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連沿岸海域出現梭魚等生物死亡現象 排除汙染疾病中毒導致死亡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近日,大連沿岸海域出現部分梭魚和竹蟶等生物死亡現象,2月23日,大連市農業農村局作出回應:

2月14日至16日,大連市遭遇2009年以來最強風暴潮,氣溫急劇大幅下降,降溫幅度達13℃,大連沿岸海域出現部分梭魚和竹蟶等死亡現象。大連市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立即組織專家趕赴現場,開展調查、採樣檢測,並對周邊水質進行檢測。

大連市生態環境局現場勘查監測情況表明,金普新區、瓦房店市兩地水、大氣、土壤未發現汙染,海域水質均符合其功能區水質要求,排除汙染導致生物死亡可能性。

大連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現場調查,抽取梭魚、竹蟶等樣品檢測,檢測結果未發現病理變化,排除疾病、中毒導致生物死亡的可能性。

經走訪附近漁民了解,大連市往年遇到風暴潮也有魚類、貝類被大風海浪卷上岸邊死亡現象。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大連沿岸海域部分梭魚死亡現象系降溫所致
    2月14日至16日,大連市遭遇2009年以來最強風暴潮,氣溫急劇大幅下降,降溫幅度達13攝氏度,大連沿岸海域出現部分梭魚和竹蟶等死亡現象。大連市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立即組織專家趕赴現場,開展調查、採樣檢測,並對周邊水質進行檢測。
  • 大連這片海域出現了成群的梭魚!專家回應
    3月10日,在大連市中山區老虎灘漁人碼頭海域,出現了成群的梭魚。成百上千的梭魚在水中遊動,蔚為壯觀。不少人拿著網兜、釣竿等工具,在現場捕魚。目擊者稱,「魚身有胳膊那麼粗。」記者探訪發現,事發海域臨近一處水渠。漁業專家表示,梭魚有在淡水河口棲息的習性,此種情況為正常的自然現象。
  • 赤潮石油汙染等原因導致環渤海灣水產品死亡
    長島海域出現死魚時,近岸海域海水質量中的石油類含量尚未超標,疑似細菌感染所致;河北樂亭的扇貝大面積死亡,與養殖病害暴發無關;河北昌黎則已基本排除已知細菌、寄生蟲、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導致扇貝死亡,專家組認為是赤潮、石油汙染及其他原因,導致了扇貝滯長和死亡。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深圳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5月3日報告,深圳市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 大連螢光海灘是汙染導致的嗎?
    大連甘井子區大黑石浴場的「螢光海灘」,成了近日的熱議話題。在網友上傳和被密集轉發的一些照片上可以看到,原本黑漆漆的海水表面藍光點點,曲曲彎彎的海岸線猶如藍色星河墜落,美得讓人窒息。難道是人類的汙染引發的?螢光海的美景在波多黎各、澳大利亞和馬爾地夫等地都曾經出現過,吸引了不少遊客。而對於「螢光海」的成因,眾說紛紜。大連海洋大學海洋科技與環境學院教師王斌認為,海水發光一般是因為海水中聚集了鞭毛藻等發光微生物,大連地區出現螢光海的奇景很是罕見。這可能是因為海水中出現了某種特殊的營養成分,這才使得發光微生物在這種適宜的環境中持續發光。
  • 秦皇島周邊海域突發大面積海水異常 貝類死亡
    本報秦皇島電(記者欒雲鵬)6月中旬以來,秦市周邊海域突發大面積海水異常現象,並迅速擴散。與此同時,全市56.3萬畝淺海養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扇貝滯長現象尤其明顯。  接到報告後,秦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各有關部門成立多個工作組,查找原因,部署應對處置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養殖戶損失。
  • 回應:金州發現大批不明原因死去的梭魚情況
    2月18日,針對有網友稱在金州御龍灣海域發現大批不明原因死去的梭魚漂浮於海面上,金普新區予以回應。金普新區農業農村局有關漁業專家表示,該區域出現梭魚凍死或缺氧死亡屬自然氣候引起的小範圍局部死亡現象。環保部門已在該區域進行海水取樣檢測,水質正常,未發現汙染情況。同時經實地調查,周邊外海海域未發現梭魚死亡現象。希望廣大市民不信謠不傳謠。
  • 中國渤海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八日電(記者賈全欣)作為中國唯一的內海和最大的海水養殖基地,渤海近海海域汙染日趨嚴重,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資料顯示,九十年代以來,渤海海域水體中的汙染物含量迅速增加,近海海岸的汙染範圍在迅速擴大。一九九二年,渤海水環境遭受汙染的面積不足百分之二十六,一九九五年後,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 嚴重白化現象導致大堡礁北部35%珊瑚死亡
    在這個炎熱得異乎尋常的夏季,研究人員已經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證明了一場慘烈的傷亡——大規模白化現象已經導致位於這一2300公裡長自然構造北部及中部的35%珊瑚死亡。 研究人員指出,在進行調查的84個珊瑚礁中,有24個珊瑚礁中50%的珊瑚已經死亡,其中包括一些具有50年甚至100年歷史的樣本。湯斯維爾市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主任Terry Hughes表示:「這些珊瑚礁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過來,至少在10年之內是不可能的。」 今年早些時候進行的空中調查在大堡礁北部2/3的珊瑚礁中發現了廣泛而嚴重的白化現象。
