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後,記者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城西南的兩座山,一高一矮,一大一小,蔚為壯觀。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兩座山就是著名的阿勒山。許多傳說都認為《聖經》裡記載的那艘著名的諾亞方舟就停靠在這裡。
真有諾亞方舟嗎
前幾天,記者到亞美尼亞國家畫廊轉了轉,在大廳中發現了19世紀亞美尼亞著名畫家伊萬?艾瓦佐夫斯基的油畫——《諾亞走下阿勒山》。畫面上方就是記者非常熟悉的阿勒山,畫中央是拄著拐杖的諾亞,他正領著家人往山下走,身後是支長長的隊伍。一起參觀的同事告訴記者,《聖經》上有關諾亞方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座山上。
有人認為,《聖經》中關於諾亞方舟和大洪水的描寫只是傳說,其中的細節經不起推敲。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聖經》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大阿勒山海拔5165米,小阿勒山海拔3925米,兩山相距11公裡。由於海拔高,山頂上的積雪終年不化。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前往阿勒山探尋諾亞方舟。進入19世紀後,西方考察隊頻繁出現在阿勒山上。據說,一些考察隊真在山上發現了諾亞方舟。一時間,阿勒山上的「諾亞方舟」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迷霧。2004年,俄羅斯考察隊再次登上大阿勒山。他們在西坡找到了「方舟遺蹟」。後經分析認定,這些所謂的「遺蹟」都是因火山活動和地形畸變等因素天然形成的。
據當地人介紹,除阿勒山上的方舟外,亞美尼亞的葡萄酒也與諾亞有關。據傳,諾亞下山後,就在山腳的阿拉克斯河谷裡定居下來。後來,諾亞在山谷裡種下了第一批葡萄樹,並用葡萄釀出了美酒。從此,亞美尼亞就有了自己的酒業。如今,亞美尼亞生產的「阿勒」牌白蘭地酒已聞名國內外。
方舟殘片的美麗傳說
亞美尼亞是世界上最早將基督教作為國教的國家之一。公元303年建立的埃奇米阿津教堂是世界上最早的基督教教堂之一。教堂建在阿勒山山腳下,離首都葉里溫只有20多公裡。
早就聽說,教堂裡有個鎮館之寶——諾亞方舟殘片,也許是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吧,這塊殘片輕易不對遊人開放。記者碰巧趕上一次參觀的機會,親眼目睹了這個珍貴的殘片。這塊殘片放在一個鎏金的長方形盒子裡,殘片上面是鑲著寶石的金制十字架,盒子的四周裝飾著花紋。在盒子下端用亞美尼亞語和俄語寫著「諾亞方舟殘片寶盒」幾個字。遠遠看去,這個盒子就像一座裝飾精美的掛鍾。
據修道士介紹說,教堂珍藏的這塊諾亞方舟殘片還有個美麗的傳說:公元301年,基督教在亞美尼亞得到傳播,埃奇米阿津教堂的一個修道士決定前往阿勒山上尋找諾亞方舟。這個修道士幾次想爬上山頂,但都沒有成功。每次爬到半山腰,他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醒來時,修道士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山下的修道院。後來,上天告訴他,停放諾亞方舟的阿勒山頂是塊禁地,凡人是不能攀登的。但為了獎勵修道士的執著精神,上天獎勵給他一塊諾亞建造方舟的木頭。從此以後,諾亞方舟的殘片就成了埃奇米阿津教堂的聖物。沙俄時期,全亞美尼亞大主教曾將部分方舟殘片奉獻給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阿勒山引起的爭端
雖然大小阿勒山和葉里溫市近在咫尺,但絕大多數亞美尼亞人卻無緣攀登這座聖山,只能望山興嘆,因為它們不屬於亞美尼亞。
1921年,根據蘇俄和土耳其籤訂的《卡爾斯條約》,包括阿勒山在內的西亞美尼亞領土被劃給了土方。不過,亞美尼亞的國徽上還保留著阿勒山的圖案。在亞各地的公共場所,遊人很容易看到以阿勒山為背景的宣傳畫和藝術品。1991年亞美尼亞宣布獨立後,由於在歷史問題上無法和土耳其達成諒解,兩國至今沒有建立外交關係。據說,土耳其對亞美尼亞在國徽中保留阿勒山的做法大為光火,曾提出抗議。亞方的回答則是:「星星和月亮屬於全人類,土耳其憑什麼將它們放在國旗上?」(記者 劉銘)
來源:環球時報