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潮災:海洋災害之首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在平靜無垠的大洋上,各種船隻在這裡航行,大洋佔據地球最大的面積,因為海洋的存在,地球的環境才適宜人類居住。那兒有人類取之不盡的資源。

 

風暴潮

 

海洋災害之首的風暴潮災

 

海洋災害種類很多,像風暴潮、海嘯、赤潮、海冰、土壤鹽潰化等都屬於海洋災害。根據《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風暴潮發生的次數雖然沒有海浪(巨浪)和赤潮多,但是風暴潮影響廣、危害大,一直佔據中國海洋災害之首。風暴潮經常在夏秋發生,海面的異常升高、災害性天氣、強颱風等都會引起風暴潮的發生。當颱風逐漸靠近,風暴潮位也跟著急劇升高,達到最大值是在颱風過境前後。位於颱風中心的強風不停地把海水吹向岸邊堆積,海面會迅速上升,破壞力極強的風暴潮就這樣發生了。

 

有正負之分的風暴潮

 

風暴潮不僅分強弱,竟然還有正負之分。當正的風暴潮來時海平面會上升,反之則引起海平面下降。紐西蘭國家水文大氣研究所的科學家,在2002年7月遙控觀測時發現負風暴潮,南太平洋的海平面下降大約0.5米。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觀測到的,覆蓋範圍巨大的負風暴潮。負風暴潮和正風暴潮一樣,給人類帶來的也是災難。雖然目前還沒有船隻因為負風暴潮遇難,如果水深出現了比海圖標明的低了0.5米,在淺水區低潮時航行,就很有可能發生災難。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 呂芮光]

