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葫蘆島:拯救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

2021-01-12 中國青年網

無花果沒有花怎麼就結了果?貝葉棕一生只開一次花,開花後就死亡,死亡前如何繁殖?絨毛蟻蜂為什麼會「白髮蒼蒼」?蘭花螳螂為何要「賣弄風騷」……12月26日,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字間書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高級工程師劉光裕的「我這十年探尋的熱帶雨林植物」講座吸引了不少博物學愛好者。他通過講述故事,向人們分享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重要性和使命。

1959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植物學家蔡希陶帶領一批科研人員在景洪市勐臘縣勐侖鎮的葫蘆島上披荊斬棘,創建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60餘年來,在一代代科學家和研究者的努力下,版納植物園成了植物的「諾亞方舟」:1125公頃的土地上,收集有活植物1.3萬多種,建有38個植物專類區,保存原始熱帶雨林250公頃,是我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世界上戶外保存植物種數和向公眾展示植物類群數最多的植物園。

搶救保護美麗脆弱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2019年9月28日,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子保護區裡,版納植物園園林園藝部和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一起,將210株國家I級保護植物白旗兜蘭幼苗移植到3個回歸點。鑑於一年多來白旗兜蘭成活率較高,科研人員今年又補種了一些幼苗。

2003年,科研人員在普洱市一個小河溝岸邊發現了10多叢40餘株成年白旗兜蘭。這是國內首次、也是目前唯一發現的白旗兜蘭分布點。但當時,它們的生境惡劣,周圍已開墾成咖啡種植園,河水被咖啡加工廠的廢料嚴重汙染。

2012年,白旗兜蘭被列入《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經過8年多的持續努力,版納植物園瀕危植物遷地保護與再引種研究組培育出了上千株白旗兜蘭幼苗。在2015年首批白旗兜蘭野外回歸之後,2019年9月底再次進行野外回歸。

「植物園被認為是保護拯救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遷地保護是植物園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版納植物園副主任胡華斌介紹,我國擁有高等植物3.6萬餘種,位居世界第三,但其中約有4000-5000種植物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植物園成了植物遷地保護的重要基地。

2013年,版納植物園作為中國植物園聯盟的牽頭單位,推動實施了本土植物全覆蓋保護計劃。國內14家植物園的研究人員參與了這項拯救瀕危植物的「零滅絕」計劃,在北京、雲南、廣東等15個省(區、市)發現了上千種處於瀕危狀態的植物,通過遷地保護、就地保護、科普教育等多種手段,截至2019年年底,已有2620種嚴重受威脅本土植物在植物園內得到有效保護,佔受威脅植物總數的42%,其中62種植物已開始進行野外回歸工作。

讓珍稀植物在野外和城市社區安家落戶

今年6月17日,在濛濛細雨中,版納植物園園林園藝部工作人員踏著泥濘的山路,來到景洪市基諾鄉銀廠山,把用無菌萌發技術培育了3年的玫瑰石斛、報春石斛、鼓槌石斛等8種本地附生蘭花苗共280餘株,綁縛在樹上或石頭上定植,還在原生樹幹上放置了250個鼓槌石斛種子袋,進行蘭科種子直接播種。

基諾鄉銀廠山曾是附生蘭科植物重要的原生生境,但因種植經濟作物和採伐貿易,原生蘭科物種所剩無幾。這樣的困境也發生在其他地方。西雙版納是我國蘭花植物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版納植物園的調查顯示,分布在該州境內的蘭花達115個屬426種,佔全國的1/3。然而10餘年來,由於大面積種植橡膠、茶葉等經濟作物,野生蘭花生境惡化。

2015年,版納植物園發起了「共守綠水青山,恢復蘭科種群」的蘭科植物野外回歸活動,組織10多個傣族村寨的上百戶村民到植物園參加蘭展,讓村民了解蘭花的價值及其面臨的野外威脅;還在勐侖鎮開展送蘭花進社區活動,向村民發放植物園培育的蘭花幼苗,為村民培訓蘭花栽培和養護技術。

蘭花進社區活動激發了村民們的種植熱情,有的村民找人幫忙搭架子,有的收集各種材料做花盆,有的編制精巧的花籃,有的搬回枯木製作蘭花盆景。蘭花養得好的人還幫助其他村民種養。

