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歷時十餘年培育「海蠣1號」 有望成為牡蠣...

2021-01-09 中國日報網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0年審定通過的14個水產新品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高營養品質新品種長牡蠣「海蠣1號」榜上有名。「海蠣1號」是海洋所貝類增養殖與育種生物技術團隊在對牡蠣野生種質資源精細評估以及營養品質性狀系統解析的基礎上,利用分子育種結合傳統育種手段,歷時十餘年培育成功。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培育高營養品質新品種長牡蠣「海蠣1號」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供圖)

我國的牡蠣養殖規模和產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佔我國海水養殖產量的四分之一。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高品質牡蠣的需求持續增強。但我國牡蠣產業存在高端產品匱乏、在國際市場佔比較低的問題。因此牡蠣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需求凸顯,我國急需高品質的特色牡蠣產品。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培育高營養品質新品種長牡蠣「海蠣1號」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供圖)

糖原作為牡蠣鮮味的主要呈味物質之一,直接影響「蠣味」和消費者的口感,是牡蠣產品重要的品質性狀。糖原含量高是高端牡蠣的最主要特色,也是其成為國際市場流行性消費貝類的重要原因。牡蠣的糖原等品質性狀缺乏活體檢測技術,且其含量極易受養殖環境、季節及生理狀態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糖原等品質性狀的改良一直是國際牡蠣育種研究的難點。

育種團隊在牡蠣基因組重測序和同質化馴養的基礎上,系統評估了我國長牡蠣的群體結構和種質特徵,獲得了一批優異的育種基礎群體。同時,團隊深入開展經濟性狀認知與遺傳解析工作,闡明了長牡蠣糖原含量的性狀特性,並開發了糖原含量相關的高效分子標記和分子育種模塊。利用河北樂亭的野生群體為基礎群體,以糖原含量為目標性狀,採用基因模塊輔助選育技術結合家系選育培育而成。

