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豔陽照耀下,松桃自治縣團山安置點,一棟棟精緻樓房格外引人注目。安置點商業街愛心超市,女老闆喻倩正在熱情招呼顧客。她說:「搬出來,安居樂業過好日子,得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喻倩一家住在松桃永安鄉鳴珂村小溝組。老家山高坡陡,房屋破舊,每年地裡產出的糧食勉強餬口,他們沒少過苦日子。
為生計,喻倩與丈夫長年在外打工,兩個孩子「丟」給公公與婆婆照顧。喻倩說:「每次給孩子打電話,聽到孩子說想媽媽,都會忍不住哭。」
2018年農曆臘月十二,在鑼鼓聲中,喻倩一家搬遷到了松桃自治縣團山安置點。「新居由政府統一實行簡裝修,房間寬敞明亮,還配備了家具家電,拎包入住。」 喻倩說。
「十三五」以來,銅仁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重中之重,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全市共有64710戶293569人喻倩一樣,搬出大山「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
松桃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團山安置點。龍元彬 攝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啟動後,該市堅持把科學選址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重中之重,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堅持以城鎮化集中安置為主,大力實施跨區縣搬遷,徹底改善搬遷群眾生存和發展條件,提升搬遷安置質量和脫貧成效。
據統計,銅仁在城鎮選最好地塊新建安置點99個,安置搬遷群眾27.07萬人,佔全市搬遷總規模的92.2%,其中:新建跨區縣安置點17個,安置搬遷群眾12.54萬人,佔全市搬遷總規模的42.7%。
同時,按照搬遷對象識別登記11個程序,精準識別搬遷對象;遷出地政府完善搬遷群眾「一戶一檔」個人基本信息,為搬遷入住後銜接就學、就醫、就業、低保、養老保險等方面工作做好前期準備;組織搬遷群眾到安置地看房,確保搬遷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
6月17日,松桃苗族自治縣第六小學,易地扶貧搬遷子女上課。 龍元彬 攝
銅仁市還在安置點完善了醫療、教育等配套,讓群眾住得舒心、安心。全市配套安置點共新建和改擴建配套學校(幼兒園)61所,100%實現就地就近入學入院,設置醫療機構133個,實現安置點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新建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48個,配套便民超市、金融網點、農貿市場等設施。
安居,還要樂業。為了讓搬遷群眾過上安穩日子和小康生活,銅仁市委、市政府印發了《中共銅仁市委銅仁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的實施意見》及7個配套文件(銅黨發〔2019〕8號),著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對後續扶持工作做出全面性、制度性安排,續寫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搬遷到縣城,喻倩在政府的幫扶下,在安置點商業街物色了店面,開了「愛心超市」。經過近兩年細心打理,愛心超市生意越來越好,規模從60多平方擴大到160多平米,月收入超萬元。
在政府的幫扶下,喻倩開了「愛心超市」。郭進 攝
喻倩的丈夫也和朋友開了裝修店,收入不菲。新家新業,令喻倩感嘆不已:「我們要經營好,努力讓日子過得更好,絕不辜負了黨的一片深情」。
古有愚公移太行,今有壯志拔窮根。銅仁探索出了「五跨五確保」跨區縣搬遷「銅仁經驗」:跨區縣布局,確保一搬「五贏」;跨區縣協作,確保搬遷後續服務工作無縫銜接;跨部門聯動,確保合力攻堅補位;跨思想阻礙,確保身安心安融入;跨服務半徑,確保補齊短板。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郭進
通訊員任煜
編輯尹潔
編審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