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杭州動物園聯合錢江晚報推出了《神奇動物在中國》音頻小課。時隔一年多,第二季《神奇動物在中國》回歸。
這次,我們將為大家解鎖8種小動物,探尋它們的來歷、有趣的生活習慣,甚至人文故事,告訴大家它們身上不為人知的知識點。
新一季的第一講,我們從長臂猿的故事開始。
汪麗芬
2011年浙江農林大學畢業後進入杭州動物園工作,現任靈長類動物主管。
這一講,主講人汪麗芬給大家介紹的神奇動物主人公,是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動物——猿。
當我們說起猿時,你是否第一時間會想起「猿猴」這個詞,把猿和猴子「捆綁」在一起?或者傻傻分不清,猿和猴到底有什麼區別?
其實,猿和猴的區別非常多,專家可以一口氣講出十多種,但是對於外行,最簡單的判斷方式是看尾巴——猿,沒有尾巴;長尾巴的是猴子。
猿,和猩猩、黑猩猩以及大猩猩一起組成類人猿,是和人類親緣關係很近的靈長類動物,因為長臂猿的體型比其他幾種類人猿要小得多,所以有了個暱稱「小猿」。
其實,當我們說猿、小猿時,指的都是長臂猿,它也是分布在我國的唯一類人猿。
猿,因為特殊的生活習性,在我國的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但令人哀傷的是,如今野外生存的猿比大熊貓的數量還要少很多,如果再不珍惜「猿」份,未來就只剩下「猿愁」了。
猿聲哀哀,響徹詩文
長臂猿,胳膊長是一個重要特色,前肢臂展可達1.5米左右。在中國古代,它們曾經被稱為「通臂猿」,人們覺得猿的兩個胳膊在肩膀部位是連通的,可以把一隻胳膊「接入」另一隻胳膊使用,所以有長到「犯規」的胳膊。
在動物園裡,猴子是大明星,和看熊貓、看大老虎一樣,猴山是孩子們必須打卡的區域。很少有家長會說,我們去動物園看「猿」吧。
但是,如果從中國古代文化裡去尋找,猿的文化地位在哺乳動物裡絕對能佔據前三位。
假如讓小朋友們背誦帶有動物的詩,「兩岸猿聲啼不住」是必定會出現的;組詩《秋浦歌》裡也多處出現猿和猿聲,比如「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比如「猿聲催白髮,長短盡成絲」……再大點的孩子,可以背律詩了,杜甫《登高》的第一句就是「風急天高猿嘯哀」。
網上搜一下帶有「猿」字的詩句,跳出3843條,大部分意指「猿聲」,猿聲悲啼是一個很經典的表達遊子思念故鄉的文學意象。
而且這種文學意象,不是唐朝才有,南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裡就出現過對三峽地區猿聲的描述,「巴東三峽猿鳴悲,夜鳴三聲淚沾衣」。
為什麼詩歌裡有這麼多的猿聲
為什麼在文學作品裡多出現的是「猿的啼叫聲」,而不是它們敏捷的動作,或者在叢林間穿梭的身影?