經過測試發現,與未經選育的長牡蠣相比,10-11月齡的成貝糖原含量(幹樣)平均提高25.4%,生長速度保持不變。適宜在黃渤海牡蠣主產區人工可控的海水水體中養殖。長牡蠣「海蠣1號」具有糖原含量高的顯著優點,可顯著提升我國牡蠣的產品品質,市場價值潛力巨大。該品種的示範推廣養殖將帶動我國牡蠣產業從產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有望成為牡蠣國際市場的高端產品,助力我國水產養殖業的高質量綠色發展。(中國日報青島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喜獲高營養品質新品種長牡蠣「海蠣1號」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0年審定通過的14個水產新品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高營養品質新品種長牡蠣「海蠣1號」榜上有名。「海蠣1號」是海洋所貝類增養殖與育種生物技術團隊在對牡蠣野生種質資源精細評估以及營養品質性狀系統解析的基礎上,利用分子育種結合傳統育種手段,歷時十餘年培育成功。   我國的牡蠣養殖規模和產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佔我國海水養殖產量的四分之一。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高品質牡蠣的需求持續增強。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學的前沿陣地
    它是海洋科學的前沿陣地,那裡的科研人員為了國家的海洋事業默默地奮鬥和付出著。研究所的誕生1949年6月,當時擔任山東大學教授的童第周與曾呈奎二人去北平(今北京)參加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在會上,正在籌備建立中國科學院的竺可楨專門找到了他們倆,共同商討建立海洋研究機構的想法。這次談話就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的起點。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而牡蠣作為貝類的「模式種」,一直受到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鑑於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和現代生物學科的發展需求、牡蠣優越的經濟價值及其潛在的基礎研究價值,2008年5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範博士和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郭希明博士聯合發起了牡蠣基因組計劃,並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為首選科技合作夥伴,組成了一支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為核心的國際牡蠣基因組研究團隊。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60周年發展紀實
    2010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將迎來60周年華誕,撫今追昔,意在登高望遠;知往鑑今,志在開拓未來。作為新中國成立最早的海洋科研機構之一,海洋研究所見證了新中國海洋科研事業的起步、創新與發展。回首60年的發展歷程,海洋研究所邁出的每個步伐,無不踩著時代的旋律,打上時代的烙印。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2020年海洋科學暑期夏令營活動報名通知 為引導和激發青年大學生從事科研的興趣和熱情,零距離體驗感知海洋科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將於2020年7月中下旬舉行2020年海洋科學暑期夏令營活動。
  • 海洋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6月16至18日,美國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國際知名海洋生物學家Yonathan Zohar教授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進行了學術訪問與交流,並與海洋研究所籤署了合作協議。    Yonathan Zohar 教授在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開展科技合作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與海洋研究所所長相建海研究員籤署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在人才培養、互訪交流、資源共享、以及科研項目等方面的合作協議,標誌著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馬裡蘭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研究所正式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對提升我國海洋生物研究領域的科研水平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20年接收推薦免試生招生簡章   歡迎全國各大院校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申請我所2020級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稱:推免碩士生)和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簡稱:直博生),上述兩類統稱推免生。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考研...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於1950年8月1日,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和新技術開發的綜合性海洋科學研究機構。
  • 中科院海洋所成功養殖近江牡蠣 個頭大出三分之一
    半島記者 徐傑5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近日,國家貝類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組織相關專家,對由中科院海洋所貝類養殖研發團隊完成的近江牡蠣海區養殖技術成果進行階段性現場驗收,標誌著近江牡蠣養殖鏈條全面構建完成。
  • 為什麼要報考中國海洋大學?
    研發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甘露特納膠囊(商品名「九期一」,代號GV-971)已經上市,該藥是以海洋褐藻提取物為原料製備獲得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是我國自主研發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
  • 南通市與海洋所籤約共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通)
    1月11日,南通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通)籤約儀式在青島舉行。南通市副市長徐輝和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孫松在協議書上簽字,海洋所黨委書記王啟堯主持會議。孫松首先全面介紹了研究所學科布局、重大科研成果、人才隊伍、能力建設、國際合作、院地合作與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情況,詳細介紹了海洋所在江蘇沿海地區相關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和進展。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員張濤:現代化海洋牧場將進入一個...
    在主題論壇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員張濤先生致辭,張濤先生與大家分享了現代化海洋牧場研究與展望。   以下是張濤先生致辭:   謝謝主持人,各位嘉賓好,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的博士,我的報告分四個部分,第一個介紹我國海洋牧場的現狀。
  • 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研究所招生簡章複試分數報錄真題答案考研經驗
    研究所介紹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1950年8月1日,是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是我國海洋科學的發源地。西海岸新區園區建有科考船岸基支撐平臺,江蘇南通建有中科院長江口生態站,位於青島市古鎮口軍民融合區的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及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正在建設中。   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7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600人,兩院院士3人,博士生導師102人,碩士生導師172人,設有一級博士學位點3個,二級博士學位點9個,碩士學位點10個、專業碩士學位點3個和1個海洋科學博士後流動站。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雲所慶」,紀念活動通過網絡同步在線直播。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南海迴響 ——回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習近平 「這一年我們更拼了!」
  • 什麼是三倍體牡蠣?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什麼是三倍體牡蠣?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對於植物的三倍體乃至多倍體,我們都不陌生。中學生物課本上介紹了商品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過程,先用秋水仙素處理獲得四倍體母本,繼而與二倍體父本雜交得到不育的三倍體後代,就是大家鍾愛的大口爽吃不用   原標題:什麼是三倍體牡蠣?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的口糧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時,便會帶來遮天蔽日的景象,所過之處寸草不留。也因此,蝗災被認為是與旱災、洪災齊名的我國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自此,他們以嶄新的面貌、偉岸的形象、奮進的姿態、創新的碩果,百舸爭流,乘風破浪,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康莊大道上勇敢向前。 開拓基業 不忘初心 鏡頭拉回到60年前,年輕的共和國即將迎來建國10周年的喜慶日子。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在中科院廣州分院籌備時期籌建,1959年1月7日正式在穗成立。初期暫設在南海水產研究所,1960年初遷至廣州新港路。不
  • 富山入善町深層海洋水成了淨化牡蠣的「神仙水」 牡蠣之星成「牡蠣...
    而富山縣入善町的海洋深層水對精華牡蠣的作用被發現之後,這種更加天然更加環保去汙能力能強的處理方式在富山得以運用。人們利用海洋深層水的極高清淨特性,讓牡蠣吸入這樣的海水後,在體內自動循環,吐出被它吃掉的髒東西,最終達到淨化食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