  • 韓媒:渤海海洋生物消失 成「死亡之海」(圖)
    8月2日,一位中國男性在被綠藻嚴重汙染的山東青島海邊行走  香港《南華早報》等媒體8月10日報導稱,與韓國西海相連的中國渤海灣由於垃圾堆積,已經成為「死亡之海」。有人憂慮渤海灣的汙染會直接影響到韓國西部海域。  韓國《朝鮮日報》網站8月11日援引中國媒體的報導稱,據分析,由於受到渤海灣附近鋅生產基地等的影響,現在渤海灣海域裡所有海洋生物已消失,成為死海。
  • 地球上出現無氧海域,海底所有生物無一生還,如今該海域正在擴大
    在阿拉伯海地區有一個海域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在這片海域內沒有任何存活的生物,就連海草珊瑚等都已死亡,整個海域都是死氣沉沉的模樣,儼然變成一片「死海」。而且這片海域的面積巨大,超過1km,目前受影響的海洋面積還有擴大的趨勢。
  • 俄羅斯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鮭魚、灰鯨和極度瀕危的露脊鯨通常以堪察加半島營養豐富的洋流裡的浮遊生物為食。雖然堪察加半島盛產鮭魚,但這裡也生活著各種底棲魚類、軟體動物、海葵、海星和海膽,它們為海象和水獺等哺乳動物提供了食物。由於無法遊出被汙染的水域,這些底棲生物大量死亡。
  • 赤潮「染紅」西部海域 勿食受汙染海產品
    近日,我市深圳灣到蛇口港、赤灣港一帶的西部海域海水呈紅褐色,不少海洋生物死亡,沿岸居民懷疑是赤潮。昨日,經市海洋與漁業環境檢測站檢測,西部海域確實出現近年來較大面積的赤潮現象。監測站相關人士稱這與最近氣候有關,建議市民不要接觸海水和食用受汙染的海產品。
  • ​南極現粉紅色「西瓜雪」……盤點那些由藻類產生的奇特現象
    其大量的繁殖、死亡和分解,會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氧氣,造成其他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嚴重威脅海水養殖產業。過於豐富的營養元素導致藻類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引起缺氧是產生赤潮的主要原因。鐵、錳等微量元素和某些有機化合物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重要誘因。●●●●●●由於海洋汙染日趨嚴重,赤潮發生的次數也愈益頻繁,海灣和沿岸海域更為突出。
  • 福建這片海域發生赤潮,已致大量魚類死亡!買海鮮要謹慎!
    平潭蘇澳某村的養殖區魚苗也出現大量死亡,這對於養殖戶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成片的魚兒死亡,養殖戶們心都碎了,真的好可惜!昨天,平潭綜合實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也發布了一則通告:廣大經營者、消費者:近期我省沿海區域進入赤潮易發期。
  • 8月遼寧海域出現成群「海獸」,到底是什麼?
    作者:文/虞子期大家都知道,海洋區域的生物種群非常多,並且每種生物都具有自己的生活區間,如果一種生物跨越到另外一個區域,很容易就形成了我們說的「生物入侵」。而近些年來,隨著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越來越多的動植物逐步消失或滅絕,更加別說還有新生物的出現,真的是少之又少。雖然說生物變化是符合規律的,但是如果沒有人類的影響肯定生物的種群還好很多。
  • 俄羅斯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竟是海藻惹的禍?
    潛水員估計,在一些地方,95%的海洋底棲生物已經死亡。   「我完全被弄糊塗了,因為在哈拉科特爾斯基海灘,海水總是很清澈,以前從未發生這樣的事情,」Dyba說。一個月過去了,她的眼睛依然乾澀。   問題向西南方向蔓延,圍繞著半島,影響到了食物鏈的上層:上周,在堪察加半島的西海岸,人們發現了幾千條死魚,大部是海底魚類;有幾隻棕熊因為吃了這些魚,出現嚴重食物中毒。
  • 美國軍艦闖入南部海域,大量海洋生物離奇死亡,原因曝光令人髮指
    然而,美國經常仗著強大的海軍力量,闖入別國的海域。有媒體報導,美軍逐步推進亞太戰略,軍艦常常出現在敏感海域。如今,美軍艦闖入南部海域後,南部海域傳來噩耗,大量海洋生物離奇死亡,原因曝光令人髮指。海洋生物離奇死亡是什麼原因?相關機構分析認為,美國軍艦在航行過程中使用主動聲吶對海底進行偵察,導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 多地出現「藍色螢光海」 專家解釋是夜光藻引發赤潮
    近日,網上盛傳廣東珠海、遼寧大連等地部分海域連續出現「藍色螢光海」,海域白天呈粉紅色,夜間同一地點則出現藍色螢光。這種奇異現象,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當地市民的觀看。在觀看奇觀的同時,有人不禁發問,「藍色螢光海」會對下海遊泳的人們構成健康威脅嗎?會不會導致魚類死亡?
  • 泰國灣大批鯨魚神秘死亡 或因環境汙染導致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10月12日報導,泰國灣10%的鯨魚離奇死亡,鯨魚種群的未來引人擔憂。研究人員認為,有55隻布氏鯨每年都會在非常靠近泰國首都的水域生存一段時間,但是其種群數量被認為面臨「風險」,今年已經有6隻鯨魚死亡。鯨魚的死因尚不得而知,不過有人認為是汙染導致鯨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