平石坎梯地。目前,流轉土地及耕地6008畝,整理土地2000畝。
    其二,堅持高點起步,科學規劃綜合發展。完成土地流轉後,興達公司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對6000畝山地資源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充分考慮當地自然資源、市場營銷、科技示範等多重因素後,編制《天寶村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園規劃》。縣委、縣政府還制定出詳盡的《試點工作方案》,制定工作措施、落實工作責任,保證規劃藍圖的順利實施。目前,園區已建成畜牧養殖示範區、林業產業示範區、設施農業示範區和中藥材示範區等功能區和中型沼氣工程。註冊「綠華天寶」商標,有5個農產品獲得無公害認證,所產的雞蛋檢測到硒含量達到15.3ug/100g,蔬菜、小雜糧等農產品也檢測出富含硒元素,園區生產的農產品都屬於富硒農產品,並建立了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力度,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園區綜合效益。加大農業新技術和新成果的研發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園區現已成立了專家大院,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學院、安康市農科所等科研單位籤訂了科研戰略協議,集群研發富硒蔬菜、富硒葵花油、富硒雜糧、富硒雞蛋、甜杆酒等農產品,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綜合效益。
    其三,堅持企業運作,迅速組織園區建設。興達公司組建了由公司控股、農戶參股的天寶農業開發公司,專門負責山上現代農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工作。根據園區總體建設規劃,按照「企業化經營、公司化生產」的方式,用工業的理念建設農業園區,以市場的理念經營農業園區,成立了種植業工作組、養殖業工作組,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著力推進項目區域化、品種市場化、數量專業化、產品品牌化,探索山地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子。目前,按照「豬——沼——園」的循環農業建設思路,建設設施大棚200畝,種植各類雜糧、油料作物600畝,茶葉200畝,水果300畝,培育木瓜、銀杏、三紅紫薇等園林苗木800畝,建設標準化豬舍6800平方米,雞舍1200平方米,存欄種豬130頭,育肥豬800餘頭,仔豬300餘頭,養殖烏雞5000羽,蛋雞20000羽。
    其四,堅持集群式發展理念,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園區按照現代農業多產融合、「接二連三」的集群式發展理念,依託一產、帶動二產、促進三產,現已建設白河「三苦精神」展覽館2000平方米、「天寶閣」兩座350平方米,建設遊客接待中心7000平方米,2016年8月1日「大地藝術,梯彩天寶」正式開園,日接待能力達150人次,2016年接待遊客突破10萬人次,園區年產值達到7235萬元。園區把加快發展休閒旅遊作為經濟新的增長點,依託生態優勢,促進園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著力推動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有效激發三產後發優勢,努力實現突破發展。
    
山下:移民搬遷,組建農村生態社區

    山地資源統一流轉後,縣委、縣政府結合陝南移民搬遷政策,組織興達公司在位於山腳下的裴家村二組徵用河灘地作為社區建設用地,建設裴家社區。裴家社區是白河縣規劃的移民搬遷35個社區其中之一,分為三期,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計劃安置500戶2500人。社區一期工程已完成入住,二期工程全面竣工,2017年年底能夠入住,三期工程正在建設中。現已安置319戶1588人,其中,常住245戶948人。由政府負責總體規劃,協調徵地拆遷,捆綁部門項目資金,配套建設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學校、幼兒園、路橋、水電、排汙、硬化、亮化、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興達公司負責投資徵地拆遷、建房的資金墊付,實施項目建設工程,剔除政府項目投資後,以成本價安排給遷移農戶。社區一期工程佔地40畝,規劃建設小高層住宅樓200套1000人,戶型90~120平方米不等,以滿足不同類型的搬遷群眾。
    在社區管理上,裴家社區實行「以房管人」的戶口登記制,凡是搬進裴家社區的群眾,由當地派出所按實有人口、實有住所登記後,頒發一本居住薄,居住薄上明確原籍和現址的管理權利和義務,按照「社區管理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要求,劃分兩地管理職責,落實管理義務,以「人」為主的服務事項歸社區管理,以「地」為主的服務事項歸天寶村管理。同時,將新建的社區從原裴家村中分離出來,隸屬鎮黨委、政府直接管理。社區成立黨支部、居委會、監委會三套領導班子和社區物業公司,堅持以社區服務中心為陣地,以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求為導向,以解決社區群眾的現實問題為目的,為其提供教育培訓、信息諮詢、生產生活、醫療健康、證件代辦、文體休閒、矛盾調處等各項管理服務。

