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

2021-01-08 中原新聞網

人們很難想像,即便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蝗災」這個看似久遠、曾肆虐人類上千年的災害,也並未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科技高度發達而消失。  今年以來,全球多地遭遇蝗災,再次敲響人類警鐘:「東非正遭遇70年以來最嚴重的蝗災」「南亞國家印度再遭蝗災襲擊,部分城市進入警戒狀態」「蝗災肆虐逼近我國雲南,多地相繼發生黃脊竹蝗災害」……關乎人類立身之本的糧食安全問題,直接受到威脅。

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人們不解,一度認為蝗蟲來襲就是「天災」。蝗蟲成災的原因找不到,人類的飯碗就難說端得踏實。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的口糧

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時,便會帶來遮天蔽日的景象,所過之處寸草不留。也因此,蝗災被認為是與旱災、洪災齊名的我國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

這其中,沙漠蝗、飛蝗兩種蝗蟲災害,又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生物災害之一。

康樂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主要農業害蟲。我國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與飛蝗不同,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和南亞地區,但危害的記載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

直到今天,這種危害還在繼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戈峰說,大概平均每5年全球就會發生一次蝗災。

就在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暴發從非洲之角到伊朗南部和印巴邊境,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1平方公裡的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沿途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

戈峰說,近年來,俄羅斯、北美和南美也遭遇到當地蝗蟲的襲擾。在世界範圍內,蝗災仍然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百年未解科學難題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然而人們對蝗災成因的科學認識不足百年。

1921年,被稱作「蝗蟲學之父」的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

說白了,散居型的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可以認為是無害的,而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很可能導致蝗災發生。

那麼,散居的蝗蟲,是如何形成蝗群的,這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又是什麼?

近80年裡,科學家對此提出許多假說,比如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其中的奧秘和機理又是什麼?並沒有人能真正說清楚。

直到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才逐漸意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聚集的最關鍵因素。

此後,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然而,這些化合物中,沒有一個能夠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標準,特別是沒有野外種群驗證的證據。」康樂說,比如有的在實驗室有效,但在野外進行種群驗證時沒效,有的對雌性蝗蟲有效,但對雄性蝗蟲無效。

致使蝗蟲群聚成災的真兇究竟是誰?中國科學家踏上了「追兇」之路。

歷時16年找到真兇

2004年,康樂帶領科研團隊開始了蝗蟲型變基因表達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16年過去,他們終於找到一種誘惑蝗蟲破壞性集群的關鍵化學物質——4-乙烯基苯甲醚(以下簡稱4VA)。

「這是一種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康樂告訴記者,科研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飛蝗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找到了它。

有意思的是,這種化學物質,無論是對群居型飛蝗還是散居型飛蝗,無論雌性飛蝗還是雄性飛蝗,無論飛蝗幼蟲還是飛蝗成蟲,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

康樂團隊還發現,僅需4-5隻散居飛蝗聚集,這種群聚信息素便可產生和釋放,繼而促進形成巨大的蝗蟲群。

「這說明它具有很低的誘發閾值。」康樂說。換言之,在野外,可能只需要小範圍的蝗蟲聚集,就能釋放4VA,繼而吸引更多的蝗蟲加入進來,讓蝗蟲隊伍越來越大。

當然,這只是實驗室的結果。科學家還要去自然環境中進一步驗證。

科研人員將含有4VA的誘芯布置在田間,通過室外草地雙選和誘捕實驗證明,4VA對實驗室種群在戶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進而,他們將誘芯直接布局到蝗蟲野外發生區天津北大港,大範圍的區塊實驗再一次證明:4VA不僅能吸引野外種群,還能不受自然環境中蝗蟲背景密度的影響。

至此,康樂團隊判斷,致使蝗蟲成群的「真兇」之一就是4VA。

在康樂看來,該研究第一次從化學分析、行為驗證、神經電生理記錄、嗅覺受體鑑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驗證等多個層面,對飛蝗群居信息素進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鑑定和驗證,發現和確立了4VA是飛蝗群聚信息素,而過去報導已知的其他化合物都不具備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條件。

