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成功養殖近江牡蠣 個頭大出三分之一

2020-12-04 半島都市報

半島記者 徐傑

5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近日,國家貝類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組織相關專家,對由中科院海洋所貝類養殖研發團隊完成的近江牡蠣海區養殖技術成果進行階段性現場驗收,標誌著近江牡蠣養殖鏈條全面構建完成。據介紹,該批近江牡蠣生長快、存活率高,平均個體比同期同海區養殖的長牡蠣提高37.9%,有望進入高端牡蠣產品市場。

據了解,近江牡蠣是我國河口水域特有的牡蠣科大型物種,歷史上多以大型礁體形式廣泛分布在我國南北主要河口水域,形成特殊的生態系統並支撐了近海生計漁業發展。但近幾十年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過度捕撈、棲息地破壞、陸源汙染,尤其是伴隨著北方淡水徑流資源的減少甚至河流改道等,我國近江牡蠣野生資源銳減,在北方只在局部地區零星地被發現,且大都處於功能性滅絕狀態。

中科院海洋所貝類養殖研發團隊張國範研究員介紹,該批養殖成功的近江牡蠣的親本取自山東濱州的野生群體,2017年夏季在福建寧德繁育F1代種苗,後在濱州進行高鹽環境馴化,剩餘個體於2018年秋冬季轉移至乳山海區進行育肥試養。該批近江牡蠣平均個體全溼重比同期同海區養殖的長牡蠣提高37.9%。該批近江牡蠣生長快、存活率高,有望進入高端牡蠣產品市場。

張國範研究員介紹,牡蠣以礁體的形式,可以發揮其最大的生態功能,不但可淨化水體、耦合能量、消氮固碳等,還為其它生物提供庇護以及孵幼等場所,其生態學功能堪比熱帶海區的珊瑚礁。據專家推斷,我國近江牡蠣資源及其生態系統的崩潰與河口及近海水域資源荒漠化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中科院海洋所貝類養殖研發團隊致力於牡蠣野生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發歷時10餘年,在前期長牡蠣等巨蠣屬牡蠣野生資源分布、生態習性以及適應進化機制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突破了近江牡蠣苗種規模化繁育與中培技術,目前正全力進行近江牡蠣原位養殖與資源修復技術研發。科研人員介紹,近江牡蠣在長牡蠣主養區育肥養殖成功,實現了近江牡蠣人工養殖全鏈條構建。目前,殼型、出肉率和肉色等性狀改良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相關焦點