農民:就地務工,增收致富

    公司返聘農民回園區從事修田造地、畜牧養殖、苗木培育、新型農作物種植等農業生產工作,公司年支付農民工資400萬元,人均月收入達到2500多元,年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成為公司管理和技術人員後,年收入可達5萬元以上,村民們由種田農民變為了產業工人。除此之外,興達公司組織青壯年勞力和有一定技能的進入興達公司汽車生產、房產開發、農業產業等諸多領域,返聘他們為技術產業工人。目前,轉為興達公司的技術產業工人有200餘人,轉為天寶農業開發公司的產業工人有150餘人,他們由農民變為了企業和園區的產業工人,實現了「既沒失業又沒失地」的願望。
    目前,天寶現已初步形成了「園區+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園區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模式。實現了移民搬遷與產業建設協調發展,工商資本與農業資源融合,項目建設與企業經營的對接,有效的破解了「錢從那裡來、人往那裡去、土地怎麼辦」三大難題,為陝南山區發展探索出了「搬的出、穩得住、能致富」新路子。白河縣按照天寶模式的發展思路,圍繞木瓜、茶葉、黃姜、烤菸等特色產業,全縣培育打造了4個省級、16個市級、36個縣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培育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200多個。可以說,天寶模式的成功探索,對白河縣推進現代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案例四

四川巴中市: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戶持續受益

    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屬於秦巴山區連片扶貧地區。精準識別出貧困村119個、貧困人口22514戶80585人,其中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9030戶33171人,佔41.2%。觀音井鎮萬壽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距鎮政府7公裡,距城區31公裡,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442戶162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1戶338人(易地扶貧搬遷44戶178人)。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中,萬壽村注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後續產業發展,引進巴中市三棵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企業帶動脫貧致富。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盤活資源、布局產業、促進群眾脫貧致富的系統性工程來籌謀,以產業就業確保安置對象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2016年,該村人均純收入6780元,成功實現貧困村退出。企業如何在貧困村搬遷、致富的過程中起到作用,萬壽村在以下五個方面給出了答案。
    ——引進企業,發展鄉村旅遊。巴中市三棵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養殖、加工、銷售及農機技術推廣服務和農業旅遊開發為一體的龍頭企業。該公司依託安置點,對全村地形地貌進行科學規劃,圍繞生態康養旅遊品牌,堅持農旅結合的方式,打破村組行政界限,成片規劃,連片建設,以萬壽湖為核心的觀光休息景區、牛羊養殖場基地和以蘆筍為特色的果蔬種植園區,圍繞「壽」文化,建設集生態水產、畜禽養殖、特色水果種植及養生、水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型鄉村旅遊度假觀光體,努力建設萬壽養生谷國家AAAA旅遊風景區。
    ——依託企業,發展產業就業。該公司投資5800萬元,流轉萬壽、鳳儀、觀音庵、樓房四個村土地3200畝,改造萬壽湖620畝,新建環湖步遊道2.5公裡,發展稻魚共生產業580畝,種植蘆筍1000餘畝,新建年出欄300頭肉牛、1000隻山羊的養殖場1個和貧困戶代養牛羊圈舍27處,帶動4個村62戶貧困戶標準化代養牛羊,發展農家樂5家。目前,園區內共安排貧困戶32戶117人務工,其中易地扶貧搬遷群眾21戶78人,戶均年增收4100元。
    ——農企結合,完善利益聯結。始終著眼確保貧困戶持續受益,切實從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入手,強化產業脫貧機制保障。
    一是探索「三雙」利益聯結機制。公司成立萬壽養殖專業合作社,採取「雙保底雙優先雙返利」的「三雙」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跟著看、跟著幹、共同富」,助農增收效果顯著。「雙保底」土地入股分紅,農戶將土地入股到種植合作社,按照每畝600元租金保底,投產後按總收益的10%土地入股分紅;「雙優先」:優先租地就業,優先租用4個村貧困戶的土地720畝發展產業,優先安排貧困戶在園區務工;「雙返利」:代養牛羊返利,採取統一建設圈舍、統一提供牛羊、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提供技術、統一提供防疫「五統一」模式,帶動4個村62戶有一定技能的貧困戶代養牛羊,並統一回收,養牛勞務分利500元/頭,養羊80元/只,進行收益分利,貧困戶代養一頭牛可實現收入1000元以上,代養一隻羊可實現收入150元以上。
    二是探索「股權量化」分紅利益聯結機制。公司入股村兩委領辦的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通過「公司+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農戶」合作方式,實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盤活集體房屋、土地塘庫等資產資源,按照股份進行利益分配。在萬壽村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按照「一清二固三制四流程」工作機制,界定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成員1775人,共量化資產768萬元,按每股1000元計算,總股本7680股,每個貧困人口為4.77股。2016年,萬壽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43775元,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分紅17375元、養殖專業合作社分紅9400元、塘庫堰發包收入1100元、房屋租賃收入6000元。
    ——農企聯合,拓寬增收渠道。三棵松公司出資124萬元,村集體出資100萬元共同組建巴中市恩陽區觀音井鎮萬壽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吸納該村農戶442戶1623人(貧困戶56戶222人)入社,修建辦公用房、廠房610平方米,購買農機服務設備32臺(套),開展機耕、機播、機插、機防、機收、機烘等農機社會化服務及承接政府購買服務。合作社實行股份合作制,公司佔55.4%的股份,村集體佔44.6%的股份。村集體將收益按「235」的比例分配給村集體、貧困戶、一般農戶,公司將所得收益的20%作為幫扶資金分配給貧困戶。2016年公司收入30.16萬元,村集體年收入2.69萬元,貧困戶年人均分紅330元,一般農戶年人均分紅48元。
    ——讓利惠民,助農節支增源。公司本著「保本微利、讓利離民」原則,通過比選參與該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建設在周邊村組房屋主體價格均在850元/平方米以上情況下,嚴格控制該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
房屋主體價格800元/平方米以內,舊房維修價格控制在180元/平方米以內,為老百姓讓利212500元,平均每戶讓利5180元,讓易地搬遷群眾自籌資金少,有寬裕的資金添置家具、購買電器等家庭生活必備品,切實解決了貧困戶住房問題,避免貧困戶因建房而舉債再次返貧。

