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平: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河口海岸的動力、泥沙與物質輸運的觀測與數值模擬。近年來,先後承擔起多個研究項目,包括《喇叭形弱潮河口的泥沙輸運及其機制研究——以珠江口黃茅海為例》《海南島南渡江河口的鹽水入侵及對人類活動的響應》以及珠江口鹹潮上溯的動力機制及其對氣候變化等。
提起沙灘,人們通常會將它與白浪細沙、旅遊婚禮等美好事物聯繫在一起。但一提海岸侵蝕,許多人大概會想到:美麗的沙灘不見了,海沙不再柔軟細白了,甚至會硌腳。25年來一直從事海岸侵蝕災害研究的中山大學龔文平教授告訴《海洋與漁業》記者,海岸侵蝕帶來的危害遠不僅於此。
最新《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顯示, 2017年,根據重點岸段海岸侵蝕監測顯示,深圳、汕頭、江門、茂名、惠州、汕尾市存在海岸侵蝕現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0.49億元。其中,深圳市土洋收費站岸段最大侵蝕距離 7.6米;惠州市東山海岸段最大侵蝕距離 12.8米;江門市北陡浪琴灣沙灘岸段最大侵蝕距離 3.6米。廣東沿海海岸侵蝕現象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採訪中,龔教授詳細講述了海岸侵蝕的具體成因、危害以及防控辦法,並呼籲公眾一定要引起重視。
人類活動是導致海岸侵蝕的直接原因
何謂海岸侵蝕?龔教授解釋道,字面意思是指海岸在海洋動力等因素作用下發生後退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對某一海岸單元而言,泥沙輸入小於泥沙輸出,導致泥沙收支不平衡。
龔教授指出,近些年,中國沿海地區海岸侵蝕加劇,其中的原因有自然因素,還有人為因素,包括海岸工程建設、沿岸開採地下水和採伐紅樹林等人類活動,對海岸侵蝕的影響更直接、更劇烈。龔教授說,近些年,人類採砂行為增多,河流上遊築壩、河道取沙會使河流來沙減少,堤壩、防波堤等工程導致上遊來沙被攔截;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風向變化,影響了海浪波高、波向,進而影響海岸泥沙輸運;海平面上升、底流與裂流等波浪動力增強了泥沙的離岸輸運,導致了海沙的重新分配。
「海岸侵蝕有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海灘景觀被破壞,海灘寬度減小、坡度增大、泥沙粒徑粗化……這樣一來,海灘的旅遊功能下降,海岸空間減少或消失。」龔教授指出,不僅如此,它還會破壞部分海洋生物的生境,譬如有些海岸是海龜的產卵地,海龜選擇產卵地的條件很嚴格,沙質要細軟,沙灘要寬闊。如果這個產卵地遭受海岸侵蝕,那海龜的生存和繁衍就成了大問題。
可通過硬工程
軟工程防治海岸侵蝕
龔教授自 1993年研究生畢業後,便一直從事「河口海岸」方面的研究。他向《海洋與漁業》記者透露,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許多人為因素加劇了海岸侵蝕。龔教授舉例說,「今年 3月份,我們去海南清瀾半島考察,發現海裡的人工島是造成海岸侵蝕的主要原因。在海浪的作用下, 人工島波影區兩側的岸段波浪作用加強,造成海岸侵蝕,長期以往,部分被侵蝕的泥沙逐漸堆積在人工島和陸地之間的區域,會形成『連島壩』,將人工島和陸地連接在一起,不僅造成景觀破壞,而且水流不暢也會影響近岸水質和生態系統。」
「基本上,任何海岸工程都會對海岸造成影響,但這需要去權衡。」龔教授說,譬如要建設現代漁港,要保護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防波堤不能不建,但是,建設之前,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影響,要做可行性分析,也可以採取一些技術減輕海岸侵蝕。
龔教授介紹道,目前有兩種手段來防治海岸侵蝕,一是硬工程,如堆石、建海堤、丁壩(群)、潛壩、防波堤,防止泥沙外流;二是採用一些人工軟工程,如人工填沙或生物護岸,比如在岸邊種植紅樹林和大米草等,當然,要選擇適合本土的生物,避免外來物種入侵,破壞生態平衡。他舉例說,美國邁阿密海灘早年就由於海岸侵蝕,導致旅遊功能削弱,後來經過人工填沙,生生填出了長約十公裡、寬數百米的人工沙灘,發展旅遊業。
建議引入 ARGUS系統觀測海灘變化
龔教授指出,有些海岸侵蝕是緩慢的過程,如海平面上升、 海岸工程影響、泥沙來源的緩慢減少等;有些海岸侵蝕是由極端事件的動力因素造成的,如風暴潮和風暴浪,這樣造成的侵蝕可能需 要很長的時間(幾年)才能恢復。
目前,公眾更熟悉的是風暴潮這些海洋災害,但對海岸侵蝕 似乎都不太了解,以為這些只需要政府部門提高警惕即可。為此,龔教授呼籲公眾要提高海洋環保意識、愛護海岸、保護海岸,不僅 要保護好海岸邊的植被、不非法開採海砂,而且不能在過於鄰近海 岸線的地方進行結構物建設,「面朝大海」的房子固然值得嚮往, 但一旦坍塌,帶來的危害可想而知。
「另外,政府部門要對廣東沿海海岸侵蝕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給予重視。有關機構可以引入海灘變化觀測系統(ARGUS系統), 它能長時間持續地觀測海灘的變化,便於我們分析出廣東的海岸侵蝕情況。ARGUS系統技術目前已經很成熟,歐美國家及我國的山東、海南省都在使用。」龔教授說。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