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遷新居 立新業 展新顏
我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拆除復墾同步走,增減掛鈎保實效。」「移民搬遷好,復墾生態美。」「治山治坡斷窮根,復地復綠變美景。」6月15日,我省易地扶貧搬遷拆除復墾現場推進會在呂梁市臨縣召開,來自全省各地的代表實地觀摩了靳家裡村、沙坡底村、多士村和周會村的拆除復墾現場,紛紛對臨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給予稱讚。
易地扶貧搬遷是攻堅深度貧困的超常舉措,事關脫貧進度和脫貧成色。近年來,我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為根本遵循,以3350個深度貧困自然村為重點,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著力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問題,向深度貧困發起總攻,易地扶貧搬遷取得決定性進展。
5月8日,國務院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我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榜上有名。至此,從2017年以來,我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3次受到國務院表揚。
安置點全部竣工 貧困群眾遷新居
仲夏的傍晚,華燈初上,涼風習習。在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萬安苑小區的文化活動廣場,居民們跟著音樂節拍歡快地跳著舞蹈。正在散步的王恩貴老人高興地說:「以前在山溝溝裡,平時哪有什麼文化生活。自打去年搬到縣城的新小區,我們可是過上了新生活,出門有超市,買東西方便了,看病吃藥也方便了,大傢伙兒現在可樂呵了。」
臨縣位於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多,貧困發生率高,是我省的深度貧困縣之一。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多、地域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分階段實施。去年10月,隨著萬安苑等小區竣工交付使用,不但標誌著臨縣安置點建設全部竣工,也宣告我省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部竣工。
去年,我省易地扶貧搬遷進入工程集中掃尾驗收和搬遷入住期,省扶貧辦堅持問題導向,每月提取數據,通報工程進度、政策執行、資金支付、拆除復墾等情況,問題移交到縣到點,限期解決,消除安置點建設存在的安全隱患和質量風險。83個項目縣開展工程質量安全監管行動,組織專門機構竣工驗收,通過臺帳管理適時監控到項目,梳理問題清單,逐一解決銷號,確保搬遷群眾如期搬遷。
新平堡鎮常勝山村的搬遷戶李文生說起搬遷,笑得合不攏嘴。他說,2019年4月21日對於他們村裡人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天鎮縣「萬家樂」安置點小區搬遷工作正式啟動。當天小區內,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人們興奮地在新樓房裡看了又看,圍著小區轉了又轉,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回憶起搬遷的情景,李文生說:「我們村是縣裡首個整體搬遷村,在黃土地裡滾打了大半輩子,沒想到能住上樓房,過上城裡人的生活。那天,是我一生中最開心的一天。」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我省採取精準識別對象、新區安置配套、舊村拆除復墾、生態修復整治、產業就業保障和社區治理跟進「六環聯動」辦法,圍繞解決「人、錢、地、房、樹、村、穩」七個方面的問題,統籌推進深度貧困自然村整體搬遷。各地在工作中把經濟帳、長遠帳、收益帳、子孫帳、資產帳和兜底帳給群眾講清楚、算明白,有效提高了搬遷對象精準率、項目開工率、投資完成率、工程竣工率、搬遷入住率和群眾滿意度。
針對貧困群眾故土難離、對搬遷後生活環境信心不足,導致舊村舊房拆除難,新舊兩頭跑,搬出來穩不住的問題。我省出臺拆除復墾獎補政策,明確退耕還林等政策補貼、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農村社會保障政策、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和渠道、脫貧攻堅支持政策等不變,確保搬遷農戶權益無損,讓群眾搬得既順心又開心。截至目前,全省1502個集中安置點全部建成,36.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11萬同步搬遷人口,告別窮窩窩,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新生活。
後續扶持不鬆勁 就業增收樂無憂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在保證1502個集中安置點入住率的同時,我省把後續扶持政策落到實處,注重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確保貧困勞動力都能在家門口就業。
劉彩霞是和順縣義興鎮井子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原來住在距縣城西15公裡的山溝裡,不僅住房條件差,出行不便,村裡更沒有學校,兩個孩子上學只能到縣城租房。
搬到縣城的易地扶貧安置點康阜小區後,劉彩霞的生活變了樣,她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培訓,在小區附近的扶貧工廠上了班,孩子在附近的學校上了學,小區內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綜合文化場所等配套設施齊全,她不出小區就能解決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種問題,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工資是計件結算的,幹得多拿得多,再也不用千裡迢迢出門打工了,就業顧家『兩不誤』,每月能拿近2000元工資。」談起現在的生活,她快樂而滿足。
去年以來,我省進一步將工作重點從工程建設轉移到後續扶持上來,制定出臺相關後續扶持實施政策,在農村安置區配套建設農業園區,培育壯大鄉村產業,完善帶貧益貧機制;在縣城安置點配套建設扶貧產業園區、扶貧車間,強化就業培訓和勞務輸出,鼓勵搬遷群眾自主擇業創業。
「真沒想到,這輩子能住上新房,還就近做起了買賣,這都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幫了我。」6月18日,在保德縣惠民家園小區,原來住在窯圪臺鄉王家坪村的貧困戶陳巨全對記者發出由衷感慨。
惠民家園是保德縣最大最集中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縣居民辦事處黨工委書記、主任胡耀介紹,惠民家園堅持黨建引領,強化後續扶持,注重社區治理,目前已形成了辦事有地方、議事有組織、糾紛有人管、困難有人幫的工作格局,為搬遷群眾融入新社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支撐。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增強搬遷群眾獲得感、融入感、幸福感。我省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在安置點同步配套醫療、教育和養老等公益設施,同步跟進特色產業園、扶貧車間、扶貧產業園建設的基礎上,各地還創新工作體制機制,著力推進政策有效接續,在產業培育和技能培訓方面下功夫,把社區治理和民生服務落到實處,確保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省扶貧辦主任劉志傑對記者說:「與完成搬遷任務相比,做好後續扶持工作更加艱巨。剛剛召開的全省易地扶貧搬遷拆除復墾現場推進會,就是要把各項後續扶持進一步落實落細,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安居樂業過上幸福生活。」(記者李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