案例五

雲南富寧縣:圍繞集鎮抓搬遷 發展產業促脫貧

    那能鄉位於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東北部,距縣城86公裡,轄8個村委會135個村小組4331戶20297人,其中貧困行政村4個,貧困戶1011戶4149人,貧困發生率13.77%。2016年,為切實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那能鄉緊緊抓住國家和省、州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重大歷史機遇,黨建引領,圍繞集鎮狠抓貧困戶的易地扶貧搬遷;圍繞搬遷群眾的增收全力發展產業,助力群眾創收致富;圍繞搬遷群眾的自我管理與社區管理,發展居民福利,加強生活保障。依靠這三個圍繞,那能鄉成功地走出了一條「黨建+易地扶貧搬遷+集鎮開發建設+產業發展扶貧」的路子。

圍繞集鎮,狠抓搬遷

    2016年,省、州下達富寧縣那能鄉易地扶貧搬遷的任務是130戶542人。經過深入調研和廣泛論證,並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後,那能鄉決定圍繞集鎮總體規劃,以集鎮原住宅區為軸心,分為丁吉、春天、福盈3個安置點來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作,確保新的安置小區建成後與原有街道形成一個整體,完成搬遷安置任務的同時拓展集鎮規模。通過一年努力,那能鄉完成統規統建安置房96套8640平方米,統規自建安置房50幢14000平方米配套建設相關基礎實施,搬遷不但改善了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也大幅度提升了集鎮的人居環境,實現了易地扶貧搬遷與集鎮開發建設的「雙贏」。

圍繞增收,培育產業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穩得住並逐步走上致富路才是關鍵所在。為此,那能鄉制定了《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規劃(2016年-2020年)》,做到因戶因人制定產業幫扶措施,引導和扶持搬遷群眾從事種養殖業、建築業、貨運等行業,確保貧困戶搬得出、有事做、能發展。
    ——大力實施「千畝桔園」建設。根據產業發展規劃,經過深入調研,結合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那能鄉提出了「千畝桔繞鎮,老區美如畫」的環境設計,確定了到2020年圍繞集鎮建設1500畝砂糖桔基地的產業發展目標。目前,引進廣西荔浦砂糖桔種植協會成立了富寧富盛農業開發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投資400萬元建成了425畝的砂糖桔產業扶貧示範基地,2018年公司計劃發展600畝,帶動周邊群眾發展500畝,全面建成砂糖桔種植示範基地,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基地全部建成後,每年搬遷群眾就近到基地進行除草、施肥、打藥、剪枝等務工,戶均可增收10000元以上。
    ——大力推進「百戶入社」工程。利用集鎮周邊上規模、運行好、有前景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扶貧資金注入、土地流轉入股、到合作社務工等方式引導搬遷群眾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努力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全覆蓋」。目前,搬遷群眾中已有38戶加入了天合養牛專業合作社,有19戶加入了玉弄芒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年戶均分紅在2000元以上。
    ——大力開展「百人輸出」行動。通過勞務輸出公司加強與廣西、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用工企業的對接,根據用工需求,全面開展搬遷群眾家庭勞動力的勞動技能培訓,有序組織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目前,已組織開展培訓4期380餘人次,有序組織勞務輸出160餘人,基本實現了戶均有1人穩定在沿海發達地區務工,每年每人可帶回現金15000元以上。
    ——大力建設「百畝菌子」種植示範基地。根據全鄉產業發展布局,採取「飛地」發展模式,在氣候適宜的六溫、那拉村委會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貸款入股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方式,大力發展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種植。目前,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發展黑木耳種植136畝,其中有17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採取「飛地」模式進行試驗種植,共種植34畝,為貧困群眾增加收入6.8萬元,戶均增收4000元。在此基礎上,2018年計劃拓展易地扶貧搬遷飛地發展規模,建設「百畝菌子」示範基地,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戶均種植食用菌1畝以上,增收超過5000元。

