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鏡頭對準美麗中國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我們誕生在中國》海報 資料圖片

《我們誕生在中國》海報 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5月22日,我們迎來了第27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近期,《天行情歌》《岷山秘境——王朗》《方舟·東黑冠長臂猿》等多部國產自然題材紀錄片紛紛上線,在疫情期間為人們提供了重新思考和審視自身與大自然關係的窗口。

前不久,由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五洲傳播中心和嗶哩嗶哩(B站)聯合在線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自然紀錄片是近年來國際傳播的「硬通貨」。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當下,紀錄片如何講好生態文明的中國故事,已成為相關從業者的必答題。

高科技助力 營造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自然紀錄片從誕生之日起,就表現出鮮明的自然觀察特性,攝製團隊的「秘境之眼」或將生活中罕見的動物及其行為記錄下來,或以微距等比較新奇震撼的視角展現給觀眾。

但捕捉野生動物的畫面無疑是巨大挑戰,攝影師常常為了克服自然條件限制和極端環境的阻隔而付出巨大艱辛。攝影機的相機鋰電池在低溫環境下耗電加劇,工作時間大大縮短,《岷山秘境——王朗》攝製組人員不得不冒著零下10攝氏度的低溫和山谷裡沒膝的雪坡進山為不久前安裝的觸髮式相機更換電池,以免電量耗光關機。自然紀錄片攝影師除了配備紅外自動觸發相機、微距、熱成像等高科技「秘密武器」,還要掌握與野生動物「打交道」的本領,這就需要科學顧問和具備相關知識的調研員加盟指導。紀錄片《遷徙的鳥》攝製工作歷時三年,跨越70多個國家,參與者除了150多人的拍攝隊伍和17位飛行員,還包括一支科學顧問團隊。

紀錄片《天行情歌》的主角天行長臂猿,是由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攝影師跟隨科學家的腳步,在山上與長臂猿長期適應相處,經年拍攝才得到這些珍貴影像。實際上,拍到動物畫面只是一部自然紀錄片的最低標準,為了使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國際自然紀錄片領域對畫質、音效的追求從未止步。近期上映的幾部國產自然紀錄片採用4k超高清攝像技術,從而使視聽呈現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讓觀眾獲得了在日常審美中無法企及的視覺體驗。

通過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觀眾通過自然紀錄片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從中體會到動物和人類一樣的情感,同時也能激發人們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跨文化傳播 從自然視角生發客觀敘事

一部自然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往往要越過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多道檻,文化差異會導致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吸引力降低。有學者用「文化折扣」來解釋這一現象,而自然紀錄片在降低文化折扣率、跨越文化邊界進行傳播上具有顯著優勢。

如果說視聽呈現是自然紀錄片影像意義表達的第一層面,那麼敘事則是自然紀錄片影像意義系統的第二層面。一部優秀的自然紀錄片會在展現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兼顧藝術美學表現手法,用國際通用語言展現生態故事。《天行情歌》中,天行長臂猿的「天行」二字,英文翻譯為SkyWalker(天行者),既展現該長臂猿具有在樹上靈活行走的功夫,又為中國的長臂猿保護行動賦予了更加鮮明的國際標識。

在劇情電影中,人物的對白和獨白可以直接推動敘事,而對於以野生動植物為主角的自然紀錄片而言,旁白解說有時也並沒有那麼重要,展現自然環境和行為狀態的鏡頭語言成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關鍵因素。擬人化手法是自然紀錄片常用表現手法,將人類社會的矛盾、衝突甚至情感心理投射在動物世界,給人以感染和啟示,往往能給觀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如紀錄片《未至之境》第一集解說提到,大熊貓媽媽讓孩子「自己去闖蕩」,畫面切換到年輕熊貓離開遠去的背影,仿佛一位人類母親送兒遠行,令人動容。《天行情歌》運用交叉蒙太奇手法,巧妙設置懸念和衝突,將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兩隻長臂猿的畫面迅速而頻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使觀眾在兩隻相距了3000多公裡的長臂猿通過人類通信工具你唱我和的交替畫面中,情緒也逐漸達到高潮。

