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8海洋災害公報:海岸侵蝕直接經濟損失2.85億

2021-01-08 澎湃新聞

近日,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

《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岸侵蝕等災害為主,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7.77億元,死亡(含失蹤)73人。與近10年(2009—2018年)平均狀況相比,2018年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低於平均值(98億元),死亡(含失蹤)人數略高於平均值(71人)。

2018年,我國沿海共發生風暴潮過程16次(統計範圍為達到藍色及以上預警級別的風暴潮過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4.56億元,佔2018年海洋災害總直接經濟損失的93%;造成死亡(含失蹤)人數最多的是海浪災害,佔總死亡(含失蹤)人數的96%。

2017/18年冬季,海冰災害影響我國渤海和黃海北部海域,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01億元。2018年我國未發生海嘯災害。

根據在沿海11個省(區、市)重點岸段開展的海岸侵蝕災害損失評估工作,全年海岸侵蝕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85億元。

2018年,我國海域共發現赤潮36次,累計面積1406平方千米。綠潮覆蓋面積最大值為193平方千米,分布面積最大值為38046平方千米。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鹹潮入侵等緩發性海洋災害依然比較嚴重,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範圍、鹹潮入侵次數有所加大。

(原標題《2018年度《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發布》)

相關焦點

  • 2014年,我國風暴潮、海岸侵蝕等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
    「海平面上升導致波浪和潮汐能量增加、風暴潮作用增強、海岸坡降加大、海岸沉積物組成改變,以及沿海地區海岸侵蝕進一步加劇,同時海平面上升也使侵蝕海岸的修復難度加大。」國家海洋局辦公室主任石青峰說。 這一現象在海南十分突出。2009至2014年,海南海口東海岸超過4000米的岸段受到侵蝕,平均侵蝕距離24.7米,侵蝕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
  • 《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發布 一年直接損失155億元
    中國網2月26日訊(記者 馮竹)今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共發生138次風暴潮、海浪和赤潮過程,各類海洋災害(含海冰、綠潮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5.25億元,死亡(含失蹤)68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 沿海海平面升至32年來最高 加劇海洋災害、海岸侵蝕
    張芳曼製圖   2月26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海洋災害公報和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公報表明,2012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加劇了海洋災害;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5.25億元;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5萬億元,同比增7.9%。   氣候變化,沿海海平面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據《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年至2012年,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2.9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 海洋災害|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coastal erosion)是指由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或兩者因素疊加產生海洋動力作用下,海洋遭受侵蝕破壞而發生後退、岸灘下蝕的現象和過程。我國海岸帶地區海岸侵蝕分布廣泛,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發生,北起遼東灣,南至海南島,無論大陸海岸還是島嶼海岸,均有海岸遭受侵蝕,呈現北重南輕,長江口以北較嚴重,長江口以南的海南省較嚴重。海岸侵蝕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幾乎所有開敞的淤泥質海岸和70%左右的砂質海岸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海岸侵蝕。給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較大損失。
  • 2019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海洋災害:風暴潮災害!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7.03億元,死亡(含失蹤)22人。
  • 中國沿海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3.3毫米,快於全球平均水平
    2019年5月1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自然資源部獲悉,該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中國海平面公報》。《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岸侵蝕等災害為主,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7.77億元,死亡(含失蹤)73人。
  •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我國海岸侵蝕現象嚴重,加力推進海岸...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下,要進一步轉變思路,加強海岸侵蝕治理,提升海岸生態功能。  ■ 中國海洋報 方正飛  每年海岸侵蝕造成土地損失,損毀房屋、道路、沿岸工程和旅遊設施,給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較大損失。《2017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海岸侵蝕嚴重。砂質海岸侵蝕嚴重地區主要分布在遼寧、廣東和海南監測岸段;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地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監測岸段。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據統計,去年廣東省海洋災害總體災情與往年損失平均值相比,略為偏輕,直接經濟損失實現連續3年下降。  2、夯實基礎,加強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去年,在國家海洋局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下,廣東省的海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取得長遠發展。一是實施省級海洋預警報能力升級改造項目,為廣東省今後獨立開展海洋災害預警報工作打下堅強的伏筆。
  • 海南海岸侵蝕加劇 能否加強立法保護?
    每天從老爺海出海口的漁船進進出出,這個內海成為萬寧當地漁民的避風港灣(南海網記者張茂攝)  南海網2月23日消息(南海網記者楊婷婷)海南的美麗在於淳樸的民風、長夏無冬的天氣、細軟的沙灘、湛藍的海水。
  • 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災害為主,綠潮、海岸侵蝕、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鹹潮入侵等災害也均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14億元,死亡(含失蹤)24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 海岸侵蝕,危害遠不僅是「沙灘不再美麗」 ——訪中山大學教授龔文平
    25年來一直從事海岸侵蝕災害研究的中山大學龔文平教授告訴《海洋與漁業》記者,海岸侵蝕帶來的危害遠不僅於此。最新《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顯示, 2017年,根據重點岸段海岸侵蝕監測顯示,深圳、汕頭、江門、茂名、惠州、汕尾市存在海岸侵蝕現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0.49億元。
  • 海岸侵蝕,危害遠不僅是「沙灘不再美麗」 ——訪中山大學教授龔文平
    25年來一直從事海岸侵蝕災害研究的中山大學龔文平教授告訴《海洋與漁業》記者,海岸侵蝕帶來的危害遠不僅於此。最新《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顯示, 2017年,根據重點岸段海岸侵蝕監測顯示,深圳、汕頭、江門、茂名、惠州、汕尾市存在海岸侵蝕現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0.49億元。
  • 自然資源部: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中國海平面公報》。《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7.03億元,死亡(含失蹤)22人。與近十年(2010—2019年)平均狀況相比,2019年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於平均值,死亡(含失蹤)人數低於平均值。
  • 我國部分海岸受到侵蝕「後退」
    ;Ciweek     國家海洋局2006年開展的海岸侵蝕監測表明,我國部分海岸受到侵蝕「後退」,有的每年「後退」數米甚至十數米,對部分沿海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影響
  • 遼東灣海岸建立海岸侵蝕監測技術方法體系
    本報訊(記者 馬軍)日前,由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承擔的遼東灣海岸侵蝕災害監測評估試點項目順利通過專家驗收。該項目形成了海岸侵蝕業務監測和海岸侵蝕災害風險評估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為建立我國全部重點侵蝕岸段的監測評估業務系統奠定了基礎。
  • 2005年中國赤潮直接經濟損失逾6900萬元
    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李建敏)中國國家海洋局9日在此間發布的《2005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表明,2005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82次,較2004年減少約15%,但有毒藻類引發的赤潮次數和面積大幅增加。去年中國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6900萬元。
  • 王穎院士:應重視人工建築對海岸的侵蝕
    原標題:王穎院士:應重視人工建築對海岸的侵蝕  新華網三亞6月9日電(記者鄭瑋娜)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王穎日前在三亞舉行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主題論壇上說,人工建築會促進海岸的侵蝕或淤積。在海峽、海島周邊海域規劃人工建築時,必須先期進行工程建設預後效應的先期研究。人為施工不當加重海岸侵蝕,應引起重視。
  • 中國海平面上升速度超全球平均水平 35年來已上升11釐米
    3月22日,國家海洋局公布2015年《中國海平面公報》與《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9釐米,較2014年低2.1釐米,為1980年以來的第4高位。近30年,中國沿海的十年際海平面呈明顯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