  • 牡蠣養殖時應該注意的敵害_海水養殖(貝類養殖)_水產養殖網
    牡蠣養殖時應該注意的敵害出處: 作者:陳皓文 王波 水產養殖網 2008-08-07 14:47:00 &nbsp&nbsp&nbsp&nbsp牡蠣肉嫩、湯鮮、營養價值高,有些還具藥效,為世人所推崇。但它的養殖面臨著多種問題,除來自微生物和動物引起的疾病以外,它還遭遇到人為環境的壓力,來自本身的惡變及各種敵害生物的侵襲。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牡蠣——貝類的「模式種」牡蠣俗稱海蠣子、蠔等,隸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珍珠貝目,是世界上第一大養殖貝類,是人類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資源之一,為全球性分布種類。除了可食用外,牡蠣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對內灣和近海水域藻華的調控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牡蠣在動物系統演化中還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形態各異的冠輪動物的代表。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歷時十餘年培育「海蠣1號」 有望成為牡蠣...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0年審定通過的14個水產新品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高營養品質新品種長牡蠣「海蠣1號」榜上有名。「海蠣1號」是海洋所貝類增養殖與育種生物技術團隊在對牡蠣野生種質資源精細評估以及營養品質性狀系統解析的基礎上,利用分子育種結合傳統育種手段,歷時十餘年培育成功。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喜獲高營養品質新品種長牡蠣「海蠣1號」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0年審定通過的14個水產新品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高營養品質新品種長牡蠣「海蠣1號」榜上有名。「海蠣1號」是海洋所貝類增養殖與育種生物技術團隊在對牡蠣野生種質資源精細評估以及營養品質性狀系統解析的基礎上,利用分子育種結合傳統育種手段,歷時十餘年培育成功。   我國的牡蠣養殖規模和產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佔我國海水養殖產量的四分之一。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高品質牡蠣的需求持續增強。
  • 燈塔水母產業鏈綜述:小牡蠣串起「大體系」
    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廣東海洋大學合作以來,燈塔水母將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到牡蠣養殖加工環節,在「安全種源引進」「養殖可控管理」「淨化達標處理」「海水循環無汙染」「淨化全程試驗檢測」「生態冰溫保活」等方面加碼技術投資。長期以來,燈塔水母依靠組建的專業化養殖隊伍,嚴格按照ASC體系管控養殖全過程。
  • 什麼是三倍體牡蠣?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近年來,隨著三倍體轉基因三文魚先後在加拿大和美國通過批准上市,以及個大味美的三倍體牡蠣(生蠔)在網絡上熱銷,動物的三倍體養殖技術也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人們培育三倍體水果主要是為了得到無籽的果實,培育三倍體動物是為了什麼?   三文魚和牡蠣都是雌雄異體、異體受精的動物,不可能像香蕉一樣進行無性繁殖,那麼,三倍體的動物是怎麼培育的呢?
  • 牡蠣是不是生蠔?答案:是的
    這一研究在線發布在《自然》(Nature)雜誌上,揭示了牡蠣對高壓環境的獨特適應以及貝殼形成的複雜機制。經過數據處理,組裝牡蠣基因組大約為559Mb,總共有大約28,000個基因。  牡蠣,俗稱蠔,別名蠣黃、海蠣子。牡蠣屬貝類。世界上總計約有100多種,我國沿海產的約有20多種,現在已人工養殖的主要有近江牡蠣、長牡蠣、褶牡蠣和太平洋牡蠣等。
  • 牡蠣是什麼 牡蠣的功效與作用
    牡蠣是什麼牡蠣(ostreagigastnunb)及其近緣動物的全體,是海產貝殼。在亞熱帶、熱帶沿海都適宜蠔的養殖,我國分布很廣,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皆可產蠔。蠔乃軟體有殼,依附寄生的動物,鹹淡水交界所產尤為肥美。軟體動物,有兩個貝殼,一個小而平,另一個大而隆起,殼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蠔油。肉,殼,油都可入藥,也叫蠔或海蠣子。
  • 前沿三倍體牡蠣讓消費者四季分享營養生鮮
    青島前沿海洋種業有限公司是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島亞特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國大西洋海角漁業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的種業公司,主營海水養殖優良品種研究開發,擁有全球先進的四倍體牡蠣和三倍體牡蠣育種技術。該公司採用經七代優選的四倍體品系和優質高產太平洋牡蠣的二倍體品系雜交,生產全自然100%三倍體牡蠣。用從美國引進的單體牡蠣培育技術,培育單體三倍體牡蠣,為我國牡蠣養殖提供了新的優良品種。
  • 燈塔水母:以「牡蠣為媒」的全產業鏈戰略邏輯