「讓民眾參與到回歸活動和看管、監護中來,才能引起他們對蘭花保護的關注,促進蘭科植物的保護。」版納植物園園林園藝部王曉靜說。除蘭花外,版納植物園還將只在雲南生長的珍稀樹種——望天樹進行培育後,移植到當地城鎮,作為獨具特色的行道樹。

高深的研究變成好聽的雨林故事

粉紅色蘭花螳螂優雅地趴在鵝掌柴的綠葉上,懾人心魄的美讓圍觀拍照的人們發出陣陣驚嘆聲。12月以來,一隻蘭花螳螂的出現,成了版納植物園的一大新聞。

蘭花螳螂因外貌酷似蘭花而得名,但它的美麗不僅引來了人為捕殺,而且在市場上身價不菲。因其十分稀少,不少生物學家都沒有見過。直到2011年,版納植物園內多次發現蘭花螳螂;2013年又先後發現了兩隻雌性蘭花螳螂,一白一粉。

劉光裕說,為了把蘭花螳螂作為昆蟲界的旗艦物種,增進人們對靚麗昆蟲的了解和保護,版納植物園已經對蘭花螳螂進行了人工繁殖。2014年,他和同事策劃推出了一項幫助青少年了解雨林動植物夜晚故事的科普教育活動——「烏蘭魅影:夜遊版納植物園」。

在版納植物園裡做了16年導遊的王曉麗發現,近年來,來植物園的遊客和假期研學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她和植物園40餘名導遊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當當。2019年,她累計帶團1000多個。

和其他景區不同,植物園的導遊都是經過培訓的科普人員,平淡無奇的雜草叢,經他們講解,會變得生動有趣;潛伏在各種植物上的動物,經他們比擬,能激發遊客探尋大自然奧秘的好奇心。

在勐侖鎮生活了10多年的王曉麗認為,葫蘆島上的版納植物園不僅為生物多樣性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她看到,這些年,勐侖鎮日益繁榮,鎮上來了很多旅遊、畫畫、拍照、做研究的外地人;也有不少周邊村寨的年輕人在植物園就業,做導遊、園林維護等工作。