該成果文章在審稿之際,3位《自然》雜誌審稿人對文章分別給予了高度評價,其中兩位匿名審稿人認為:「該研究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技術的、深入的研究」「研究聚焦於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生物學問題,在這個領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進展」。

一位透明審稿人是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教授萊斯莉·沃斯霍爾,她在審稿意見中明確表示:「這項工作做出了令人興奮的發現,找到了一個人們長期尋找的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我給予無條件的支持,這項傑出工作應不受任何拖延地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蝗災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蝗災的防治主要依賴化學殺蟲劑大規模的噴施。康樂在發布會結束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此次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更重要的是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我們發現,4VA來源於蝗蟲吃下去的植物,人工合成非常容易,也很便宜。」康樂說,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在田間長期監測蝗蟲種群動態,為預測預報服務;可以設計誘集帶誘集蝗蟲,並在誘集帶集中使用化學農藥或生物製劑將其消滅,從而極大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還可以根據4VA的結構設計拮抗劑,阻止蝗蟲的聚集。

據他介紹,科研人員還在蝗蟲的上百個嗅覺受體中,發現了4VA的特異性受體,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敲除這種受體後,4VA對飛蝗的吸引力和飛蝗對4VA的響應行為就喪失了。

「這告訴我們,可以培養這種突變體飛蝗,並長期釋放到野外,這樣就可能在重災區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蟲種群。如此一來,既在野外維持了一定數量的蝗蟲,又達到可持續控制的目的,將環境保護與害蟲控制有機地結合起來。」康樂說,4VA和它受體的發現將極大地改變防治蝗蟲的對策和技術。

「這是中國科學家為國際昆蟲學和蝗蟲防治作出的巨大貢獻。」聯合國糧農組織植物生產與保護司司長夏敬源專門為這一成果發來賀信。他說,這是在經歷50年的漫長探索後,科學家第一次真正確認了飛蝗的群聚信息素;4VA的發現將大大提高蝗災的預測和控制水平,為人們開發新的蝗災控制方法提供重要線索。

簡單梳理可以看到,人類對蝗蟲聚群成災的認識,迄今已經歷幾個重要突破:第一個是尤瓦洛夫提出的著名的蝗蟲型變理論,該理論提出後,全球先後發現大約10種最具危險性的蝗蟲都有型變現象。第二個重要突破是英國科學家辛普森領導的團隊,在上世紀90年代建立的沙漠蝗群居型與散居型行為判別模式和生理學特徵。第三個重要突破,就是康樂院士團隊從2004年起,開啟的蝗蟲型變基因表達調控與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的分子機理研究,在此基礎上,該團隊如今發現飛蝗群聚信息素,揭示出飛蝗群聚的奧秘。

