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崗古海岸遺址
大洋網訊 在廣州市海珠區新滘中路與華南快速幹線交界處西北側,有一處新建不久的七星崗古海岸遺蹟公園。與廣州許多赫赫有名的公園相比,它不起眼,但在「行家」眼中,它可了不起,堪稱「世界級」。它是世界公認的最深入內陸的古海岸遺蹟,據現今海岸約100公裡,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海洋在廣州造成了多樣的地質奇觀,它所留下的遺蹟成為廣州自然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讀懂「廣州」的由來,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線索。
地理學家曾昭璇先生記錄的1957年時七星崗古海岸情況。
艱難時世中的驚人發現
1937年,對國人來說,因「七七事變」而令人銘記。也是在這一年,在距離盧溝橋約1900公裡的廣州,一位歸國的地理學家有了重大發現。
經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趙煥庭的記述,我們可以回到那一年的5月14日,回到吳尚時發現七星崗古海岸遺蹟的那一天。
當天,吳尚時在勷勤大學新校址(即今海珠區石榴崗一帶)西北約1公裡的七星頂(即七星崗)南麓,發現了一組侵蝕地貌,包括有侵蝕臺、陡崖、崖下巖洞等。顯然,這是一處完整的、典型的海岸侵蝕地貌。他寫道:「綜合臺地、懸崖、巖洞三點觀之,吾人可決定臺地為海蝕臺地,懸崖為海崖,而巖洞則為海洞也。」
吳尚時隨即用中文和法文寫成短文,在中山大學日報上發表。於是在七星崗海蝕地形發現6天後,就迅速被公諸於世。
趙煥庭引用了吳尚時夫人李慰慈的回憶:「這個發現,使他多麼驚喜,廣州附近,多少萬(按應為千)年以前原來是一片大海,現在找到確實證據了。」這是專屬於科學家的興奮。
隨後,吳尚時又發現了石榴崗赤沙滘東的三處小丘麓古海蝕洞群,「海洞更為發達,一隅之地,共有4個之多。其北約1km之地,更有海堆之沙堤,保存完好。」
吳尚時的發現對當時的中國科學界來說,可謂來得及時。學者們指出,20世紀早期的中國,剛從西方引入現代科學,學術上「言必稱歐美」,公認德國學者李希霍芬彼時「中國海岸以杭州灣口舟山群島為界,以北屬上升海岸,以南屬下降海岸」的論斷。廣東地質學界也發生了珠江口有無「三角洲」之爭的辯論。七星崗古海岸遺蹟的發現顛覆了西方學術權威的觀點,也讓珠江口有無「三角洲」之爭的辯論沒有了市場。這一發現確證,海水曾經深入至廣州,為珠江三角洲海陸變遷豎立了標誌,奠定了「三角洲說」的物質基礎。
它的發現也印證了中國古籍的準確性。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南越列傳》記述,番禺(今廣州)城北面為南嶺餘脈,城南臨南海。
據推測七星崗、松崗和石榴崗一帶2000年前仍為淺海,1500年前在市橋臺地周圍包括七星崗、松崗和石榴崗一帶多已成陸地和發展農耕。滄海桑田,一至於此。
英國畫家託馬斯·丹尼爾1793年畫的蓮花山
近在眼前的海陸變遷史
學者們指出,作為我國第二大河口三角洲的珠江三角洲,是由東江、西江、北江等河流衝積而成的複合三角洲,是海陸交互作用的產物。歷史上海岸線變遷頻繁,古海岸遺蹟現存數量仍有不少。僅在廣州,除了七星崗,還有南沙黃閣鎮古海岸遺址,番禺蓮花山古海蝕崖,增城新塘鎮天后宮古海蝕地貌等。附近有佛山南海區松崗鎮石碣古海岸遺址,南村鎮藤衝石崗海蝕遺址,石灣石頭村海蝕遺址,順德區龍江鎮錦屏山北坡海蝕遺址,中山黃圃鎮石嶺海蝕遺蹟等。地貌包括了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海積沙堤、狹長封閉窪地等。它們形成的時間,大約在距今4600~8500年。
