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江之聲
記者:張秀青、葉樹剛、吳迪
編輯:吳洋
審稿:夏海雲、施晨嬿、李振陽
「浙」山那水的新青年
在湖州長興縣小浦鎮畫溪村,一半以上的河塘曾被列入劣五類水體整治的「黑名單」。90後青年王雲峰大學畢業後毅然回鄉,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讓100多條河塘換了新顏。
點擊觀看視頻↓
在最美好的年華,他想把美麗的畫溪找回來!
盛夏的午後分外悶熱,長興縣小浦鎮畫溪村團支部書記王雲峰卻精神抖擻。作為村裡的「河小青」,清理水草、巡河保潔已成為他的日常。王雲峰說,別看如今村裡的大小河塘水質清澈、環境宜人,在4年前,完全是另一幅模樣。
「
很多河道都被破壞了,草長滿。還有很多垃圾,一到夏天就發綠髮臭,魚蝦都會死完。
」
畫溪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卻因水域環境破壞嚴重,200多個河塘中被列入劣五類水體整治的就有101條。2016年,王雲峰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了家鄉,當上村官後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治水。
「
當時很多鄉親們對我這樣一個大學生回到村裡工作,都說我傻,還有很多說不讓在家門口池塘裡養雞養鴨是多管閒事,肯定搞不好。可能就是那麼一股勁吧,想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生我養我的地方,把小時候印象中山青水美的家鄉重新再找回來。
」
村民不理解就一邊耐心做工作,一邊用實事說話。王雲峰鑽研治水,不僅繪製了清淤作戰圖,還配套了一河一策工作方案,留下了幾千張治水照片。
「
我們當時清最大的一條河大概有20多畝,最小的一條河是多少呢?是十個平方。填埋不太可能,因為老百姓還要過過水,洗洗拖把,我們就把它保留了,不管大小,我們都是把它清淤掉了。
」
僅100多天,王雲峰和夥伴們就完成了村裡138個河道、池塘的治理,平均每天1.5個。治水有了成效,要保持好更難。王雲峰成立了「長興縣銀杏志願者協會」,帶動著年輕人一起幹。
「
我們這些人不僅僅要去做治水。還要進行文明勸導,一些古樹保護,文化傳承,垃圾分類,環境保護,這些都需要很多年輕人來參與,我們有這樣的組織就告訴大家,我們是正兒八經在幹這個事情。
」
如今的畫溪村已是村如其名,隨處可見的池塘也成了靚麗風景。景色美了,各項配套設施也完善起來,全民建身廣場、文化禮堂和居家養老中心,一應俱全。苗木培育、果園採摘等綠色經濟也紅火起來,村民人均年收入去年達到3萬多元,4年裡翻了3倍。曾經不理解不支持的村民們,都在悄然轉變著觀念。村民張太生說:
「
別人來到畫溪村,都說我們美麗鄉村變化太大了,河道也好,路邊花花草草都搞起來了,畫溪村搞得好,我們臉上也有光,老百姓每天晚上打籃球,熱鬧得很。
」
回到「山中」的王雲峰,帶動了一批年輕人陸續回到家鄉。村裡200多名青年,近一半都積極投身於村裡的各項事務。
「
我覺得鄉村的未來就是在青年,因為青年現在有活力,有激情,一個村到最後會不會成為空心村,取決於青年留不留下來,要吸引很多年輕人回到自己的村裡面,去參與到基層治理,對未來村莊發展意義非常大。
」
在2019年的第九屆「母親河獎」頒獎會上,王雲峰成為了浙江省唯一一位獲得「綠色衛士獎」的個人,並和同是獲獎人的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郭璽結緣。
今年春季,王雲峰籌集資金,和村鎮代表們前往大西北八步沙林場種下了10萬棵樹苗,助力沙漠變綠洲。未來五年,他們將在這片2000多公裡外的土地上種下100萬棵樹苗。
「
把我們畫溪村這種江南水鄉原生態的美景搬到了茫茫戈壁,搬到了八步沙,讓他們有一種更加持續。接力去治理黃沙,為美麗中國去做一些貢獻,我覺得我們做這些事情就是值得的。
」
【來源:浙江之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