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石油汙染等原因導致環渤海灣水產品死亡

2020-12-04 騰訊網

長島海域出現死魚時,近岸海域海水質量中的石油類含量尚未超標,疑似細菌感染所致;河北樂亭的扇貝大面積死亡,與養殖病害暴發無關;河北昌黎則已基本排除已知細菌、寄生蟲、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導致扇貝死亡,專家組認為是赤潮、石油汙染及其他原因,導致了扇貝滯長和死亡。

河北樂亭、昌黎等海岸養殖品大量死亡,目前基本排除已知細菌、寄生蟲、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因素,赤潮、石油汙染及其他原因很可能導致了當地扇貝等水產品的滯長和死亡。昨日,國家農業部首次就環渤海水產養殖品大量死亡事件公開調查結果。

「這至少排除了導致水產品大量死亡的多重因素」,環渤海水產養殖維權律師團昨天拿到了這份姍姍來遲的信息公開回函。

昨日,農業部在正式回函中表示,經國內海水養殖病害專家調查並鑑定,長島海域出現死魚時,近岸海域海水質量中的石油類含量尚未超標,疑似細菌感染所致;河北樂亭的扇貝大面積死亡,與養殖病害暴發無關;河北昌黎則已基本排除已知細菌、寄生蟲、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導致扇貝死亡,專家組認為是赤潮、石油汙染及其他原因,導致了扇貝滯長和死亡。

對水產品死亡與渤海溢油之間的關係,農業部在回函中稱:遼寧綏中東戴河浴場、河北昌黎黃金海岸、京唐淺港水灣3處近岸地點,都曾發現與蓬萊19-3油田原油油指紋一致的油汙。具體情況,農業部建議可以向國家海洋局了解。

「雖然這份回函沒有確認石油汙染致害的唯一性,但排除了多重致害因素,將可能的範圍縮小,根據舉證責任倒置原則,肇事方康菲能夠逃避的藉口將越來越少」,盈科律師事務所趙京慰律師說。

