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現狀、演變趨勢與應對策略
形成有害藻華的藻類能夠通過多種途徑,如產生毒素、損傷海洋生物鰓組織、改變水體理化環境等危害海洋生物生存,或使生物染毒,從而危及海水養殖、人類健康和生態安全。因此,有害藻華常被作為一類海洋生態災害問題進行研究和防控。
-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於仁成:我國近海藻華災害現狀 【智匯海洋 No.142】
1971年出生,山東即墨人,主要從事海洋環境生物學和有害赤潮研究。1 我國近海的赤潮災害在我國近海,渤海周邊海域、東海長江口鄰近海域和南海近岸海域是3個典型的赤潮高發區。2009年夏,在渤海秦皇島近岸海域出現了一種獨特的有害藻華現象,藻華發生期間,養殖的海灣扇貝出現了攝食率降低、生長停滯甚至大量死亡現象,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自此以後,類似的有害藻華現象連年出現。2010年,藻華影響海域面積達3350 km2,造成2億多元的經濟損失。由於藻華原因種(形成有害藻華的藻種)細胞微小、脆弱且不易保存,難以通過形態學特徵進行鑑定。
-
【櫸海並蓄】——線上問海,共探「有害藻華」
劉騫翼同學:這次問海課堂袁湧銓老師為我們講解了關於藻華形成種類還有危害等知識,讓我感受到保護環境非常重要。 人類過度的排放汙水,會導致海洋的富營養化,浮遊生物便會開始大量的繁殖,就會引發藻華。有些產毒藻的毒素,會在魚身上不停的累積,最後經過食物鏈就到了我們的餐桌上,如果我們吃了這種魚輕則拉肚子,重則還會危及我們的生命。
-
青島能源所揭示近海除草劑汙染現狀及其潛在影響
,結果顯示目前近海除草劑汙染現狀已不容忽視,部分站位10種三嗪類除草劑的總環境濃度高達6.6 nmol L-1。同時,研究發現藻細胞對除草劑具有較強的富集作用,藻細胞中的除草劑濃度是自然海水中除草劑濃度的70~119倍。
-
最新研究表明:全球範圍內的「藻華」正變得越來越頻繁和強烈
根據全球首次對數十個淡水湖進行的長期調查,在過去30年裡,地球上越來越多的淡水湖在夏季出現了密集的藻華,可能產生有害影響。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稱,有害藻華(HABs)發生在簡單的水生植物群落(統稱藻類)生長失控,產生的有毒效應會傷害人類、魚類、貝類、海洋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時候。
-
浮遊植物|一種簡單的方法實現從衛星數據進行藻華與藻種識別
,藻種,甲藻,硅藻作者:Fang Shen*, Rugang Tang, Xuerong Sun, Dongyan Liu本研究提出了可以簡便利用衛星數據監測藻華和藻華優勢種的算法。在東海區域內,利用十年的衛星數據分析算法的適用性,以及分析藻華因時間、氣候變化出現的分布、組成規律。 由於藻華的形成,出現了近岸水體低氧、有害毒素聚集、水質量下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也進一步影響著水產經濟活動。藻華通常在短時間內形成,這使得傳統的方法無法進行有效的監測。
-
【中國科學報】颱風可引起海洋浮遊植物發生藻華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依託該所的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丹玲帶領團隊,利用多年船測數據並藉助衛星遙感手段,發現颱風能引起海洋浮遊植物藻華,並揭示其機理。相關成果先後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海洋生態進程》、《海洋系統雜誌》、《國際遙感雜誌》等10多個國際學術期刊上。
-
科學家擔憂:遍布全球的藻華正變得更強烈和頻繁
這些事件統稱為有害藻華(HAB)。研究表明,根據對數十個淡水湖泊的首次全球長期調查,在過去的30年中,地球上越來越多的淡水湖泊出現了夏季藻類大量繁殖,並可能產生有害影響。藻華不僅影響人們的健康和海洋生態系統,而且影響經濟的「健康」,尤其是沿海社區依賴於捕魚和旅遊業創造收入。隨著氣候變化和營養物質汙染的增加,可能會導致HAB的發生頻率更高,而且在以前未受影響的地方發生。
-
解決南湖多年藻華難題!以色列尖端科技助力保護珍貴水資源
解決南湖多年藻華難題!以色列尖端科技助力保護珍貴水資源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從中國到以色列,從美國到南非,人們目睹著有害藻華正以不斷激增的速度侵害著淡水湖泊和海洋,而且這些藍藻一旦爆發,就將以指數級增長、失控,對周邊地區的經濟和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危害。
-
世界最淺海溝現藻華現象 「碧波」蕩漾