圍繞管理,強化保障

    為了幫助搬遷到集鎮的貧困群眾徹底改變原有的生產生活習俗,提升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針對搬遷群眾在集鎮無地可耕的實際,那能鄉積極探索安置小區社區化管理,由搬遷群眾自發組織,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產生管理委員會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員3人,由管理委員會收費管理有償服務,全面負責整個小區留守老人、留守兒童,以及其他家庭事務的管理,讓具備勞力的青壯年解除後顧之憂,放心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同時,針對小區生產生活用水用電,以及環境衛生的管理,全部由管委會實行統一收費管理,確保整個小區生產生活井然有序,環境衛生乾淨整潔。針對搬遷群眾適齡青少年,全面落實教育扶貧工程,加大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力度,有效阻隔貧困的代際傳遞。並將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進行兜底保障,切實解決群眾後顧之憂。2016年,那能鄉通過「黨建引領+易地扶貧搬遷+集鎮開發建設+產業發展扶貧」推動,集鎮規模不斷擴大,搬遷群眾信心十足,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一河兩岸柳,五道十裡花,千畝桔繞鎮,老區美如畫」的那能集鎮已具雛形,針對搬遷群眾的產業扶貧如火如荼,搬遷群眾正在邁向幸福美滿的康莊大道。

案例六

河南淅川縣:黨員示範幫帶 香菇助力脫貧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滔河鄉是一個集山區、庫區、邊緣區為一體的重點貧困鄉鎮。全鄉易地扶貧搬遷對象539戶2341人。2016年在該鄉新集鎮安置點安置搬遷群眾310戶1413人。
    滔河鄉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嚴格按照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決策要求和項目管理規定,通過前期謀劃產業,制定搬遷方案和建房計劃,通過資金結合、技術培訓等方式加大後期扶持,定點幫扶搬遷群眾走上致富路。
    圍繞幫扶搬遷群眾脫貧,滔河鄉按照「長抓林果短抓菌,藕藥養殖齊跟進」,促進就業保脫貧的產業發展思路,積極創新,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依靠2016年招商引資的淅川縣綠地農業發展公司建設食用菌孵化園項目,採取公司與政府、貧困戶「三合同四協議」辦法,多措施助推貧困戶增收。首先是大力推行「1+10」黨員示範幫帶工程。每10戶貧困戶確定一名黨員幹部入園幫帶脫貧,政府利用黨群扶貧+小額信貸,給貧困戶提供全貼息貸款,貧困戶自己種植管理,收入歸貧困戶。與此同時採取代種代養。貧困戶利用到戶增收資金與公司籤訂代種代養合作種植,參股分紅,合作經營。除此之外實行「資金託管+就業」模式,貧困戶把發展資金交於孵化園託管,商定利益分成,並優先參與孵化園務工,獲得就業工資收入。目前已建設香菇大棚560個,為安置區310戶貧困戶提供幫帶服務,共吸納80餘人就業,入園貧困戶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2017年輻射帶動全鄉640餘戶貧困戶發展食用菌,助推了精準脫貧步伐,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快致富」的目標。
    (以上稿件由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李楊、程暉、吳承坤、苟俊、李平貴、劉穎、黃金全、實習生原玉瑩、劉傳採訪報導)
 


案例七

山西靈丘縣:今日扶貧安置點 明天鄉村俱樂部

    地處山西省靈丘縣西大門的東河南鎮是一個人口大鎮,也是經濟重鎮,全鎮轄28個行政村,65個自然村,共有10647戶32154口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52戶3405人。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東河南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一系列決策部署,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打贏全鎮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統籌謀劃,精準施策,全力推進落實。2017年以來,全鎮共實施了3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程,其中佔地面積50畝新建磚混結構二層樓及平房87套,建築面積5300平米,總投資1791.5萬元的小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已部分入住。

同心同向搬「窮窩」

    扶貧工作中,精準定位確認扶貧對象是首要任務。小寨安置點重點是整村搬遷距小寨8裡地的含水自然村87戶227名貧困人口。含水村地處小寨村西南的山溝裡,明代建村,歷代農耕,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民住房簡陋,是全鎮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之地,公共基礎設施落後,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嚴重製約。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東河南鎮黨委、政府多次走訪調研,綜合考量確定把這些居住條件惡劣、生產生活條件落後的含水自然村作為重點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實施易地搬遷,徹底改善200多名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不過說起搬遷工作,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還是很重要的。俗話說「住過的坡不嫌陡」,鎮村幹部開始動員含水村搬遷時,撞了一頭灰,群眾大都有牴觸情緒,不願往出搬。經過多次挨家挨戶做工作,終於說服了一部分群眾,但仍有個別人顧慮重重,認為搬出去能穩得住、能致富嗎?針對這種狀況,鎮黨委、政府帶領村幹部和群眾代表赴陽高、天鎮、內蒙等地外出參觀,用直觀的方法說服群眾,使他們更新觀念,放下包袱,最終消除了顧慮,幹部群眾達成一致意見,87戶貧困戶摁下了87個手印,籤訂了87份協議,項目順利奠基開工。

