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方舟」的故事旨意拯救生命。阿拉善SEE西南項目中心「諾亞方舟」項目,內容包括滇金絲猴、綠孔雀和亞洲象保護、喜馬拉雅蜂養殖與保護、瀕危藥用植物栽培、金沙江土著魚類保護、保護區村莊和溪流垃圾不落地、山村生態衛浴、橫斷山新主植物園保護等。
李惠是執行團隊成員,對項目很了解。「SEE諾亞方舟項目是蕭今老師一手創立的,我們在她的領導下工作,她全身心投入,啥事都管啥事都問,還和我們年輕人一起跑保護區……我最佩服她。過去幾十年做社會科學的教授,老了愛上環保了,愛上動物了,不斷學習不斷地請教,查閱資料,有很多資料內地不全她就跑到香港去找,現在她快成了動物學家了。」
多年來,SEE諾亞方舟項目對西南山地的動植物保護起了很大作用,已經潛移默化影響了很多村民的觀念,他們越來越理解環境的重要性,越來越清楚動植物和他們是一體的,動植物生長不好,人也不會活舒服。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六任會長錢曉華率隊生態毅行,為滇金絲猴保護籌款
該項目還一直採取措施保護巡護員的利益和積極性,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具體困難。
在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我們遇到一位巡護員,他和老伴正在挖重樓。他指著身上的迷彩服說:「諾亞方舟對我們的改變太大了,這身衣服就是項目給的。」老巡護員非常健談,放下工具,掰起手指頭一五一十地說到項目資助的重樓種植和養蜂:「阿拉善發重樓苗,給蜂箱,還請專家培訓怎樣種重樓、怎樣養蜂、怎樣提高巡護的專業水平,使用紅外相機、怎樣觀察猴子、科學地和猴子打交道……」
「不光迷彩服,還有保暖靴、雙肩背包、保溫飯盒、睡袋,還有電磁爐,作戰靴……我們巡護員穿著迷彩服和猴子打交道,時間長了連猴子都認識迷彩服了,看見穿迷彩服,它們有安全感,不怕人,不會老遠看見就竄到林子裡跑掉……」
SEE西南項目中心與中科院麗江高山植物園合作,建立瀕危珍稀植物資源圃,向社區提供藥用植物生態種植種苗及技術培訓,以科技帶動百姓脫貧增收,促進社區的生態保護。同期在滇西北開展喜馬拉雅蜜蜂養殖和瀕危中草藥種植培訓,組建基層技術培訓網絡,使養蜂、種藥技術普及到村民,極大提高了社區收入,促使社區可持續發展
諾亞方舟項目還為巡護員買了保險,「關鍵時候真解決大問題,去年我們兩個巡護員因意外事故死亡,他們的家人就用上了保險,獲得了不少賠償……要是沒保險,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失去頂梁柱,你想想會有多悲慘?」
此外,阿拉善西南中心每年還資助保護區內貧困巡護員子女完成大學學業,已幫助7名孩子他們走出大山。
村民蜂學文和阿民太在SEE諾亞方舟項目的扶持下學會了養蜂。
2015年,蜂學文通過參加阿拉善養蜂培訓,學會了怎樣進行蜜蜂的管理,怎麼取蜜,怎樣給蜜蜂治病等等。他每年十一月份就把蜂箱從山上搬到江邊,這樣可以提前20多天分蜂,蜂群分強弱,分蜂越早蜂群越強,蜂群強了產蜜就多;一斤蜜100元,一箱蜂蜜產值五六百元。
蜂學文養了35箱蜂,蜂箱是阿拉善免費提供的,過去他們養蜂用蜂桶,從山上砍伐大樹,截成一段一段,把樹心掏空了,兩頭堵住,只留一絲縫,讓蜂來去。這種原始的養蜂方法,破壞生態、產量低、衛生品質也差,很不科學,阿拉善SEE就向巡護員發放新式蜂箱,這種新蜂箱、結構更合理,空氣流通好,蜜的品質和產量提高很多倍……
去年雖然年成不好,但蜂學文家賣蜂蜜收入還達到兩萬多元,佔整個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他說村裡有技術學得好,收入高的,有一家去年養蜂收入10萬元。
蜂學文很羨慕人家,他說:「不提高蜂蜜產量我對不住阿拉善的蕭今和匡海鷗老師。他們一直關心我,我們微信聯繫的內容多和蜜蜂有關,不懂的就問。蕭老師就像事我們村裡的人,時時處處關心我們……」
SEE西南項目中心在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發放生態衛浴設備,改善當地衛生條件和健康狀況,提高村莊生態旅遊接待水平,把推進村莊整治建設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努力實現保護區村莊和溪流垃圾不落地,控制村莊附近的面源汙染
除了養蜂,阿拉善SEE還向他發放了300株重樓苗,家裡的水衝廁所也是阿拉善SEE免費提供的。
巡護員阿民太姓餘,有大名沒人叫,於是就成了永遠的阿民太。
山溝河灘的草叢裡,一溜排放著一二十個蜂桶,有蜜蜂進出……阿民太通過培訓後養了一百多箱蜂,蜂箱由阿拉善SEE提供。