這是莫克蘭海溝的藻華現象一瞥(1月20日攝)。近日,正在莫克蘭海溝進行的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遇到了大規模藻華現象。莫克蘭海溝位於巴基斯坦外海,是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匯集地帶,地震多發。海溝大體呈東西走向,長約700公裡,最深處3000多米,是世界上最淺的海溝。
-
科學家探明南海西部藻華斑塊狀分布原因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該所博士唐丹玲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風應力驅動的營養鹽變化是導致南海西部浮遊植物藻華呈斑塊狀分布的重要原因。
-
臺當局「水利署」:水庫藻華現象不影響自來水質量
臺當局「水利署」:水庫藻華現象不影響自來水質量 2013年08月13日 22:1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中國小型風電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
國內風能資源分布中經先略數據中心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風電裝備市場研究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根據全國900多個氣象站將陸地上離地10m高度資料進行估算,全國平均風功率密度為100W/m2,風能資源總儲量約32.26億kW,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有2.53億kW,近海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有7.5億kW,共計約10億kW三北地區:主要為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北部地區所含風能資源為國內陸上最為豐富的省份,平均風速達6M/S—7M/S,最大風速可達8M/S—9M/S。
-
5G頻譜研究現狀及展望
在候選頻段研究方面,往往是基於業務劃分情況,全球各國、各標準化組織立足於本國、本地區的頻率使用現狀,提出初步的候選頻段。之後,ITU對所提候選頻段統籌分析,將合適的頻段實現全球或區域性規劃,例如中國曾經向ITU提交的2.3 GHz頻段,逐步成為全球4G重要頻段。
-
中國矽烷偶聯劑行業現狀及前景展望,開發功能性是方向
經過這些年的研究,極大地提升了矽烷偶聯劑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有機矽新材料是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發展的新材料行業之一,是《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2017)中明確重點發展項目。因無毒、無害、環境友好、耐高低溫、生物相溶性等優異功能,有機矽被廣泛應用於生活之中。
-
人民日報點讚青島赤潮「消防員」俞志明:讓中國技術走出國門獲贊
4月8日,《人民日報》13版以《俞志明 願做赤潮「消防員」》為題,聚焦山東進行報導,以下為報導全文:應對有害藻華,研發出改性黏土技術俞志明 願做赤潮「消防員」(自然之子)春潮湧動,碧浪拍岸,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南海路7號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面海而立,今年60歲的俞志明已經在這裡工作了近30年。
-
海洋所在渤海褐潮原因種歷史溯源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研究聚焦自2009年以來對我國渤海海域貝類養殖業和生態系統造成巨大損失的褐潮,首次證實了褐潮原因種抑食金球藻在其生活史中存在休眠體階段且可在海洋沉積物中長期存活,並發現該藻不僅在渤海海域至少已經有1500年的存在歷史,而且其分布範圍覆蓋南起南沙群島,北至北戴河、丹東的中國四大海域自近岸養殖區到3450米水深外海的廣泛海域,從而否證了褐潮可能是「外來種入侵引起」的假說,對深入研究褐潮成因和其一般生態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海洋藥物研究發展現狀及展望
海洋藥物研究發展現狀及展望,已經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積累和豐富的研究資料,特別是近年來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海洋藥物開發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