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於仁成: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現狀 【智匯海洋 No.142】

2021-01-21 智匯海洋

【本期內容】

1 我國近海的赤潮災害

2 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的演變趨勢

3 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的應對策略

4 什麼是「藻華災害」


於仁成,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博士。1971年出生,山東即墨人,主要從事海洋環境生物學和有害赤潮研究。


1 我國近海的赤潮災害


在我國近海,渤海周邊海域、東海長江口鄰近海域和南海近岸海域是3個典型的赤潮高發區。

 

在渤海周邊海域,遼東灣、萊州灣和渤海灣3個海灣的赤潮問題最為嚴峻,歷史上曾多次暴發大規模赤潮。渤海是重要的經濟動物產卵場和育幼場,在近岸海域有許多重要的海水養殖區,赤潮對渤海的海水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破壞。1989年,河北黃驊市發生裸甲藻(Gymnodinium sp.)赤潮,對渤海灣一帶的對蝦養殖業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直接經濟損失達2.4億元;1998年渤海的叉狀角藻(Ceratium furca)赤潮,嚴重破壞了遼寧、河北、山東和天津的水產養殖業,造成了約1.2億元的經濟損失。2004—2006年,渤海灣連年暴發大規模棕囊藻(Phaeocystis sp.)赤潮,但未對養殖業造成顯著的危害效應。近年來,渤海秦皇島近岸海域多次記錄到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形成的褐潮,嚴重損害了該海域的扇貝養殖業。尤為嚴峻的是,近年來渤海周邊海域多次記錄到有毒藻類形成的赤潮,養殖貝類染毒情況也非常常見,對海產品消費者健康構成潛在威脅。1998年,能夠產生腹瀉性貝毒毒素(DiarrheticShellfishToxins, DSTs)的鰭藻(Dinophysis spp.)與叉狀角藻共同形成赤潮,赤潮之後在貝類中檢測到了腹瀉性貝毒毒素成分;2006年,在山東長島海域記錄到能夠產生麻痺性貝毒毒素(ParalyticShellfish Toxins, PSTs)的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 spp.)赤潮,導致大量網箱養殖魚類死亡。

 

東海海域是我國近海赤潮發生次數最多的海域。該海域的赤潮主要出現在春、夏季,每年的5—8月份是赤潮高發期。自2000年以來,東海長江口鄰近海域赤潮發生頻率急劇上升,大規模赤潮頻繁暴發,影響面積最大可達上萬平方公裡。特別令人關注的是,該海域的赤潮優勢種以東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凱倫藻(Kareniamikimotoi)和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 spp.)等有毒有害甲藻為主,對養殖業發展、人類健康和生態安全都造成了嚴重威脅。2005年發生在長江口鄰近海域的米氏凱倫藻赤潮,導致南麂島附近大量養殖魚類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 000萬元。2012年福建沿海大規模米氏凱倫藻赤潮造成養殖鮑大量死亡,初步估算經濟損失超過20億元,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害藻華造成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此外,在長江口鄰近海域多次觀測到高密度的有毒亞歷山大藻和有毒鰭藻,其中亞歷山大藻細胞密度可達104—105個細胞/L,達到赤潮水平。對赤潮期間採集的浮遊植物和貝類樣品進行分析,能夠檢測到麻痺性貝毒毒素、腹瀉性貝毒毒素等多類藻毒素。

 


東海海域赤潮發生次數

 

南海近岸海域也是我國近海赤潮高發區之一,有記錄的赤潮次數僅次於東海海域。南海海域的赤潮多數出現在大鵬灣、大亞灣、深圳灣等海灣及珠江口附近海域。南海海域以往記錄的赤潮現象規模不大,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規模赤潮開始出現,其中尤以棕囊藻形成的赤潮特別令人關注。1997年11—12月,廣東饒平柘林灣發生大規模棕囊藻赤潮,造成大量養殖魚類死亡,經濟損失超過7000萬元。1999年,饒平海域再次發生棕囊藻赤潮,面積超過3 000 km2。在廣西北部灣海域,近年來也連年暴發大規模棕囊藻赤潮。2014年和2015年冬季廣西近岸海域的棕囊藻赤潮影響區覆蓋了防城港附近海域、欽州灣和北海附近海域。由於赤潮期間棕囊藻可以形成直徑達2—3 cm的囊狀群體,能夠堵塞過濾網具,對沿海地區核電設施冷源系統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