今年11月25日,18頭亞洲象突然接近勐侖鎮,所幸版納植物園之前布設的紅外相機監測到了這一情況,並第一時間向鎮政府報送了預警信息,減少了人員傷亡。隨著保護區保護成效提高,亞洲象的種群數量增長,活動範圍擴大,亞洲象此前已有20餘年沒有在勐侖子保護區出現。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0年12月30日 03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葫蘆島:中國熱帶植物基因庫
    如此神奇的植物,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數不勝數。雲南省邊陲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著名國際河流瀾滄江———湄公河的支流羅梭江緩緩而流,江水在一個叫勐侖的地方蜿蜒迂迴,環繞而成一個小半島,當地人稱作葫蘆島,植物園就建在這個方圓900公頃的小島上。小島雖小,名氣卻大得很,它被專家們稱為中國熱帶植物的基因庫,是中國科學家研究熱帶植物的黃金寶地。
  • 橫斷山上的「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的故事旨意拯救生命。阿拉善SEE西南項目中心「諾亞方舟」項目,內容包括滇金絲猴、綠孔雀和亞洲象保護、喜馬拉雅蜂養殖與保護、瀕危藥用植物栽培、金沙江土著魚類保護、保護區村莊和溪流垃圾不落地、山村生態衛浴、橫斷山新主植物園保護等。
  • 瀕危物種的方舟:俄將建首座地球生物材料庫
    我將該項目稱為『諾亞方舟』,它使建立集合地球上已經滅絕的、正在瀕危的、以及尚存的所有生命體的信息庫成為可能。我們的目標就是建立這樣的一個材料庫。」歐洲現存巴巴裡獅(Barbary lion)都和這個小傢伙一樣,參與了一項拯救滅亡物種的繁殖計劃。野生的巴巴裡獅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滅亡。現存的這些巴巴裡獅子大多是由摩洛哥國王養在皇宮裡的巴巴裡獅人工繁殖出來的。據俄羅斯衛星網12月25日報導,莫斯科國立大學校長維克多·薩多夫尼奇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世界上首座地球生物材料庫將在該校建立。
  • 諾亞方舟的故事,諾亞方舟在哪裡
    雖然很多網友小時候都聽過這個故事,但是諾亞方舟再一次受到熱議應該是在2012年,瑪雅人預言2012年12月世界末日只有諾亞方舟可以拯救人類。但是很多人對於諾亞方舟也許並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大家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諾亞方舟的故事,諾亞方舟在哪裡吧。
  • 諾亞方舟遺址是真的嗎?諾亞方舟遺址具體位置在哪裡
    解答:諾亞方舟是西方的某個傳說,主要就是一個叫做諾亞的人成功製作了一艘大船,成功在洪水中拯救了人類文明和重要的火種。很多人覺得諾亞方舟確實存在,並且找到了很多所謂遺址,但是最終證實是虛假的。2010年某隻考察隊稱成功尋找到諾亞方舟遺址,下面探秘志帶大家共同了解下。
  • 《聖經》中的諾亞方舟,探險隊找到疑似殘骸,能否證明它的存在?
    在諾亞600歲那年,上帝開啟了大招,毀天滅地的洪水蜂擁而至,淹沒了整個大陸,全世界只有諾亞方舟的生物倖存下來,而他們就這樣漂著,直至一年後,陸地上的水才退淨,方舟的所有動物才得以在地面繼續繁衍。那麼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諾亞方舟嗎?
  • 尋找傳說中的諾亞方舟|諾亞方舟|諾亞|亞拉臘山_網易科技
    洪水襲世的傳說在地球上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它們都不約而同地重複著吞噬天地的大洪水以及一個男人拯救萬物的傳說。
  • 為了那些瀕危的野生動物,他想用攝影建一座諾亞方舟
    傳說諾亞方舟是諾亞依據神的囑託而建造的一艘巨大船隻,建造的目的是為了讓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一場因神懲而造的洪災,最後方舟實現了目的,這個故事被代代相傳保留並紀錄在《聖經》裡。 這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宗教故事,然而在今天,有一位法國的攝影師正致力於建設新的「攝影諾亞方舟」。
  • 走進香港主題公園諾亞方舟
    來源:中國新聞社香港有一處根據遠古記載建造的諾亞方舟(港稱「挪亞方舟」)主題公園,公園位處馬灣島海灣,擁覽遼闊海景,與青馬大橋相互輝映。園中諾亞方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一比一的比例複製的諾亞方舟。圖為4月6日拍攝的諾亞方舟公園。
  • 發現諾亞方舟遺址,諾亞方舟不是神話傳說,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
    那諾亞方舟聽過嗎?在西方,關於諾亞方舟的傳說非常流行。其實,諾亞方舟是出自《聖經》,說的是為了讓諾亞、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地生物能夠順利逃過一場上帝故意製造的洪水災難而建造的。有人堅信諾亞方舟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留住希望的「諾亞方舟」——探訪亞洲最大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新華社昆明12月9日電題:留住希望的「諾亞方舟」——探訪亞洲最大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新華社記者安曉萌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地下,有一座「熱鬧」的冷庫。珙桐、喜馬拉雅紅豆杉、彌勒苣苔……包括許多珍稀瀕危植物在內的上萬種野生植物的種子,一同棲身於這座位於昆明的「諾亞方舟」。這處設施便是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全國唯一一座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庫。穿過兩重厚重的金屬門,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陳列架,形形色色的種子分類整齊地躺在透明密封罐內。不管春夏秋冬,冷庫溫度恆定在零下20攝氏度。在這裡,植物種子有望存活幾十年,甚至上千年。