相關焦點

  • 沿海地區如何防禦風暴潮災害?
    風暴潮是一種嚴重的海洋災害,對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和海岸帶的經濟開發有很大的影響。為了以較少的經濟投入,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必須在沿海的經濟開發中充分考慮風暴潮的危害。歷史上的教訓是很深刻的,例如著名的廣東省潮陽縣牛田洋圍墾工程,5米寬、3.5米高、8.5公裡長的圍海大堤,被1969年第3號強颱風洶湧的風暴潮伴著滔滔巨浪衝刷得所剩無幾。
  • 2019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海洋災害:風暴潮災害!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發布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海冰、綠潮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7.03億元,死亡(含失蹤)22人。
  • 2020年「颱風季」開啟:不可不知的風暴潮災害
    風暴潮災害居海洋災害之首位,世界上絕大多數因強風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災害都是由風暴潮造成的。從世界範圍來看,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印度洋等沿岸國家容易遭受風暴潮影響,例如孟加拉國、美國、菲律賓等國家均遭受過特大風暴潮災害我國風暴潮災害我國海岸線綿長,自北向南都可能遭受風暴潮災害。
  • 深圳市海洋災害應急預案
    威脅到深圳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的海洋災害主要是颱風引起的風暴潮災害,海浪等其它海洋災害相對較少。據統計,1949年至今,影響深圳市沿海的颱風共260個,平均每年4.06次;其中有116個颱風嚴重影響深圳市附近海域(帶來大浪即浪高2.5m以上影響的,定義為嚴重影響深圳市附近海域的颱風),尤其在珠江口登陸的颱風給深圳造成的影響最大,平均每年1.81次。
  • 我國主要海洋災害之一——風暴潮
    風暴潮是我國最主要的海洋災害之一,從北向南所有海域都有發生風暴潮的條件,而且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風暴潮發生的空間範圍從幾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之間,持續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破壞力較大,是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的海洋災害。在我國歷史上,風暴潮曾被稱為海溢」、「海侵」。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發布今冬我國沿海海洋災害預測信息
    央廣網北京12月9日消息(記者朱宏源)為落實國家海洋局領導關於做好海洋預警報主體業務工作的要求,總結今年汛期海洋災害各方面應對工作的成功經驗,同時梳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教訓,12月9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京召開2016 年汛期海洋災害預警報工作交流會。
  • 國家海洋預報臺:7月盛夏需防範颱風風暴潮災害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7月份進入盛夏,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活動加強,颱風的風暴潮和海浪過程對東南部海區的影響進一步加大。7月份具體海況如何?一起看看國家海洋預報臺的預報。國家海洋預報臺提醒,沿海相關單位要及時關注海洋預報信息,提前做好海洋災害防禦部署準備工作,減少海洋災害對港口航運、漁業養殖、海上生產作業以及沿海地區居民生活的不利影響。 (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李卉)
  • 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關於印發《福州市風暴潮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
    (4)負責協調各成員單位組織人員趕赴災區指導防災、救災和恢復生產工作;負責防災減災救災相關信息的收集、歸檔;負責組織風暴潮災害(情)調查、評估,參與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的特別重大風暴潮災害(情)的調查與評估;負責風暴潮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的總結,並及時上報省海洋與漁業局;負責處理其它日常工作。
  • 國家海洋局發布海洋災害綜合風險等級圖
    據統計,2001年到2017年,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累計超過2075億元。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在沿海區域快速發展,人口、城市和經濟高度聚集,海洋災害對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資源開發帶來嚴峻挑戰。
  • 行業首份「風暴潮區域地圖」 ,精準掌握風暴引發的洪水風險
    為什麼熱帶風暴讓人談「風」色變?風暴潮風險不容小覷熱帶風暴會帶來強風、強降雨以及風暴潮,其中強風與強降雨的危害顯而易見,但名字有點陌生的「風暴潮」,其實也很可怕。地勢平坦的沿海地區遭遇風暴襲擊,風暴潮可能是主要的破壞因素。由風暴潮引發的洪水可能深達數米,例如在美國的「卡特裡娜」颶風期間,當地測得的水位超過8米。因此,受風暴潮影響的人們可能遭受重大生命和財產損失。
  • 海洋災害|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coastal erosion)是指由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或兩者因素疊加產生海洋動力作用下,海洋遭受侵蝕破壞而發生後退、岸灘下蝕的現象和過程。海岸侵蝕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幾乎所有開敞的淤泥質海岸和70%左右的砂質海岸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海岸侵蝕。給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較大損失。海岸侵蝕作用以海浪拍打和衝擊的機械侵蝕為主,化學侵蝕和熱力侵蝕為輔。另外,人類的採砂也會引起海岸侵蝕。海岸侵蝕還與海岸類型有關:基巖海岸抗侵蝕能力最強,而砂質海岸最容易遭受侵蝕,其次是淤泥質海岸。
  • 2020年下半年海洋災害預測
    2020年下半年海洋災害預測會商會 為進一步做好防汛救災工作,深入學習領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關於防汛救災工作的部署,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防汛救災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進一步貫徹落實自然資源部關於防汛救災工作的安排,近日,預報中心組織召開2020年下半年海洋災害預測會商遠程視頻會議
  • 全國海洋災害預測會商意見:今年我國近海災害性風暴潮將偏多
    日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組織召開了2020年下半年海洋災害預測會商遠程視頻會議,形成了2020年度全國海洋災害預測會商意見:今年下半年熱帶氣旋的生成情況與常年持平比去年同期偏少,我國近海發生災害性風暴潮4~5次,較常年偏多,災害性海浪20~25次,與常年同期持平。
  • 廣西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近年來,廣西把海洋防災減災作為維持社會穩定和保障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大事來抓,積極做好風暴潮、海嘯、海浪等災害預警預報、防禦評估、區劃研究等工作,受到了國家海洋局的高度肯定。3月16日,在南寧召開的2011年全國海洋預報減災會議上,廣西海洋局就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工作作了典型發言。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據統計,國家統計的9種海洋災害中,只有海嘯、海冰未曾在廣東省發生;「妮妲」等4個颱風風暴潮相繼影響廣東省,海平面又重新抬頭上升;我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服務於沿海經濟社會安全穩定」的目標,認真履行海洋災害的減災,做到早發現、早預報、早部署、早評估,積極有效地做好應對海洋災害的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效。
  • 《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發布 一年直接損失155億元
    中國網2月26日訊(記者 馮竹)今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2012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公報顯示:2012年,我國共發生138次風暴潮、海浪和赤潮過程,各類海洋災害(含海冰、綠潮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5.25億元,死亡(含失蹤)68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