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聯合蘇平片區管理局、實驗區農業農村局海漁處、海洋漁業執法支隊,在蘇平片區的龍頭海域、鍾門海域開展赤潮防範宣傳。
活動現場,工作人員通過擺攤設點的方式,為養殖戶分發「福建赤潮防範與災後漁業生產技術要點宣傳冊」「鮑科學養殖百問百答」「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等相關技術資料,共計1000餘份。同時,工作人員還走上漁排,通過分發宣傳冊、張貼宣傳畫報、為養殖戶講解赤潮災害防範要點等方式,引導養殖戶提高防範警惕性,增強應急處置能力。
「龍頭海域和鍾門海域是平潭重要的養殖海區,此次宣傳,是為了增強養殖戶防範意識,讓養殖戶能夠順利地度過赤潮危險期。我們還將在全區各個養殖海域陸續開展赤潮防範宣傳活動。」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林雄生說。
據悉,赤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每年4至6月是赤潮高發期。平潭海區沿岸是赤潮多發海域,常見的赤潮生物種類有夜光藻、原甲藻屬、米氏凱倫藻、亞歷山大藻、中肋骨條藻等。值得注意的是,米氏凱倫藻和亞歷山大藻具有較強的毒性,曾在福建省沿海汙染魚貝類生物從而導致較大的經濟損失。
「平潭海區發生的赤潮,分有毒性、無毒性兩類,無毒的赤潮不會對漁業造成危害,像米氏凱倫藻這類有毒赤潮,會對漁業造成直接的危害。」林雄生說,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將從4月開始,每周兩次對全區6個海洋監測站點進行海水監測,分析各海區赤潮生物種類及密度情況,根據監測結果及時發出預警信號,通過「福建海洋預報」APP、省人民政府網、省海洋與漁業局、省海洋預報臺等渠道及時傳送給全區養殖戶。
此外,為了提高全區養殖戶的風險防範能力,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漁業技術人員還將通過分片包幹的方式,對全區所有海域養殖戶開展技術指導、宣傳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