 

2 黃海海域的綠潮災害

 

與渤海、東海和南海相比,黃海海域的赤潮問題並不嚴重。但是,從2007年以來,黃海連年暴發由大型綠藻滸苔(Ulva prolifera)形成的大規模綠潮,至今已連續10年。綠潮期間,綠藻覆蓋海域面積最大超過1000 km2,規模堪稱世界之最。綠潮後期大量漂浮綠藻在沿海一線堆積,僅2008年一年青島市政府就從沿海一線清理了超過100萬噸綠藻。由於堆積的綠藻腐爛後會產生H2S和NH3等有毒氣體,汙染空氣和海水,甚至會導致生物窒息,因此,綠潮對沿海地區旅遊景觀和海水養殖造成了巨大影響。2008年黃海綠潮登陸山東半島後,堆積在養殖池塘裡的滸苔腐爛使水質惡化,重創了乳山、海陽、膠南和日照等地的海參養殖、鮑魚養殖、扇貝筏式養殖、灘涂貝類養殖等產業,造成地方水產養殖業高達8億元人民幣的重大經濟損失。2009年,黃海綠潮的暴發也造成了高達6.4億元的經濟損失。綠潮不僅威脅沿海地區景觀和養殖業,對海域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極為令人關注。綠藻在生長和死亡分解過程中會吸收或釋放營養物質,改變水體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甚至有可能引起浮遊植物藻華,造成次生災害。

 


黃海海域的滸苔綠潮



黃海海域綠潮分布面積和覆蓋面積變動情況


針對連年暴發的綠潮問題,如何及時、準確地監測和預測綠潮發生情況,積極應對綠潮災害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衛星遙感技術已經實現了對綠潮災害的大範圍、同步、快速監測。在黃海滸苔暴發期間,我國風雲MERSI、環境HJ/CCD和北京1號等衛星數據都已應用於綠藻漂移路徑監測。然而,對於綠潮的發生和發展態勢,仍缺少可用於預測的數值模式。在綠潮應對方面,主要依靠被動的人工和機械打撈,儘管打撈的綠藻可用於資源化利用,但只能部分彌補綠潮導致的經濟損失,如何從源頭控制綠潮發生仍然是當務之急。



2008年黃海綠潮災害的遙感監測


3 黃、渤海海域的褐潮災害

 

褐潮是我國黃、渤海海域近年來新出現的一類有害藻華現象。2009年夏,在渤海秦皇島近岸海域出現了一種獨特的有害藻華現象,藻華發生期間,養殖的海灣扇貝出現了攝食率降低、生長停滯甚至大量死亡現象,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自此以後,類似的有害藻華現象連年出現。2010年,藻華影響海域面積達3350 km2,造成2億多元的經濟損失。由於藻華原因種(形成有害藻華的藻種)細胞微小、脆弱且不易保存,難以通過形態學特徵進行鑑定。因此,該藻華只能被籠統地稱作「微微型藻藻華」。通過色素分析發現,藻華發生期間浮遊植物中含有19-丁醯氧基巖藻黃素(But-fuco)、巖藻黃素(Fuco)、矽甲藻黃素(Diad)和葉綠素a;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在利用真核生物通用引物構建的克隆文庫中,一種海金藻——抑食金球藻佔有重要優勢。綜合色素特徵與分子生物學分析結果可以確認,抑食金球藻是藻華的主要原因種。這一由抑食金球藻形成的有害藻華,亦即國際上密切關注的「褐潮」,在我國還是首次記錄。除渤海秦皇島近岸海域之外,2011年北黃海桑溝灣海域也出現了類似的「褐潮」現象。

 

