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南省龍陵縣是邊境線上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的縣份之一,尤其是作為滇西南各保護區群動植物物種基因交流「黃金」聯結紐帶和中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縫合線」的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生態系統保存完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態環境、溼潤的氣候條件,為野生植物生長和野生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天然居室」。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於2021年5月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辦。我們將以此次盛會為契機,緊扣「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一主題,推出「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專題欄目,多角度展示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講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龍陵故事,營造好社會輿論氛圍,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油添力。
—————————————————————————
※天行長臂猿(Hoolock tianxing)
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長臂猿科。天行長臂猿是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2017年,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省林業廳、中山大學等單位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由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範朋飛等領銜的研究團隊首次確認在高黎貢山的白眉長臂猿區別於東白眉長臂猿為一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山白眉長臂猿(也稱天行長臂猿)。目前已知該物種主要分布於在高黎貢山區域,種群數量不超過200隻。天行長臂猿在雲南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僅見於古城山片區,但並無固定種群,為保護區臨近區域的兩個長臂猿群體偶爾遷移活動至保護區範圍內。
天行長臂猿以《星球大戰》加盟的「天行者盧克」(Luke Skywalker)命名,因為它的發現者是電影粉絲。科學物種的拉丁學名「tianxing」是用拉丁化的中文拼音,字面為漢語的「天」和「行」,有在空中移動和行走的意思,指長臂猿的活動模式。
天行長臂猿的拇指是對生而短,彎曲的手指懸掛時能牢固抓握或攀援樹(幹)枝。天行長臂猿無尾,前肢明顯長於後肢,其行動時靠兩條長臂和鉤形的長手,把自己懸掛在樹枝上,像蕩秋幹似的蕩越前進,動作迅速敏捷。它們極少下地或毀壞莊家、農作物。
天行長臂猿是典型的樹棲性靈長類動物。喜歡棲息於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雨林中。它們覓食、睡覺、休息都在樹上進行,極少下地,主要以植物(含藤本附生植物)的花、果等為食,也食昆蟲和小型鳥類等。
天行長臂猿屬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極危物種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物種。
—————— 多一點了解 ——————
近年來,隱藏在雲南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密林之中的珍稀野生動物,通過「秘境之眼」(紅外相機)頻頻「亮相」全國成「網紅明星」。如「龍陵雙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2020年5月,由龍陵小黑山保護區推薦的《注意!這裡有熊出沒》視頻影像從300多期節目中脫穎而出,並在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林草局聯合主辦的2020年全國「秘境之眼 精彩影像」評選活動中,以9.94萬次的點讚量位居全國第三名並榮獲全國二等獎。同時,還在CCTV13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央視新聞客戶端》及《中國綠色時報》《雲南日報》等多家主流媒介上得以推介和報導。至此,龍陵小黑山保護區的高黎貢球蘭及黑熊、赤麂、獼猴等一批珍稀野生動植物頻頻「亮相」全國成「網紅」,小黑山保護區也開創了珍稀野生動植物一年(2020年)14次上央視的先河。(鬱雲江 趙明旭 馮思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