這不是文學家憑空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和長臂猿的生活習性密切相關。
第一,當然是因為猿的啼叫聲確實非常有特色,而且猿都是歌唱家,野外的猿會清晨啼叫一陣,中午或黃昏再啼叫一次。
寫狄仁傑探案集的荷蘭作家高羅佩,曾經專門寫過一本《長臂猿考》,其中有一段很詳細地描寫了長臂猿的啼叫聲——
晨啼對於猿是一種尤為莊重的儀式。首先,它會精心挑選一根高高在上足以讓它俯瞰森林的合適棲木,坐穩屁股後它便伸展臂膀,雙手緊抓頭頂的柔枝,嘗試性地啼叫幾聲熱身,一旦進入到適宜的心境,它便開始昂首高歌。隨著音高的提升,音量亦與之俱增。當達到最高音階時,它神氣活現地晃動頭頂的枝條,擴展胸腔、張大嘴巴,努力發出其可能發出的最強音。
然後它漸降音量,啼叫慢慢變成低吟,最終結朿於溫柔的咕噥。如此重複十餘次後它才結束一天的晨啼。
……
猿啼會在黃昏,有時亦在中午再次上演。它們還會因回應其他猿群的叫聲開始長鳴,這樣便可能發展成名副其實的猿啼大賽,只有一方認輸並無奈放棄比拼時方告終結。在這種情形下,猿啼常演變為一種咆哮,尖利刺耳到傷人耳膜的程度。
第二,因為猿是樹棲動物,喜歡生活在樹林的最高層,很少下地活動,你看得到樹葉在動,聽得到猿的叫聲,但很難看到它們的身影。
這點和猴子很不一樣,大家在猴山常常能看到猴子在地上活動,但是如果去長臂猿的館裡,它們都是在籠舍的頂部活動,你得抬頭去尋找它們。
在對猿不太了解的古代,人們給只聞猿聲不見蹤影想像了一個理由——書裡記載猿是不能下地的,從樹上下來接觸地面就會腹瀉而亡。
你會不會問,不下樹又怎么喝水?
猿會舔樹葉上的露水和雨水解渴,也會找樹洞喝裡面存積的雨水。它們喝水也是很有特點的,會把手上的毛沾溼,然後去吮吸其中的水。
正是因為猿的這個特性,中國古代很多志怪小說裡記載的猿類妖怪,都是知識豐富、氣質高潔的隱士。
這裡還有一隻變色猿?
猿的神秘,不僅來自它們只聞聲不見蹤的行為模式,也因為它們成長過程中毛色的變化,以及「雌雄難辨」的第二性徵。
出生的幼仔無論雄雌,全身都覆著黃色柔軟的毛。快到1周歲時,毛色開始慢慢變化,黑色的毛慢慢長出,黃色中摻雜著黑色,無論雌雄都一樣。再長大約半歲,黃色的毛就會全部變成黑色。
但是等到成年時,雄性一直保持黑色,雌猿則會再經歷一次「變色」,又變回黃色。
總結一下:
雄性猿:黃色→黑色
雌性猿:黃色→黑色→黃色
如果你看到黃色的猿抱著一隻黑色的猿,不是說這個幼猿長得像爸爸,而是它的性別還沒有「顯示」在毛髮上。
更特別的是,未成年的長臂猿,真的應了一句詩「安能辨我是雄雌」。即使近距離的觀察,會很驚訝地發現所有長臂猿都有「陰莖」,這在靈長類動物中也很奇特。經驗豐富的飼養員,會憑藉猿是否有睪丸來判斷雌雄。
但這也不是100%正確的,因為在飼養過程中,飼養員發現了長臂猿有類似人類男性的隱睪情況。
杭州動物園曾經飼養過一對白頰長臂猿,它們的一隻幼仔一開始沒有發現睪丸,但2歲之後,隨著睪丸的變大,逐漸顯現出來。所以,飼養員推測雄性長臂猿也存在類似人類的隱睪現象。
這樣雌雄難測的猿,在古人心中是會「變性」的,部分古人覺得猿出生都是雄性,黑色,但是一部分長大後變成黃色,陰莖和睪丸會退化,然後變成雌性。
成了精的「猿」,浙江就有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猿善變又神秘,在中國古代志怪小說裡,猿類精怪很多,有好有壞,有好武的,或善劍或善射;有好文的,可以與有學問的有緣人高談闊論;類似許仙白娘娘這樣人妖戀的猿妖,也曾有過一個,《太平廣記》裡記錄了男主角孫恪如何與豔麗又多才的「袁氏」相愛相戀,中間也有類似與法海角色相似,拿出寶劍想要降妖破壞人妖戀的張生,不過「袁氏」很厲害,直接折斷了張生的劍。
最終人猿戀的結局歡迎大家自己去看故事,能劇透的是,雖然也沒能百年好合,但袁氏比白娘娘幸福多了。
還有個特別特別厲害的猿修煉成的精怪,來自《封神演義》中梅山七聖的老大袁洪,原身也是一隻修煉了千年的大白猿,會72變,能和二郎神鬥法打個平手,最後是靠著女媧所賜"山河社稷圖"才被抓到,二郎神怎麼殺也殺不死他,最終是姜子牙以"斬仙飛刀"砍掉了袁洪的頭。
和杭州有關的「猿」傳奇,發生吳越爭霸時期。
除了西施,當時還有很有名的女劍客「越女」,這是金庸小說《越女劍》女主的原型。她劍術非常有名,越王勾踐專門派了使者聘請她當教頭練兵,在上任的途中,她遇到了一位來挑戰的老人,自稱「袁公」,兩個人在竹林裡切磋一番,越女最終勝了一招,「袁公」就變成了一隻大白猿,跑掉了。
古人到底有多推崇猿?