相關焦點

  • 如何避免赤潮反覆成災?福建赤潮導致群眾中毒事件追蹤
    據流行病學專家會商研判,初步確定為海水赤潮汙染導致的麻痺性貝類毒素中毒。  記者調查了解到,這一次赤潮造成漳浦、龍海、泉州多地群眾因食用受到赤潮汙染的水產品中毒。而此前發生的赤潮災害曾造成漁民養殖的水產品大量死亡。有關人士認為,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控赤潮災害,減少群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 海洋局:今夏近海赤潮偏多 海洋遇生態難題
    而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陸源入海汙染仍居高不下。今年1月以來,廣東珠海、深圳和汕尾等地海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當地漁民表示,海水「白天是粉紅色的,晚上又變成幽藍色」。近期,智利南部海域也爆發赤潮,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此次赤潮爆發被認為是智利近年來遭遇的最嚴重環境危機之一。
  • 赤潮帶、螢光海 海水變色是誰惹的禍?
    廣東省多名赤潮專家到惠州海域實地分析後認為,本次赤潮過程中的三類優勢種藻類均為無毒。惠州市海洋漁業部門自2月18日至今的連續監測結果也顯示,所有站位海水常規水質指標檢測結果無異常,同時未收到因赤潮導致的魚類死亡報告。  「雖然這些赤潮的優勢種都是無毒的,但最好不要在赤潮海域近岸遊泳。」
  • 福建這片海域發生赤潮,已致大量魚類死亡!買海鮮要謹慎!
    5月24日,我局接到區海洋與漁業部門通報,受米氏凱倫藻影響,蘇澳龍頭海域出現魚類死亡現象,該海域進入臨近赤潮重點監測預警狀態。赤潮將造成海水汙染、進而影響魚類產品質量,食用受赤潮汙染之魚類產品極易引發人體食物不良反應。目前,蘇澳當地政府已及時組織無害化處理。
  • 中國首次發布渤海海洋環境公報 汙染令人擔憂
    環渤海地區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熱點區域,沿海城市化與臨海工業發展迅猛,對渤海海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近岸海域環境汙染形勢十分嚴峻,海洋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趨凸顯。在此背景下,國家海洋局批准編制《二00八年渤海海洋環境公報》。公報從六個方面介紹了渤海海洋環境基本情況:一是渤海中部海域環境良好,近岸海域汙染較重。海水中主要汙染物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據了解,近年來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的「近海無魚」現狀,讓早已出正月的羊口漁民無奈地選擇將船隻停港「撂荒」。「近海的魚越來越少了。」在採訪中,漁民、批發零售者和當地居民無不向記者說著同樣的話。  面對「近海無魚,民無魚可打」的困境,孫效寶將其歸咎於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而來的近海漁業生態破壞,而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是主要原因。  渤海汙染了,魚也得病了  「環渤海近海裡每年的垃圾都堆成山了,船員往海裡扔掉的各種包裝袋、酒瓶子、零食等垃圾,都能壘成一座山。」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洩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汙染。這些汙染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的,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 海洋石油汙染有哪些危害?
    海洋石油汙染不僅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降低海濱環境的使用價值、破壞海岸設施,還可能影響局部地區的水文氣象條件和降低海洋的自淨能力。據實測,每滴石油在水面上能夠形成0.25平方米的油膜,每噸石油可能覆蓋5×106平方米的水面。油膜使大氣與水面隔絕,減少進入海水的氧的數量,從而降低海洋的自淨能力。
  • 如何防治赤潮?跟專家學習這樣做!
    赤潮是由於海域環境條件改變,尤其是有機質汙染導致海域富營養化,促使浮遊生物,特別是微小的浮遊植物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變色的一種異常現象。赤潮只是一個歷史沿用名,顧名思義,赤潮大部分呈現紅色或粉紅色,但也有黃色、橙色、藍色、綠色、土黃色、黃褐色等,可因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赤潮並不導致海水顏色明顯改變。
  • 海洋小知識:什麼才是影響海洋環境的海洋汙染
    然而近幾十年,隨著世界工業的發展,海洋的汙染也日趨加重,使局部海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並有繼續擴展的趨勢。    海洋的汙染主要是發生在靠近大陸的海灣。由於密集的人口和工業,大量的廢水和固體廢物傾入海水,加上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換不暢,使得海水的溫度、pH、含鹽量、透明度、生物種類和數量等性狀發生改變,對海洋的生態平衡構成危害。
  • 海洋汙染危害大 致使珍貴的海生資源正在喪失
    在環境問題中還有另外一些較為突出的方面,如能源和資源問題、海洋汙染問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城市環境問題、水資源危機、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等。    海洋的汙染主要是發生在靠近大陸的海灣。由於密集的人口和工業,大量的廢水和固體廢物傾入海水,加上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換不暢,使得海水的溫度、pH、含鹽量、透明度、生物種類和數量等性狀發生改變,對海洋的生態平衡構成危害。
  • 深圳灣海域發生赤潮!暫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現場觀測赤潮海域海水呈淺紅褐色,連續片狀分布在深圳灣內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積為6平方千米,未見魚類死亡現象。赤潮發生區域的監測結果表明:赤潮優勢種赤潮異彎藻的細胞密度平均為6.7×106個/升,亞優勢種中肋骨條藻的細胞密度平均為2.2×106個/升,均為無毒赤潮;海水pH值為8.63,溶解氧較高,為12.72mg/L;海水溫度和鹽度均無異常,分別為26.61℃和17.69。
  • 含磷洗滌劑對水域環境的汙染及危害
    2、水質富營養化導致赤潮、藻華的形成為什麼原本水質清澈的湖泊、河流會變成綠色且渾濁不清,並發出難聞的氣味?為什麼昔日美麗的西湖、玄武湖、滇池也已失去了清澈碧綠的風採,而水草、水葫蘆自生狂長,大批死亡的魚類散發出腐爛的臭味?為什麼近海流域出現大面積的暗紅色水面?為什麼水中的生物大批量死亡?這些現象的發生在湖泊河流中被稱為藻華,在海洋中則為赤潮。
  • 世界海洋日 福建省海洋漁業局科普赤潮災害知識
    2019年06月09日 18:16 來源:東南網 作者:陳楠 編輯:潘曉明   東南網6月8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是世界海洋日,省海洋與漁業局接受本網記者採訪,就近段時期我省受赤潮影響做了一個科普。
  • 福建省多地發現無毒赤潮 養殖水產品未受影響
    3月23日以來,福建省石獅紅塔灣、莆田南日島、泉州大港灣和福清海域先後發生無毒赤潮。引發4起赤潮的赤潮生物均為細弱海鏈藻,為無毒硅藻種類,赤潮周邊海域漁業養殖未受影響。自赤潮發生起,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保持對赤潮海域的密切監視監測,通過省海洋與漁業局門戶網站對外公開赤潮動態信息。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渤海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載體,隨著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壯大對渤海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不斷加深。不合理的開發方式致使渤海存在赤潮頻發、水體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環境問題。渤海地區的海洋環境汙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於渤海地區海洋環境汙染治理主體較為單一,權力運行缺乏多維性,同時作為治理主體的市場和公眾未發揮其治理作用。在運用多中心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建立政府、市場、公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發揮市場在渤海環境治理中資源的基礎配置作用,為公眾提供具體可行的參與制度,為環渤海經濟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 福建這片海域出現赤潮!這種海鮮近期少吃,嚴重可致命!
    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消息近日,莆田南日島、泉州惠安縣大港灣附近海域發生赤潮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網絡圖4月22日,據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報告惠安縣大港灣附近赤潮仍在持續赤潮海域水體呈棕褐色面積縮小為1平方公裡赤潮附近海域有牡蠣養殖目前未受赤潮影響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
  • 發生赤潮的三大原因
    赤潮是一種複雜的生態異常現象,發生的原因也比較複雜。關於赤潮發生的機理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赤潮發生的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儘管其他因子都適宜,也不會發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遊生物中所佔的比重並不大,有些鞭毛蟲類(或者假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
  • 赤潮
    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赤潮發生後,除海水變成紅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汙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
  • 赤潮的嚴重危害
    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