精心謀劃建新村

    扶貧工作在規劃設計上還需要高點定位。小寨安置點地處平型關紅色旅遊景區,當地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對安置點進行整體詳細規劃,編制了村莊布局、房屋結構、紅色景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等規劃,使安置點起點高、立意高,成為一處貨真價實的美麗宜居宜業宜遊村莊。
    當地在房屋結構上還實施了「雙色」融合的理念。古色的磚混結構兩層樓,黃土高原特有的窯洞式窗戶,不僅保留了山區傳統的居民特色,更重要的是融匯了作為老區人民獨有的紅色理念,室內有客廳、衛生間、餐廳、廚房,裝修具有現代化氣息,在85套房屋中,有商鋪40套,配套建設紅色景觀及群眾劇院、農家客棧等。
    另外,安置點在功能配套上力求完備。按照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完善的要求,不斷加大投入,完善了供水、供電、教育、醫療等服務設施,建有廣場、汙水管道、天然氣、寬帶、太陽能路燈、無牆博物館、紅色景觀等,打造集紅色旅遊、非遺傳承、農耕文化為一體的旅遊景區。

產業帶動拔「窮根」

    小寨安置點建成後,搬遷含水自然村村民將搬遷入住,為了讓世代子孫永遠知道他們是含水村的根祖,根據搬遷群眾的意願,將安置點命名為「含水人家」。
    搬遷不僅為老百姓高標準規劃「房子」,更重要的是長遠規劃「日子」。當地通過做大養牛業帶動脫貧。早在兩年前,小寨村由致富帶頭人韓志牽頭,成立了德盛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設了生態養殖基地,採取「合作社+基地+搬遷群眾」的運作方式,優先吸收「含水人家」的搬遷群眾加入,通過資產收益或在合作社打工等方式獲取收益,該產業項目帶動「含水人家」87戶每戶年增收1000元。另外,當地還做強三產,發展旅遊業保脫貧。一直以來,原在含水小山村居住群眾的生活,在主要依靠傳統種植收入的同時也小打小鬧靠零散養殖支撐著全家的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日子一直較為拮据。搬遷新居後,瞄準平型關紅色旅遊景區客流量大,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市場需求,小寨扶貧安置點建成沿街商鋪40餘套,配套建設紅色景觀及群眾劇院、農家客棧。村民既可參與景區服務,增加工資性收入,也可通過發展農家客棧增加財產性收入,預計兩項收入人均年增收5000餘元。
    除此之外,小寨村還做實生態產業開發建設舊村莊促脫貧。將搬遷村含水原來的1000畝耕地流轉給農業公司,發展有機種植業;依託太行山綠化工程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對4000畝荒山進行綠化,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參與植樹造林、生態管護;緊緊抓住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機遇,對不適宜種植的800畝耕地實施退耕還林,為原土地承包人發放每畝90元的補貼。最終實現產業帶動、旅遊扶貧、荒山綠化、退耕還林「四個全覆蓋」。

黨建引領奔小康

    易地扶貧搬遷的最終目的是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為了讓搬遷群眾能致富,當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採取「支部帶農戶、黨員聯農戶」模式,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全鎮13個村黨支部以集體經濟的形式在安置點新建16套商鋪,結合實際辦起了「紅色留念」「玫瑰緣」「蕎這一家子」等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一條街。通過「5+4+1」利益分配模式(5份留給村集體,4份分給村內貧困戶,1份讓給搬遷群眾),每個村黨支部在帶動本村貧困戶的同時,再帶動安置點1戶貧困戶;對無勞動能力或缺乏經營能力的搬遷群眾,組建「黨員幫扶團」採取「N+1」模式帶動脫貧。(「N」是指經濟基礎強、經營能力強的若干黨員,「1」是1戶搬遷群眾)黨員根據各自情況,出錢出力,利用搬遷群眾的搬遷房經營農家樂,實現等額分紅,保底增收。