中科院院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長楊煥明在評價這一成果時說,這是繼參與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計劃之後,中國科學家對世界的又一個重大科學貢獻。(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戈峰說,大概平均每5年全球就會發生一次蝗災。就在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暴發從非洲之角到伊朗南部和印巴邊境,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康樂告訴記者,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主要農業害蟲。我國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與飛蝗不同,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和南亞地區,但危害的記載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直到今天,這種危害還在繼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戈峰說,大概平均每5年全球就會發生一次蝗災。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飛蝗 中科院康樂院士團隊供圖人們很難想像,即便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蝗災」這個看似久遠、曾肆虐人類上千年的災害,也並未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科技高度發達而消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的口糧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時,便會帶來遮天蔽日的景象,所過之處寸草不留。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災真兇 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的口糧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時,便會帶來遮天蔽日的景象,所過之處寸草不留。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災真兇!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戈峰說,大概平均每5年全球就會發生一次蝗災。  就在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暴發從非洲之角到伊朗南部和印巴邊境,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
  • 【科學講座】康樂:保護動物就是人類的自我保護
    3月10日晚七點,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康樂院士在國科大玉泉路校區階一5教室舉行了以「生態文明與動物保護」為題的講座。講座由楊燁同學主持。為了讓大家了解何為生態文明,康院士介紹了19世紀以來生態學從無到有的一系列過程。這一過程反映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
  •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郭書海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入選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計劃(特聘核心骨幹)。1986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後於瀋陽農業大學土化系、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獲碩士、博士學位,1999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並作為訪問學者於1999-2000在柏林工業大學參加歐盟TNT汙染土壤修復項目。
  • 蝗災追兇16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的口糧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時,便會帶來遮天蔽日的景象,所過之處寸草不留。
  • 追蹤16年 中國科學家找到蝗災真兇
    本報訊 據中新網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一種誘惑蝗蟲破壞性集群的關鍵化學物質——4-乙烯基苯甲醚。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蝗災追兇16年 中國科學家對世界的又一個重大科學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1平方公裡蝗群1天吃掉3.5萬人的口糧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時,便會帶來遮天蔽日的景象,所過之處寸草不留。也因此,蝗災被認為是與旱災、洪災齊名的我國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
  • 中國科學院2017院士評選名單出爐,醫衛領域新增13人!
    現任陸軍軍醫大學病理學研究所所長、西南醫院病理科主任、西南癌症中心主任、全軍臨床病理學研究所所長和全軍病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卞修武教授是我國知名病理學家、國家973計劃首個腫瘤幹細胞項目首席科學家,他開創並引領了腫瘤幹細胞血管生成研究領域,顯著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立
    光明日報北京9月24日電(記者齊芳)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哲學所」)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揭牌。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因病逝世
    2014年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張俐娜為武漢大學學生做「愛心與創新」講座供圖/視覺中國據武漢大學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潘國輝研究組招聘博士後、助理研究員
    ▎學術經緯/報導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是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事業單位,目前已成為具有雄厚基礎、強大實力和廣泛影響的綜合性微生物學研究機構。
  • 優秀而優雅的女科學家——記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閻錫蘊院士
    如果用兩個詞來概括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閻錫蘊院士留給記者的印象,那就是優秀和優雅。閻錫蘊是全國政協委員,3月4日,她在駐地接受了記者採訪。整齊蓬鬆的短髮,不露痕跡的淡妝,只在翻領上繡著幾朵橘色花的黑色外套,莊重中流露著女性的溫婉和柔美。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就有這麼一支從事全球變化研究的「有思想、有平臺、有成果」的高水平團隊,他們徜徉在過去-現在-將來間,窺探著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與奧秘。戰略領航,掌舵定向無論是學術成就還是組織協調,安芷生和周衛健兩位院士都是這個團隊當之無愧的主心骨,他們一起為團隊發展掌舵領航。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招164人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簡稱「長春應化所」)是一個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技術創新研究和產業化於一體,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和影響的綜合性化學研究所,是我國化學界重要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建所70餘年來,長春應化所創造了百餘項「全國第一」。
  •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等華人學者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晉院士名單。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曹曉風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本年度新增選120名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至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職院士總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501人。以下為此次入選的華人學者名單:曹曉風植物表觀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歷時十餘年培育「海蠣1號」 有望成為牡蠣...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0年審定通過的14個水產新品種,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高營養品質新品種長牡蠣「海蠣1號」榜上有名。「海蠣1號」是海洋所貝類增養殖與育種生物技術團隊在對牡蠣野生種質資源精細評估以及營養品質性狀系統解析的基礎上,利用分子育種結合傳統育種手段,歷時十餘年培育成功。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土壤動物多樣性...
    東方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受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的委託,就「中國科學院土壤動物多樣性監測專項網群落特徵監測平臺採購項目」項目(項目編號:OITC-G190310480)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OITC-G190310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