自然紀錄片通常以交叉剪輯敘事邏輯,展現動物或植物王國裡的奇妙世界,讓全球觀眾打破文化隔閡,共同陶醉於大自然之美。這類紀錄片打破文化壁壘,成為國際傳播的有效載體,不僅讓中國觀眾能感受到世界生物多樣態之美,也能讓世界觀眾體悟到中國獨特的動物種類與自然奇觀。

多維度觀照 喚醒生命共同體意識

近年來,隨著拍攝技術進步和敘事手法的成熟,自然紀錄片的鏡頭離大熊貓、長臂猿、雪豹等「明星」物種越來越近。特別是前些年由陸川導演的《我們誕生在中國》上映後引發世界觀眾的共鳴。當我們將鏡頭拉得更廣一些,便可以從更多維度觀照「人與自然關係」這一全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

去年綿延數月澳洲大火奪走了數億動物的生命,部分物種或將在澳洲大陸徹底消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當下,人們已經意識到,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一條條消息,一個個數字,敲響了生態警鐘。

人與自然關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徵服自然,再到今天所提倡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不僅意味著觀念的回歸,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也是一種人與自然在對立統一過程中形成的系統發生、協同進化的過程和狀態,這是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靈魂和實質。在這個大前提下,自然紀錄片的作用不言自明,展示的是大千世界,投射的是人文眼光。展現並反思人類與自然關係,已成為自然紀錄片的必答題。

紀錄片的傳播效果與受眾認知心理過程密切相關,大致可以分為認知、情感、行動三個層次。一部優質的自然紀錄片,能夠使觀眾在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激發美的感受和心理認同,影響生態倫理取向,從而激發參與生態保護的行動。中國、越南聯合攝製的《方舟·東黑冠長臂猿》,講述中越兩國科學家和保護工作者十餘年跨國聯合保護工作的歷程,使觀眾意識到全球共同行動的意義和價值,號召更多人加入到長臂猿保護行動中來。

近期,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濫食野生動物已被視為必須革除的陋習,更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加快調整,禁獵、禁售會有更加明確的法律法規依據……未來,將有更多的優質國產自然紀錄片把鏡頭對準美麗中國,為世界環境保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鏡鑑。

