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潮是我國最主要的海洋災害之一,從北向南所有海域都有發生風暴潮的條件,而且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風暴潮發生的空間範圍從幾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之間,持續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破壞力較大,是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的海洋災害。
在我國歷史上,風暴潮曾被稱為海溢」、「海侵」。是由熱帶氣旋(主要包括颱風、強熱帶風暴和熱帶風暴)、溫帶氣旋(寒潮)等風暴過境所伴隨的強風和氣壓驟變而引起疊加在天文潮位上的海面震蕩或非周期性異常升高(降低)現象。
風暴潮的形成條件主要包括三個條件,一是有利的地形,及海岸線或海灣地形呈喇叭口狀,海灘平緩,使海浪直抵灣頂,不易向四周擴散;二是持續的刮向岸的大風,由於強風或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系統對海面作用,導致海水急劇升降;三是天文高潮。
根據誘發風暴潮的天氣系統特徵,通常將風暴潮分為颱風風暴潮和溫帶風暴潮兩大類。其中,颱風風暴潮多發生於夏秋季節,具有來勢猛、速度快、破壞力強等特點;溫帶風暴潮多發生於春秋季,具有持續時間長、增水過程較緩慢等特點。
風暴潮的發生往往伴隨著狂濤巨浪,溯江河洪水而上,則常常使其影響所及的濱海區域潮水暴漲,甚者衝毀海堤海塘,吞噬碼頭、工廠、城鎮和村莊,給沿海交通、工業、農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甚至人員傷亡。
綜合各海洋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風暴潮災害在世界自然災害中居首位,甚至在人員死亡和破壞方面超過地震與海嘯。據記載,1970年11月13日發生孟加拉灣沿岸發生的一次震驚世界的風暴潮災害,最高潮位超過6米,導致恆河三角洲30萬人喪命,溺死牲畜50萬頭,上百萬人失去家園;1991年4月30日又發生一次特大風暴潮襲擊了孟加拉灣,在颶風和風暴潮事先警報的情況下,仍奪去了13萬人的生命,經濟損失超過30億美元。
我國風暴潮災害情況
我國位於太平洋的西岸,颱風風暴潮和溫帶風暴潮災害發生頻發且受災較嚴重的國家之一,風暴潮災害在我國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尤其南方沿海,發生風暴潮的頻率較高,受災程度也較北方沿海嚴重。據歷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統計,2000-2018年,中國沿海致災風暴潮次數呈現增加趨勢,其中,2013年發生致災風暴潮達14次,為2000年以來最多的一年;其中,2002年「森拉克」颱風引發的風暴潮致災較為嚴重。
2002年9月7日18時30分,「森拉克」颱風登陸浙江溫州市蒼南縣,登陸時近中心最大風速達40米/秒,受其影響,福建、浙江、上海等沿海普遍出現了100~300cm的風暴潮災害,從福建東山到上海高橋沿海有近20個驗潮站超過當地警戒水位,其中浙江南部的鰲江站最大增水達321cm,最高潮位690cm,超過該站有觀測記錄以來最高潮位,並超過當地警戒水位130cm,是一次特大風暴潮災害。致使浙江和福建兩省的4.5萬公頃水產養殖受損、近2000隻船舶(主要是漁船)損壞或沉沒、堤壩損壞、房屋倒塌等,受災人口超過千萬,死亡30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2億元人民幣。
風暴潮的防範
1.在颱風或強溫帶天氣等災害性天氣來臨時,注意收看電視、或上網查詢,及時了解海洋預報部門發布的風暴潮預警報;
2.聽從各級政府應急部門的安排,當需要轉移時,應保持冷靜,攜帶必需物品或藥品儘快轉移到安全地方,如果家有老人或小孩子時,要提前轉移;
3.如果是自己制定的疏散路線,則要事先和當地應急部門溝通,商討路線是否適合;
離開家之前,要關閉所有設施的開關,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將家用電器放置在較高的位置上;
4.行動中要密切關注電臺、廣播的節目,注意有關部門給出的意見和特殊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