案例八

江西石城縣:黨和政府交鑰匙 貧困群眾進城「圓夢」    

    為切實幫助居住在「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區域的貧困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江西省石城縣因地制宜堅持以集中安置為主、分散安置為輔,逐步引導移民貧困群眾搬遷到縣城工業園區、鄉鎮圩鎮集中安置。特別是堅持後續產業前置化工作思路,集中全縣力量打造銅鑼灣搬遷安置點,通過「以產帶遷、以產促搬」的理念幫助移民貧困群眾圓「進城進園」夢。
「銅鑼灣」搬遷安置點規劃總用地面積130畝,總投資約2.5億元,可安置移民戶約606戶2800餘人。截至2017年9月底,該項目一期360套安置房主體已竣工,其中160套進入裝修階段,二期246套安置房也已全部開工,年底前可全面完成主體工程,確保有勞動能力、有進城意願的600餘戶建檔立卡移民貧困戶能如期搬遷入住。
    其一,完善配套設施,滿足移民戶基本生活需求。當地統籌整合易地搬遷專項資金和交通道路項目資金,新建硬化小區出口直通206國道道路,並沿小區古樟河建設24米寬古樟大道,同步建設沿河景觀,美化移民戶居住生活環境。合理安排易地扶貧搬遷專項資金,在小區內配套建設幼兒園、小學、社區醫院及綜合商業廣場,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教師、醫護專業技術人員和商家入駐。同時統籌考慮各方因素,科學確定小區選址,切實幫助移民戶解決就近就學、就醫、娛樂問題。銅鑼灣小區地理位置緊靠縣職業技術學校,緊鄰縣人民醫院,緊毗城市商業中心。
    其二,健全保障機制,保證移民戶基本生活水平。按照「覆蓋全面、救急解難、託底有力、持續發展」原則,石城縣將保障政策向貧困戶疊加,將真正困難的移民家庭納入民政兜底保障範圍,實現應保盡保、應扶盡扶。當地努力提高兜底保障水平,保證移民戶最低生活水平,目前,石城縣民政低保標準為305元/月/人。推行「3+1+X」家庭醫生籤約服務(「3」指縣鄉村三級醫生,「1」指1名幫扶幹部,「X」指若干戶貧困戶),定期對貧困家庭的就醫情況和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進行隨訪跟蹤,強化日常保健與服務。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醫療大病保險+大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醫療救助+救急難」五道健康保障線,落實「一站式」同步結算機制與「先診療、後付費」政策,大幅降低建檔立卡貧困戶醫療支出,確保貧困人口大病醫療自負費用比例控制在10%以內。完善教育教學資助體系,建立建檔立卡移民貧困戶在校子女臺帳,確保精準教育資助。充分利用「石城教育慈善專戶平臺」,對建檔立卡移民貧困戶中的單親家庭兒童、殘疾兒童、父母雙亡兒童等特殊困境兒童實施兜底保學計劃,減免一切教育教學費用,確保不出現因貧輟學、失學現象。緊抓全面教育信息化建設契機,在小區內的幼兒園和小學配備遠程教育設備實現信息化教學,在家門口低成本接受優質教育。
    其三,強化產業幫扶,保障移民戶基本生活支出。銅鑼灣小區緊靠古樟工業園,園區內目前有近百家企業,用工總規模約達10000人。為此,石城縣出臺了《就業扶貧項目實施方案》和《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勞動力培訓工作方案》,通過加大對移民貧困對象的技能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提供免費職業介紹、貼息創業擔保貸款等方式,提升移民貧困戶就業創業技能,拓寬移民貧困戶就業創業渠道,確保每戶移民貧困戶至少有1人以上通過就業創業增收。今年以來,該縣已舉辦2期移民貧困戶勞動力技能培訓班,培訓239人次,32名移民貧困子女享受「雨露計劃」補助,公益性崗位安置24人,300人通過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穩定增收,月工資約1800~2200元。此外,石城縣還採取「企業+銀行+貧困戶」模式,以政府控股的贛江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依託,引導全縣1萬餘戶有發展產業意願的貧困戶每戶向贛州銀行貸款2.05萬元,投入縣級統籌的生態農業項目,每戶貧困戶每年獲取固定收益1230元,其中移民貧困戶545戶。依託豐富的光照資源,做大光伏扶貧產業,與蘇州協鑫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資4.5億元建設60MW地面集中式光伏發電站,覆蓋帶動全縣29個貧困村2525戶貧困戶受益;利用贛江源農發公司平臺,投資3.96億元建設88個共計56.54MW村級光伏電站,帶動非貧困村9772戶貧困戶受益,共建企業按戶均不低於3000元/年的標準,將受益資金劃入村集體經濟,統籌用於公益性崗位安置等。目前兩個項目均已順利併網發電,受益移民貧困戶600餘戶。