猿這樣高頻率地出現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古人到底有多推崇猿?
先來看看,和猿相提並論的動物都有哪些。
是仙鶴!仙鶴作為長壽的象徵,地位不言而喻。而猿也是長壽的象徵,比如《太平御覽》裡曾寫道:猿能活到1000歲,變成老人。猿壽五百歲則變為玃(讀jué),玃壽千歲則變為老人。
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來自周穆王,他說:「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這個比喻是以長臂猿、仙鶴來形容君子,猿的排名還在鶴之前。
就連彈琴的指法,也有以猿、鶴命名的,分別是號猿升木勢、風驚鶴舞勢。
就連形容哀傷的「猿悲鶴怨」、「鶴唳猿聲」,它們也要在一起。形容隱士復出,愧違初志,還有個典故「猿鶴羞」。
這裡的被稱為君子的是「猿」,而不是猿猴。
猴子呢,在潑猴孫大聖出現以前,都是以小人形象出現在文學作品裡,用來反襯猿。
柳宗元的散文《憎王孫文》,就對小猿極盡讚美,相比之下猴子各種粗俗不堪。
比如他形容猿「德、靜、孝、慈」。它們群居時互相愛護,吃東西互相推讓,行走時排成行列,飲水時遵守秩序。如果有的不幸失散離群,它就發出哀傷的鳴叫。假如遇到災難,就把弱小的幼猿保護起來。它們不踐踏莊稼蔬菜。樹上的果子還未成熟時,大家共同小心看護著;果子成熟之後,便呼叫同伴聚齊,這才一同進食,顯得一派和氣歡樂的樣子。它們遇到山上的小草幼樹,一定繞道行走,使其能順利生長。所以猿群居住的山頭,經常是草木茂盛鬱鬱蔥蔥的。
猴子就是絕對的反面教材了——德行暴躁,雖然群居卻彼此不和。吃東西時互相撕咬,行走時爭先恐後,飲水時亂成一團。遇到災難時,便推出弱小的,自己脫身。它們喜歡糟蹋莊稼蔬菜。樹上的果子還未成熟,就被它們亂咬。遇到山上的小草幼樹,一定要摧殘攀折。
所以,在柳宗元筆下,長臂猿是有操守的君子,猴子則沒有教養。
君子猿,不是浪得虛名
說長臂猿是君子,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首先,長臂猿的家庭結構很穩固,它們是一夫一妻制度,一次只生一個孩子,而且小長臂猿要有兩年的幼仔期。
猿的家庭,跟人類很像,一個群體內一般有一對父母、年輕的子女和幼仔,一般最多6個,不會接受外來的個體,孩子長大了也必須離開父母。
其次,猿挑配偶是要看「緣分」,不是只要有個異性就可以。
杭州動物園曾將一隻雌性長臂猿送去溫州動物園,試圖讓它「二婚」,以繁殖後代。但它在溫州動物園的三四年裡,對雄性長臂猿連抓帶咬,和敵人一樣,最後只能獨自回到了杭州。
但是,例外也是存在的。
同樣在杭州動物園,同時飼養了3隻白頰長臂猿,一對成年,還有一隻未成年雌性(毛色未發生變化),「原配」的這對白頰長臂猿生活和睦,並已經養育一個「女兒」。但是同籠未成年雌猿慢慢長大了,毛色開始變黃,雄性白頰長臂猿就移情別戀了,孤立原配,開始了另一段感情生活,至今已生育了5胎。
第三,猿就連吃東西的樣子也很「斯文」。
因為猿沒有頰囊,吃起東西來慢條斯理的,比如吃水果的時候,會用牙齒剝掉果皮,也會去除果核。而猴子是有頰囊的,所以吃起東西來兩腮鼓鼓囊囊的。
為什麼有這麼高地位的猿現在被提及得越來越少
這麼多關於猿的歷史、文化、典故,你是不是奇怪,既然猿的地位這麼高,為什麼現在幾乎都是猿猴同時出現,很少能看到猿的介紹?
