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水利署」:水庫藻華現象不影響自來水質量

2021-01-09 中國臺灣網
臺當局「水利署」:水庫藻華現象不影響自來水質量
2013年08月13日 22:1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列印

  中國臺灣網8月13日消息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針對臺灣水庫可能發生藻華現象的報導,臺當局「經濟部水利署」近日指出,水庫雖有可能發生藻華現象,但藻類分布在水錶,民生用水是從三四十米深度向水庫取水,再經淨水場處理,而島內淨水廠出來的自來水從未檢測到藻毒,自來水水質並無藻毒疑慮,請民眾安心。

  臺當局「水利署」表示,水庫藻毒主要是微囊藻大量滋生所致,其原因是雨後衝刷,使得營養鹽進入水庫中,加上氣候溫度較高,在充足的日照下,易造成藻類大量滋生的藻華現象。

  臺當局「水利署」強調,目前島內自來水淨水場都經膠凝、沉澱、過濾及消毒的處理程序,均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不致影響用水安全,而且皆依據臺當局「行政院環保署」規定,在藻華多發季節(多數水庫於5-10月、部分水庫2月即開始)加強每日巡查,若在取水口發現藻華,自來水事業單位即需啟動緊急應變措施,包括通知環保、水利相關單位,並進行必要的水源調度,以確保供水無虞及水質安全。(中國臺灣網 高旭)