案例九

安徽潛山縣:扶貧驛站助力搬遷群眾穩定脫貧    

   安徽省潛山縣水吼鎮下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選址在水吼集鎮區,2017年4月開工建設,8月底完成主體工程。該項目用地約6000平方米,總投資約1200萬元,建設安置住房51套,建築面積為4992.04平方米,安置點小區配套建設水泥道路、路燈、綠化、雨汙水管網等設施,對接共享集鎮區文化廣場、中心學校、商貿超市、幼兒園、派出所、醫院等和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對象涉及鎮內割肚、天堂等10個村,共搬遷51戶199人,目前已全部搬遷入住。為了既解決住房保障問題,又解決搬遷後續發展問題,該鎮以建設扶貧驛站助力穩定脫貧,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逐步能致富」。
    一是把扶貧驛站建到「點」。水吼鎮是貧困山區鄉鎮,勞務輸出是農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還有一部分貧困群眾,或因自身身體素質較差,或因缺少一技之長,還有的家中病人需要照料、老人需要贍養、小孩需要陪讀,無法轉移就業。針對這一實際情況,該鎮把幫扶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業作為就業脫貧的主攻方向,在下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規劃建設的同時,統籌考慮扶貧驛站等就業載體建設,為搬遷點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提供保障,促進貧困群眾安居、樂業同步。
    二是把就業服務送到「戶」。扶貧驛站的入駐項目直接決定貧困勞動者就業穩定性和脫貧增收可持續性。該鎮精心物色群眾參與基礎廣泛、產品銷售渠道成熟的項目入駐驛站。現該扶貧驛站入駐兩家扶貧車間(銘晟服飾扶貧車間、甬安雨具扶貧車同),主要提供服裝加工等崗位,工種相對簡單易學、稍加培訓就能上崗,非常適合留守貧困家庭婦女就近就業。目前,兩家扶貧車間共解決就業47人,其中貧困群眾19人,每人月均可實現1500~3000元工資收入,實現「一人就業、一戶脫貧」。
    三是把政策支持定到「人」。水吼鎮根據搬遷群眾已搬遷入住的實際,搭建搬遷對象與扶貧車間對接平臺,組織專門面對易地扶貧搬遷點貧困群眾的專場宣傳招聘會,幫助有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選擇合適的就業崗位,共有20餘人達成就業意向。貧困群眾參加驛站組織的技能脫貧培訓,給予交通、生活、住宿補助;驛站吸納貧困勞動者就業,按照每位貧困人員每月100元補助,對扶貧車間按每人800元給予補助;對創辦扶貧車間的創業者,優先安排創業擔保貸款和「1+1+N」模式扶貧小額信貸,縣財政貼息在抓好扶貧驛站建設的同時,水吼鎮還將通過開發部分公益性崗位、推薦有條件的搬遷對象外出務工等方式,解決搬遷對象的多元化就業需求,努力通過就業增加搬遷對象收入,讓下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真正成為搬遷對宜居宜業的幸福家園。    

(以上稿件由中國經濟導報李楊 程暉 王佔 海胡應翔 張莉莉 實習生原玉瑩 劉傳採訪報導)
 

