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浮床上種植海馬齒,用以淨化水質
福安新聞網消息(鄭祖輝 李瑩)「你瞧瞧,這海馬齒種上沒多久,上遊的鯉魚就遊來了。」「感覺風景變靚了!」……近日,福安市溪尾鎮的居民路過繡溪沿岸的景觀步行道,都免不了要聊到正在引進種植的海馬齒,不時可見小溪中有魚兒浮遊冒泡。
昔日髒亂差 如今變了樣
溪尾鎮位於福安市東南沿海,繡溪穿鎮而過,流經鎮區人口密集區,從上遊的坎下村至入海口,長約2.2公裡。早年沿岸居民隨意搭蓋「旱廁」,小海鮮殘渣和生活垃圾也傾倒入溪,加之上遊多個養豬場汙水直排和海漂垃圾隨潮汐湧入,繡溪幾乎成了一條大型的排汙明溝。
美麗新溪尾
溪尾鎮區的主幹道,曾是福安松羅、灣塢、下白石和霞浦鹽田等周邊鄉鎮的主要海鮮集散地之一,隨處可見丟棄的海鮮殘渣。溪尾鎮由此被列入福安「髒亂差」鄉鎮之最。
「太陽曬後發出惡臭,蒼蠅蚊子到處飛。外地客人來了,都不敢喝這裡的茶水。」現年63歲的楊金名回憶說,街邊的小炒店和麵攤幾乎沒人光顧,居民們用自來水洗澡後,常常擔心身上瘙癢長紅斑,還得用井水再衝洗一遍。
2013年,溪尾鎮加大環境整治投入,標語、廣播、宣傳車、曝光和典範專欄等齊上陣。成立專職清理隊。鎮主要領導牽頭,經常性參與垃圾撿拾、海漂打撈等活動。
「剛開始都認為鎮幹部在作秀,人們私下打賭說,他們堅持不了多久就會放棄。」溪尾鎮居民楊敏笑道,沒想到過了這麼久,幹部們還常常走街串巷,看到垃圾會主動去撿拾。如今,看到生活環境好轉,大家也願意自覺維護。若有人亂扔垃圾,便會遭到眾口一詞地譴責。
引種海馬齒 淨化溪水質
溪尾鎮組建了海域清理工作隊,定期捕撈海漂垃圾。
同時,借力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引入海洋公益性項目——封閉海灣生態修復項目,擴種紅樹林,試種紅添菜、翠蘆莉、海馬齒等海水蔬菜和海上花卉,並投放縊蟶、泥蚶苗,以此多渠道同步進行,抑制赤潮藻類的光合作用及生長,吸附水中有害物質,逐步修復海洋生態環境。
整頓後的繡溪
「整頓後的繡溪兩岸修建步行道,這是鎮裡人最常來的地方。在溪裡抓緊種植海馬齒,幫助淨化入海口這段溪水的水質。」溪尾鎮村建站站長陳華峰介紹,海馬齒藉助浮床可在水中生長,其根莖吸收水中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
海馬齒又名「濱水菜」,十分適合在海水環境中生長,根組織有較強耐汞和吸收汞的特性。而且其植株含有克生物質,能夠抑制赤潮藻類的光合作用及生長,是理想的生態浮床修復植物。
通過海馬齒改善水質的成功經驗,可以追溯到2006年。當時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教授黃凌風負責國家「863」項目期間,在廈門篔簹湖嘗試種植海馬齒。經過多年試種,篔簹湖的水體指標發生明顯變化,水變清了,懸浮藻類物大大減少。
「2011年,我們在廈門篔簹湖試種成功的基礎上,在泉州建立苗木基地,將項目進行推廣。」黃凌風教授表示,該項目目前在福建、浙江、廣東等少部分區域試點,溪尾鎮是閩東的第一個站點。
荒地成公園
「去年鎮裡試種海馬齒,目前成活率達到90%以上。」陳華峰說,在試種成活的基礎上,今年鎮裡計劃擴種3000多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二的種植面積。
「建設生態鄉鎮、美麗鄉村,抓好環境衛生最為重要。由於遭受過惡劣環境帶來的影響,群眾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好環境。」溪尾鎮黨委書記蔡龍玉說,要讓這好環境持續下去,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形成村規民約,引導群眾自覺維護環境衛生,共建美好家園。
為溪尾鎮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