「褐潮」現象此前僅在美國東海岸和南非有過報導,這是一類典型的生態系統破壞性有害藻華(Ecosystem Disruptive Algal Blooms, EDABs)。在美國東海岸,「褐潮」的出現曾導致貝類資源衰退和海草床退化,引起了學界的密切關注[14]。黃、渤海近岸海域是我國重要的貝類養殖區,也是許多重要海洋經濟動物的產卵場和育幼場。由於抑食金球藻的毒性效應,褐潮的出現極有可能進一步破壞近岸水域的生態功能,影響生態系統健康和養殖業的持續發展。秦皇島岸海域和桑溝灣海域均鄰近M2分潮無潮點,水體相對穩定;貝類養殖區的大量筏架阻滯了海水流動,進一步提高了海水的穩定性,這是褐潮在上述海域出現的重要原因。但是,「褐潮」在黃、渤海沿岸海域突然暴發的原因目前並不清楚。

 

摘自:於仁成,劉東豔.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現狀、演變趨勢與應對策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10):1167-1174.


【擴展閱讀】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微信公眾號的觀點和立場。配圖來自網絡,若侵即刪。歡迎分享到個人朋友圈。公眾號、網站等如需轉載,請標註來源:微信公眾號「智匯海洋」(smart-ocean),並附上連結地址,否則不允許轉載。