相關焦點

  • 【專題】易地扶貧搬遷何以成為脫貧攻堅標誌性工程?——專訪國家發...
    童章舜表示,「多年實踐證明,由於生產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就地扶貧措施成效不顯著,易地扶貧搬遷已成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擺脫貧困的最有效途徑。」2019年底,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全面排查時,入戶走訪的782戶建檔立卡搬遷戶中,752戶已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 跨出深山去 幸福萬年長——銅仁市易地扶貧搬遷綜述
    「十三五」以來,銅仁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重中之重,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全市共有64710戶293569人喻倩一樣,搬出大山「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松桃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團山安置點。
  • 少數民族與邊疆地區脫貧,如何防「返」?
    少數民族地區與邊疆地區因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薄弱、產業扶貧難度大、生態環境脆弱,其現狀及後續工作尤其值得關注。全國兩會開幕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指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近年多個少數民族先後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 遷新居 立新業 展新顏 山西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移民搬遷好,復墾生態美。」「治山治坡斷窮根,復地復綠變美景。」6月15日,我省易地扶貧搬遷拆除復墾現場推進會在呂梁市臨縣召開,來自全省各地的代表實地觀摩了靳家裡村、沙坡底村、多士村和周會村的拆除復墾現場,紛紛對臨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給予稱讚。  易地扶貧搬遷是攻堅深度貧困的超常舉措,事關脫貧進度和脫貧成色。
  • 南陽易地扶貧搬遷幸福樣本之六——淅川:搬出深山窩 幸福萬年長
    「現在不僅住上了新房,還有了工作,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近日,淅川縣盛灣鎮盛和社區內,搬遷戶張鋒聊起現在的生活,喜悅之情溢於言表。3年時間裡,淅川縣共有19813人像張鋒一樣,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紅利,住進了舒適的樓房,謀得一份滿意的工作。他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以前覺得連滿足基本的溫飽都是奢望,現在正實現跨越奔小康的巨大變化。
  • 新疆達裡雅布依村易地扶貧搬遷奔向小康生活——塔克拉瑪幹腹地矗...
    從原始到現代,仿佛發生在一夜之間;易地搬遷,讓這裡的人們過上了「從來沒想過」的生活。搬遷前,300多戶村民在新疆于田縣城以北250公裡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世代沿河而居。但荒漠化讓克裡雅河逐漸乾涸,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現實問題愈發突出。僅僅在幾年前,這裡80%的人們還處於貧困線以下,過著缺水、少電、不通電話的生活。
  • 廣安鄰水:奮力書寫「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答卷
    十三五期間,鄰水縣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並進,從「搬遷怎麼推」、「搬遷哪些人」、「搬到哪裡去」、「搬後怎麼辦」四個方面,系統謀劃、精準推進,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拼搏精神,走出一條易地扶貧搬遷的鄰水新路。搬遷怎麼推?
  • 國家發改委:易地扶貧搬遷人口達1000萬,世界史上空前未有
    12月3日,國新辦舉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扶貧搬遷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手段、根本性措施。新時期的易地扶貧搬遷叫做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這是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主要表現在四方面:一是搬遷的規模前所未有。這次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是1000萬人,要在五年內完成,規模之大、時間之緊前所未有。世界上超過千萬人口的國家也只有80多個,現在完成了這項工程,就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
  • 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公布 陝西72個縣區、集體...
    《關於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於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對全國「十三五」時期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搬遷工作擔當有為集體、美麗搬遷安置區、奮進易地搬遷幹部和勵志易地搬遷群眾等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予以集中通報
  • 科技扶貧與生態系統服務提升融合的機制與實現途徑
    梳理總結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生態治理與科技扶貧的重要探索與實踐經驗,剖析當前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科技扶貧與生態系統服務提升融合的機制與實現途徑,對脫貧地區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以及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 精準扶貧的普格收官答卷:脫貧攻堅的「普格戰法」
    普格縣基礎薄弱、產業疲軟、生態脆弱、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涼山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共有貧困村10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382戶68020人,貧困發生率37.34%。是影響涼山、四川乃至中國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控制性因素之一。
  • 易地扶貧搬遷如何精準?國務院扶貧辦:3個環節完成對象精準識別
    在回應如何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何精準識別認定時,國務院扶貧辦規劃財務司司長黃豔表示,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精準識別,是搬遷工作的關鍵環節,五年來全國共有96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了搬遷,到2019年底,有920萬已經實現了脫貧,今年剩下的40萬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已經解決了,目前正在履行退出程序。
  • 國家發改委通報「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 甘南州2集體3個人...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宣傳推介各地區各部門「十三五」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基層搬遷幹部的典型事跡和貧困搬遷群眾艱苦奮鬥光榮脫貧的感人故事,國家發改委商有關省份易地扶貧搬遷主管部門擇優遴選了一批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包括:100個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200個搬遷工作擔當有為集體、200個美麗搬遷安置區、300名奮進易地搬遷幹部和400名勵志易地搬遷群眾予以集中通報。
  • 我市4個先進典型 入選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
    為宣傳推介各地區各部門「十三五」時期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基層搬遷幹部的典型事跡、搬遷群眾艱苦奮鬥脫貧的感人事跡,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近日發布《關於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我市共有1家單位、1個社區和兩名個人入圍。
  • ...區多個集體和個人入選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宣傳推介各地區各部門「十三五」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基層搬遷幹部的典型事跡和貧困搬遷群眾艱苦奮鬥光榮脫貧的感人故事,按照「
  • 湖南日報丨安居樂業奔小康——看發達地區扶貧的長沙縣模式
    從2014年起連續6年全國縣域經濟排名前十,尤其是2019年,躋身縣域經濟與縣域綜合發展百強第4位。 入圍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前十強;連續14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一個個榮譽接踵而至。 但,發達地區也有發達地區的相對貧困。這種相對貧困,像一條極不協調的尾巴,拖累著全面小康的步伐。
  • 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發布
    11月3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國家發改委對從全國各地遴選出來的100個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200個搬遷工作擔當有為集體、200個美麗搬遷安置區、300名奮進易地搬遷幹部和400名勵志易地搬遷群眾進行集中通報,宣傳推介全國各地區各部門
  • 焦點訪談丨困難重重又必須打勝的脫貧攻堅戰,打得怎麼樣了?
    脫貧標準非常清晰,人均純收入要超過國家的扶貧標準,在2020年大約是4000元,同時要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十三五」脫貧攻堅任務明確,目標清晰,可是難度也擺在面前:一方面,這5000多萬貧困人口都是經歷了前幾輪扶貧,始終沒有脫貧的人口,本身脫貧難度大;另一方面,當時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的放緩也是無法忽視的因素。
  • 藍皮書|2020扶貧攻堅戰中的上市公司
    研究發現,以滬深300公司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的扶貧行動不僅照顧到了貧困人口的生存與發展需求,更是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扶貧實踐全過程,綜合提高經濟落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我們從SDGs框架出發,全面考察滬深300公司扶貧的綜合價值貢獻,並探究它們在包括「無貧窮」在內的至少14個可持續發展議題上的實質性貢獻。以下舉例說明。SDG 1 無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