相關焦點

  • 臺灣曾文水庫微囊藻超標 危害人體
    (WHO)規定的安全標準,「環保署」將建立監控及預警機制,讓水庫及自來水廠能夠及時因應。 「環保署」指出,水庫蓄水為國人飲水之主要來源,不管是水質優養化或藻類過量繁殖生長,都會影響自來水淨水處理,而有些藻類會分泌產生毒素進而危及飲水安全,號稱「水庫殺手」微囊藻(Microcystis)甚至在1996年在巴西引發洗腎中心人員誤用含微囊藻毒的水造成死亡意外,國際陸續亦報載在微囊藻滋生水域中遊泳或水上活動導致嘔吐、皮膚過敏等病症,而自上世紀80年代起即有學者陸續研究發現部分水域具有微囊藻之跡象
  • 水氣不足 臺「水利署」視情況進行人造雨
    華夏經緯網2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經濟部水利署」原訂明天零點針對石門、寶二、明德、鯉魚潭水庫進行人造降雨焰劑燃放,但依目前水氣分布並不明顯情況來看,有可能延後進行人造降雨。截至今天下午兩點止,石門水庫水位僅剩下222.25公尺,距離下限水位220公尺不到3公尺,呼籲民眾節約用水。
  • 水庫淤泥滿臺「經濟部」清淤慢郎中
    臺海網3月20日訊 據「中時電子報」報導,水情吃緊,水庫淤積嚴重,昨引起「朝野立委」關切,「立委」丁守中質疑指出,近12年(2002年至2014年)各水庫清淤量總計3250萬噸,每年平均清淤252萬噸,但南化水庫淤積率近4成,曾文與石門水庫也逾3成3,但今年總清淤目標僅381萬噸,要求「經濟部」未雨綢繆,應提高今年清淤目標。
  • 湖北一水庫裸藻水華暴發,中國綠髮會提五建議:生物學防治
    富營養化是當前我國水庫的水質管理中的主要環境問題,富營養化水體中發生的「水華」,既對飲用水安全和公眾健康產生威脅,又導致水體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近日,據多家媒體報導,湖北安陸市解放山水庫發生了「水華」,自來水變成了「綠茶」,影響到了讓主城區20萬人口的飲用水供應。
  • 世界最淺海溝現藻華現象 「碧波」蕩漾
    這是莫克蘭海溝的藻華現象一瞥(1月20日攝)。近日,正在莫克蘭海溝進行的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遇到了大規模藻華現象。莫克蘭海溝位於巴基斯坦外海,是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匯集地帶,地震多發。海溝大體呈東西走向,長約700公裡,最深處3000多米,是世界上最淺的海溝。
  • 地球變暖及海洋汙染催生藻華現象 會傷害人類腸胃或神經
    【環球網綜合報導】藻華現象不僅影響海洋生態,更危害人類健康!陸續出現的紅潮,又稱藻華現象,是大量藻類繁殖的結果,地球變暖及海洋汙染都會加速藻華現象,目前遍布地區包括加勒比海、智利等多國海域,其釋放的毒素一旦誤食,可能會造成人類呼吸道、腸胃、神經等多種病徵。
  • 中國近海有害藻華研究現狀與展望
    針對我國近海的有害藻華問題,有必要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1)加強對有害藻華形成及演變機理的研究。推動多組學研究手段、儀器分析技術和數值模擬方法在有害藻華研究領域的應用,提高對我國近海藻華原因種多樣性狀況、藻種適應策略、藻華成因與演變趨勢、藻華災害的危害途徑與機制的認識。(2)高度關注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對我國近海有害藻華的影響。
  • 浮遊植物|一種簡單的方法實現從衛星數據進行藻華與藻種識別
    在東海區域內,利用十年的衛星數據分析算法的適用性,以及分析藻華因時間、氣候變化出現的分布、組成規律。 由於藻華的形成,出現了近岸水體低氧、有害毒素聚集、水質量下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也進一步影響著水產經濟活動。藻華通常在短時間內形成,這使得傳統的方法無法進行有效的監測。
  • 科學家擔憂:遍布全球的藻華正變得更強烈和頻繁
    這些事件統稱為有害藻華(HAB)。研究表明,根據對數十個淡水湖泊的首次全球長期調查,在過去的30年中,地球上越來越多的淡水湖泊出現了夏季藻類大量繁殖,並可能產生有害影響。藻華不僅影響人們的健康和海洋生態系統,而且影響經濟的「健康」,尤其是沿海社區依賴於捕魚和旅遊業創造收入。隨著氣候變化和營養物質汙染的增加,可能會導致HAB的發生頻率更高,而且在以前未受影響的地方發生。
  • 水利水電工程: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點擊了解課程詳情>>>  近年來,大規模水利建設以中小型民生工程為主,工程病險問題多,基層技術管理人員不足,設計單位服務不到位,施工、監理單位質量與安全管理力量薄弱,人員不足,導致現場質量管理工作不完善,質量問題及安全隱患時有發生。質量監督面臨較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 茂名高州水庫藍藻突增湖水變綠
    >    羊城晚報訊 記者全良波攝影報導:高州水庫是茂名最大的飲用水源,水庫藍藻數量突增後,飲用水質量引起各方關注。18日,記者實地走訪發現,水庫的確遭遇藍藻襲擊,管理方正採用增氧措施治理。管理方鑑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稱,採用治理措施後,把藍藻危害控制到最小,未危及飲用水安全。    18日上午,記者來到高州水庫看到,本來清澈透明的水變成綠色,幾臺增氧機不停工作,讓水面滾動。有市民拿出水庫新舊相片對比,發現3月高州水庫水面呈淡藍色,4月16日水面變成綠色,類似覆蓋著稠密的綠漿。
  • 【櫸海並蓄】——線上問海,共探「有害藻華」
    劉騫翼同學:這次問海課堂袁湧銓老師為我們講解了關於藻華形成種類還有危害等知識,讓我感受到保護環境非常重要。     人類過度的排放汙水,會導致海洋的富營養化,浮遊生物便會開始大量的繁殖,就會引發藻華。有些產毒藻的毒素,會在魚身上不停的累積,最後經過食物鏈就到了我們的餐桌上,如果我們吃了這種魚輕則拉肚子,重則還會危及我們的生命。
  • 臺"食藥署"僅抽驗10件蛋品就斷定全臺雞蛋無虞挨轟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消基會」今(31日)召開記者會,批判臺當局「食藥署」僅抽驗市售的10件雞蛋,僅憑10件的檢驗合格結果,就斷定全臺雞蛋無虞。臺當局「食藥署長」吳秀梅對此回應稱,「我們必須要承認檢驗10件真的太少」,當時的心態是「臺灣沒有,芬普尼蛋是歐洲的問題」。
  • 科學家探明南海西部藻華斑塊狀分布原因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該所博士唐丹玲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風應力驅動的營養鹽變化是導致南海西部浮遊植物藻華呈斑塊狀分布的重要原因。
  • 【中國科學報】颱風可引起海洋浮遊植物發生藻華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依託該所的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丹玲帶領團隊,利用多年船測數據並藉助衛星遙感手段,發現颱風能引起海洋浮遊植物藻華,並揭示其機理。相關成果先後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海洋生態進程》、《海洋系統雜誌》、《國際遙感雜誌》等10多個國際學術期刊上。
  • 最新研究表明:全球範圍內的「藻華」正變得越來越頻繁和強烈
    根據全球首次對數十個淡水湖進行的長期調查,在過去30年裡,地球上越來越多的淡水湖在夏季出現了密集的藻華,可能產生有害影響。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稱,有害藻華(HABs)發生在簡單的水生植物群落(統稱藻類)生長失控,產生的有毒效應會傷害人類、魚類、貝類、海洋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時候。
  • 寧波水利 當好浙江建設「重要窗口」水利模範生
    全市水利投資完成84.2億元,在全省列位第一;中心城區市民全都用上水庫水,制水工藝和水質檢測能力全國領先;桃源水廠設計日制水能力50萬立方米,是國內採用浸沒式超濾膜處理工藝的最大規模水廠;寧波市最大境外引水工程欽寸水庫6月通水,系全省投資規模最大、移民最多的單體水利工程……三年勠力攻堅,寧波水利交出了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
  • 張瑜:當天幕撕裂:從水利體系再評洪水現狀與影響
    預計直至8月初,我國洪水形勢都會比較嚴峻,但得益於水利系統防洪能力增強,受災嚴重程度應明顯小於1998年。(三)洪水持續對經濟的影響——對於經濟基本面,預計單月固投7月增速小幅落至4%-4.5%左右,主要的回落項來自基建和地產,GDP三季度增速或較基準情形下行0.07%左右,影響較小。
  • 西班牙海岸出現有毒藻華 遊客應避免直接接觸
    【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 王莉蘭】據法國媒體「歐洲時報」8月9日報導,西班牙當地政府表示,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天氣炎熱,微藻類增生形成藻華,給海灘遊客造成困擾,遊客應避免直接接觸,以免刺激皮膚。世界科技研究新聞資訊網消息稱,其中的特內裡費島,每年當下時節遊客特別多,但部分遊客泡了大西洋海水後開始渾身抓癢,因為碰到這種微小的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