令人非常傷心的是,猿在文化中慢慢消失,它們在自然界中也越來越少了。
秦時明月漢時關依然在,但是如今你已經聽不到伴著李白、杜甫行程的猿聲了。
目前已被命名的20種長臂猿中,有6種分布在中國。根據2017年的資料顯示:6種長臂猿的總數不超過1500隻,其中4種已被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
而白頰長臂猿、白掌長臂猿在我國的野外種群已基本消失。
曾經猿在我國是廣泛分布的,《長臂猿考》中就記載:猿類的棲息地曾經覆蓋我國疆域的四分之三,就連靠近東北的地區都能找到猿的身影。
浙江也是有「猿」的。唐代寫《遊子吟》的孟郊,就提到了浙江的猿,「山獸護方丈,山猿捧袈裟」出自《送超上人歸天台》;「風猿虛空飛,月狖叫嘯酸」出自《送無懷道士遊富春山水》,杭州就有猿呀。
但是現在,我國只有海南和雲南還有猿的棲息地。
一夫一妻制,漫長的幼兒期,都是不利於種族繁衍的。在野外,長臂猿是一種很脆弱的動物。
杭州動物園裡有三個種群的白頰長臂猿
杭州動物園現在飼養的是白頰長臂猿3群,共有11隻,元公群4隻,大子群4隻(其中一隻去合作繁殖了),命大群3隻,5個籠舍供其飼養,2個籠舍起到了隔離作用。
能展示給遊客的是大子群。
別笑,「元公」、「大子」、「命大」,白頰長臂猿的名字這麼「土」,其實土才好養活,這都是飼養員們的期望。
白頰長臂猿最大的特色就是兩頰呈白色,看起來好像長了大鬍子一樣,黑色的雄性明顯一點,黃色的雌性也有。
在杭州,冬天天冷的時候,需要給它們用油汀和紅外燈取暖。夏天也要降溫,在籠舍裡安裝噴淋、風扇。
平時它們會吃玉米、饅頭、窩窩頭,按照季節不同,飼養員會配不同的水果給它們,它們甚至能啃甘蔗,但最愛吃的是葡萄、香蕉、紅棗,偏甜一點。為什麼說這三樣東西是杭州動物園白頰長臂猿的最愛?因為最先吃完,沒見剩下來過。
猿群也是有「等級」意識的,爸爸要優先挑選好吃的,爸爸吃的時候,懵懂的幼猿會湊上去,但已經懂事的幼猿是不會湊上去的。
如果運氣好,還能聽到大合唱一樣的猿的啼叫聲。
如果你帶著孩子去看長臂猿,請一定告訴他,關於猿的長長的歷史,以及現在野外長臂猿的生存現狀。要感激動物園的長臂猿,還能讓大家看到這些曾在詩詞小說裡出現的動物,記得從身邊點滴做起,保護自然,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
來源:杭州動物園 & 杭州少兒公園
圖片:劉逸夫、林嗣淡等
編輯:陳志華 範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