(本報記者 徐譚)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善良的天使》:將鏡頭對準普通人 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柯文思將鏡頭對準普通人,通過一個個平凡的故事探討中美關係的未來。柯文思表示:「這部電影一定會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A 英國導演一圓30年的「中國夢」柯文思從事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創作40餘年,獲得過4次奧斯卡提名、2座奧斯卡獎、16座艾美獎。1981年,年輕的柯文思入職美國廣播公司。
  • 跟著BBC的鏡頭 看中國到底有多美麗
    原標題:跟著紀錄片「雲旅行③|跟著BBC的鏡頭 看中國到底有多美麗 從長江以南的稻米之鄉,到酷熱的西雙版納雨林,再到極寒的珠穆朗瑪峰;從中國的標誌長城,到中華文化發源地黃河流域,以及蜿蜒曲折的1.8萬公里海岸線……中國到底有多美?
  • 奧林巴斯OM-D大師鏡頭下的生命美麗·人文篇
    世間的萬物與芸芸眾生,都是美的化身,只不過在更多時候,這種美麗會被深深的隱藏在平凡的表象之下,期待著獨具慧眼的人們去發現和記錄,"生命美麗"方得彰顯。善於用鏡頭直抒胸臆,表達讚美的攝影師們,恰是美麗的記錄和傳承者,他們總是能夠用自己充滿智慧的靈感,結合獨特的鏡頭語言,從生活裡的一瞬間,提煉出動人的美麗。
  • 這些美麗的星軌你會拍嗎?
    也就是說,拍星軌是需要時間及耐心的一般來說,拍攝星軌只需把裝設在三腳架上的相機鏡頭對準晴朗的夜空,同時保持快門長時間打開,便可拍攝到星跡的影像。因此對與業餘天文攝影者來說,星軌的拍攝是相對簡單的。一般只需將單眼相機的鏡頭焦點設為無限遠,並使用線纜開關控制快門以打到期望的曝光時間。典型的曝光時間為15分鐘乃至數小時。
  • 小逄觀星|他把鏡頭對準普通人,100張照片定格山東人抗疫瞬間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策展人陳小波一語中的:「中國人善忘,很多大歷史中的人的處境、人的悲傷很快就會忘記。所以需要記錄,需要留下來。優秀的攝影者儘可能地記錄他經歷的事,多年以後這些瞬間能夠幫助人們回憶。若沒有圖像記載、沒有文字的記載,這場疫情也很容易被忘掉。所以特別感謝以不同方式記錄這場疫情的攝影師們,感謝錢捍。」
  • 【哈特曼傳感器】使用SHSLab對準光學系統
    涉及的原理不僅適用於本例,還適用於其它許多光學對準應用。 測試光路中,我們使用波長625nm的光纖耦合LED。 將光纖末端和Shack-Hartmann波前傳感器安裝在光學平臺上的導軌上。WFS探測光纖發出的球面波。在這種情況下,WFS測量到的波前曲率半徑等於WFS的光纖末端和微透鏡平面之間的距離。因此,它可用於對準光纖末端的正確軸向位置。
  • 《人民日報》刊文介紹山東衛視《美麗中國》經驗
    12月13日,《人民日報》第24版刊發山東衛視《美麗中國》總製片人胡韶紅的創作經驗談,對《美麗中國》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節目」的節目創新、宣傳推廣經驗等做了詳細介紹。但治沙英雄牛玉琴、張立強祖孫三代帶領群眾36年種下2850萬棵樹木卻幾乎無人知曉……是時候把鏡頭對準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者、宣傳者、踐行者,把流量還給群眾,這是生態節目《美麗中國》樸素的策劃初衷。2017年,山東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呂芃提出了打造首個生態節目的創意,「山東廣電作為孔孟之鄉的主流媒體,應該有這樣的擔當」。節目填補了國內生態節目的空白,也意味著巨大的創新壓力。
  • 夜空中的繁星夢 用L 鏡頭記錄下曾經的夢想
    星空是人類永恆的夢想,每當人們在仰望星空的時候,都會有著想要將其記錄下來的念頭,而在現在的數碼時代,科技的發展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的便利性,下面就讓我們用佳能的鏡頭來帶你走入神奇的星空世界。而將相機對準天空之後,往往會苦於難以將整個星空納入畫面,只能看到星空的局部。如果想要將天空整個拍攝下來,真正能讓人體驗到那種籠罩在繁星之下的感覺,就需要一支魚眼鏡頭。
  • 盧白子:鏡頭裡的平山巨變
    資料圖片讓革命老區的美景從深山走向世界在盧白子的底片盒和移動硬碟裡,西柏坡村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圖片有近萬張,從中可以看到西柏坡村從一個窮山村到富裕美麗新農村的生動演變。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全貌。盧白子攝「你看,1990年以前,西柏坡村還多是土坯房,吃的是統銷糧,現在已經成了著名的美麗鄉村,『小汽車滿街走,快遞送門口』,比城市裡也不差。」
  • 中英聯手拍攝大型紀錄片《美麗中國》
    中英聯手拍攝大型紀錄片《美麗中國》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4-14    [列印] [關閉]         本報訊(記者劉坤喆)由英國BBC環球公司和中國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