  • 尋找傳說中的諾亞方舟
    《聖經·創世紀》中不僅明確記載了大洪水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還詳細說明了諾亞方舟的製作方法及最終停靠的地點和時間。「經過了一百五十日,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停靠方舟的山峰這些傳說如此具有誘惑,以至於人們探尋諾亞方舟的熱情從未消減。想要證明諾亞方舟的存在,找到它是最好的辦法。因此,《聖經》中出現的方舟停靠地亞拉臘山成為人們熱衷的地方。聖經裡並沒有確切指明方舟停放在昔日亞拉臘山的哪座山峰上。在聖經時代之前已居於今天土耳其東部的亞美尼亞人與波斯人,早有傳說確定「苦難的山」就是方舟停泊之地。
  • 諾亞方舟是神話還是真實存在?專家:別糾結了,諾亞方舟已找到!
    一艘根據上帝指示建造而成的大船,其建造的目的就是讓諾亞和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各種生物能夠躲避一場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災難,這段神奇的故事被記錄在《希伯來聖經·創世紀》中。那麼究竟諾亞方舟是神話還是確實存在?
  • 遺失的諾亞方舟(三)
    上周結尾的時候我們講到如果諾亞方舟上承載的並不是活著的動物,而是承載著這些動物的DNA,那麼諾亞方舟的存儲容量就會綽綽有餘。其實我們地球上現在有一個「諾亞方舟」,就是在挪威的北冰洋斯瓦巴群島上面有一個建築,這個建築叫做斯瓦巴全球種子庫,這個地方存儲著世界上幾乎所有植物的種子,還有一部分動物的DNA,並且目前還在不斷的更新。
  • 《諾亞方舟》票房破3億 開啟「後2012」時代
    送走《2012》災難片市場的震撼謝幕,《諾亞方舟》開闢航線,破浪而來,帶領觀眾在一場視角和心靈的洗禮中,進入災難片的「後2012」時代。《諾亞方舟》視角創新,升級《2012》傳奇災難五年前,一部《2012》讓全球觀眾領略到末日災難片的巔峰境界,今年,橫空出世的《諾亞方舟》則展現出了一幕史前版的末日奇觀。
  • 諾亞方舟是無稽之談?有人發現了4484年前的方舟殘骸
    諾亞方舟的故事不僅在西方是婦孺皆知,哪怕是在遙遠的東方,也是人盡皆知,不過絕大多數人都當這是一個有趣的神話故事。其實,諾亞方舟的故事不僅在《舊約全書》中記載得相當詳細,在有著「世界最古老圖書館」之稱的古代亞述首都,尼尼微的文庫中發掘出來的泥版文書上也有關於這件事的記載。
  • 土耳其發現「諾亞方舟」?如果末日來臨,方舟真能救我們嗎
    諾亞方舟的故事源自《聖經》,講述的就是我們人類在末日事件來臨時,如何逃生。按照「諾亞方舟」的故事,上帝製造了一場大洪水災難,為了躲避這一場災難,諾亞按照上帝的指示,花了120年打造一艘諾亞方舟,可以讓諾亞一家人以及各種陸生生物躲避這一場大洪水。終究是神話故事,諾亞方舟是否存在,是否真的能夠在末日拯救我們人類,確實值得商榷。
  • 諾亞方舟憑什麼該中國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中,最後拯救地球的諾亞方舟被赫然貼上了「中國製造」的標籤。  筆者對瑪雅人的預言不敢苟同,但是傳說至少告訴人們,我們應該珍惜地球,珍惜生命。而預言與電影最近似乎正在成為現實生活的註腳。  在哥本哈根,拿出最大誠意與會、力促會議成果的中國,這兩天反而成了眾矢之的。歐洲人仍然在對中國高達40%至45%的減排目標指手劃腳。
  • 為人體瀕危微生物造一艘「諾亞方舟」
    好消息是,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正試著為微生物打造一艘「諾亞方舟」,以此保護人類福祉。  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項目保護了世界農作物的多樣性,使其免受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的影響。美國「科學新聞」網站稱,受此啟發,位於瑞士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提議開啟微生物「諾亞方舟」計劃,對人體微生物進行複製、存儲,從而保護人類子孫後代的健康。
  • 為人體瀕危微生物造一艘「諾亞方舟」
    好消息是,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正試著為微生物打造一艘「諾亞方舟」,以此保護人類福祉。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項目保護了世界農作物的多樣性,使其免受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的影響。美國「科學新聞」網站稱,受此啟發,位於瑞士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提議開啟微生物「諾亞方舟」計劃,對人體微生物進行複製、存儲,從而保護人類子孫後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