談起今年的收入,他嘆了口氣:「今年被老熊啃了七十箱蜂,收入只有三四萬,不啃的話收入會多得多……」但是阿民太知道,通過養蜂增加收入,減少了人對自然的破壞,國家保護物種老熊才會多起來,養蜂對生態保護的無形價值遠遠超過他收入部分。
蘭坪縣金頂鎮箐門村胡善琴開展林下立體生態友好型種養模式,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收入
生態環境好了,還有採菌、採藥、有機種植等收入,特別是採菌很掙錢,最多的一年就增加收入3萬元。阿民太告訴我們,他和蜂學文一樣都是SEE諾亞方舟項目的受益者,都非常感謝阿拉善的諾亞方舟項目……
談到諾亞方舟項目的成功,阿拉善SEE前任會長錢曉華認為:每一個項目都要像西南項目中心這樣,要選擇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有一個主要投資人;有一個管理委員會和專業的執行團隊。同時,每個項目爭取有便於識別的旗艦物種。比如西南山地的滇金絲猴。大的產品體系底下有人捐助、有管理團隊、有科學家,這樣就形成品牌加地區的結構,可以持續不斷地去融資運行。有了項目,還需要有品牌營銷的思維來運作。項目產品,要有完整營銷體系,不光做好生態保護還要幫助當地群眾解決生計,大家一起行動,形成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的模式。
錢曉華說: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項目中心是企業家會員利用籌集的公益資金推動當地的環保事業,阿拉善花錢都很慎重,尤其公益的錢。
怎麼把存量資源最大發揮出來?就應該要像諾亞方舟項目一樣,將內部資源有效調配,不光用自自身的捐款做項目,同時和包括政府在內的各利益相關方廣泛開展協作,聯動社會力量,形成了很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錢曉華認為:一個系列一個系列地推進這種項目模式,形成批量項目形態和成套保護經驗,就可以在全國複製推廣,不光在阿拉善SEE內部有效,對全社會都有參考價值。
幾年實踐下來,SEE諾亞方舟項目保護與發展理念在西南山地開花結果。連政府管理部門都從中學到經驗。
雲龍滇金絲猴專家徐傳民先生介紹:「最近幾年,許多巡護員因工資低,離開了這個崗位,不提高他們的收入,這支隊伍將越來越不好帶,最近局長在想辦法,我們大家也在學習阿拉善經驗,一起努力解決他們的切實問題……」
為防止新栽雲杉,雲冷杉樹苗幼苗不被牛羊踩踏,村民在每個小苗上都圍上三角小圍欄
麥地灣梨是雲龍縣特有的特晚熟耐儲藏地方優良品種,在雲龍天池林果場的示範帶動下,全縣發展面積已達35,000多畝,年產梨2,000噸以上,經濟效益顯著,有效解決了社區生計發展和滇金絲猴棲息地保護的矛盾
雲龍保護局董局長正在計劃把巡護員組織起來,商討成立合作社,打造滇金絲猴品牌,向全社會推薦滇金絲猴生境地的綠色產品臘肉、白芸豆、水果、蔬菜等等,為巡護員增加收入。
董局長解釋:「我幫他們貸款、指導,他們自己幹,幹好了,有收入了,才能把他們留住,大家踏踏實實地做工作,齊心協力把林子看護好,把金絲猴保護好,一方面要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改善猴子的生活環境。千方百計把有能力有責任心的巡護人員留住,加大措施,加強管護……我相信只要我們從上到下共同努力,這次調查提出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在保護區管護局的支持下,蘭坪縣沙拉山巡護員張金福多年堅持培育雲杉,雲冷杉樹,為滇金絲猴廊道修復提供優質種苗
在白馬雪山滇金絲猴國家公園,每天上午8點30分,餵食時間到了,滇金絲猴不約而同從密林深處跳過來,發出嘰嘰咕咕的叫聲。巡護員會背著裝滿松蘿的蛇皮袋,向林中走去。更多的猴子向這集結,飼養員把松蘿一縷縷撕扯開,放在灌木樹頂上,幾隻性急的猴子爬下來,拿起一簇松蘿,放進嘴裡……
蘭坪縣村民肩挑背扛,將華山松,雲杉,雲冷杉樹苗背到到山上,依靠人工造林重建滇金絲棲息地間的生態廊道
蘭坪拉井鎮期井村拉沙山巡護員張金福,正在為建廊道培育樹苗。一個個塑料盆裡長著華山松或者冷杉樹苗,張金福說:「我們正在為猴子栽樹建廊道。上山栽了好幾年了,栽下去十年,樹就長大了,那些互不來往的猴群就可以自由來往了,到時猴子的家族就更興旺了……」
這塊南北長400公裡的棲息地,有6,000平方公裡的原始森林,生長著3,000多種植物,活動著500種動物和鳥類,仿佛是一艘永不沉的「綠色諾亞方舟」,堪稱是一個世界級的生物基因庫。
《中國周刊》2020年9期
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全國發行,每月5號出版。
郵發代號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