學者們指出,古海岸遺址的重要意義,遠不止在「滄海桑田的見證」這麼簡單。它們可以為古代海岸線的進退、珠江口古海灣的變遷、古代海平面的高低,及氣候變化、平原堆積、土壤汙染元素來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據。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它們對於預測海平面升降變化的發展趨勢具有借鑑價值。
位於獅子洋畔的番禺蓮花山,是廣州著名的風景旅遊區。今天這裡以「古採石場」聞名遐邇。很多人都知道,包括南越王墓等重要歷史遺蹟的建造,用的就是這裡的石頭。這裡的蓮花塔作為廣州三塔之一,也盛名在外。但可能很少人知道的是,這裡還有受海浪侵蝕而成的古海蝕崖、海蝕洞等古海遺蹟。
專家指出,蓮花山古海遺蹟主要分布在蓮花山及其西部丘崗馬鞍崗、飛鵝嶺南部和浮蓮崗一帶,包括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兩類。海蝕地貌在蓮花山東麓、西南麓和浮蓮崗東麓都有發現,海積地貌主要分布在石樓鎮至陳戴巷村以南的海積平原上。在這一帶,海水大約在5000年前才從古海灣中退去,秦漢時石樓南部和茭塘西部開始出現小片平原,唐末至宋代,蓮花山茭塘以東的平原才逐漸形成,市橋臺地東部的許多居民點也在此時才建立。蓮花山水道以東的海心沙和江鷗沙等則在最近200年以來才形成。這是近在眼前的由海成陸的歷史。
龍穴島海積沙灘 南沙人復原像
珍貴而分散的古海遺蹟 如何整合保護
廣州擁有極為豐富的地質遺蹟資源,自從化天堂頂,至南沙區龍穴島,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巖石、構造行跡和地貌景觀等地質要素組成了約150公裡斷續相連的綿延山脈條帶。在這條蜿蜒曲折的條帶及其兩側,生態環境優越,遺蹟類型眾多,有些地質遺蹟景觀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塑造它們的自然力量中,隨處可見海洋的偉力。
南沙黃閣鎮舊名鳳凰閣,宋代簡稱凰閣。據《小欖麥氏族譜》記載,中原人麥氏五兄弟攜家眷二百餘人遷此地定居,並於鹹淳九年(1273)改鳳凰閣為黃閣,隱喻相府臺閣之意。另一王姓,先世籍太原,於宋時入粵。他們的到來,是島丘錯落的古海灣變成廣袤平原的必然結果。
據專家的考證,在黃閣烏洲崗東側、小虎山南及大海崗東的海蝕洞、海崖及海蝕平臺,烏洲崗、蕉門口蠔殼帶,足以證明南沙曾經是淺海灣區。在黃閣梅山出土的雙肩石斧和陶片,均為新石器時代器物,證明在四五千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生息。
位於虎門水道要衝的大虎島、小虎島和龍穴島,民間一直有「龍爭虎鬥」的傳說,寄託了出海遠洋祈求平安的美好願望。大虎島臨珠江仍有現代海蝕崖、海蝕穴和海蝕平臺。小虎島則由兩條連島沙壩把大灣崗和小虎山自然連接而成。龍穴島除了有海蝕地貌,還有海積沙灘。從地質的角度看,這幾處的海蝕、海積遺蹟,也是非常珍貴的。
不過專家們也指出,廣州的海蝕遺蹟雖然豐富且分布廣泛,但相對來說每一處的規模都不算很大,這給它們的保護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對一座有著悠久海洋開發史的城市來說,它們又是可貴的自然標本和旅遊資源。如果能夠通過有效的形式將其綜合利用,進行可持續的保護和旅遊開發,不但具有經濟、社會上的意義,也為廣州保留下了基礎的自然資源。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