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潮概述
風暴潮是一種災害性的自然現象。由於劇烈的大氣擾動,如強風和氣壓驟變(通常指颱風和溫帶氣旋等災害性天氣系統)導致海水異常升降,使受其影響的海區的潮位大大地超過平常潮位的現象,稱為風暴潮。
風暴潮根據風暴的性質,通常分為由颱風引起的颱風風暴潮和由溫帶氣旋引起的溫帶風暴潮兩大類。
颱風風暴潮,多見於夏秋季節。其特點是: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凡是有颱風影響的海洋國家、沿海地區均有颱風風暴潮發生。
溫帶風暴潮,多發生於春秋季節,夏季也時有發生。其特點是:增水過程比較平緩,增水高度低於颱風風暴潮。主要發生在中緯度沿海地區,以歐洲北海沿岸、美國東海岸以及我國北方海區沿岸為多。
風暴潮的主要特徵
風暴潮指由強烈大氣擾動,如熱帶氣旋(颱風、颶風)、溫帶氣旋(寒流)等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高現象。沿海驗潮站或河口水位站所記錄的海面升降,通常為天文潮、風暴潮、(地震)海嘯及其他長波振動引起海面變化的綜合特徵。一般驗潮裝置已經濾掉了數秒級的短周期海浪引起的海面波動。如果風暴潮恰好與天文高潮相疊(尤其是與天文大潮期間的高潮相疊),加之風暴潮往往夾狂風惡浪而至,溯江河洪水而上,則常常使其影響所及的濱海區域潮水暴漲,甚者海潮衝毀海堤海塘,吞噬碼頭、工廠、城鎮和村莊,使物資不得轉移,人畜不得逃生,從而釀成巨大災難。
有人稱風暴潮為「風暴海嘯」或「氣象海嘯」,在我國歷史文獻中又多稱為「海溢」、「海侵」、「海嘯」及「大海潮」等,把風暴潮災害稱為「潮災」。風暴潮的空間範圍一般由幾十公裡至上千公裡,時間尺度或周期約為1-100小時,介於地震海嘯和低頻天文潮波之間。但有時風暴潮影響區域隨大氣擾動因子的移動而移動,因而有時一次風暴潮過程可影響一兩千公裡的海岸區域,影響時間多達數天之久。
風暴潮的分類
國內外學者較多按照誘發風暴潮的大氣擾動特性,把風暴潮分為由熱帶氣旋所引起的颱風風暴潮(或稱熱帶風暴風暴潮,在北美稱為颶風風暴潮,在印度洋沿岸稱為熱帶氣旋風暴潮)和由溫帶氣旋等溫帶天氣系統所引起的溫帶風暴潮兩大類。
我國是世界上兩類風暴潮災害都非常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風暴潮災害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從南到北所有沿岸均無倖免。國內外通常以引起風暴潮的天氣系統來命名風暴潮。例如:由1980年第7號強颱風(國際上稱為Joe颱風)引起的風暴潮,稱為8007颱風風暴潮或Joe風暴潮;由1969年登陸北美的Camille颶風引起的風暴潮,稱為Camille風暴潮等。
風暴潮成災因素
風暴潮能否成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最大風暴潮位是否與天文潮高潮相疊,尤其是與天文大潮期的高潮相疊。當然,也決定於受災地區的地理位置、海岸形狀、岸上及海底地形,尤其是濱海地區的社會及經濟(承災體)情況。如果最大風暴潮位恰與天文大潮的高潮相疊,則會導致發生特大潮災,如 8923和 9216號颱風風暴潮。 1992年 8月 28日至9月1日,受第16號強熱帶風暴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響,我國東部沿海發生了1949年以來影響範圍最廣、損失非常嚴重的一次風暴潮災害。潮災先後波及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天津、河北和遼寧等省、市。風暴潮、巨浪、大風、大雨的綜合影響,使南自福建東山島,北到遼寧省沿海的近萬公裡的海岸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襲擊。受災人口達2000多萬,死亡194人,毀壞海堤1170公裡,受災農田193.3萬公頃,成災33.3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90多億元。
當然,如果風暴潮位非常高,雖然未遇天文大潮或高潮,也會造成嚴重潮災。8007號颱風風暴潮就屬於這種情況。當時正逢天文潮平潮,由於出現了5.94米的特高風暴潮位,仍造成了嚴重風暴潮災害。依國內外風暴潮專家的意見,一般把風暴潮災害劃分為四個等級,即特大潮災、嚴重潮災、較大潮災和輕度潮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