  • 從鏡頭語言、性格特點、拍攝手法解讀二戰電影《美麗人生》的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鏡頭語言、性格特點、拍攝手法三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影片,在第四部分,將分析圭多的性格特點給我們帶來的現實意義和思考。 片中獨特的拍攝手法體現在三個方面:①從視角角度來看,這部影片由喜劇轉悲劇,沒有給觀眾和突兀的感覺,而是隨著鏡頭的轉換,慢慢過渡。在《美麗人生》的前半部,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納粹或者戰爭的悲劇色彩以及暴力疑點。也就是說,影片演到一半,一直呈現的是典型義大利人喜劇的味道。
  • 大型高清系列紀錄片《美麗中國》推出
    本報訊(記者於冰)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與BBC環球公司4月10日宣布推出由雙方聯合攝製的大型高清系列紀錄片《美麗中國》。該系列片以全新的視角對中國這個偉大國度進行了深入徹底的探索,介紹了中國無與倫比的野生動植物、自然歷史和美麗風景。
  • 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
    新華網酒泉6月17日電題: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新華社記者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在太空工作生活的畫面,喚起了人們對此前6位中國航天員太空飛行的記憶。他們在太空定格的那些經典鏡頭,也是中國航天的珍貴歷史。
  • BBC《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展現當代美麗中國
    《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  詮釋傳統文化魅力 展現當代美麗中國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作為中國人集體遵循的習俗和心靈歸宿,春節已成為一種固有的文化現象,一場特定的文化盛宴。
  • 兩岸30位攝影師將拍攝福建十大美麗海島
    第四屆臺海新聞攝影大賽(「臺賽」)重要配套活動——「兩岸30位攝影師拍攝福建十大美麗海島」活動將於28日啟動。當日,分到第二組的六位攝影師將齊聚寧德,次日前往拍攝福建十大美麗海島之一的三都島;30日,六位攝影師將搭動車回廈門,準備次日的鼓浪嶼拍攝。  三都島位於寧德市東南部,是閩東沿海的「出入門戶,五邑咽喉」,是世界級的天然深水良港。
  • 如何在室內拍出美麗的人造散景效果
    散景是指未聚焦的照片區域,散景通常是由光源和被攝對象背後的顏色創建的,這些快速提示將引導逐步完成使用燈光創建美麗的人造散景的過程。如果想在背景中創建散景效果,並且碰巧在適合散景的光線有限的房間裡,它們將特別有用,添加人造散景可以為的照片添加非常有趣且視覺上令人愉悅的效果。需要什麼設備正確的鏡頭:為獲得最佳散景質量,建議使用光圈非常大的鏡頭,例如f / 1.8或f / 1.4。
  • 今天,跟隨「黑豹」鏡頭看看那些美麗的野生動物
    為了提高人們對世界野生動植物的認識,聯合國大會於2013年12月20日決定將每年的3月3日設立為「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因為1973年3月3日,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通過的日子,該公約在確保物種生存免受國際貿易威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 攝影冷知識:魚眼鏡頭在拍攝中的5種創意用途
    在今天的文章中,您將學習魚眼鏡頭的創造性用法,這將使您的照片驚嘆不已。魚眼鏡頭是一種獨特的鏡頭,具有特殊的品質,可與其他鏡頭區分開。閱讀並發現您可以使用這種類型的鏡頭做什麼。動光繪畫是魚眼鏡頭創造性用途的例子之一。什麼是魚眼鏡頭?魚眼鏡頭本質上是一個超廣角鏡。但是,它具有更多的屬性。
  • 俯瞰美麗中國 記錄偉大時代《航拍中國》第二季今日開播
    《航拍中國》第二季 3分鐘預告片今晚,《航拍中國》第二季經過兩年的拍攝製作,又將帶你天際遨遊。紀錄片《航拍中國》的拍攝,是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範圍最廣、飛行航時最多的空中拍攝行動。浙江·海天一洲浙江·廣濟橋浙江·烏鎮大劇院四川·峨眉山四川·諾日朗瀑布四川·雅西高速公路《航拍中國》第二季將鏡頭聚焦七省區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和社會發展等內容,用宏觀鳥瞰與微觀關注相結合的影像語言,展示中國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彰顯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揭秘「中國奇蹟」背後的創新動力,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古老文明和嶄新風貌
  • 她用鏡頭記錄警營動人故事!早安!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位警營裡的攝影創作達人她將鏡頭對準身邊的戰友用鏡頭記錄和謳歌戰友們的感人故事王菊萍(右)與同事探討攝影技巧。詹王地 攝人物簡介王菊萍,女,1964年8月出生,浙江省麗水市公安局蓮都分局刑事偵查中心刑事科學技術室警務技術四級主任,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浙江省公安攝影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