智匯海洋    學術智慧聚合與知識增值 


相關焦點

  • 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現狀、演變趨勢與應對策略
    2.1 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的演變特徵近年來,我國近海有害藻華呈現出明顯的演變趨勢,有害藻華發生頻率持續上升、影響區域不斷擴展。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近海有記錄的赤潮次數很少,赤潮影響範圍也很小,很少超過幾百平方公裡;2000年以後,每年記錄的赤潮次數都在50—80次之間,赤潮面積可達數千甚至上萬平方公裡,持續時間可以長達一個月以上。
  • 平臺疊加,提速「藍色徵程」——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
    2006年,1000噸級近海科考船「科學三號」啟用,海洋所組織開展中國近海開放共享航次,開創了我國科考船「共管、共用、專業運行」的新模式。2012年,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交付使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我國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近海挺進大洋的強國夢想。
  • 海洋工程地質災害防控科技創新高層論壇暨山東省海洋環境地質工程...
    海洋工程地質災害防控科技創新高層論壇暨山東省海洋環境地質工程重點實驗室學術年會召開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2月24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2020
  • 【中國科學報】颱風可引起海洋浮遊植物發生藻華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依託該所的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丹玲帶領團隊,利用多年船測數據並藉助衛星遙感手段,發現颱風能引起海洋浮遊植物藻華,並揭示其機理。相關成果先後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海洋生態進程》、《海洋系統雜誌》、《國際遙感雜誌》等10多個國際學術期刊上。
  • 中國近海有害藻華研究現狀與展望
    針對我國近海的有害藻華問題,有必要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1)加強對有害藻華形成及演變機理的研究。推動多組學研究手段、儀器分析技術和數值模擬方法在有害藻華研究領域的應用,提高對我國近海藻華原因種多樣性狀況、藻種適應策略、藻華成因與演變趨勢、藻華災害的危害途徑與機制的認識。(2)高度關注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對我國近海有害藻華的影響。
  • 中科院海洋所成功養殖近江牡蠣 個頭大出三分之一
    半島記者 徐傑5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近日,國家貝類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組織相關專家,對由中科院海洋所貝類養殖研發團隊完成的近江牡蠣海區養殖技術成果進行階段性現場驗收,標誌著近江牡蠣養殖鏈條全面構建完成。
  • 一把黏土成為「赤潮滅火器」 中科院海洋所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半島記者 徐傑 報導本報1月10日訊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該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我國主要海洋災害之一——風暴潮
    風暴潮是我國最主要的海洋災害之一,從北向南所有海域都有發生風暴潮的條件,而且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風暴潮發生的空間範圍從幾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之間,持續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破壞力較大,是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的海洋災害。在我國歷史上,風暴潮曾被稱為海溢」、「海侵」。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海洋所代表團成為國際黃東海海洋科學研討會亮點
    韓國大會主席Joong KiChoi教授當場定購了一套由鄭守儀院士開發的有孔蟲模型,放置於韓國仁荷大學海洋系。    此外,中科院海洋所周名江研究員作的「中國海域富營養化及赤潮」,對中國海域水質狀告及引發赤潮的機制及潛在的危機做了精闢的分析;秦松研究員作了「海藻生物反應器的研究」報告;宋生研究員作了「貝類免疫相關的分子克隆及功能基因」報告,張培軍研究員作了有關「養殖與野生牙鮃的基金變異分析」的報告,李超倫研究員作了「黃海中華哲水蚤繁殖的季節變化」 的報告。
  • 中科院海洋所直播奇妙海洋,公眾科學日推探秘之旅
    5月23日,中科院海洋所通過直播舉辦了「奇妙海洋探秘之旅」公眾科學日活動,公眾跟隨主持人腳步在線雲遊國內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及深海標本庫,與科研人員一起通過科學實驗「探秘海洋」。在「探秘海洋」科學實驗環節,「海水發電實驗」,大家了解了海洋腐蝕的電化學原理及開展海洋腐蝕防護的重要性;「一杯滄海」模擬了海洋酸化的過程,生動展示了海洋酸化的危害;通過「海藻標本製作」在線展示,公眾學習到了海藻標本製作的基本方法,可在家進行動手操作;通過展示海月水母的培養環境及各生活史階段,生動詮釋了「水母寶寶誕生記」。
  • 為海洋生物研究奠定基石——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七
    海洋是生命最初誕生的家園,也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以下簡稱「分類室」)「尋寶」70年,採集生物標本80多萬號,發現海洋生物1新亞綱、6新科、93新屬、1774新種,發表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和魚類佔國內同類新物種總數的65%;出版專著140多部、論文近2000篇。
  • 中科院海洋所:赤潮973項目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
    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周名江研究員等完成的國家973項目「我國近海有害赤潮發生的生態學、海洋學機制及預測防治」研究,日前通過了山東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成果鑑定。    經過近5年的海上赤潮調查研究和實驗室實驗,各項研究相繼取得重大突破,並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一是以赤潮多發並成因複雜的東海為重點研究區域,開展了對我國近海典型大規模赤潮原因種東海原甲藻和鏈狀亞歷山大藻的形態學、分子特徵、生態分布、生理特性、生長動力學、生活史、種間競爭、孢囊的分布、萌發及其與浮遊動物的關係研究。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 海洋所長莖海綿、海洋所紫柳珊瑚……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命名深海...
    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並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
  • 南通市與海洋所籤約共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通)
    1月11日,南通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通)籤約儀式在青島舉行。南通市副市長徐輝和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孫松在協議書上簽字,海洋所黨委書記王啟堯主持會議。孫松首先全面介紹了研究所學科布局、重大科研成果、人才隊伍、能力建設、國際合作、院地合作與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情況,詳細介紹了海洋所在江蘇沿海地區相關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和進展。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員張濤:現代化海洋牧場將進入一個...
    在主題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員張濤先生致辭,張濤先生與大家分享了現代化海洋牧場研究與展望。   以下是張濤先生致辭:   謝謝主持人,各位嘉賓好,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的博士,我的報告分四個部分,第一個介紹我國海洋牧場的現狀。
  • 首屆「科學探索獎」公布,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高翔入選
    半島記者 徐傑23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在近日公布的首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中,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高翔成為50位獲獎人之一。1984年出生的高翔是俯衝帶地球動力學領域具有顯著影響的傑出青年科學家,因其在科研上的傑出成果,30歲被聘為特聘研究員,32歲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 【活動報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
    中科院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副局長曹以玉,中科院老科協顧問、中科院離退休局原局長何遠光,南海海洋所副所長張長生,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政協人資環委、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及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在職科研骨幹近40人出席了此次學術沙龍,張長生為沙龍致辭,南海海洋所退休專家原黨委書記黃良民研究員主持沙龍活動
  • 中科院海洋所與獐子島漁業召開聯合實驗室年會
    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孫松、獐子島漁業集團董事長吳厚剛出席會議並致辭,聯合實驗室主任張國範研究員主持會議。&nbsp&nbsp&nbsp&nbsp與會人員聽取了海洋生態養殖聯合實驗室所作的題為《面向新使命&nbsp實現新跨越》的工作報告,梳理總結了4年來的合作情況。雙方一致認為,4年的合作成果豐碩,相互了解充分,由「朋友變為互信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