    在今年9月乳山市剛出臺的「十四五」牡蠣全產業鏈發展規劃中,乳山市政府對現目前產業鏈發展的六大環節提出了更加明確的細節要求和方向,表明了其全產業鏈布局的重心,在於未來乳山牡蠣能夠搶佔全國高端牡蠣市場,做「海洋經濟的領軍品牌」及「國際知名品牌」。一直以來,乳山牡蠣都憑藉良好的生態養殖環境所造就的更好品質,在市場上被認可為「更接近高端牡蠣」的品牌。
  • 燈塔水母CEO侯斌:高端品牌是乳山牡蠣品牌發展的下個中心點 (附...
    總體上看,近兩年乳山市政府對乳山牡蠣的布局定位,是要將乳山牡蠣打造成"海洋經濟的領軍品牌""國際知名的牡蠣品牌",政府也正在把乳山牡蠣品牌推向高端品牌的那條跑道。 4.大趨勢下的必然。 乳山牡蠣經過多年發展,現在,我認為已經到了具備成為高端品牌的時機。
  • 燈塔水母ASC乳山牡蠣,也將和ASC可持續水產品一起「出圈」
    作為世界水產的黃金標準,ASC自問世以來就成為品質企業進軍高級市場的敲門磚,與傳統高密度、高產量、高收益的養殖方式不同,ASC養殖場要求企業養殖注重環境保護和水質安全等,本質上提高了企業的養殖成本,使得ASC產品在市場上就會多出一層品質「溢價」。 中國是世界主要的水產品生產國,更是世界最大的水產品消費國之一。
  • 一把黏土成為「赤潮滅火器」 中科院海洋所為國際海洋環境治理貢獻...
    半島記者 徐傑 報導本報1月10日訊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採訪獲悉,該所俞志明研究員作為獲獎代表上臺領獎,由其領銜完成的「近海赤潮災害應急處置關鍵技術與方法」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海陽所鎮引進燈塔水母項目,實現乳山牡蠣品牌建設提質升級
    此前,乳山市政府為貫徹實施經略海洋戰略,促進乳山牡蠣產業健康發展,出臺「十四五」牡蠣全產業鏈發展規劃。規劃指出,在完善乳山牡蠣產業鏈和實現產業融合過程中,海陽所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海陽所鎮是威海市乃至整個膠東半島保持完好的原生態潮間帶之一,海區沒有任何汙染,適宜牡蠣養殖;其位處乳山口跨海大橋、十分鐘高鐵交通圈的地理位置,在牡蠣運輸環節及銷售埠都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 看「牡蠣殼」如何保護海洋生態
    12月31日,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布一項研究成果,該校包衛洋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成功將廢棄牡蠣殼碎片和混凝土混合,研發成功能培養魚類餌料的人工魚礁,撬開了隱藏在牡蠣殼內的「重置密碼」。  魚礁是海底的隆起物和堆積物,其上附著和生長著大量餌料生物,能誘使魚類積聚,有「海洋牧場」「魚類糧倉」之稱。
  • 人工養殖江鮮明年端上百姓餐桌
    「目前,我省已選定10個縣市開展蝦、稻、中華沙塘鱧共作養殖,明年人工養殖江鮮可端上百姓餐桌。」11月12日,在湖北省長江野生魚類繁育馴化科技攻關推進會上,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黃國雄透露。目前,武漢市農科院已探索出「稻-蝦-中華沙塘鱧」的養殖模式,在蝦稻田中套養中華沙塘鱧魚苗,通過2019年的推廣試驗,每畝蝦稻田多產出50斤中華沙塘鱧商品魚,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長江禁漁倒逼我省科技攻關提速,長江刀魚、中華沙塘鱧(俗稱土憨巴)、銅魚(俗稱金鰍)、長吻鮠(俗稱江團)、長春鯿(俗稱草鯿)、大鰭鱯(俗稱江鼠)等6種長江野生魚逐漸人工繁育成功。
  • 關於燈塔水母CEO對乳山牡蠣高端品牌發展的解讀
    對於打造建設高端品牌的底氣和實力,通過對近年來乳山牡蠣發展的總結,我總結出了八大方面,來看政府為了乳山牡蠣的發展,已經做好了那些層面的鋪墊。(一)產量自信數據統計顯示,目前乳山市牡蠣年總產量約30萬噸,養殖面積和產量在全國縣級單位名列第一位。穩定的產量,是發展高端品牌的基礎。
  • 男子挪威引進三文魚養殖開發,一年1000萬噸產量,近億元收入
    劉明星是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化學研究專家,這次從青島坐了三個半小時的大巴,又轉乘計程車輾轉近一個小時,才來到這個偏遠的小漁村。他此行的工作很簡單:指導東方海洋科技公司員工如何用國標方法檢測水質。劉明星只是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眾多長期在外奔波的科研人員中的一員。劉明星、劉鷹、李慶永 這些來自青島的專家成了位於這個偏僻小漁村的熟客,由於經常來,他們甚至跟這個小漁村的很多村民都非常熟。島城專家不顧勞累前來指導的大西洋鮭魚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項目,是東方海洋科技公司今年3月份才啟動的項目,養殖基地目前正處於建設之中。
  • 無所不能的牡蠣:中國哪裡的生蠔最好吃?
    以前,潮水褪去,趕海的人們在礁石上就能摳出牡蠣,直接就能吃。而現在,野生的牡蠣早就不夠中國人吃了,養殖牡蠣開始興起,而扇貝殼成了它的新家。而汕頭的南澳牡蠣,出身著名的南澳島海域,這裡海洋的微生物豐富,養出的牡蠣產量高還肥美,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的保護產品。
  • 中科院海洋所與獐子島漁業召開聯合實驗室年會
    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孫松、獐子島漁業集團董事長吳厚剛出席會議並致辭,聯合實驗室主任張國範研究員主持會議。&nbsp&nbsp&nbsp&nbsp與會人員聽取了海洋生態養殖聯合實驗室所作的題為《面向新使命&nbsp實現新跨越》的工作報告,梳理總結了4年來的合作情況。雙方一致認為,4年的合作成果豐碩,相互了解充分,由「朋友變為互信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